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秋瑾的诗

时间:2016-10-30 20:49:3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秋瑾诗词

秋瑾诗词

赤壁怀古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注:此诗写于1890年,作者有感于当初形式,而道出心中抵抗强权的英雄气概。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去常德州中感赋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注:此诗写于1891年左右,作者叹无知己,唯杨柳多情。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注:说作者不借人力(其丈夫),独自奋斗的气概。

赋柳

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

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注:灞陵桥是唐人送别之处,古人送别常折柳相赠,此诗赋柳伤别。

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注:似血如朱说的是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事。

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由能傲霜学,休将白眼向人看。

红毛刀歌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号鸟)。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注:大食国,今阿拉伯。最爱最后四句。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注:不因人热:不靠人。《后汉书。梁鸿传》“某不因人而热者也”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北京所写,叹无知音。

如此江山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注:萧斋:梁武帝让萧子云写了个“萧”字在一座寺庙 上,后来寺毁了,这个萧字独存。有个叫李约的把字买了, 在家中造了个亭子,把“萧”字挂上,取名“萧斋”,这便是萧条冷落的意思。

这首词是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所填,表达了她想回国报效,又不能的感受。

翠楼怨

题王泽环亡姬遗像,因庚子兵乱,此像失职,后其友朱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

寂寞庭寮,喜飞来画轴,破我无聊。

试展朝云遗态,费维摩几许清宵?

紫玉烟沉,惊鸿影在,历劫红羊迹未消。

赖有故人高谊,赎得生绡。

环佩声遥,纵归来月下,魂已难招。

故剑珠还无恙,黄衫客风韵偏豪。

自叙乌阑,遍征红豆,替传哀怨谱《离骚》。

但恐玉萧难再,愁煞韦皋。

注:

朝云:妾代称,这里指王泽环妾吴氏。宋玉《高唐赋》 妾在乌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

维摩:王维王右丞相。工诗擅画。

紫玉烟沉:《搜神记》:“吴王夫差小女紫玉悦童子韩重,欲嫁之,不得,气结而死。重游学归知之,往吊于墓侧,玉形见,赠重明珠,因延颈而作歌。重欲拥之,如烟而没后来比喻少女辞世为“紫玉成烟”

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红羊:宋朝柴望作《丙丁龟鉴》:丙午丁末国家有劫。

环佩: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

故剑:汉宣帝未作皇帝时娶许广汉之女,即位后,此女为宫中女官,当时大臣要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假说要寻自己使过的剑,大臣知道他思念旧人,便立许氏为皇后。

珠还:《后汉书。孟尝传》孟尝迁合浦太守,到后为官清廉,便又有商贩回来卖珠宝。

黄衫客:《唐宋传奇集。霍小玉传》一黄衫客打抱不平,将忘恩负义的李益捉到小玉面前。这里指侠士朱望清。

玉萧难再,愁煞韦皋:《玉萧传》唐西川节度使韦皋本与玉萧相定七年后见,七年后韦皋未来,玉萧忧伤而死,后来韦皋到西川作官,思念玉萧,这时一个巫师说来招玉萧魂,说十三年后再来作他侍奉人。后来有人送他一歌女玉萧,竟于原来玉萧长得一模一样。

上注:据《秋瑾诗词注释》刘玉来注释改。

剑歌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

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

侠骨棱(山曾)傲九州,不信太刚刚则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

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

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

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

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

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

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

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北京时所写,先明其志,不怕牺牲。再写她“养晦京华”等待时机,最后呼唤天下,武力护国。

篇二:秋瑾诗歌释疑二题

秋瑾诗歌释疑二题

作者:郭延礼 [2001-6-10 13:15:54]

一、秋瑾与曾筱石

自六十年代初,我开始研读秋瑾的作品,有两个问题长期困惑着我。其一,即《秋瑾集·赠曾筱石》中的曾筱石。我在《秋瑾评传》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年,秋瑾随父亲自台湾来湖南,当时她只有十八、九岁,面对‘东方烽火’,忧心忡忡,她在写给女友的诗中云:‘海气苍茫刁斗多,微闻绣幕动吴歌。绿娥蹙损因家国,系表名流竟若何?’(《赠曾筱石》之四)”很明显,我是把曾筱石作为秋瑾在湖南的一位女友,秋瑾赋诗对其抒写自己为国事担忧的爱国情怀。

曾筱石是何人,与秋瑾有何关系,从未有人解开此谜。

近读曾国藩之孙曾广钧的《环天室诗集》,看到其中有多首与秋瑾有关的诗如《过昭潭经秋璇卿故宅》、《和秋璇卿遗墨》,后诗自序云:“璇卿为星侯先生(瑾父秋寿南,字益山,号星侯,他曾在湖南做过官)之女,故以父执待余兄弟。适王氏,夫族为筱石弟营商贾。璇卿献余诗至多,皆未笄前作,不为精工,稿亦不存;独于归后呈筱石夫妇并呈余诗,遗墨犹存,作方寸许“瘗鹤铭”,可宝也。时正中日战后,师夷舰,而江海市场,繁华日盛。璇卿新嫁,赀妆过十万,池馆甲潭州,乃系怀家国,情见乎词,知其初心不减少陵忠爱。及后绝望,乃谋舍身救世,芳心曲折,竟陷于难,尤可悲也!”由此知筱石乃曾广钧之弟曾广铨。秋瑾的《赠曾筱石》就是写给曾广铨的。

曾广铨(1871—1940),字靖彝,号敬怡,别署筱石,曾国藩孙。广铨为曾纪鸿第四子,后过嗣于曾纪泽。1893年冬晋升兵部员外郎,被派任驻英使馆参赞,1904年又以候补五品京堂任出使韩国大臣,是近代的外交家。他精通英文,曾译过英国哈葛德

(H.R.H ag g ard,1856—1925)的小说《长生术》(Sh e),发表在《时务报》第60至69册(1898年5月11日至8月8日)和《昌言报》第1册(1898年8月17日,戊戌政变发生,《时务报》改版,称《昌言报》,册次另起),1898年又和章太炎合译过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 en ce r,1820—1903)的文集,并担任《时务报》、《昌言报》的英文编译,编译了大量的国际时事、新闻。曾广铨也喜吟咏,著有《筱吟斋诗集》四卷。1896年,秋瑾在湘潭出嫁,其君舅王黻臣当时正为曾家经营商业,因此相互认识。当时著名的才女,喜吟咏,友朋之间的唱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至此我解决了集中的一大疑点。

二、关于“五月花”

《秋瑾集》中有《感事》诗二章,其二云:

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

诗中“五月花”是什么呢,六十年代上海的柳文英教授解释说:“五月间盛开的百花虽然绚烂,但在因国事而悲愤的人们看来,反更触动愁肠。”(《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印本,第105页)。80年代,北京的刘玉来先生在其《秋瑾词注释》中云:“五月花,美好的花”(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l页)。以上二位先生均是从字面解释“五月花”的。1963年,我在注释《秋瑾诗文选》(此书18年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在先师冯沅君教授的启迪下,感到秋瑾这句诗中的“五月花”不是一般字面上的意义,是用典。我注释为:“‘五月花’本是一只船的名字。1620年,英国一批清教徒为反对英国国教乘‘五月花’号船去美国。他们在到达美国朴茨茅斯港以前签订了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名为‘五月花契约’。该契约规定:上岸后大家保证互相团结,结成一个人民的政治团体,建立独立、自由的新社会(见柯伯年主编《美国手册》第501页)。秋诗‘五月花’用此典,非泛指五月的花朵。这里意为大家团结起来,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秋瑾亦可能有志建立一个团结留日革命志士共同反清的政治团体,而苦于难以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对此,

东北的郭长海教授(秋瑾研究专家)还作了肯定的评价:郭延礼先生“对‘五月花’一词解释就不囿于成见,指出它源于外国,并作了考证和阐述。”(郭长海等著:《秋瑾事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1996年,我被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近代翻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听到北京大学著名女学者夏晓虹教授的报告,她的文章题目是《斯托夫人与批茶女士》,文中提到我的《秋瑾诗文选》中关于“五月花”的注释,她引了我的注释后说:“这也算圆通,只是未免过于曲折。”晓虹教授指出“五月花”是一部小说名。她的意见引起了我充分的注意。两年后(l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重新编选一部《秋瑾选集》(即出),“五月花”的问题又提到了我的面前。我经过反复推敲,认为晓虹教授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参考她的意见,又作了重新的阐释:“五月花”,系美国女小说家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一部小说The Mayflower的中文译名。近代译介者,把这部小说误认为是作者描写废奴运动的另一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而把作者译为批茶(按即斯托夫人名字中的父姓Beecher不规范的音译)。这样以来,在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下,批茶女士及其小说《五月花》就成为宣传民族解放的重要典范和史料。一篇署作“友人译寄、观云润稿”的《批茶女士传》云:“当19世纪,美洲有名女子,以一枝纤弱的笔力,拔无数沉沦苦海之黑奴,使复返于人类,至今欧美人啧啧称之为‘女圣’者,则批茶女士是也。”(刊《选报》第18期,1902年6月出版)当时的传媒又多次介绍其小说《五月花》。于此,秋瑾自然不会不知道,故她在诗中用了“五月花”的典故(尽管在近代,“五月花”属于误读的一例)便不足为奇了。

以上是秋瑾诗歌中两个词语的释疑,我之所以详述其始末,其用意不仅仅是对两个具体问题的释疑,更重要的旨在说明: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自60年代初就研读秋瑾的作品,数十年来,虽时断时续,但于秋瑾研究的资讯却十分关注。其间我还曾为秋瑾编写过五本小书,即《秋瑾诗文选》、《秋瑾年谱》、《秋瑾文学论稿》、《秋瑾研究资料》和即出的《秋瑾选集》,照常理推论,于秋瑾的作品也算略有心得吧;另方面,秋瑾的诗歌在近代文学中也算不上难懂的作品,而我为这两个问题尚困惑了几十年,可见解

读古代文学作品并非轻而易举的事。联想到近二十年来一些既缺乏学术意识又“错误百出”的古代诗文选注和今译,真是“感慨系之”了。

光明网

篇三:秋瑾绝命诗

秋瑾绝命诗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沉陆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壮志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的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40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浠樿垂鍚庡嵆鍙鍒�
闄愭椂鐗逛环: 5鍏�/绡�鍘熶环10鍏�
鍦ㄧ嚎鏀粯
鑱旂郴瀹㈡湇
澶嶅埗鎴愬姛锛�
浠樿垂鎴愬姛鍚庯紝鑻ユ棤娉曚娇鐢ㄨ鑱旂郴瀹㈡湇 瀹㈡湇寰俊鍙� p00852-1 闀挎寜寰俊鍙峰彲澶嶅埗 渚夸簬鎮ㄦ悳绱� 鎵撳紑寰俊
鍦ㄧ嚎鏃堕棿锛氬懆涓€鑷冲懆浜� 9:00-12:30 14:00-18:30 鍛ㄥ叚 9:00-12:30
寰俊鏀粯涓紝璇峰嬁鍏抽棴绐楀彛
寰俊鏀粯涓紝璇峰嬁鍏抽棴绐楀彛
鏀粯鎴愬姛 宸茶幏寰楄鏂囩珷澶嶅埗鏉冮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