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1500字对联文化个人研究小结

时间:2016-11-08 11:39: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对联研究心得

关于对联写作方法的研究

对联,俗称对子,就字面意思而言它讲究对仗。所以对于对联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仗工

整。对联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就我组翻阅的书籍总结而言,一下有六项对仗格律要求:

1. 字数相等。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否则如果字数不 相等就无法成对。这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2. 句式一致。这里的句式一致是指节奏形式一致, 也可表示为音译的停顿。如五言的节律就不止一种:“二三式”“二一二式”“二一一一式”

“一四式”。对于稍长的对联,半联不止一句,单上下联的句式也要相同。

3. 词性相当。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 宽松的地方。名词还分为若干小类,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而宽松的是不需要连词

对连词,介词对介词。

4. 结构相应。这也就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 照应。就算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但也要做到结构相似,

5. 平仄相对。这也符合了中国具有抑扬顿挫之感的 音乐感。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应该平仄声相对,这样才具有抑扬顿挫之感。而上联必须是

仄声而下联则一定要是平声。这会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多年积淀下的传统。

6. 内容相关。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内容相反,相 互衬托。如果上下内容不相连的话就只能是对偶句了。 以上就是对联的基本创作方法,也是本组同学通过研究而得到的。篇二:综合实践案例:

对联的文化研究走进对联,传承文明

——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案例山东省泰安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张金兰

一、活动背景及总体介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联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发展至今,更显其精妙与独

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逢过年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在一些旅游地也经常能见到对

联,但现在的孩子由于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显得莫不关心。小学语文第七册有《春联》

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提出来,他们还发现有些人家墙

壁上也挂着类似春联的句子,砌新房上梁时也要贴,那么这些是不是也叫春联呢?他们觉得

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想进一步了解。为进一步宏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

情趣,通过活动,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对联,了解中国的文化。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对联的起源、形式、类型以及有关对联的故事等。

2、在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学写一些简单的对联。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

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6、通过小组合作的集体研究,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7、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懂得生活中中处处有学问,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选题分组

1、谈话激趣

大家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类似的句子?这些也是

春联吗?

通过讨论,学生得知这些不叫春联,而是对联,春联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2、师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教师这里有一幅奇特的对联,有

谁能读一读。

请学生读一读。

3、这幅对联应该怎样读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师讲述有关这付对联的故事。

4、你们还想了解对联的哪些方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

6、整理问题,进行归类,生成研究主题。(对联的历史、对联故事、怎样写对联、对联的类型??)

7、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

(二)商讨小组活动计划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

2、讨论小组分工,聘请指导教师,撰写小组研究计划书。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根据你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你想通

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你所要的信息。学生交流,自由发言。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

1、上网查资料

2、图书馆找资料

3、书店买一本有关对联的书。

4、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

5、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

6、请专家作讲座。

7、打电话给亲戚、朋友。

(四)师小结

希望每位同学在研究中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能力

和知识的双丰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分组进行研究。

1、调查访问(学生以照片、录像、录音、记录等形式记录采访过程)

(1)、访谈有关老师。

(2)、采访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对联研究访谈记录:

研究主题:对联的用处访谈对象:张老师

访谈时间:2012年10月28日访谈地点:学校办公室具体内容

问:张老师,我们如今哪些地方还用对联?它们有什么用?答:用对联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如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要贴春联;人们在结婚的

时候,要在新房门上贴婚联,以祝愿新人幸福美满;再如有老人祝寿时,要在中堂上挂寿联,

来祝愿老人与天齐寿。

问:我还看到有些人家在一幅画的两旁挂对联,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堂,主要来显示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对联的内容通常

要和画的内容相配。

2、查找资料(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材料记录的方法)

(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或教学生用“百度”网站搜索有关资料。

(2)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资料。

(3)有条件的学生到书店购买有关书籍。

(4)找找身边的对联,到村上把人家贴在门上的春联收集起来。

3、填写研究记录

对联研究记录:

研究主题:妙联巧对

研究人:张亚茹、张瑞琪研究方式:查阅书籍

资料来源:楹联世界、家中的书籍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3日研究地点:家中

具体内容: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数字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

对仗工整、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许多妙联巧对,更使人赞叹不已。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心得体会

原来我对对联一点也不了解,即使看到了也没有仔细去读,现在通过研究,觉得很多对

联写得非常精采,我国古时候的人真厉害。我越来越喜欢这些对联了,我去公园也看见有些

亭子的柱子上写着对联,但那些字我不认识,看样子我还要继续努力。——张瑞琪

(二)阶段性反馈交流

1、各小组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说说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到的。

3、谈谈在研究中所碰到的困难,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整自己的计划。

5、写反思日记。

6、组织阶段评价。

首先,每位学生对照自评表,对自己在活动是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展开组内交

流,同时小组成员对他进行组内评价,并提出建议。然后指导教师根据其表现进行口头或书

面评价。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小,你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成果汇报展示

1、妙联巧对组汇报。(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对联的故事,如:《王羲之妙书春联》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

写了一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上。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是此联一贴出,

便被人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也不生气,又写一付贴上,内容是:莺啼北星,燕

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没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眼看左邻右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家

门前空空,急得王夫人催着王羲之想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又写一付,但此次只贴半截:福

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里又有人来揭了,但一看,这付对联实在不吉利,只能溜走了。早晨

刚亮,王羲之亲自把另半截贴上,大家一看,此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

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我们小组还收集了许多奇联妙对,今天先考考大家,看大家的水平如何。请在下面的对

联中填入动物名称,组成对联。

(1)江水腾()影,春晖照华年。 (龙)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 (牛)

(3)扬鞭策( )入新岁,举杯祝酒迎来年。(马)

(4)一马当先辞旧岁,三( )开泰贺新年。(羊)

(5)( )啸青山千里秀,风拂翠柳万户春。 (虎)

(6)风拂杨柳千山绿,影随玉( )万户春。(兔)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到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令他十分惊奇,乾隆出了上 联,纪晓岚略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

秋。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有多少岁了?

2、对联写作组汇报。我们通过活动,已基本掌握了写对联的一些要求,并且也学着写了几幅对联,现展示给

大家看,请多提宝贵意见。(学生把自己写的对联贴在黑板上)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

现在把这些对联送给大家: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 轼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3、在学生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他们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听了他们的汇报,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三)组织评价。

首先,对照评价内容,让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观

察、记录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口头评价;然后通过家长问卷让家长进行评价,接下来由教师根

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档案袋等作出鼓励性、协商式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作出对自己的终结性评价。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值得

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参与到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展示自己,相信大

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活动的结果与评价。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了评价。我认为,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不但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精心策划、准备、实施,

使他们明白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接触社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辛酸,困

惑的苦恼,获得的艰辛,所有的这些,锻炼了每一位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了

顽强的毅志力和责任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

五、学生的收获。

1、发挥了自主探究精神。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

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了社会,通过主动的探索,去发现和体

验。

2、学生学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明白了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查阅资料、网上查询、

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在收集了许多信息的同时,他们对这些信息要进行筛选、分析,并

进行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外出活动、课间讨论要交流,课堂上谈自己的方案要交流,对别人的方案提意见或建议

要交流。采访对方,要对方合作;制定方案,要小组合作;课堂上要篇三:对对联用字的研

究(校本课程)巧遣妙用绽异彩

——对对联用字的研究研究小组成员:林培俊(组长)、陈泽宏、陈少娥、陈伟佳、肖焕杰、周圆 (汕头市

潮阳区黄图盛中学) 春节来临,当你路过家家户户的门口时,你是否会对各家门口贴着的红纸产生兴趣呢?

或许你知道这做叫对联,可你是否懂得各副对联的含义?是否理解对联中某个字、某些字词

的用意?是否知道对联中的用字技巧??? 这些疑问使我们对对联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兴趣。经过老师的介绍与讲解,我们对对联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曾说过,

“对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对联巨大的魅力,使我们对对联产生

了极大的兴趣,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决定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然而,

有关对联的知识范围极广,经过讨论,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定为对联的用字技巧,希望能以此

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1、通过研究我国的对联艺术,深入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初步掌握研究对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对对联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对联的赏析,对对联用字技巧的研究,学会举一反三,把研究所得运用到学习

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要研究的课题范围,利用bbs进行网上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研

究分析;利 用课余与老师同学进行研讨交流,在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或方向上进行修正,在不断

完善的基础上提炼课题,最后确定要研究的课题。

2、制订研究计划,通过上图书馆或上网等途径,开始收集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与

信息,

3、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林培俊

搜集资料:陈泽宏、陈少娥(去图书馆) 陈伟佳、肖焕杰、周圆 (上网) 撰写报告:林培俊

(二)实施阶段(2013年 11月-2014年 4月)按照阅读——体会——分析——提出见解的程序进行研究。

篇二: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 和 “ 旧符 ”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垒 ”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 桃符 ”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

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 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 桃符板 ” 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趣联举偶:

1.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180 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

2. 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 (210 字 )... ...

上联 :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

下联:

篇三: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 赵鑫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 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 桃符板 ” 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7.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8.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历史起源,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中,如:“渺能视,跛能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易传》中,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有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 、“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等等。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

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从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


1500字对联文化个人研究小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15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