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16-11-09 09:26: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00字的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一: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非比寻常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对于能源的消耗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能源的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着重分析了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旨在从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费之间寻找到一个协调点,促进工业经济的高效增长。

一直以来,工业都是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对我国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能源为代价的,由于在科技水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能源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经济发展的弥补品。虽然说几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临近,以及世界对绿色生产的呼唤,我国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等来限制能源的粗放性消费,但是毕竟我国还处于经济大幅增长的阶段,所以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现阶段,对于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工业生产以及能源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能源关系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能源消费 能源生产 计量经济学模型 能源战略

总论: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必然的,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怎样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我们清楚了解能源供需形势,做好影响能源消费因素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相关概念

在经济发展中,能源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的学者也都对能源做了很多研究,对其相关联的概念做了很多的界定。一般而言,在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需要探讨的概念主要如下:

(一)能源概念及其分类

所谓的能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源资源,它可以产生各种能量,并且被充分的应用到了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以及一些太阳能、地热能等等。这些能源由于其性能以及生产方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下面的几类:

1.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比如地热、原子核能;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量,比如,太阳能,它为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矿物质能的形成提供条件;地球和其它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比如,潮汐能等。

2.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就是天然的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则是在一次能源加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能源,比如,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等等。

3.按照能源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燃料型能源与非燃料型能源。燃料型能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木材等,而非燃料型的能源则为水能、风能、地热能等等。

4.按其生产情况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可以通过一些形式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或者是在较短的周期内能够再次产生的能源。比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都是可再生资源;而反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够再生产的能源就是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能源消费

在认识了能源的概念以及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再看看究竟什么是能源消费。其实能源消费故名思意就是对能源的利用以及使用,在使用中包括个人以及家庭对能源的使用,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对能源的使用,这属于统计学的范畴。

(三)经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

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有着比较统一的认定,认为经济增长是实际总产出或者是人均实际产出的不断增加。它的增长是指生产总成果在量上面的增加,在对其衡量的过程中要将所有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而工业经济的增长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全部的工业企业在实际生产总值或者是增加值上面的不

断增长的一个过程。它的界定是在一段时期内的界定,而并不是在一个点上面的界定。

二、中国能源供求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带动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3年—1978年GDP由1615亿元增长到6584亿元,再增长到2005年的183084亿元,1953年—1978年,1979年—2005年两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9.7%;能源消费量由1953年的0.5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22.47亿吨标准煤。年均分别增长了9.9%和5.3%。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迅速增长,1953年—1978年由0.09吨标准煤增长到0.59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1.70吨标准煤。2003年全国城乡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73.7千瓦时,而1980年只有10.7千瓦时。

从已收集来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供求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从图中可看出,1996年之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呈温和上升局势,虽然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要求,但二者差距也相对平稳。但1996年之后之一差距不断扩大,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到2003年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能源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能源矛盾突出。1997年—1999年中国经济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出现需求疲软现象,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一些高能耗、污染大的"五小"企业被关闭;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由另外的资料表明,2002年—2004年连续三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的能源代价在扩大。种种证据表明,我国的能源问题比较深刻,迫切需要解决。

三、数据选取

1、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Y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单位:万吨标准煤)。

2、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1)能源生产总量,在模型中用X1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该指标是观

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单位:万吨标准煤)。

(2)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2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在在生活方面的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模型中用X3来表示。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单位:元)。

(4)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4来表示,是指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5)其他因素,在模型中用U表示。我们将由于各种原因未考虑到和无法度量的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如能源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国家的经济结构政策等。

原始数据: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篇二:计量经济学论文标准范文

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非比寻常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对于能源的消耗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能源的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着重分析了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旨在从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能源的消费之间寻找到一个协调点,促进工业经济的高效增长。

一直以来,工业都是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对我国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能源为代价的,由于在科技水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能源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经济发展的弥补品。虽然说几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临近,以及世界对绿色生产的呼唤,我国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等来限制能源的粗放性消费,但是毕竟我国还处于经济大幅增长的阶段,所以对于能源的消费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现阶段,对于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工业生产以及能源管理相关部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能源关系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能源消费 能源生产 计量经济学模型 能源战略

总论: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必然的,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怎样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我们清楚了解能源供需形势,做好影响能源消费因素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相关概念

在经济发展中,能源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的学者也都对能源做了很多研究,对其相关联的概念做了很多的界定。一般而言,在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需要探讨的概念主要如下:

(一)能源概念及其分类

所谓的能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源资源,它可以产生各种能量,并且被充分的应用到了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以及一些太阳能、地热能等等。这些能源由于其性能以及生产方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下面的几类:

1.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比如地热、原子核能;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量,比如,太阳能,它为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矿物质能的形成提供条件;地球和其它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比如,潮汐能等。

2.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就是天然的能

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则是在一次能源加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能源,比如,电能、煤气、汽油、柴油等等。

3.按照能源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燃料型能源与非燃料型能源。燃料型能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木材等,而非燃料型的能源则为水能、风能、地热能等等。

4.按其生产情况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可以通过一些形式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或者是在较短的周期内能够再次产生的能源。比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都是可再生资源;而反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够再生产的能源就是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能源消费

在认识了能源的概念以及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再看看究竟什么是能源消费。其实能源消费故名思意就是对能源的利用以及使用,在使用中包括个人以及家庭对能源的使用,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对能源的使用,这属于统计学的范畴。

(三)经济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

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有着比较统一的认定,认为经济增长是实际总产出或者是人均实际产出的不断增加。它的增长是指生产总成果在量上面的增加,在对其衡量的过程中要将所有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而工业经济的增长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全部的工业企业在实际生产总值或者是增加值上面的不

断增长的一个过程。它的界定是在一段时期内的界定,而并不是在一个点上面的界定。

二、中国能源供求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带动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3年—1978年GDP由1615亿元增长到6584亿元,再增长到2005年的183084亿元,1953年—1978年,1979年—2005年两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9.7%;能源消费量由1953年的0.5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22.47亿吨标准煤。年均分别增长了9.9%和5.3%。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迅速增长,1953年—1978年由0.09吨标准煤增长到0.59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1.70吨标准煤。2003年全国城乡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73.7千瓦时,而1980年只有10.7千瓦时。

从已收集来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供求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从图中可看出,1996年之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呈温和上升局势,虽然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要求,但二者差距也相对平稳。但1996年之后之一差距不断扩大,能源的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到2003年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能源生产却不能同步增加,能源矛盾突出。1997年—1999年中国经济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出现了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出现需求疲软现象,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一些高能耗、污染大的“五小”企业被关闭;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由另外的资料表明,2002年—2004年连续三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的能源代价在扩大。种种证据表明,我国的能源问题比较深刻,迫切需要解决。

三、数据选取

1、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Y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单位:万吨标准煤)。

2、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1)能源生产总量,在模型中用X1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该指标是观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单位:万吨标准煤)。

(2)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2来表示,是指一次性能源在在生活方面的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模型中用X3来表示。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

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单位:元)。

(4)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在模型中用X4来表示,是指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

(5)其他因素,在模型中用U表示。我们将由于各种原因未考虑到和无法度量的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如能源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国家的经济结构政策等。

原始数据: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u

Y=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X1=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X2=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X4=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u=随机扰动项

β0 β1 β2 β3 β4——待估参数

t=1980—2007

五、模型检验

假设模型中随机扰动项u满足古典假定,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计算可得如下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5/21/13Time: 10:49

Sample: 198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8

Variable

C

X1

X2

X3

X4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1822.975 0.553614 0.209548 1.585396 0.568271 Std. Error 2572.371 0.107216 0.405769 0.429729 0.093726 t-Statistic -0.708675 5.163553 0.516422 3.689293 6.063122 Prob. 0.4856 0.0000 0.6105 0.0012 0.0000 125790.9 55317.60 17.73983 17.97773 8176.418 0.000000 0.999297 Mean dependent var 0.999175 S.D. dependent var 1588.843 Akaike info criterion 58061714 Schwarz criterion -243.3577 F-statistic 1.376476 Prob(F-statistic) 回归方程为:

^Y=-1822.975+0.553614X1+0.209548X2+1.585396X3+0.568271X4

t=(-0.708675) (5.163553)(0.516422) (3.689293)(6.063122)

22R=0.999297 -R=0.999175 F=8176.418 DW=1.376476

篇三: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1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3)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1+β2x1+β3x2+β4x3+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社会就业人数,x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x3代表消费价格指数,ui代表随机扰动项。我们通过对该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

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三、模型估计和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2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

通过采用剔除变量法,多重共线性的修正结果如下:剔除X3。.

表3.3 修正多重共线性后的模型

表3.4ARCH检验

3

从上表可以得到数据:(n-p)R2=5.048272,查表得χ2(p)=5.9915, (n-p)R2=5.048272<χ2(p)=5.9915,则接受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 (四)序列相关检验

已知:DW=0.689221,查表得dL=1.270,dU=1.563。由此可知,存在相关性。 修正如下:

修正后的DW=0.9892。进行自相关检验,Q统计量的下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修正后无自相关。 (五)Granger因果检验

表3.6 Granger因果检验

4

Granger的原因。

(六)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表3.5反映了模型的最终形式。X1的t检验不通过,二X2的t检验通过。F统计量值为1137.61,F检验通过。

对于F=840.5434>F(2,27)=3.35(显著性水平为0.05),表明模型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修正的拟合优度量为0.9919,拟合程度很好。

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它对经济运行具有先导作用,并以其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2、劳动力对GDP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微不足道。

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结构总量巨大、供给充足、流动性强, 对GDP 影响很大。但是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会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

3、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要素中所占份额最大、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 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明显地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经济指标。 (二)政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促进就业,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劳动力数量庞大且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通过多种途径,一方面加强就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再就业能力,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加强各地区间人才交流及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通过合理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来流动人员的无序进入。同时,鼓励灵活就业,以减轻就业压力。

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应当控制人口数量,优化劳动力结构, 提升劳动力素质。物质资本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应加强对投资的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晓,消费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力[J],2005

[2] 徐铮、张润清、李晓红,1990-2004 年我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5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20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