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自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0字

时间:2016-11-07 11:27: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投影 题目、作者)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 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参看注释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投影这段文字)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

(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 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

“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问题]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讨论)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

(办《新生》)

[引导] 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改变国民的精神)

[引导]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

[问题]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点拨] 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

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思想变化了。投影与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来作者能再次从事文学,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找出来。 (投影)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问题]那么他都有哪些梦呢?

(学生总结)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而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

(学生总结 投影)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篇二: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给闲人参考)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内容:

1.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鲁迅重拾文艺,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学生:金心异)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鲁迅创作《呐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为何理想叫做“梦”呢?(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2.年青的鲁迅有那些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他的梦有没有实现?

(1)因为少年时代的给父亲看病的生活经历,使他看透世态 想走异路。就有了“学医救国救民的梦想”(此处要求学生读书上的句子)(板书:学医救国救民梦)本来这梦是相当美满的,但是在仙台看幻灯片,发现学医不能救国,梦想终于破灭。

(2)因为鲁迅发现学医不能救国(读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概括为“治文艺,拯救民众灵魂”或者“办〈新生〉,拯救民众灵魂”终于失败,鲁迅深刻的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3.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不是,是在思索、探寻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4.分析对话:

这个时候,金心异的来访是他人生转变的一个契机,我们来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同学们归纳一下在对话中两人所持的不同观点。(学生: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你们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所以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学生: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5.分析鲁迅为什么要把这十四篇小说合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好,现在作者要开始振笔呐喊了,那么“呐喊”的含义是什么?鲁迅为谁呐喊?为什么要呐喊呢?(学生齐读第22段。)(为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呐喊)因为作者年轻时候曾经历过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这种寂寞再传染给这些做着好梦的青年。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板书)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创作《呐喊》的缘由。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呐喊〉自序》教案

江西高安中学 文桃英

教学设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会问、善问是学习能力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每个教师都了解的;可是在教学中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一是教师本身根本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重要,自己就没有形成问题意识,二是根本没想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会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影响学生考出好成绩!岂不知,当学生“会问”的时候,他什么知识学不到呢?“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而生活却是常常出现许多问题,考试之中问题更多,这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基于理性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好奇心”。语文教学重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特别是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能关心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灵活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研读文本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通过感受文本陶冶情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怀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不是一种教学高境界?

本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第二、第三课时)采用“问题教学法”:指导学生(读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点拨学生善于解析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指针(让学生提问,其他学生解答,或者让教师解答,在本次教学中体现还不够,以后有机会在这方面做些尝试)。需要提醒的是,对“问题”要正确理解,问题不一定带问号,它可以是question(问题),也可以是problem(困难),甚至还可以是matter(事件)、task(任务),比如我们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

把一篇课文当作一节课来备(不管实际需要几节课),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意识和系统意识: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是最重要的,“断章取义”永远存在问题;本次课文教学,三节课我就当作一节课来备,整体体现的思路是:导入、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预习中完成,第一课时)、解读(深入理解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品味语言等,第二课时)、拓展(创新阅读,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生存等,第三课时)、作业(可以是问题式作业)五环节;这五个环节是联贯的,是循序渐进的,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整体过程贯穿着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从而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影响。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要求我们首先要转换视角,是学生在学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要求教师在“备学生”上多下功夫,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教师不是要研究教的方法,而是要重在研究“学”(所谓“学案”,是素质教育要求转换视角的典型例证)的方法;教师教学不是要完成任务,而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好地得到发展。本课教学贯穿始终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现代教学,教师备得多一点,讲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考得少一点。教师的备课

量增大了,但讲课轻松了;备课不就是读书、思考和创新吗?难道我们连读书、思考和创新都不喜欢吗?

关于“序言”,单元要求里面写的明确,根本没有必要重复,提醒学生自己阅读即可。学生能够自己摘到的果实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摘呢?

本文初步确定为三课时,教师可视课堂教学情况调整,也可能只用两个课时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以指导预习、初步感知为主)

一、导入

第一种方案:以问题(你们知道怎样对待孤独和寂寞吗?)导入,启发学生思考。第二种方案: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本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第三种方案:利用练习后面的附录,鲁迅的《自嘲》诗:学生齐诵鲁迅诗《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

第四种方案:让学生翻到目录,看一下第四单元的文章有何特点,然后合上课本,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什么课文?《〈呐喊〉自序》,体裁是什么——序言;什么是序言?见单元要求。这说明平时不注意预习,不会预习。(采用第四种方案导入)

二、指导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㈠预习什么(明确预习范围或叫内容,紧紧扣住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问题,以提问检查平时预习情况引出正面的教学内容):

①单元要求(如,本单元要求可以明确:序言,序言的种类,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方法)。②课文。

③文下注解(注解①特别重要)。

④练习(练习一、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写了什么或者文章结构如何等,着眼于整体阅读和感知;练习二主要是针对关键语句;练习三主要深入钻研课文,主要着眼于拓展性阅读和思考)。

⑤手中的参考资料,名称好得很。一般详细介绍一些背景、作者、写作意图、有些是对文章的深入挖掘。

⑥单元后面的总结或指导。

等等。而且,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需要从这个到另一个地方,那就有了腿,人需要拎取东西,那就有了手,人需要看东西,那就有了眼???一般不要重复使用,比如走路,本来用脚就可以,你却偏偏要把手和脚结合起来一块走路,那就出笑话了??互补是一种协调、配合,目的是发挥其最大作用。

㈡怎样预习(介绍预习方法):

①读:默读或者朗读课文,或者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吟诵等。(你就是鲁迅,揣摩一下当时鲁迅写本文的心理、感情、状态、周围环境、时间,然后开始朗读)。你会读吗(举例,这一段怎么读)?

②标:注意运用我们古人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关键词、关键句要进行圈点批注,敢于在字里行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③查:生字词查字、词典,养成勤查字、词典的习惯。

④疑:包括疑问(困惑)、质疑(批判)。这是阅读的高境界,是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语言等进行怀疑式提问。

两个注意:整体感知和咬文嚼字。

整体(整体就是包括所有的材料)感知、深入理解;联系语境、咬文嚼字(就是揣摩语

言,注意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是指: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十六个字做到位,那什么文章都可以阅读得很好了。

㈢总结如下:

一读、二标记、三查、四质疑(要强调,名人作品是经得住推敲的,但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认真仔细阅读,如“我从一倍高的柜台”、“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的分号和“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应该删去??)。

有诗为证:

预习范围放心里,读标查疑要牢记;

整体感知入境界,咬文嚼字悟妙理。

有学生疑问:我都这样预习到这种程度了,你老师还能教什么?

如果达到了上述要求:那肯定自己已经学得很有收获了,然后再跟着老师学一次,那收获更大。马克思说:阅读一本思想家的著作,就等于和思想家本人交谈了一次,再听老师讲一次,就等于和老师交流一次,就可以戴上了一副老师的眼镜,看问题、思考问题更深入了。我们课下预习有没有达到上述要求?

肯定没有。那么现在就按照上述要求自己开始重新预习,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后面学起来就轻松了。

三、作业(作业体现了节与节之间的联系)

要记住:预习是在课下进行的,今天拿到课上来我希望是“情非得己”,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这样,我们可以节省出好多时间,把课文学习得更深入一些,我们的认识能力也能得到较快提高。

思考:①课文最后说“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请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上面所说的什么缘由,也就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理由是什么(解决练习一)?②大家读过、学过好多文章了,每篇文章都有一些能够在全文起重要的作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关键词”,这些词语对于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整篇文章有很大帮助,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大家课下找一找本文的关键词。

第二课时

(以理清思路、把握文旨为主)

一、解读文本,检查上节作业

㈠检查(第二个问题)②:

关键词:“梦”→“寂寞”→“呐喊”

⒈扩充关键词(运用环环相扣的问题组织教学),分析“梦”:

问:“梦”是指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不用“理想”而用“梦”?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用“梦”还含有谦虚成分,说自己的梦现在想来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

问:文中共写了多少个“梦”?先宕开一笔,不分析“梦”,先让学生填表,通过填表,让学生把握鲁迅的生活经历,因为这些“梦”都是由这些经历产生的。

下面交给大学一个任务,按照要求填一个表(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第一个梦,作为例子,然后让学生根据例子完成后面的几项):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可以先请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上,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问: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其它几点就这样概括,等一会儿我们检查。

问:这里面包含着三个“好梦”,哪三个?大家能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如第三个,可以概括为:文艺救国梦;那第一、第二个呢?

洋务救国梦和医学救国梦。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问: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寂寞呢? 作者的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寂寞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⒉指名朗读课文有关内容,扩充关键词,分析“寂寞”:

问:鲁迅为何说“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比喻手法,可以分析),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问:课文里写出的鲁迅与“寂寞”有关的表现是什么?

“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叫喊而没有人应和,“悲哀”。消沉、麻醉自己的灵魂,“钞

篇三: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

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投影 题目、作者)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

己》等)这些小说 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参看注释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问题?:“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

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

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投影这段文字)

?引导?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

[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 国的脊梁的文字

(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引导?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

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讨论)

?点拨?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

?问题?“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点拨?“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

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

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

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问题]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讨论)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提示?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提示? 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

(办《新生》)

[引导] 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改变国民的精神)

[引导]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

[问题]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

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点拨] 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引导?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思想变化了。投影与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引导? 如此看来作者能再次从事文学,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事

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点拨?: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

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找出来。

(投影)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

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

?点拨?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问题]那么他都有哪些梦呢?

(学生总结)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点拨? 而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

(学生总结 投影)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

呼喊;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


《自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07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