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方音乐史论文

时间:2016-10-31 11:54: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西方音乐史论文

姓名:贾佳若 班级:ACCA111班

学号:5403211055

论古典主义音乐及维也纳乐派的奠基人海顿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1730年至1825年)这

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它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

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它经历了前古典主义时

期和以海顿、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两个发展阶段。古典主义音

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

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

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

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

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古典主义音乐辉煌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此时正是欧洲资本主义

革命时期。政治上,资本主义革命相继在欧洲国家爆发,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

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

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

思潮是产生于法国并迅速波及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

期的人文主义但又发展了它,是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启迪民众。法国的伏尔

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 的

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及贵族特权,提倡个人平等、自由;主张发展科学和知

识,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法

国启蒙运动思想深入人心,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的音乐生活进一步

走向了世俗化、民众化,一些专供普通市民欣赏的音乐会开始繁荣起来;市民阶

层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对音乐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和新的要求。音乐家的地位有

所提高,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创作,也逐渐摆脱了对宫廷贵族与教会的依赖,逐

步脱离了雇佣关系。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

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音乐活动离开宫廷和教堂,

迅速普及在剧院、音乐厅、酒店、旅馆、家庭之中;音乐家逐步摆脱了与宫廷教

会的雇佣关系。生机勃勃的世俗群众性音乐文化代替传统的宗教音乐形式。当然,

在18世纪中下半叶政治情景的重重矛盾中,艺术生活也是多重并列发展的,音

乐家的创作与演出必须符合各个阶层人的需要,因此服务于王宫贵族的娱乐性作

品也大量存在。 喜歌剧发展成熟,格鲁克的歌剧改革获得成功,使歌剧音乐从

属于戏剧内容。音乐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积极向上、热情深刻地表现民主

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深邃的哲理性。音乐的形式高度完美:

轮廓明确、结构严整 ;和内容达到了均衡发展。确立主调音乐风格,复调音乐

风格退居次要地位。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它包含了两大时段:

“前古典主义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的术语来

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如“洛克克风格(典雅风格)”、”华丽风格”、

“情感风格(动情风格)”,它们与已处于尾声阶段的巴罗克风格同时并存,反映

了18世纪音乐风格衍变的进程。古典音乐该词广义是泛指过去时代流传下来堪

称典范(或经典)的音乐,狭义则仅仅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古典

主义音乐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18、19世纪之交,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先后震动了维也纳乐坛,并传遍世界,这三位音乐巨匠使得维也纳古典乐派大放光彩,古典主义音乐达到成熟阶段。1720~1760年左右,一般被称为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也有人称前古典主义时期)。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更简化与更“ 自然 ”的旋律(这在当时被称为“华丽风格”)。这种风格还可以包括结构的方整性,结构内部(乐章间或乐章内)的更大的对比,力度等级的渐变,节奏轮廓更加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等等。在1730年前后这种新风格也出现在意大利的器乐作品中,特别是节奏复杂化和旋律装饰化的倾向在德国的情感风格的键盘乐器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峰。此外,早期古典主义音乐还包括了以法国音乐为主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高度装饰化的宫廷风格与当时的意大利和德国音乐相比带有更多的巴洛克遗风。1760年~18世纪末,可以划为晚期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早期阶段的更具世界性的风格上的综合。它开始越来越具有风格与形式上的复杂性和表现上的深度,这一过程的特点是以J.海顿和W.A.莫扎特的成熟作品为代表的。至于L.van贝多芬,在把他划为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何者更好这一点上,长期以来是有不同意见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他既是一个古典主义音乐家(特别是青年时代),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因为他身上的确已经存在着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如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作曲家,主观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越来越强烈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既不是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像H.柏辽兹或R.舒曼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不过,从音乐上来看,他对大规模曲式的控制,明确而有力的节奏,功能性为主的和声,把主题(动机)的展开作为一种原则来坚持,以及对传统对位技巧的兴趣等等,都有助于人们把贝多芬的风格看作是海顿和莫扎特风格的一种延长和扩展。因此,人们还是把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3人放在一起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把他们视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先后震动了维也纳乐坛,并传遍世界,这三位音乐巨匠使得维也纳古典乐派大放光彩,古典主义音乐达到成熟阶段。古典音乐:该词广义是泛指过去时代流传下来堪称典范(或经典)的音乐,狭义则仅仅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根源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此时期的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精炼、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18世纪新风格构成的要素,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市民舞蹈及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更加明确的终止式,简洁的和声风格;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乐章中主题间的对比变化,“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

记谱所替代,表达作曲家对乐器音色更为细致的感受,常用的题材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以大小调为创作基础,倾向于方整性结构,与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调性与和声的安排上升为作品结构的重要因素,段落或乐章有明显的终止式,强调更加简洁的和声风格。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思想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乐章中主题的对比变化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展开。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取代。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总体风格,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在古典乐派的作品中,注重形式的统一和结构的严整,强调“笑不可以大笑,哭不可以大哭”。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追求二者平衡。

维也纳乐派的奠基人海顿

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4部清唱剧以“创世纪”和“四季”最为突出,同时也写作了68首的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20部歌剧(5部散失)、轻歌剧、13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正宇”。海顿出生在当时奥匈边境的一个叫做Rohrau的村子,父亲是车匠。尽管父母亲不识乐谱,但在海顿的记忆 里,一家人还有邻居们经常在一起唱歌。在海顿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他五,六岁时,也就是1737或1738年,被送到HainburganderDonau附近的亲戚家,在那里接受教堂唱诗班的训练。1740年,在当时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音乐总监GeorgvonReutter下乡选苗子的时候被相中。Reutter把海顿带到了维也纳,在其后的九年里,海顿一直在儿童合唱团唱歌。在最后的四年是和他的弟弟Michael在一起。其间海顿学习唱歌、钢琴和小提琴。Reutter修改了海顿的第一首作曲,但并未对他正规教授作曲课。尽管如此,海顿还是学到了很多--主要是通过自学,另外他很小就开始享受维也纳音乐环境的熏陶,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1749年,海顿身体已经成熟,已经无法唱出儿童合唱团要求的童声,于是被找了个借口赶出合唱团。据说他在公园长凳上过了一夜,但随后被朋友收留,开始了他的自由音乐人的生涯。在这之后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海顿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当过意大利作曲家NiccolaAntonioPorpora的随从。他努力学习,以填补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并写出了他的第一首四重奏和第一部歌剧。在这期间,海顿的专业造诣逐渐提高,羽翼渐丰。 从1754年海顿开始担任维也纳出生的当时10岁的MariannaMartines的钢琴教师。在他开始教她的

时候,MariannaMartines已经弹得很好了。海顿住在学生家,不收学费以抵房费。 大概在1757年,海顿得到了他的第一个重要职位,即担任在Pilsen的Lukavec城堡的公爵KarlvonMorzin的乐长。在他担任这一职位的那些年里,他写出了第一首交响乐作品。作为乐长他指挥一个小乐队,并为之写出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弦乐三重奏、卡萨欣(Cassationen)、弦乐四重奏。这些曲谱多为手写,并没有印刷。 Morzin公爵不久出现财政困难,于是不得不解散乐队。但很快海顿就于1761年在Esterházy家族找到了一个类似的副乐长职位。Esterházy家族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地位显赫。后来乐队的老乐长GregorWerner于1766年去世,海顿升任正职。 LudwigGuttenbrunn所作海顿肖像,大约在1770作为身穿制服并拥有官衔的宫廷乐长,海顿跟随这个家族住过三个地方:大约离维也纳50公里的艾森施塔特·维也纳冬宫,以及一个叫做Eszterháza的新城堡。这座城堡于1760年在匈牙利地界修建。海顿当时的职责主要是作曲,领导合唱团,为宫廷成员演奏室内乐,以及组织歌剧创作。尽管众多职责在身,海顿感觉很充实和快乐。Esterházy的王公们(先是保罗二世- PaulAnton,然后尼古拉一世-NikolausI.)都很懂音乐,欣赏海顿的工作并给他创造必要件条件以使他的才能得以发挥。他们每天都去听合唱团的演出。海顿在Esterházy三十多年担任乐长期间,不但创作出大量音乐作品,风格也不断有所创新,而且名声在外。逐渐地开始不但为雇主,也为公众写作。这期间他的著名作品如巴黎交响曲(1785~1786年)和最早为合唱版本的临终七言就应国外邀请而作。 在1781年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并从那时起对他以后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响。两人经常喜欢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众所周知,海顿在那时已经停止创作歌剧和交响乐,而这正是莫扎特的强项。莫扎特为此特意写了首四重奏,以配合海顿刚刚完成的Op.33系列。莫扎特将这首作品献给了海顿。

海顿于1785年2月11日加入共济会所ZurwahrenEintracht。莫扎特未能参加他的入会仪式,因为当天他必须出席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音乐会。莫扎特也是该组织的成员。正是这种关系更加加深了海顿和莫扎特之间的深厚友情。海顿随后接受了德国音乐经理人JohannPeterSalomon的邀请前往伦敦,加入他新组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这两次出行(分别于1791~1792年和1794~1795年)取得了极大成功。听众为看海顿的演出蜂拥而来,使海顿名利双收。在伦敦期间,海顿还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交响乐鼓声,军队,伦敦,骑士四重奏和吉普赛人三重奏。后来改变其作曲风格,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他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并为Esterházy家族写了六首教堂乐作品。海顿还完成了他的弦乐四重奏系列的最后九首,如皇帝四重奏,五度四重奏和日出。尽管海顿已经不年轻,他还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在一封信中他写道:“在这美妙的艺术中还有那么多要做啊!”。

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尽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之于钢琴协奏曲,以及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同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和雷欧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亲)之于交响曲,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海顿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另外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进成为一种精巧灵活的风格。海顿还发明了奏鸣回旋曲式,一种带有两个主题的曲式。他还是第一个将赋格引进古典音乐的杰出作曲家。 海顿是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曲作者。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

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顿的作品里如下呈示:音乐内容开始部分的呈现,紧接着向属音的转调(音乐的紧张程度开始升级),然后是属音的终止。海顿风格的呈现部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不需要一个对比的“第二主题”来达到属音,而是重复已展开的主题(或其变奏)。展开:音乐内容通过迥然不同调式的转变被重组,转换以及分解。通常会在短音阶平行调达到一个高潮。再现:呈示部的内容被重新呈现,但主要在主音调上。通常这种重复包含着一个“二次展开”,以此达到变调到属音的效果。这个二次展开通常在下属音发展。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海顿经常在再现部将主题的顺序打乱。 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也许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号交响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响起的和音。还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结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进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 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 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 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 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 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 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

篇二:《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西方音乐史》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刘娜

提交日期: 2014年6月10日

2015年3月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很多人都不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许是因为它乍听起来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悦耳,又也许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过难以捉摸,它经历了一个不被理解和令人叹服的曲折过程。德彪西正是这一伟大乐派的创始者,他创造的印象派音乐具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他的音乐颠覆了人们的听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赏境界,而德彪西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下面我就将自己的理解与阅读的资料融会起来谈谈我眼中的德彪西作品风格。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是有目共睹的,“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但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虽然十分优秀,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他的内心始终向往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于是在音乐上经常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比如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想以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听赏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虽然坚持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也从未选择放弃。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以及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东方音乐,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还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的诗人和画家,他们之间热烈的讨论成为他思想迸发的源泉。逐渐的,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德彪西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艺术流派,他的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我阅读的书中是这样形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而显然这样的描述方式本身就充斥着一种玄幻其妙的色彩,似乎还是那么难以捉摸,更需要将这样抽象的概括具体看待。为了能让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更加明朗化,我将选取他的几个代表作加以赏析。

二、代表作品赏析

1、《大海》

关于德彪西的《大海》究竟有多美,有个故事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据说曾经有个人从未见过大海,但在听到德彪西的《大海》后,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立誓一定要亲眼看看这波澜壮阔的自然奇景,结果,当他真的来到海边的时候,他却觉得真实的大海反而没办法给他带来震撼了,似乎也就不过如此。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 可以见得,这首乐曲中饱含的情感与爆发力远远超过一般的认知,乐曲本身隐藏着巨大的鉴赏价值。

《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堪称一部绚丽的音乐画卷。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主题贯穿全曲,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德彪西所描绘的大海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表象,他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印象或情绪,每个人听后都会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大海之景,就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该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随着旋律的变化,一轮红日渐渐升起,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天穹放亮,将黎明向正午推移。海天由红呈紫,渐渐分出蓝碧。丰富的色彩层次,在管弦精致繁复的织体结构中,得到绝妙的体现。本乐章的整体风格从最初的宁静安详逐渐变得色彩斑斓,似乎作曲家是在用自己的彩笔在听者的灵魂中勾勒着一笔笔,又慢慢为其涂满了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之色,听罢内心实在充斥着一种舒畅之感,似乎就要迎来大海最生动美丽的时刻。紧接着便是第二乐章《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海面终于不再那样寂静,它开始嬉笑玩闹,浪花翻滚,来来回回的击打着海岸,像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德彪西将大海的“活泼”与“淘气”刻画的淋漓尽致,似乎能让听众将那一幅幅画面尽收眼底,精彩绝伦。最后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翩翩而至,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就像一本小说进展到白热化的情节一样,乐曲迎来了真正的高潮,海面的平静终被打破,天气急转直下骤然恶化,暴风雨肆虐而至,千变万化的旋律突出了风和海的矛盾冲突,使整个乐章高潮迭起,此起彼伏,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听过后内心的震撼让我觉得,这部作品描绘出的这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实在叫人惊叹,真正听懂其意境的人都会明白,德彪西带我们领略的是真正的大海。

2、《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是德彪西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为蓝本,作出的一首音乐诗篇,又是一幅巧妙运用色彩和光线变化、笔触鲜丽动人的印象派画卷。各种乐器都被调配出温柔的、梦幻般的音色,组合成一片颤动着的音响涟漪。旋律中的和声效果尤为突出,使得音乐的明暗和疏密都具有千姿百态的娇柔和美感,鲜活的、清新的和声气氛中蕴藏着细腻敏感的情思,使音乐好像被赋予了一种奇妙的渗透力。这音乐又好像把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把梦幻气息和感官享受揉合起来的丰盈之美。这整段乐曲只为描述一个如梦般的故事,即诗歌《牧神午后》,大意是通过牧神的独白,描述一幅幻想的神秘画面。在一个懊热而倦怠的夏日午后,牧神在森林里醒来,脑子里恍惚记得自己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她们洁白如雪、光彩照人。他狂热地把她们拥人怀中,可是她们不敢接受他的这种冲动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拥抱。这好像是一场幻梦,又仿佛是确实的经历——是幻是真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森林里越来越暖和,牧神的头脑昏昏沉沉,也许这终究只是他脑子里离去了的幻影。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再结合乐曲一同欣赏,曲调间的起承转合,乐器与乐器间的交相辉映,似乎一切就都显得如此恰如其分了。总而言之,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让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三、总结

德彪西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不同于我们以往的认知,他的音乐是感性的语言,以色彩触动众人,带给人们无限联想,并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是完全不同于冷酷生硬和理智的艺术。我曾经很认真的听过几首德彪西创作的交响乐,发现这些音乐的风格果然不能用常识去欣赏,就像我们欣赏梵高的画作一样,印象派这种流派单凭表面上的视觉和听觉根本捕捉不到作者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猜测联系。初初接触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恕我愚钝,几首乐曲欣赏下来,我始终觉得晦涩难懂,于是又去搜寻了很多他人的赏析,再结合起来欣赏才有了瞬间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听过很多西方音乐,但我现在觉得,德彪西的音乐带给我的是绝无仅有的震撼!

篇三:西方音乐史论文

西方音乐史论文

——以贝多芬交响曲浅析他三个时期音乐风格

以贝多芬交响曲浅析他三个时期音乐风格

摘要: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属于古典主义时期,在那个时期,贝多芬的作品除了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外还有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一些音乐风格。他的音乐风格极富独创精神,他曾说过为了表现的需要,可以突破一切的形式。其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涉猎题材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最具贡献的属其英雄性、戏剧性、社会性的音乐构思。“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是贝多芬的名言。总的来说,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沿袭了海顿式的轻松愉悦的风格;中期:开始带有强烈个性并显示出其创作理念的艺术性、思想性、其创作内容可概况为黑暗-光明,斗争-胜利;晚期:创作技巧深奥,内容深刻,思想复杂。本文将以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作品来浅析他三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 古典主义时期 交响曲 三个时期 音乐风格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是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代表作主要有:《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英雄) 、《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 和《爱格蒙特序曲》。而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他极大的扩展了交响曲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题材。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期中最有名的属《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了。并且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後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他的9部交响曲好似一篇英雄生活的大型交响史诗,通过多种角度对英雄进行形象的刻画。

早期(1792—1800)

《第一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的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 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因为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 这部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的早期音乐创作时期,作为他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虽然不若之后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那么出色和风格独特鲜明,却也是一部很不错的创作。我专门去网上下载欣赏了一下这部作品,从这部交响曲的音乐风格来看,我觉得《第一交响曲》给人的第一感觉亲松柔和、幽默通俗,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主要分为四个乐章,从初始的柔和到之后的快板舞曲再到最后的柔和,这部交响曲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种很舒缓的感受。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不像他之后的曲子那么奔放有力。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中期(1800—1815)

在这个时期,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带来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和反对封建思想、反对宗教束缚的积极思想,这些新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啦贝多芬,在他这一时期的交响曲创作中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中期,他主要创作了第二到第八交响曲。这七部伟大的作品及主要风格如下:

《第二交响曲》: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有着一种接近浪漫主义的精神。在聆听后个人认为这部交响曲在思想性上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变得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第三交响曲“英雄”》: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最有名的一部了。这部乐曲是贝多芬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后来由于拿破仑对革命的背叛让贝多芬把此曲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而我觉得这个主旨更符合这部曲子的风格,因为在这部作品里,

我们可以聆听到贝多芬更为成熟的音乐风格,这部乐曲气魄恢宏如狂风疾雨般,呈现出热情澎湃的情感怒潮,并交织出在黑暗与绝望中疾呼的勇气与抗争,以及光辉荣耀的胜利。此交响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高杰作,同时也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有热情与温柔,有愤怒与幽默,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可藉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第四交响曲》:这是一部性格幽默,富于生活气息,有不少民间风格的交响曲,在这部轻快、明朗的交响曲中,充满着很多诗意情趣和微妙的细节,。它所呈现的气质是彻头彻底的平静,使我们得以看到灵魂经净化后的事物与影像,就像由高处俯瞰一样,清晰可辨,一目了然。整首乐曲优美轻快,虽然编制不大,却极其稳健雅致,充满著明朗快活的情调,是一首亲切自然的杰作。

《第五交响曲“命运”》:这可以说是他最集中精练,发展逻辑最清晰的作品了。当听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时,几乎每个人永远无法忘却。这段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我认为这个解释很形象也很贴切。这是我很是喜欢的一部部交响曲,因为它给我一种很有生命力、很积极向上不屈服于命运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这个时代几乎再也找不到的感觉了,其中所包含的那种不屈、顽强的精神是贝多芬所带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所以,我觉得,在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中期时代,这部《命运交响曲》是最能代表其音乐风格的作品了。

《第六交响曲“田园”》:这部交响曲引领了19世纪标题交响曲的潮流。从这部交响曲中我可以感觉得到贝多芬所想表达的一种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了当时那个时期贝多芬以及整个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时代生活现状的间接体现。

《第七》和《第八》交响曲均完成于1812年,它们都有生气勃勃的舞蹈般的节奏。

从以上七部作品看来,贝多芬在他创作中期的音乐风格是多元化的,是不断成熟和富有开拓创新意味的,虽然这七部作品风格并不相似,但其中都有透露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坚强、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此时的贝多芬是失聪的,这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创作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这种精神与生活态度与他的音乐紧密相关,从他这一时期的音乐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晚期(1815—1825)

《第九交响曲“合唱”》这是贝多芬晚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了,也是他辉煌音乐人生的有一个高峰。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历经一生磨难后的一个人生感悟,体现了他晚期风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在这部交响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欢乐颂》。这个乐章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欢乐颂》使这部曲子得到了升华,使欣赏的人们得到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

我认为从这部交响曲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贝多芬创作晚期的一些音乐风格,比如在体裁方面,贝多芬打破了以往的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这

部作品还反映了他晚期音乐的风格,贝多芬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因为历经了漫长的一生,贝多芬的思想和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也算是他一生的情感和阅历写照吧。

以上就是我从贝多芬所作的九部交响曲来浅析的他的三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此间从网上的资料,自己聆听他的九部交响曲得来了很多感想,我认为,贝多芬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他作品的音乐风格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和人生感悟,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所以才会有这么三个时期不同音乐风格的产生,而他的音乐历经时代的考验后依然那么让人为之震撼,他不愧为人类音乐史上的最优秀作曲家之一。

参考文献(资料):

[1]百度知道——“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赏析”

[2]百度文库——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


西方音乐史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48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