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数学案例

时间:2016-10-31 13:02: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标准》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既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也能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同学们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活动就更精彩。

二、案例描述

(一)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评析: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在游戏中进入数学学习,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二)谈话引入: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师: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 牛仔衣裙子 牛仔裤长裙

师: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师: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师: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评析: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学具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转化和发展。学具操作,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 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有意识记的发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 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 师: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师: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

板书:有序 不遗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师: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师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师: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评析: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以系统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为导向而设计、确定和管理的教学环节,合作学习也是以团体成绩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以小组的方式来达到生生、师生互动,对教学的动态因素进行互动与反馈,达到

一种良好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汇报组1:衣服 衣服

裙子 裤子 裤子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好,不漏

师:这种方法中同样两种裤子,是哪条裤子呢?

生1:写了裤子,是哪条颜色裤子呢?

生2:第一条裤子边上画上三角形

生3:把第一件衣服改成上衣。

汇报组

师:用哪几种图形表示两件上衣的?

师:用汉字表示的有哪些组?

(生举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汇报组3??

师: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板书图形表示的那种。(板书:简单,明确)

(三) 生活中的应用

1、早点搭配。

图: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师: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能知道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生1:牛奶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豆浆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 生2:先是蛋糕和牛奶、豆浆搭配,油条和和牛奶、豆浆搭配,饼干和和牛奶、豆浆搭配。(师同步演示课件连线)

师:如果增加一种点心汉堡,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生1:8种,因为多了一种点心,再和两种饮料搭配,所以多了2种。

[评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上面所获得的知识验证了正确的

搭配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走路中的搭配

图:

百鸟园儿童乐园

黄山

师: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黄山,一共有多少条路线?

请学生在书上数一数几条路线?

课件出示: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3、从太原经过杭州到黄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图:太原▲

▲杭州

▲黄山

三种交通方式:火车、飞机、汽车

[评析: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4、用1、2、3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有顺序的摆一摆。师带生共同摆。 [评析:这个练习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读、好、书”一共有几种读法。

出现六种搭配读法。

妈妈为了让我把( ),特意让我每周六到图书馆( )。上周六,

我借了几本( ),图书馆的阿姨对我说:“你现在正是( )的时候,这几本(),利用业余时间( )。

(四) 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案例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感受。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 “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

篇二: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句容市下蜀中学魏军生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c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a b 3 4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练一练 1、2及习题7.2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4、5、6(选择);

7、8(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

篇三: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南阳市三十三小 陈朋

学困生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障碍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逃避数学学习。到底学习障碍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为此,特选择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智力一般、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学习片段作个案研究。

一、研究、分析对象

王某,男,九年制义务教育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家庭环境良好、智力一般、作业速度慢,数学成绩不佳。

二、了解掌握知识背景

出示题目:10个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

师:请解出这题。(周某看了好一会)

周:列式:10+36=46(千克)46--12=34(千克)

师: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行吗?

周:(又看了一会)换了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14(千克) 师:别怕,想清楚再做。

周:换一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38(千克)

再出示题目: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

师:会做吗?

周:会,加起来 36+12=48(千克)

学情分析:

从王某的解题来看,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解答毫无把握,本次学例反映了这种学习特征,他是否做对靠碰气,由此可推断周某学习障碍的基本成因在于"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三、实施过程

集体授课形式为主,把计划事先告诉全体学生,要求同学们尽量配合,直到没一个同学均能熟练地掌握,发现他的智力能够完成一般学生完成的学业要求。

四、实践反馈

典型学例

小红和她的5个同学各有7朵小花,她们一共有多少朵小花? 王某:5×7

师:为什么这样做?

王某:6×7

学例讨论

师:你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思考这些题?

王:没有。

师:你已经掌握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王:我想这可能是对的。

师:你怎样知道的?

王:因为前面是这样的。

对话分析

从王某同学的表述中可以判定他的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他不用"思考"在学习,而是用"经验"在学习。

个案的反思

王某同学代表了这样一类具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无形不高,智力一般,存在很强的惰性。从教学中来看,一个班中学习中偏下的学生普遍带有这类特征。因此,分析研究周某的学习障碍有及其现实的意义。

教师教学处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对数学语言讲解的轻视,是助长学生数学学习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最终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学对策最佳之策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的重心向学生数学语言理解的转移,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过程作为目标加以指导,最终形成能力,把数学学活。

这个案例的分析研究,教师不能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忽视教师自身素质,也需考虑教师本身能否成为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可能性。


数学案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49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