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1942电影赏析3000字

时间:2016-11-08 14:15: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

——影片分析

中文名称:《一九四二》

片长:140分钟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

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分析: 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的视觉上表现出悲惨的命运残酷的现实环境,直观的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过去,,热衷于掩盖羞以示人的过往,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锁定于充满诱惑和利益的前方,唤醒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一九四二》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的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的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

道主义正面的冲突! 从影片的色彩方面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主要以冷色调为基准,影片以灰色贯穿全片,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符合影片内容,通俗表达就是应情应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红色运用主要在瞎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和美国国旗,国民党党旗以及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等情节中。在这些情节中红色的运用彰显出与现实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红色象征着生命,暴力,血腥,攻击,革命,兴奋以及爱情……然而在影片中红色所表现的只有暴力,血腥,生命,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表达了她珍视生命希望在逃荒的路上能活下去,美国国旗和国名党党旗的红色所寓意的是暴力以及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惨痛,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这段情节中画面所运用的红色意在隐示血腥与攻击。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在色彩的应用上没有大的波动,但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却并不单调。 从影片的声音角度来看,《一九四二》的声音设计就如同影片的整体风格:不刻意加入导演的主观思维,只是客观讲述事件,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的内心;不动用大量的音乐煽情;运用了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朴实真诚;细致的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而是与画面相配合客观表现场景中的内容。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的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影片注重现实尊重历史不刻意渲染氛围,这部影片在声音方面的运用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在避免影片表现效果降低的同时减少音乐以及音响的浮夸和刻意渲染。

从影片的摄影角度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全景和远景和全景来表现灾民逃荒的情景,以此来渲染和刻画灾情之重,反映现实的残酷与惨

痛,影片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运用的恰到好处,如 刺猬带领众人到老东家吃大户时做饭的场景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充分反应了现实社会的阶级差别,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的劣根性。在岳县长宴请李主席时对那道延津做法的鱼运用了特写镜头,接着在与镜头所表现的内容相结合所展现出的是赤裸裸官场腐败和残酷现实,以此反衬出阶级的差别。在准备离开河南逃荒离家走时瞎鹿用核桃给女儿做了一个风车,对核桃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此时因为没有吃的而选择逃荒但瞎鹿却用核桃给孩子做玩具表现出亲情的关怀与温暖。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面见蒋委员长时,蒋委员长给李培基剥鸡蛋壳,对鸡蛋运用了特写镜头,这展现出政府的蔑视与不作为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依然装作不知道,一个鸡蛋表现出政府光鲜背后将是灭亡,因为剥去壳的鸡蛋在白嫩终究是要被吃掉的。在逃荒的路上老东家看到瞎鹿因为买孩子和媳妇花枝闹了起来,于是就借给了瞎鹿一晚小米,对这碗小米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所表现的是现实与人性的纠葛。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将委员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时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那时身上没有负担,尽可以和人民站在一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蒋委员长的内心其实也很煎熬,他也并不是不想救灾,而是担子重了,肩负的责任过于沉重,为了保全他所认为的大局而一错再错。当然从整部影片中来看国民政府存在严重的腐败与黑暗。片尾有这样一段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泪,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人性的劣根性也被彻底的展现出。一九四二年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李帆

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 晚12时

篇二:电影鉴赏《1942》

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执导的一部战争与剧情篇电影,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贺岁档上映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篇三:电影《1942》影片分析

《1942》分析 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在电影的最后,自述人说:“七十年后,当我因为一篇采访稿向她问到1942年时,她楞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有写它,图个啥嘛。?”

也许冯导也想问问大家,这些糟心的事,你说我拍它,图个啥。

历史的尘埃曾埋没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吹去浮尘将微尘拭去时,惨痛沉重的记忆似乎又浮现在眼前。影片讲述1942年冬在河南发生的关于吃的问题。天灾虫害后的河南,荒芜而苍白。整个天空都被笼罩在黑色迷雾下,在此生活的人们压抑而不振。细腻的画面,灰色为基调的主旋律,将老百姓昏暗无力的贫乏困境突出展现。为粮而斗,为食而争,似乎成了合理化的发展趋势。为糊口求生,东家和瞎鹿家被迫迁离家园,开始了逃荒的经历。近景的特写镜头加深了对每个人物个性的描述,突出了每个逃荒人物在饥荒艰难困境下的转变过程。饱受饥寒,面对空袭,日益消瘦的老百姓们,在天灾人祸面前,甘苦受尽,吃树皮,卖人口,只为那斗小米而糊口。种种的经历,家人朋友逐渐的倒下,令人们的斗志消沉,稀落的人们似乎为影片增加了含金量,而顽强能走到最后的人只为传承逝去人们的遗愿,那种经历是刻骨铭心的痛。逃荒时在竹篮中端坐的女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娃本应双眸明亮,但逃荒中却暗淡无光,那种沧桑和凄凉,也许预示了逃荒的无奈和悲惨。

字幕的细微介绍了远行的公里和天数,见证了逃荒的经过,随着天数的增加,公里数呈现缓慢增长。因为自然条件和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了大量逃亡人员的伤亡,一部血泪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牵动着观众的心,为之惋惜为之感慨为之动容。

影片从侧面描绘,通过美国记者的相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真实的画面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述说着老百姓的疾苦,痛斥日军空袭的残暴行径。传教士的超度,在战争逃荒下的困境,为了带来信仰,传播上帝的博爱,带给人民些许的寄托安慰,似乎想努力挽救消沉绝望的心灵。一方面是外籍人对国民政府的不解,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对逃荒老百姓的视而不见。从侧面抨击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处理灾荒挽救百姓的不利举措。历史不仅是光辉的也有晦暗的。所以要不断的力求正能量,有益的方法,摈弃错过的负面影响。 音乐大气烘托主题,凄惨中夹杂惋惜。提琴的凝重带来了历史印证下的沉痛。服装虽然是棉袄棉裤简单的搭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半新到露出棉絮有残破,细微之处都能看出对细节的掌控。

1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其中生理需求乃人的最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睡眠、分泌和性欲等等。以1942年河南饥荒为背景的电影《一九四二》讲的显然是生理需求层面的故事。 死与生 爱与性 那抹残红

《一九四二》首先是关于死的故事,然后才是关于生的故事。关于死,死鬼们比的是惨状:老东家的少爷死于开篇饥民暴动时的利器穿刺,瞎鹿被国军兄弟一枪托砸进了滚烫的肉锅,拴柱顽固地让日本人扎着馒头的刺刀穿喉,其余老幼病残均逐一死于饥饿、弹片和失散。关于生,除了最后一心想死得离家近点的老东家,还有卖身求存的花枝和星星,徐帆饰演的花枝和王子文饰演的星星犹历史深处的那抹残红。

洛阳城外,饥饿早于扒光了星星地主家千金的骄慢:“爹,我实在受不了了,家里面柴火都没得吃了,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花枝更费周折,她改嫁给了失意的拴柱,将一双儿女托付之后说:“卖了我,能得几升粮食,我能活,你也能活。”灾难面前的女人总比男人表现得坚忍与柔韧,当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等其他高层级的需求纯属扯谈。

无以生存,爱情也是扯谈,拴柱对星星的呵护不过是老东家逃荒路上图存的一个诱饵,性倒是有几处涉猎,但均沦为图存的筹码。其一、老东家少爷在谷仓里调戏花枝,丈夫瞎鹿显然是知情的,为了借粮他并没有正面干预,只是在少爷惨死前在其耳边发泄了一通愤恨;其二、拴柱用抢来的饼干欲诱惑星星交合,那会的星星多少还有点千金的架子,或者说黄花闺女的节守,拴柱诱拐不成却引来了花枝的“强暴”:“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其三、卖身妓院的星星终于吃上了饱饭,为军需处领导洗脚时弯不下腰来,这一次不是因为傲慢,而是:“我是吃的被撑的弯不下腰了。”

饥饿与性往往是电影艺术的双生花,比如《七剑》里的女奴绿珠,再比如《西西里的传说》中的玛莲娜,性感犹怜的莫妮卡贝·鲁奇饰,那是多少男人的梦幻。王子文是《一九四二》千万灾民里唯一的美女,她完全可以贡献更多并收获更多,遗憾导演没有更多的追求。 派与虎 星星与猫 理想现实

严格的说,《一九四二》是素描手稿,而不是完整绘画艺术,有中国电影环境的原因,也有导演能力和过度节制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必以太高的艺术追求来要求冯小刚,他从来仅只是个接地气的匠人,他不过是想通过《一九四二》这么一个文本存在,试图启迪更多的人对一些时代及其存在的思考。

有人戏称冯小刚与李安之间隔着无数个陆川,这话不无道理,但追求不同不好类比。话说李安的《少年派》,将少年与虎放在一只孤舟,将纯真人性和蛮野兽性放在一起,试图探讨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微妙。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也有人性与兽性,他将少女与宠猫捆绑在饥荒囧途,出发时她们不离不弃,日军轰炸后尸肉横飞,她第一个想找的是宠猫,还能坚持吃树皮时,猫依旧是怀里的爱宠,可是最后的人性还是熬不过饥饿,心爱的猫终究还是成了她一顿果腹食粮。

李安探讨的人性与兽性的平衡,那是理想主义的花朵。我们可以接受派和虎共存,但绝对不能容许老东家老幼一一饿死,惟大小姐星星搂着她的爱宠独活。星星的猫迟早是要死的,但谁又能想到它会被深爱它的主人分食——如果此前有人对星星逃荒路上搂着爱宠矫情的画面而心生厌恶,那故事到此应该终于释然了,原来宠猫也不过是关键时刻的一顿牙祭。人吞食了自己的爱宠,人的兽性战胜了人性,这是星星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九四二》的选择。这看似残忍,令人如噎在喉,但比起《少年派》的第二个故事,可要柔软许多。

王子文饰演的星星从一身娇贵的地主千金到破烂流丢一难民,从矫情的大小姐到毫无底线卖身求存,虽然最后成了灾难的幸存者,从此却活得没有了尊严。星星是影片中形象跨度和心理跨度最大的人物,也是逃荒路上唯一的一抹纯净的红。这已是王子文与冯小刚的二度合作, 2

可惜冯小刚最近的作品要得太多,人物拥挤不堪,并没有给她更多的空间。个人倒是觉得神父安息满的戏份可以完全拿掉,与其夹生饭似的借异邦宗教来发“天问”,不如多在星星这样我们熟悉的中国女性身上加以探索。

国产灾难片里的现代意识

自《唐山大地震》获得成功以后,冯小刚紧接着又执导了《一九四二》。向来以喜剧片创作见长的冯导,近年来似乎又迷恋上了灾难片。然而,在国产电影里,灾难片仍是一种少见的类型。和外国灾难片相比较,国产灾难片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为了更好地考察国产灾难片,我们有必要对灾难片进行粗略的分类。按照致灾的缘由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天灾片、人祸片和灾祸片三种。这里所谓的灾祸片,也就是天灾和人祸结合发生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拍摄的灾难片寥寥可数,主要有《冰河死亡线》、《紧急迫降》、《极地营救》、《惊涛骇浪》、《惊心动魄》、《超强台风》、《惊天动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其中大多数属于天灾片,只有《紧急迫降》、《惊心动魄》可以算作是人祸片或灾祸片。而在外国灾难片里,则有很多的人祸片、灾祸片,比如《卡桑德拉大桥》、《不落的太阳》、《我是传奇》等。

一般情况下,天灾片主要传达“忧患”和“敬畏自然”的意识。而在大多数国产天灾片里,并没有通过特技手段展现出冰河、雪崩、洪水、台风等天灾的残酷性,也就难以唤起“忧患”和“敬畏自然”的意识。恰恰相反,这些天灾片无一例外地展现了被减免的灾难后果,亦即党、政府和军队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灾的任务,仿佛在努力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撑下,任何灾难都是不足为惧的,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没有严重后果的惊险游戏。只有《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对天灾的展现是触目惊心的,其真实而残酷的影像,令观众对地震、饥荒产生了一种畏惧感。而在《后天》、《2012》等外国灾难片里,风暴、地震、海啸等天灾的残酷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唤醒观众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反思。

至于人祸片、灾祸片,大多体现了“咎由自取”的理性反思精神,亦即通过人为灾祸的展现,引发人们对体制弊端和失职行为的反思,从而指出一条预防灾祸的途径。然而,《紧急迫降》这部影片主要展现了空中抢险的过程,根本没有分析客机发生故障的人为原因,客机的着陆更是有惊无险,甚至没有一个人受伤,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作一部惊险片,而不是灾难片。《惊心动魄》这部影片也没有认真探究非典发生的人为原因,只是讲述大家团结一致,最终控制住了非典在火车上蔓延的全过程。相比之下,外国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不落的太阳》和《我是传奇》,则通过正邪双方的矛盾冲突,有力地揭示了导致灾祸的体制弊端和失职行为,呼吁了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现代意识。 和外国灾难片相比较,国产灾难片主要从洪水、泥石流、台风、地震等真实发生过的天灾事件中选材,较少涉及高楼失火、动车出轨、飞机失事等人为灾祸,更不会涉及科幻想象式的灾难题材。而在讲述灾难事件的时候,又往往着眼于展现党、政府和军队抢险救灾的全过程,较少涉及对致灾缘由的追查和反思,最后又往往把灾难后果减免到最低程度,以至于影片彻底沦为意识形态宣教的工具,难以体现灾难片应有的忧患与反思意识,更不用说本应寓含其中的平等、博爱、科学、理性等现代思想了。这个问题,恐怕也是国产灾难片难以引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吧!(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谢开文)

电影《一九四二》对七十年前那场天灾+人祸的全景式展现,从灾民、贪官,蒋介石乃至“救灾”的日本人,芸芸众生,面面俱到!

一部冰冷而绝望的电影,三百万人活生生饿死、炸死的过程,看得让人无比沉重。由于故事本身的特殊性,惨不忍睹的镜头里人性也显得很露骨。为了生存,丈夫卖妻子、父亲卖女儿,比比皆是。人口可以自由买卖,执政党的枪口可以对准手无寸铁的平民老百姓,人性的美好和丑陋都一览无余。尤其是里面各种让人纠心的台词,更是赤裸裸的戳中着我们的泪点:

蒋问:培基,河南旱灾到底死了多少人?答:政府统计1026人?? 再问:实际呢?答:呃。。。300多万!

3

——蒋介石(陈道明 饰) 、李培基(李雪健 饰)

从1千多到300多万,这样大的差距道出了当时政府的欲盖弥彰,对民众的极度不负责任,也是这部电影鞭笞的对象之一,政府的冷漠与表面和平,是灾害无限扩大的具体动因。而历史的事实证明了,这样的不敢说实话、不办实事、不为民众着想的政府,迟早是要被灭亡的!

“这出苦戏是演给我们看的。”

“老东家看到自己的妻子饿死,自己喃喃说到:死了好,早死早超生,希望下辈子不要投到这。” “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

——老东家(张国立 饰)

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范殿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惨人物:一个从有房有钱有粮有儿有女沦为一无所有的老地主。他身上具有财主的所有特点:养尊处优、贪心敛财、小气吝啬。当在逃荒路上,家底被抢光,看到亲人们逐个离他而去,最后万念俱灰。在往回走的路上碰到死了母亲的小女孩,他安慰小女孩,从此与她相依为命!财富和金钱让人性变味,而这一路的悲剧让他回归了人性本真的善的一面。

“也有求着我们的时候,解气。”

“给我两片饼干,我让你弄。”

“为什么嫁给你?明天你就有老婆可以卖了,咱俩都能活命。”

——花枝(徐帆 饰)

由徐帆扮演的花枝,是位伶牙俐齿直爽的主儿。在这样的悲惨年代,她的身上写满了宿命两字。她信命,因此顺命而活,在影院中你可能会被她的台词逗笑,但笑过之后留下的就是苦涩的后味。这个用四斗米把自己卖了的女人,还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裤换给了栓柱,为了她的孩子她愿意付出一切。路边枯黄的芦苇荡里,花枝把棉裤给了拴住,我想会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一幕!她的认命曝光这个社会的丑陋,她身上时刻散发出的母性光辉更是印证着爱的力量!

“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

“吃的太多了,撑着了,蹲不下去??”

——星星(王子文 饰)

在路有冻死骨的逃荒路上,她养着一只猫;在小侄子没奶时,她自愿杀掉那只猫,还去讨口汤喝;栓柱想用饼干诱奸她,她不让;到最后她为了能活下去情愿卖身妓院!范东家17岁女儿从养尊处优的女学生到自愿卖身妓院以换取五升米的嬗变,折射出了饥饿这种生理本能对人性的扭曲。吃太多,蹲不下去,直戳泪点!感受到人性被扭曲到极限的悲凉!

“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

——日本军官

就是因为这句话,日军经过“救灾”后,很多灾民变成了日本军队的“顺民”,有的成了狗腿子,尊严在强烈的生理需求前成为了一个笑话。蒋介石在得知这个消息时,说日本人竟然想出这么恶毒的招。这招是相当的恶毒,成了狗腿子的中国人帮助日本人消灭中国人,最终迎来的将是自我的灭亡。即使他们明白日本人在利用他们,他们也只能笑着接受人家的馒头以取得活下去的机会。可惜当局政府就没有很好的意识到一点,而失去了民心!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壮大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

“既然魔鬼老是战胜上帝,那信他还有什么用。”

——安西满(张涵予 饰)

很多人认为小安这个角色是模仿《金陵十三钗》显得非常多余,却不然。对宗教的谈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看到众生遭遇悲惨场面,小安神父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其实透露的是一种绝望,如果上帝真能助 4

人,那人世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生离死别了,不论是上帝还是佛给人都是灵魂内心的指引,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万能的主”,是愚昧的可悲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霸俺女人?”

“那就再借一斗吧。”

——瞎鹿(冯远征 饰)

瞎鹿是典型的受压迫穷苦人代表,这类人长期受到地主的欺负和压迫,为了生存下去敢怒不敢言。但他是孝子,在自己亲娘快要饿死时,准备把孩子卖了换口粮。结果地主看不下去,主动借米给他,听闻说以后还得还上,他说那再借我一斗吧!生存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但同时,他并不相信将来会活下去,使他的身上的悲剧色彩更为浓烈。长期受压迫现在又遇逃荒让他只想活一天是一天!最后在追驴时被毫无良心的国军推至开水锅里而死,瞎鹿的悲情退场,也无时不显露着那些打着救国救民旗号却对百姓狠心下手军人的丑态心理!

“我说有灾好,让他家也变穷人。”

——瞎鹿娘(张少华 饰)

小老太张少华,这次的戏分不多,这句刻薄话,揭示了苦难在她家人身上并非从逃荒开始,地主的丑恶嘴脸,让她宁愿灾害,还大家一个公平。她代表的在不公平的封建社会中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

在这些饱含复杂人性和民族性的台词中,迎合的人物、情节和凄惨的画面,沉重得让人窒息,也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之抹泪。那般让人痛彻心扉的言语和画面,给人更多的是深思和反省!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调,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营造着悲凉的氛围。可是你说它在催泪,他却偏弄出些幽默的镜头,你说他不催泪,他却尽往苦了整,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适合于用在这种严肃题材的电影,它更适合用在爱情片上,所谓泪中带笑大都是形容纠结的爱情的。小说因为故事完整,篇幅没有局限,所以需要这样的安排来增强阅读体验,不能让读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书了。电影由于时长限制,观众需要一种整体的感觉,味道过多并不见得有多高明。

整部电影的前百分之八十的表现是不错的,内敛、隐忍、厚重,以一种自然的语气来讲述如此残酷的饥饿景象,不夸张但传递出了生命的苦难感,甚至还有几处刘震云式的黑色幽默,点缀了哭笑不得的痛楚。但是到后百分之二十时,我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冯小刚依旧没有摒弃煽情的手段,直接撕破观众还在静静思考的心理防线,将泪水和仇恨迸发出来。从拴柱(张默)跳下火车后发现没带小米,到他被日本人一刀刺进喉咙,再到范财主(张国立)闷死了孙子,这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将影片苦心营造的沉稳宏大气氛推向狭窄,于是电影又变成了电视剧,本来是主题深化的高潮变成了情感发泄的高潮。

5


1942电影赏析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19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