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

时间:2016-10-26 14:48:4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听课记录

时间:2011年12月6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高一(2)班

授课教师:林丽老师

授课内容:地理科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听课实录:

一、 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本节(导入不够新颖,较简单)

二、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讲述过多,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

息)

2, 主要表现 (结合学生自己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来讲解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

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师生互动,但是以中国的

省区状况及差异引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方式欠妥)

三、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 纬度地带性 (教师以非洲大陆上的自然带的经向差异讲解以热量

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

其他教师点评:此处可以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往北的自然带的变化为例,更好理解,让学生参与讨论,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

教师在讲解地带性土壤类型时出现了小的知识性错误,优待改进 2, 经度地带性(教师以中国北方由东北大兴安岭向西到西北塔克拉

姆干大沙漠的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为例讲解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纬向地带性,较好)

其他教师点评:此处应该强调前提条件,即是在同一条纬线上

3, 垂直地带性(教师以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自然带差异讲解了以水

分和热量条件为基础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较好)

4, 非地带性(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东西两侧的景观差异为例讲解了非地带性特点,此处可以略微讲

解,不需要过详)

四、 课堂小结(运用多媒体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有利于学生形

成小型知识网络)

五、 课后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有利

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应该及时进行讲解)

总评: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教学内容丰富,注意了多媒体与黑板教学的

合理使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教学思路不够顺畅,讲解时间较长,而学生活动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来。

听课感想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黄冈市黄梅县“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听课活动,听了7位地理教师的精彩讲课,虽然短短的一天,然而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为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教学素质所折服,下面我就针对今天的学习谈谈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为了便于评比,每位老师所讲内容都一样,上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老师们讲课方式各有特色,均有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活动得出答案,注重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研究环节,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比如,让学生分析讨论一些实际的例子,例如黄土高原上植被的破坏是如何使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增强了动力。

教学上,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毋庸置疑的,教学语言比较规范、专业、精炼,学生能较好的接受其所传授的知识,能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教学方法上,教师不再只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而是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比如,有教师讲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演示一些图片、影片,让学生在观看后分组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再比如,在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后适当的布置一些练习题,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好的课堂氛围也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这次听课活动,我感悟比较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们要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因为教的再好,学生不学,那也是徒劳的。有些教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很活跃,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很好,比如,有教师讲到地域分异规律时,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者举一些很贴切的例子,说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欢声笑语多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的教态也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去教导学生,感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总之,通过今天的学习聆听,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以及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我更深深地感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更觉得要虚心向各位老师们学习,汲取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篇二: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参加了学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大练兵”赛教活动和评课,我感触颇深,现把我的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参加活动的收获

在这次赛教和评课活动中,我认真听了大部分老师的课,认真做了记录,并参加了每次的评课活动,积极发言,认真听取、记录别人的发言,不断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在学习中成长自我。我有这样几方面的收获:

1、知道了教育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教育技术的在教学中能真正地应用。 2、我学会了把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灵活运用,学会了教育技术与课堂如何整合。利用多媒体上课我尝试的是比较早的,也一直在探索多媒体如何与课堂整合起来,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但往往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把握不好重点,有时太依赖多媒体,有点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就像这次上《故宫博物院》,我理解成要让多媒体形成教案,就完全依赖课件,为了上好《故宫博物院》这课,我花了一周时间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好后,反复进行修改,但那节公开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评课老师有这样一些点评:1、课件模板没有选好,我用得是蓝色的字,选了一个红色的模板,导致课件不清晰。2、导入不好,我用了一些北京旅游景点导入,问学生旅游最想去哪里?很少有学生去回答去北京。应该直接以故宫导入。3、我制作了一个动态配乐演示故宫的图片,并让一个学生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故宫,这个环节不好,不应该弄成自动播放,应让学生读到哪,图片切换到相应位置。

4、我设计了一个旅游攻略,假如在故宫迷路了怎么办,这个应该把

故宫的路线图投到屏幕上,让学生去说。5、我下载了神思者的故宫音乐和视频,反而对课堂无益。6、对紧扣说明文教学方面,说明文知识设计较少。“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以后上课时,我不再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只把安当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3、我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虽然以前也学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也自己动手制作过课件,但大多时候还是比较懒,在网上下载后,一修改就使用了。但这次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自己动手制作,从星期六就开始收集图片,花了一周时间制作好课件后,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如我要把50多张故宫的图片制作成一个带着音乐的动态演示视频,每一个图片停留时间还不一样,我反复试了多次,总会出现一点问题,最后在何校长的帮助下才解决了。通过这次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我终于弄懂了一些动态效果的变幻和动态视频的处理。

4、学会了运用教育技术对教学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在听课,我要向课上得好的老师学习,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学习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技巧与方法,也多向他们请教学习。在评课中,我学会了运用教育技术对每个老师的课进行行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也能运用教育技术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5、树立学习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通过听课、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个性和人格,要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基础,要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打基础。要以人为本,弘扬、突出传统核心价值观,要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

6、打造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通过听课、评课,我要精心打造有效课堂。要改变从网上照抄、照搬教学设计、课件,要自己认真去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知识结构、

水平,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精心去备课、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7、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搞“一刀切”、“标准答案”。 通过听课、评课,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熟悉、解读文本,从一些字、词、句、段入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教给学生方法,自己去质疑、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只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就行,不应该以“标准答案”判对错。

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学校虽然是农村初级中学,但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每个教室都有交互式一体机,而且有10M光纤、网线接入综合办公楼、教学楼、教师办公室、学生实验室,并配置多种功能服务软件及各种信息资源,学生在信息课上能查阅资料、浏览新闻、视频点播、课件下载等,实现了校园网建设全覆盖。信息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能让学生与最先进的教育资源接触,拓宽视野,开启学生心灵和思维,更好地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我要充分利用这样好的硬件条件,不断探索和学习,希望能在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化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和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思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知识。

篇三:听课记录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听课记录

班级:高一年级3班授课人:47中董祥

授课内容: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莲“谐音”怜“,爱怜喜爱的”莲“。”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莲,这个美丽的生物也代表了爱情,是恋爱男女常用来传递爱

情的媒介 莲别名”芙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与芙蓉有关,

与爱情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写的

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 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 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 朗读(重点)

1. 请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首诗。(老师点评)

2. 老师介绍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五言诗在短诗上一般构成二三格式或者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但朗 读时可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五言诗在音乐上奇偶相配,富于音乐美。

3.播放配音朗诵。(老师提前下载好的音乐)

4. 同学齐读《涉江采芙蓉》。

四、翻译诗句。(老师课件展示内容)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 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 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五、 师生互动,描摹画面。

这首诗看是明了简单,可是这首诗歌中却蕴藏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那么,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摹这首诗的画面,可以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或全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加入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

我给大家一个例子,供参考一下。

这个季节里,

沿江的芙蓉开的霎时灿烂,

红白相间的花朵竞相争艳着,

时而飘下来的绒球,

好似飞雪,一朵朵轻轻的坠落。

六、分析及赏析

1 主题:表达别离情绪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 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 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

2 乐景写哀情

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

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 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 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3、主人公男女之分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

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 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 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 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 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 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 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 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 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 “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七、结束语:

爱情的美好总是在离别之后,希望能有个美好的爱情。

八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对这首诗进行改写,描摹出诗中的画面。字数800—1000字。写在周记本上。 师生互动:

1.描摹画面,诗句扩写。

2.男女主人公之分。(讨论激烈)

听课体会: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2.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

3.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

建议和意见:1.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学生不易掌握。

2.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多媒体白板展示课,是校领导牵头每个年级学科各出一人。高一选的是董祥。他的这节课是受到领导赏识的。当然也有一些瑕疵在其中,还是亮点突出的。整节课上下来是非常流畅的,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学生不易掌握。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主张还是要侧重在朗读中体味诗歌魅力,不太赞赏翻译诗歌句子,很破坏美感的。另外这首诗的句意很明了,为什么要翻译的那么透彻呢,要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魅力。

不过倒是很欣赏他的文学功底,谈笑风生之中很注重文学常识的落实。讲的好是好,可是还要体会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要在课前备足学生,这样才能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的快乐,有信心学好知识。不然除了仰慕老师就是自我贬低了呀。

用老师学识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而见贤思齐,是很好的身体力行。很赞赏这一点。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19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