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两千字

时间:2016-11-07 09:32: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旨在表达他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判意见。该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哥这纲领批判》的第一章中,马克思首先揭露哥达纲领所说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要害是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抹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劳动只有具备物质条件并作为社会劳动,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哥达纲领还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它的第一个口号,使人们围绕分配兜圈子,以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通过革命改变生产方式、铲除资本主义这个祸害。这些都同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当今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平”和“福利国家”等,其共同特点还是在分配上作文章,充其量只可能减轻一点病痛而根本不指望祛除病根。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另外,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讲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才能铲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获得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把“劳动所得”这个极为模糊不清的用语明确为劳动产品,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积累。因此,在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必要的扣除。首先要扣除三项费用:“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第二部分是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三部分是用于应付突然事变的。显然,要维持社会的再生产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这些扣除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总产品作了上述各项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用于消费的。但是在分配到个人之前,还必须作如下各项扣除以作为公共消费,即:“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缝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些扣除虽然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国家行使其各项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正常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则是完全必要的。 社会总产品在作了上述六项扣除之后,剩下来的消费品才能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有折有扣的了”。当然,这些扣除,归根到底还是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这就是说,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个人,他的劳动所得被扣除了,但另一方面,他作为社会成员之二,又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集体福利中得到了享受,被扣除的部分仍然以集体福利的形式为生产者自己所享有了。

《哥达纲领批判》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本书中,马克思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理清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与非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制度作了原则构想。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距今已经过去130多年了,但是这篇经典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作用,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世易时移,理论也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由此,对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所做的原则构想,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此构想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性,也要看到毕竟当时马克思的构想只是一种理性的推测,并没有现实的实践作为依据。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订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途径和模式。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制定现阶段的纲领,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才能有效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

篇二:《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12142113李雨晴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公平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所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

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而且还要设立“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而这些基金的设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哥达纲领批判》中两个阶段的论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在迫使人民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涌流,只有在每个人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奉献出聪明才智,又不计较是非得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马恩的社会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实现,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如果把将来要实现的公平理想勉强拿到现在来实现,那么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

篇三:《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1)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写作背景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旨在表达他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同年5月5日,马克思将这一著作连同附信寄给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之一威·白拉克,并请他转给爱森纳赫派的其他领导人阅读。马克思逝世后8年,恩格斯为了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科学的行动纲领,不顾德国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公开发表在德国党内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并写了一篇序言。同时发表的还有与这一著作直接有关的马克思于1875年5月5日给威·白拉克的信。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处于低潮。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使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工人阶级日益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任主席。拉萨尔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上“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联盟。他还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等谬论,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本主义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可想而知,全德工人联合会不能适应先进工人的要求。1869年8月,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在德国爱森纳赫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这个派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拉萨尔派,并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政治,实现德国的统一。德国工人运动由此形成了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两个对立的派别。进入70年代后,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反动派感到惊慌,俾斯麦政府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爱森纳赫派的地方组织遭到了封闭。拉萨尔派由于日益失去群众的信任,在1871年选举中遭到了失败。共同的逆境,促使两派都希望合并,以壮大力量。另外,这时德国已经统一,两派原来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策略分歧不复存在,两派的合并更有了现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合并改变德国工人运动的分裂状

态是必要的,对工人阶级有利,但合并要有原则,要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纲领路线的基础上。

可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认真地听取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匆忙与拉萨尔派协商合并。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中采纳了拉萨尔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这个纲领草案时,十分气愤,认为它是一个“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于同年4—5月抱病写作了这一著作,不仅彻底地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以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建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二、主要观点

全书共分四章, 在第一章里,马克思主义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着重批判它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并具体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

首先,马克思批判“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力”都是超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机会主义的空话。

其次,马克思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违背社会再生产原理和社会主义总产品分配原理的。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不是不折不扣的分配,而是有折有扣的分配,即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六种扣除之后,再进行分配。

第三,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第四,马克思批判了分配决定论,阐明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的变革依赖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章着重批判了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

2.“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根据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实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

3.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

第三章集中批判了拉萨尔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合作社,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不能依靠国家帮助走向社会主义。

第四章批判哥达纲领草案鼓吹建立“自由国家”等谬论,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自由国家”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

2.国家不能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3.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三、我的看法

2000年10月11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之后才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

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智力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应该答应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两千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0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