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时间:2016-11-04 13:38: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强化信贷管理 严控信贷风险

龙源期刊网 .cn

强化信贷管理 严控信贷风险

作者:郭建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1期

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型的经营宗旨,强化信贷管理,严控信贷风险尤为重要。

一、银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在信贷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四多四少”。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

2、信贷管理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的决策权多在上级行,而贷款项目评估,贷前调查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行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可行性项目评估变成“可批性”项目评估,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

3、信贷档案资料有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清收不良贷款的障碍。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领导只注重自己工作期间发放贷款的管理工作,存在新人不理旧账的现象。二是由于今年银行加强重要岗位轮换,贷款清收责任难以落实,最终导致清收无人负责,加大了银行贷款的损失。

5、对企业改制介入不够。有的地方政府把某些债务重、经营困难企业的实行机制改换,作为逃避银行债务的机会,形成一种从“废债”中寻求利益的不正常做法。承债主体发生变化或企业改制后贷款悬空,增加了银行债务落实工作量;破产企业增多,直接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改制企业经营机制不规范,蚕食银行贷款严重。

6、社会信用环境差。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等原因,企业直接或变相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现象有所上升,导致贷款清收工作困难重重。同时司法、国土、房产等政府行政部门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有时干扰银行的清收工作,对银行工作不予积极配合,更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逃债行为,人为地加大了信贷管理的难度。

篇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

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信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信贷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目前商业银行形成的信贷文化更多表现为一种随意性和附属性,文化目标缺少稳定性和连贯性,不良信贷文化正在日益成为不良贷款滋生的主要诱因,商业银行在当前转轨的过程中,要加快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做好当前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信贷管理人员常有一些习惯性思维方法和做法,而这些方法和做法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已经构成了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方面。

(一)信贷审查审批方面的观念误区

信贷审查审批是银行信贷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正确的审查审批方法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银行利益出发,在立足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审查信贷业务,分析其主要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在信贷审查审批的实践中,却常常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

1、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担保只是保证贷款偿还的一种手段,取得了抵押品或保证并不能保证贷款如期偿还,它不能取代贷款协议的基本安排。在日常信贷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许多信贷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主营业务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而是有无抵押物,只要有合适的抵押物,即使贷款到期借款人没有充足的现金,贷款也是可以放的。在这样的现象中信贷人员的逻辑是:如果贷款到期不能还,就用抵押物变现偿还。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增值,进而还本付息,如果审批阶段把关不严使资金遭受损失,再追索第二还款来源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会受到政府干预,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当地的长远发展。

2、向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发放贷款风险小。这种思维方式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性配置必然使各行业利润趋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项目的高风险,银行不能只看到项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项目内在的风险;二是除了按总行项目贷款的规定受理审批外,还要考虑贷款收益与风险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资人,是项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应在根本上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银行不应承担过多的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而仅取得债权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资项目若风险实际上要由银行承担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贷款项目。

3、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润高是否真实,是否提足折旧,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二是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也较高,利润实际形成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产,企业还款用的是现金资产,即使高利润是真实的,但由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部分应付款的优先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增加而增加,出现高利润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

4、用转贷的方法掩盖贷款风险。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选择依法收贷还是转贷是一

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最初的贷款合同一般均已约定信贷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转贷意味着依原定用途使用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致使原有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这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以及识别贷款风险,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且在拟转贷款期限内无化解可能则应坚决收贷。否则,一味转贷只会丧失收贷时机,掩盖资产质量风险,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弱化其还款积极性,待银行下定决心依法收贷时,企业净资产已所剩无几,失误的转贷决策实际上导致了贷款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5、为争办按揭业务而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这是目前各级行很普遍的一种做法。实际上,伴随按揭业务发展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居不下的不良率。

篇三:强化信贷管理 严控信贷风险

强化信贷管理 严控信贷风险

经济效益不佳,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型的经营宗旨,强化信贷管理,严控信贷风险尤为重要。

一、银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在信贷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四多四少”。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

2、信贷管理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按现行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的决策权多在上级行,而贷款项目评估,贷前调查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行来完成,有些基层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将可行性项目评估变成“可批性”项目评估,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

3、信贷档案资料有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清收不良贷款的障碍。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89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