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青玉案辛弃疾

时间:2016-10-25 10:35: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与分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赏析词文: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5.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

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篇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最伟大的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组织、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许多极有见地的方略,但是均未被采纳。

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堪称宋词中无与伦比的杰作,词的写作年代不详。邓广铭等人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可能是认为这种元夕灯节如此繁华的景象应该是写都城临安的,而辛弃疾只有这时在临安,任司农寺主簿。但是这种推断并不很是可靠,因为未必就一定是写临安的元夕灯节。即使是写临安灯节,这首词也可能存有虚构的性质,不能够如此落实。而这首词确实很可能存有比较大的虚构的性质。并且,也不能排除是写事后的追忆。正因为如此,这首词具体的写作年代非常难以判断。

历来绝大多数的意见都认为此词里主人公所寻的“他”是一位女子,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此词,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三十二岁或者比这年龄大那么一些的辛弃疾,在极热闹的元夕灯节里满大街地寻找一位意中的女子,而同在如此良辰佳节里的这位女子反倒很深沉,非常沉得住气。这显然相当别扭,像这样的情形不要说在辛弃疾那个时代了,就是在今天,只怕也不多见吧。而只要承认词中的“他”是一位男子,而寻找“他”的主人公才是一位女

子,词的内容就变得清晰而且顺畅了:

词中的女主人公在元夕灯节里一面游赏观玩,一面在众人中寻找着那个她意中的男子,她的恋人。可是都一夜将尽了,虽然到处向人群中寻望着,可就是没有找见那个男子,心中是已然越来越深地感到了落寞。再看街上那些打扮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女子,都高高兴兴和家人或亲友有说有笑的走过来,然后也这么从自己身边走过去,走远了。这时的主人公心中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落寞。可就在此时,她突然生出那么一种感觉,也许就是李商隐说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种彼此心灵的感应,她就回过头来向身后一个“灯火阑珊”的地方看了过去。真的是“他”,“他”真的就站在那儿,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原来他并非没有来,而是一直就站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

而这个“他”,那个始终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看来是如此坚忍而沉静的“他”,应该就是辛弃疾自己的身影。原来在此时看来这样繁华而热闹的这个时代,诗人却是如此地孤独忧悒和落寞。他也许比太多的人都更加地内在于这个时代,可是他却又感觉他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壮志都仿佛无法真正融进这个时代,虽然他已经付出无数的努力。他的心灵不能够被时代里这带着许多盲目的欢欣所感染,那灯光焰火的炫丽灿烂的光明无法温暖照亮他被某种幻灭冷寂侵染的内心。不过他又知道,这样欢欣繁丽而又热闹的世界到底是美好而值得珍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内心深处为它充满了隐隐的忧虑,有说不出来的悲哀。所以他才这样静静地仿佛站在这个时代的远处,默默地久久地凝望着它。他知道自己其实并不能也不会真的想逸出这个时代,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英勇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悲喜忧哀,可能全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许多他所不能够忘记的人们,以及由他们开始而无限展开的世界。那个一直寻找他的女子终于找见了他,而她之所以能够最后找到了他,也许是因为她终于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了他。一个大的孤独里一场小的欢聚。但又何必管它是大是小,所有美好的事情也许都有同样无限的意义。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说:“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这首词正是如此。梁启超说此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对于这首词的本义大概是已经领悟了很多。其实这首词中作者抒写的情怀比较接近于比他大十几岁的陆游的那首《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淳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

功名不信由天。

当然陆游这首词和辛弃疾这首词相比,总的来说有些逊色,它是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春的成都,这时陆游四十九岁。所以我据此推测辛弃疾的词可能也是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大致是他南渡后中期在政治上较为失意时期的作品,因为它看起来不大像是他前期或后期的作品。辛弃疾和陆游都写了很多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但较之辛弃疾的沉挚有力,陆游的许多作品虽然气势和情感并不弱于辛弃疾,但往往稍显得有些浮,当然陆游也有他自己的特别的风格,这两首词或者也勉强可以做一个比较的例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大概是说,没有大词人的心志,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优秀的词句,往往不惟出于词人的辞采,亦出于词人的词心。至于这借古人词句而言的三种境界说。第一种境界是说以前的其实不能够成立,发现了重大的问题,并且立志想要解决重大的问题,为了那可能无尽遥远的理想;第二种境界是说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虽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也坚持努力而不悔;第三种境界是说,多少次寻求解决问题都失败了,但终于灵光突现,向一般本来不会注意到的地方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三种似乎略同于爱迪生所谓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至于当代学者叶嘉莹说王国维此说,是从几首抒写爱情的词中看出了大的道理,是对于这些词的欣赏中的联

想,说法也许并不妥当。王国维此说应该不过是化用前人之词句,严格地说已经并非属于文艺作品欣赏的范畴。当然他是连这些词句所表现的境界也一同化为己用。他相信这些经他化用而成的一系列境界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也相信它们的优美深刻和明晰仍然可以返回,以证明原作的优秀杰出卓尔不凡。

篇三:宋词《青玉案·元夕》注音及解释整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dōngfēngyèfànghuāqiānshù gēngchuīluòxīnqìjíqīngyùwǎn yuánx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bǎomǎdiāochēxiāngmǎnlù xīngrúyǔ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zhònglǐxúntāqiānbǎidùéérxuěliǔhuángjīnlǚ xiàoyǚyíngyíngànxiāngqù fèngxiāoshēngdòng yùhúguāngzhuǎn yíyèyúlóngwǔ 众里寻他千百度,

nàrénquèzaì dēnghuǒlánshānch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mòránhuíshǒu

一、词句解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ǎ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

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此指女性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二、原文译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听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

更吹落,星如雨。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凤箫声动,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光转,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一夜鱼龙舞。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蛾儿雪柳黄金缕,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

笑语盈盈暗香去。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蓦然回首,猛然一回头,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三、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青玉案·元夕作品别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文学体裁:词 作 者: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青玉案辛弃疾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800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