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16-11-02 10:48:4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发表时间:2004-6-19 8:36:49 作者:jwch 点击 6974 次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附:案例分析范例--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案例

背景介绍

本节教材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后初一的一堂课。这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当时的授课方式为普通的启发式教学。本堂课是由我所上的一堂平常课,所采用的上课方式是组讨论式。希望通过这节课同过去的课进行比较。考虑到本堂课的情况,未安排学生进行预习。

情景描述

像往常一样,经过精心的准备,我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分组统计:(1)班上男女生人数;

(2)全年级人数;

(3)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

(4)中国人口数量;

(5)圆周率。

要求每个小组迅速地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话音刚落,同学们迅速地进行工作,不一会儿就结束了。我注意到有个别同学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完成了?哪组先说?”立刻有学生站了起来:“我们班上男生有24人,女生20人;全年级人数约有380人;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为1厘米;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亿;圆周率约为3.14。”“大家认为他说得是否正确?”“我认为他说得基本正确,但全年级有379人,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每组均发表了各自的结论,各组结论基本相同。 “大家说得都很好。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那为什么会有不同

呢?”“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解答?”“我想,可能是计算的问题,或是测量的问题。”

“非常好,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精确的、与事实完全相符的数,我们称之为准确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一些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谁能说出上述数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为什么?”

“我们班上男生有24人,女生20人是准确数;全年级人数约有380人是近似数;全年级有379人是准确数;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为1厘米是近似数;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亿是近似数;圆周率约为3.14是近似数。”

“很好。谁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近似数和准确数的例子?” “教室有44张桌子,44张椅子,4扇窗户,这些是准确数。”

“我的身高是1.61米,今年12岁,这些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这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与实际相差太远,这不是近似数。”

“初一(5)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0盏灯为近似数?”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才算作近似数?” 我给出了近似数的意义:我们说与实际有偏差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比方说,我们年级有379人。我们可以说:我们年级约有380人;也可以说:我们年级约有400人。 “那我所说的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是不是近似数?”??

同学们产生了一些争论,其中也提到了常见的说法如:实足年龄12岁,虚岁14岁等。

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数。诸如1000多、不到1000等,均不能称之为近似数。像初一(5)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0盏灯,混淆了数学中近似数与生活中近似数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学中所说的近似数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说法是不相同的,请大家注意。同学们的表情似乎有些怀疑。我没有停下来。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有近似程度问题。比方说:

π=3.1415926?

π取整数,则π≈3,精确到个位

π取一位小数,则π≈3.1,精确到十分位

π取两位小数则π≈3.14,精确到百分位

??

问题:1.8和1.80的近似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一样,因为1.80后面的0可以省略。”

“不一样,因为1.8精确到十分位,1.80精确到百分位,如1.83四舍五入为1.8,1.803四舍五入为1.80。”“谁知道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

1.80吗?” “应该是1.75到1.85四舍五入为1.8,1.795到1.805四舍五入为1.80。” 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来了。

“很好,用‘<’号连接为1.75≤1.8<1.85,1.795≤1.80<1.805。这说明它们的精确度是不一样的。1.80的精确度更高。”

下面我又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digits)。 例:1.8有 个有效数字,各为 。

1.8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

1.80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

1.08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

0.00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

学生的作答非常好。于是大家一起分组探讨了有关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看似相当的不错。

“老师,我们组对2.40万、1.2×104这两个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4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另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4精确到千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其他组的观点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自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为这两例的精确度问题。

“好,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很好。我们知道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即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们就说精确到哪一位。这一点,大家同意吗?”

“同意。”

“刚才两例的主要问题是后面带有单位,2.40万中最末一个有效数字为0实际落到百位上,应是精确到百位,若是2.40则精确到百分位;同样1.2×104中的最末一个有效数字2实际落在千位上,应是精确到千位。明白吗?”

“明白了。”

我有些不放心,又举了一个例:

“把30542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心想,一定有不少人会说等于305,说不定又可以笑一笑了。

“等于305,”果不其然,刚想笑,“是不可能的,应为3.05万或3.05×104。”岂有此理,吊我胃口。没办法,谁让我把他们给惯坏了。不过,看来这回他们是真的清楚了。

随后我进行一些课堂的训练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设想

1、案例概要

本案例是一堂老教材新教法的课例。我首先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的讲解式、问答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针对相差问题展开。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近似数的概念、近似程度(尤其是科学记数法和带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解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后解决。

2、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本堂课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近似数和准确数。

②通过对具体问题中近似数近似程度的分析,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③能根据要求求近似值。

(2)重点:

①根据要求取近似值。

②知道近似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

(3)难点:

形如:a×10n中精确度的问题。

3、教学建议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4、建议讨论的问题

(1)如何在新的课程实验中上好传统型的教学课程。

(2)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如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使每个人各有所获,都得到发展,减小差距。 教学反思、研究

1、反思与回顾

(1)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的原因、使用近似数的意义没有在课例中讲述清楚。 (2)学生对形如2.40万、3.05×104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数字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3)课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鉴。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改精神,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是今后教学的首要问题。

(4)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学生访谈

问:你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都学了什么?都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甲:今天这节课主要讲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大部分明白,还有一些比如说:2.0×104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2030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约等于多少?有些糊涂。

问:您们对这种上课方式有什么看法?

学生乙:我觉得这样的上课方式比较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的东西记忆深刻。

3、作业问题

学生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

(1)60215保留3个有效数字为602;

(2)47155精确到百位为472;

(3)230.0千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为2、3。

4、课后记

这节课与过去所上的同一节课相比较,过去的课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而本堂课的思想也很明确,但方式有所不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从两次课后情况看,前次课后作业问题较大,尤其时间长一点问题更多;这次问题较少,较集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能更好地解决。

篇二: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

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少什么

特级教师 虞大明

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教学缺什么?是时候自省了——我们自身还缺什么?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为跟进,去斩除前行路上的荆棘。

【现象一】爆笑的男孩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

【结论】

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

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

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现象二】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对策】

请老师们在课堂中加强引领,要敢于批评指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健康的?课堂舆论?。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良的氛围或苗头,要及时制止,及时?拨乱反正?,以免?星星之火,肆意燎原?。

【现象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堂上,悲情的音乐在流淌。我俯身想看看孩子到底在用笔向英雄船长诉说什么心里话。孰知,那个看似专注的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刚才他放了一个屁,很臭的。?我瞪了他一眼,落荒而逃!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孩子——因为他说得很轻,?润物无声?——但却震撼了我的心灵!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专注,缺少规矩,缺少克制,缺少分明的是非观。

【对策】

无可救药,希望这种现象是极个别!(这是气话)。其实还是有药可救的。救他的?药?,应当是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老师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也是懂事的表现。

【现象四】场面像“刚遭了灾”

对于老师的提问,我们的孩子总是不太感兴趣。表现在:反应迟钝;举手者寥寥;双眼黯淡无光;说话声音缺少掷地有声;经常埋着头,场面像刚遭了灾,而且是瘟疫。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功底,缺少会奔涌的热血,缺少会澎湃的心灵,缺少激情!

【对策】

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相信,长此以往,总会融化坚冰;用教师的眼光,为孩子寻找精神的食粮,拓展阅读,补充阅读,鼓励孩子博览群书,用扎实的训练和积累去厚实孩子的文化功底。

【现象五】唱戏与看戏

公开课上,少数孩子唱戏,多数孩子看戏。不是执教者不懂得要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机会,而是,他们在一番热切地等待之后,小手总不能?如林?。因此,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少数?救兵?。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缺少责任感。

【策略】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实在没法,可以考虑抽签发言,强制执行——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练着练着也就?炉火纯青?了。

【现象六】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某学生被老师指名发言,该生说话语无伦次,翻来覆去,用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意思,该生居然用了几十秒还未说清。而且,该生一直低

着头,似乎在默哀!老师无奈,老师的额头有细密的汗珠渗出……该生终于说完,老师摸了摸该生的脑袋说:?没关系的,以后记得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谁都知道,那是老师在掩饰他的?慌张?和?心痛?——公开课啊,时间如金啊,如果都像你那样,我咋整啊!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言语的能力;缺少?落落大方?,缺少自信。

【对策】

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引领、鼓励孩子说一番流畅、通顺、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千万不要忽视?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课。老师经常要说这样的话:?谁的回答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我就佩服谁!?试试看吧!

【现象七】可悲的瞎编乱造

曾经做过一项小调查:请五年级的150位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批改时,有7个孩子的作文惊人地雷同——这7个孩子都安排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发高烧,不断呻吟。7位母亲听见呻吟,决定背孩子上医院。7个孩子都很会进行环境渲染——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7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安排他们的母亲在背他们上医院的途中摔上一跤,当然,只是膝盖磕破点皮。7位母亲全然不顾这些,把孩子送进医院,忙挂号,忙咨询,忙付钱,忙取药,忙端水,忙喂药,一宿没睡。第二天早晨,7个孩子都发现他们的母亲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人也比昨天瘦了一圈。于是,7个孩子都扑进母亲的怀抱,哽咽着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更令人费解的是,7户家庭的父亲在干嘛,只字未提……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鲜活的生活体验与积累,缺少会发现的眼睛。纯粹的瞎编乱造,才会诞生如此雷同的可悲的作文。

【对策】

在常规教学中,要重视作文教学。让孩子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我以我笔写我心?,作文是?真实事件的描绘,真实情感的喷涌?。当然,

光做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死读书,只会将自己关在教室里、书房里,是无论如何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多引领孩子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活动,走进自然,从而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丰富、充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少数现象,但确是不得不关注的?不和谐音?。说白了,那句?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我的印象中,×××老师的学生能说会道,思路活跃;×××老师的学生说话时很有气势;×××老师的学生朗读水平很不错……个中原委,不言而喻,肯定跟老师本身的优秀有关!因此,每个老师要?经营?好自己的那桶水——浅了,用学习来补足;浊了,用学习来澄清。

篇三: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教学案例的背景、描述、反思

2010-05-27 11:49:26| 分类: 教学案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教学案例的背景

背景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教学设计

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及背景描写。

二、案例描述

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因此,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

理活动等。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

三、案例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优劣是以作者反思水平高低所决定的。反思的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某一侧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突出中心,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案例反思应基于校本教研,基于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中的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课后交流讨论和深度汇谈。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66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