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药》文学评论1500字

时间:2016-11-07 10:3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药》作品分析

《药》

鲁迅先生是我们所熟知的作家,他的一生是一个斗士的故事。鲁迅先生的创作有很多,杂文、小说尤为著名。杂文犀利异常,针砭时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说寓意深远,反映现实,揭示国民性,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收入《呐喊》、《彷徨》以及《故事新编》之中。而我将要分析的就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呐喊》中的《药》。

中学时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初学之时对小说的主题不甚理解,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华老栓的亲子之爱,有的认为是革命者的英勇气概,甚至把这个“药”看作鲁迅拯救国民性的良方。《药》是一篇短篇小说,而其内涵不可谓不深。我们先从小说的主题开始分析。

小说的主题并不是谈亲子之爱,也不是表现革命者的英勇气概,而是表现了一种莫大的悲哀——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小说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害时,有围观的群众伸长了脖子来看,有老实善良的华老栓前来求人血馒头,有康大叔的炫耀,有茶客的不以为然。这些群众正是鲁迅时常提到的“看客”,一种国民性。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革命者的牺牲不为群众所理解的主题就是出于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产生的。夏瑜就义时,周围聚集了一批麻木的看客,没有同情,没有义愤,却都伸长了脖颈看热闹;华老栓是个善良老实的人,却用多年的积蓄去买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

从作品的结构来看,作品的独特结构在于:它是由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其一是华老栓为儿子求药治病,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老实善良和愚昧;其二则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体现了革命者英勇就义却不为人理解的悲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详略得当,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引出了革命者夏瑜这条暗线。小说写夏瑜的死并不是着力于如何英勇就义,如何的英雄气概,而是透过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只言片语把夏瑜隐隐地表现出来,以至于我们甚至连夏瑜的面貌都一无所知,但这样写也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结构使人们的注意力不禁转移到

人们对于夏瑜的死的言谈,更鲜明地显现出了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深刻现象和悲剧。

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具有代表性。老实善良的华老栓也有着其愚昧的一面,他肯为自己的儿子买“药”治病而拿出所有的积蓄,却又愚昧的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这正是广大下层人民的代表。围观夏瑜就义的群众正是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形象描写。康大叔的贪财和爱出风头,花胡子老头的维维是诺。小说的革命者夏瑜更是在现实中有原型,正是鉴湖女侠——秋瑾,夏、秋同是季节,瑜、瑾同是玉,这是名字的衍化。再加上秋瑾被杀害的地方恰恰是在绍兴丁字街头古轩亭口。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塑造人物有其独特之处,他并不脱离原型,在他的作品中,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都是人们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可见其功力之深。鲁迅塑造人物往往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从小说构思方面,《药》的构思方法受安特莱夫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这是我资料上查阅到的。一个作家的创作形成之前必然离不开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或作品,而且他的创作中也会带有一些他人的印记。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学。而这篇小说的构思与安特莱夫的《齿痛》及屠格涅夫的《工人与白手人》有关。安特莱夫的《齿痛》写一个耶路撒冷商人般妥别忒患了齿痛病,用了各种药方、偏方都无济于事,这时耶稣背着十字架,将要被钉死,他对耶稣的死无动于衷,知识看热闹而已,但由于注意力一分散,牙齿也就不痛了。其实是他将耶稣受刑当做药来使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也有同样的启示作用。文中写了一个革命者因为长期关押在牢狱之中,有一双白净的手,还因戴了六年的手铐而有铁锈的味道,却被工人视为异类。当他再次入狱,处以绞刑时,工人却要设法弄一段绞死他的绳子,认为这会给家里带来极大的好处。他们都表现了这种“不理解”的主题,《药》也正是这种不被人理解的主题。

从作者的思想来看小说,鲁迅的思想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的思想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的个性主义等,但他不是照搬而是从自己反封建的目的出发,对各种思想有所选择、改造。而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

他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他的杂文、小说中无不体现对国民性改造的探索,《狂人日记》表现了“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阿Q正传》中鲁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深刻的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而这篇小说《药》也是如此,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和“不理解”正是革命失败的根源。小说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一个老实善良的农民,但却愚昧,亦表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探索。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的作品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号角。”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一段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篇二:《药》赏析

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论《药》

范伯群 曾华鹏

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鲁迅对伟大的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份丰厚的献礼。同时,《药》又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读者提供了—面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的镜子,而作品在主题思想的提炼、典型形象的创造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所显示的鲜明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关于《药》的艺术构思

短篇小说《药》从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对它的各种评论中,曾经出现

[1]过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评论认为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或认为小说的“正

题旨是亲子之爱”;有的评论认为这“是一篇没有主人翁的小说”有的评论则指责它的结构,认为:“《药》的开始出现了一座峰峦(华老栓和他的家的描写)??但是这座峰峦累积得太高了,阻碍了读者的视线,读者会把它看成主峰,而不了解第三章里关于革命党人的叙述的重要性,乃至于第四章里‘花环’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因为结构的主峰太低了,所以读者看不见它。这就使《药》失败了。”有的评论对达篇作品甚至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篇“劳而无功”的作品。[5]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力图正确阐释《药》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但对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评论者的看法也尚未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评论《药》的主题、人物、结构,必须深入研究鲁迅写作这篇小说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只有这样,对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认识。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他曾多次谈到在“五四”前后写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自选集自序》);同时,我们看到,鲁迅企图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时代所关心而且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发表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药》写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十天前,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五四”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中国革命正处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的伟大历史时刻,面对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对小说创作的目的性有着明确认识的鲁迅,当他在构思这篇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小说的时候,他将会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时代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知道,鲁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英勇斗争的事迹,曾深深地感动着鲁迅:他们的失败和牺牲,不仅曾是鲁迅感到愤慨和悲哀,而且还引起他深沉的思索,探究他们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无数关于民众落后和不觉悟的事实在鲁迅的生活经历中,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刺痛过他的心。因此,当鲁迅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选择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描写的题材时,他就有可能从中提出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在向旧的社会制度斗争中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他自己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应该说,这就是短篇小说《药》的艺术构思的基点。

必须指出,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这是鲁迅在辛亥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思考的—个问题;在一九一八年一月致友人许寿裳的信里,他说:“吾辈诊同胞病颇得七八,而治之有二难焉:未知下药,一也;牙关紧闭,二也。”鲁迅这时候已经把寻找救国的药方和同胞的吃药联系起来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和小说《药》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六卷五号上的著名杂文《随感录五十九·“圣武”》,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热情欢呼伟大的十月革命是人类“新世纪的曙光”,同时他又针对中国的现实指出: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琴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不很像,所以不会相干。”在这里,鲁迅同时注意到“放火人”和“精神的燃料”,“弹琴人”和“心上的弦索”这两个侧面,深刻地思考着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九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讲演中指出: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7],伟大的鲁迅在“五四”高潮到来的前夜就反复思索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尖锐地提了出来,的确是以极其惊人的洞察力,从丰富的生活经验教训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的。 鲁迅在从生活素材中挖掘深刻的思想作为作品艺术构思的基点的同时,又努力从大量生活原型中概括和提炼能够有力、生动地表现主题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节,并且安排最合适最恰当的艺术结构。鲁迅曾经谈到,当他构思《药》时,曾从两篇外国作品中得到启示和触发,这就是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

《齿痛》描写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撒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而是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稣的冤死重要得多。《工人与白手人》这篇以对话形式写成的散文诗,描写一个革命者为谋求工人幸福而进行斗争,结果被捕坐牢,他的手因为“整整带了六年的手铐”而没有血色,成了白手,工人们却又因他的手白净而认为“不是我们一伙的”;两年以后,这位革命者要被反动统治者绞死了,那个工人却想去弄一节绞刑架上的绳索回来,因为据说“那东西会给家里带来最好的运气”。[9]我们看到,这两篇作品都同时展开两个方面的描写:一方面是革命者、改革者的奋斗和牺牲,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愚昧和冷漠;而《齿痛》的商人看自己的疾病比革命者的牺牲更重要,《工人与白手人》中以一段绞绳把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联系起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鲁迅构思《药》时所得到的触发的若干痕迹。

但是鲁迅在构思《药》时并没有作简单的模仿,相反的,他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非常丰富的生活素材,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出发,对自己所要写作的小说进行全新的、独创的、深刻的艺术构思,这个崭新的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是以自己所熟悉的辛亥革命时期为背景,同时描写两个主人公,两个故事,并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作者根据自己所要提出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同时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形象,他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但脱离群众;一个是贫困的小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形象,他老实本分,但懦弱愚昧,对革命毫不理解。两个主人公各自的活动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故事:夏瑜从事革命活动,为夏王爷所出卖,被捕后在狱中继续斗争,终于被反动统治者杀害;华老栓把历年的辛苦积蓄拿去买一种药,来为患痨病的儿子治病,但买来的药并不见效,儿子终于死去。作者巧妙地用一个人血馒头来连结这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革命者牺牲所流的血,成为落后愚昧的群众吃的药,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联系起来,两个故事交织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使主题更趋深化,同时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悲剧性质。当然,在一篇不到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要同时正面描写两个故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鲁迅又巧妙地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以明线来描述华老栓一家的命运,以暗线来叙写夏瑜的故事,两条故事线索象两股山泉,在作品里并行地奔流着。但是它们又不是互不联系的,作者为了便于两条线索的呼应,就选择刑场、茶馆、坟地作为展开情节的场景,先在第一部分刑场上,以夏瑜的被害和华老栓的买人血馒头连结两条线索,继而在第三部分以茶馆里的议论使两条线索交织成作品的高潮,最后在第四部分以坟地上两个母亲的见面,使明暗两条线索完全溶汇在一起,在作品结束部分奏出悲壮的旋律,巧妙而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意图。

《药》的艺术构思过程使我们看到,鲁迅在这个作品里,正是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悲剧的具体描绘,指出只有革命者注意唤起民众,民众觉悟起来支持革命,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这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鲁迅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把这样一个关系革命成败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人们严肃的思考,在当时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于夏瑜的形象

夏瑜是《药》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在作品里虽然只是用极少的笔墨间接勾勒的,却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长期以来,不少《药》的研究者都认为夏瑜的艺术形象是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为原型的,这自然是不错的,从“夏瑜”“秋瑾”名字的类似,从秋瑾被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从秋瑾“死于告密”等等,都可以确认夏瑜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以秋瑾的若干生活经历为素材的。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夏瑜就是秋瑾。鲁迅在谈到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时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事实上,鲁迅塑造夏瑜的典型形象、是以自己非常丰富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对众多的生活原型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而没有局限于专用莱一个人作原型。辛亥革命以前,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当时许多反清革命家聚集日本,鲁迅和他们有过比较广泛的接触,其中一些革命者当时和后来的革命活动,给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刺杀安徽巡抚恩铭,遭捕后“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的徐锡麟;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十二年,被称为“焕强盗”的光复会著名领袖陶成章;“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饶”的革命家章太炎,都是鲁迅所敬仰和怀念的人物。此外,鲁迅在这期间还读了“革命军马前卒”邹容的热情洋溢的著作《革命军》,赞扬它是“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的一篇革命檄文(《坟·杂忆》);二十一岁就死于狱中的青年革命者邹容,给鲁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以认为,这些人物的某些经历,在鲁迅构思和创造夏瑜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都会起作用的。

然而夏瑜的形象又决不是由若干生活原型简单拼凑起来的,经过作家典型化的艺术处理,这个形象集中而强烈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比生活原型更高更典型的独立的艺术形象。

在本世纪初年,列宁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列宁指出;“西

方资产阶级已经腐朽了,在它面前已经站着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在亚洲却还有能够代表真诚的、战斗的、彻底的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愧为法国十八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在中国,“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另一方面,列宁又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

鲁迅所接触过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活动,充分证明了列宁对那个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分析是非常深刻和正确的。首先,资产阶民主主义思想是这些革命家的基本思想,而这种思想在当时又是同反对清朝贵族集团的异族统治结合在一起的。陶成章在《龙华会章程》里规定龙华会的宗旨是:“赶去了满洲鞑子皇家,收回了大明江山;并且要把田地收作大家公有财产,也不准富豪们霸占。”邹容在《革命军》里指出:“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同之,苟不能司政治机关,参予行政权者,不得谓之国,不得谓之国民。”章太炎则宣传“合众共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些人所鼓吹的这些土地大家有、参予行政权、合众共和等,其性质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范畴的。其次,他们对清王朝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英勇的斗争。章太炎敢于蔑视光绪皇帝为“未辨菽麦”的“小丑”,并且发出“造反”的呐喊;陶成章公开鼓吹“怎样叫做革命?革命就是造反”(《龙华会章程》)。邹容热情呼唤:“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革命军》);秋瑾则唱出“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诗句(《失题》)。他们表现出何等感人的英雄气概。在斗争实践中,这些革命家满腔热血,慷慨悲歌,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奔走呼号,英勇奋斗,其中象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邹容,都在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再次,他们对于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和革命力量缺乏认识。那个时候有的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就曾把自己看作是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觉”者,而人民群众则是“不知不觉”的群氓。邹容看到的四万万同胞都是“奴颜妾面”。秋瑾把自己比喻成是:“一盏神灯,导无量众生,尽登彼岸”(《中国女报发刊辞》),并且发出感叹:“徒劳志士心如火,可奈同胞蠢似豕”(《精卫石》)。这种看不到人民群众力量的民粹主义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十分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作家根据如此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创造出来的夏瑜形象,正是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生活原型所提供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尽管这个人物在作品里只是从侧面用极简单的线条勾画的,但是由于作家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由于作家惊人的概括生活的能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夏瑜的形象就象一幅高等画家笔下的人物素描,简洁而又传神;而且,在这一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里,体现着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最本质的特征。

夏瑜这个出身贫穷的年轻革命家,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是十分坚决而英勇的。

篇三:现代文学 [1500字]

名词解释:

1. 郭沫若:原名开贞。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由他

发起成立了创造社。代表作《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同时在戏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作品《屈原》,《虎符》等都是现代杰出的话剧作品。

2.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为中国现

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因此被称作“民族魂”和“新文化的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开创了中国新文学另一种新形式即杂文。创立了农民,知识分子这两种崭新的小说题材模式。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3.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被授予“人民

艺术家”的称号。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作“市民诗人”。其作品中总能流露出浓重的“京味儿”。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二马》,《四世同堂》等。其戏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等。

4.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

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其代表作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即《雾》,

《雨》,《电》,“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等。

5. 茅盾: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

之一,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由他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担任会刊《小说月报》的主编。成功塑造了时代新女性和民族资本家这两类人物形象。代表作有:“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虹》三部曲即《幻灭》,《动摇》,《追求》等。

6.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具有浪漫主

义的创作风格。擅长于“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美和淡淡的忧郁气质。其代表作《沉沦》是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7. 《女神》: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成功之处在

于五四精神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女神》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反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作者泛神论的思想。具有火山爆发式的激情,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想象奇特,音调激越亢奋,色调浓烈瑰丽,形象恢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8. 《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主要刻画的是人力车夫祥子从一个淳朴,善

良,积极进取的小伙子,最后沦为社会中的行尸走肉的一个过程。作品中隐含了作者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思考和批判,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商业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和道德的丧失和堕落的一种批判,以及对这批社会最底层人的一种同情和理解。作品中不改其对于“京味儿”的运用,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有人将《骆驼祥子》,《边城》,《呐喊》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成就最高的三部作品。

9. 《家》:是巴金舍“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原型是巴金自己的家庭。

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通过三位女子即梅表姐,鸣凤和瑞珏的死亡分别控诉了包办婚姻制度,封建家奴制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总的来说,就是控诉了封建家族制的罪恶。体现了一个大家族在巨大的时代激流中必然会土崩瓦解。它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线索纷繁,具有浓烈的抒情艺术风格。

10. 《呐喊》:写农民的,彻底的反封建,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11. 《彷徨》:思考和探索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

12. 《故事新编》:开创了中国传统演史小说的新局面,是信贷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

迅从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中选材并杂取今人今事创作小说而作,文笔洒脱,想象奇诡,诙谐风趣。是关于中国的一则大寓言。

13.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

白话文小说。文章是以一个“狂人”所写的日记来指出中国文化的腐朽。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愚昧国民的批判,同时对中华民族的命运给予严重的警告,在末尾作者又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吧”。《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14. 《新青年》: 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有一大批包括胡

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内的作家曾在这上面发表过作品。在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主编,原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它对“人权”,“科学”等新观念的倡导,开启了中国知识界新一轮的文化实践,并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发端的一个显著标志。

15.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由留学日

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倡导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精神,主张个性解放和用文学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攻击文学研究会。

16.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成立和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会刊是《小说月报》。

发起人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人。其口号是“为人生而艺术”,倡导的是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和精神。主张用文学反映民众的苦难,并用此来改造社会。

17. 新月诗派:是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中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闻一多、

徐志摩等诗人,提倡格律诗,又被称作“格律诗派”。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其代表作为《再别康桥》。

18. 湖畔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他们在1922年成立湖畔诗

社,后出版诗合集《湖畔》,所作诗多是以爱情作为题材。他们在诗中,坦诚,勇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们爱情至上和男女平等的五四价值观。尽管作品比较直白和幼稚,却透露出孩子般的调皮和想象力。

19. 《小说月报》:近代文学期刊。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期刊。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

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最早的主编是沈雁冰。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刊登过鲁迅,叶圣陶等人的作品。


《药》文学评论15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06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