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于易水送人一绝

时间:2016-10-25 19:26: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小学阅读考级四年级试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阅读考级四年级试题 201605

班级 姓名

一、阅读《经典诵读三百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垂緌饮清露, 。()

A、流响出疏桐 B、居高声自远 C、非是藉秋风D、野径云俱黑

2、《垓下歌》这首诗写于( )

A、唐朝 B、秦朝 C、宋朝D、清朝 3、 ,时不利兮骓不逝。()

A、虞兮虞兮奈若何?B、力拔山兮气盖世

C、骓不逝兮可奈何!D、多少楼台烟雨中

4、“易水”是一个( )

A、一个地方 B、水名C、朝代D、人名

5、骆宾王在易水写了一首诗( )

A、《于易水送人一绝》B、《易水歌》C、《蝉》D、《元日》

6、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

A、风萧萧兮易水寒 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C、探虎穴兮入蛟宫 D、天门中断楚江开

7、下面四项中,写边塞军旅景象的诗句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杜甫的《绝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秋季 B、夏季C、春季 D、冬季

9、“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中健儿指( )

A、运动员B、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C、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人

10、《官仓鼠的》作者是( )

A、杜甫 B、王昌龄 C、曹邺D、骆宾王

二、阅读《小鹿斑比》,回答下面题目。

11、斑比第一次看见草地时认识了哪些朋友?()

A、兔子 B、蝴蝶C、猫头鹰D、松鼠

1

篇二: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

篇三:2016荆轲刺秦王最全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月 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淬() 怜()徵() 陛()卒()

提( )创( )揕搭() 拊()

樊於()期 夏无且()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

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三、自主学习:

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掠夺、夺取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 请。 接近)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长叹

(7)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上前)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欺侮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袒露一只臂膀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捶胸、痛心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一起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以??为迟,认为??迟缓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寒”字用得精准。表示不十分冷而又很冷。

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 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六、课堂小结:

七、本课自我反思: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第二课时 月 日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 秦将王翦破赵”到“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开端(从“ 太子丹恐惧 ”到“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第三部分:发展(从“ 荆轲知太子不忍 ”到“ 终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 ”到“ 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第五部分:结局(从“ 轲自知事不就 ”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讨论解决,概括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1.准备:1、2段:说背景;

3、4段:备信物;

5段:备武器;

6段:配助手。

2.诀别:7、8段:叱太子;

9段:易水悲歌;

3.刺秦:10、11段:计见秦王;

10-17段:刺秦王

18段:志未酬。

三、重点突破,强化点拨:固定结构


于易水送人一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04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