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青少年古诗词赏析-上中
青少年古诗词——上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收入了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字词注释
关关: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河中沙洲。
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善,好。
逑:配偶,通“仇”。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寤:睡醒。
寐:睡眠。
思:语助。
服:思念。
悠:忧思貌。
辗:半转。
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二十五弦乐器。
友:交好。
芼:有选择之意。
钟:金属打击乐器。
鼓:皮革打击乐器。
精美译文
在那河中的小岛上,一对对雎鸠在欢乐和谐地歌唱着。美丽善良的姑娘,那是小伙子理想的择偶对象。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嫩的荇菜,顺着流水左右采摘得正忙。美丽善良的姑娘,无论白天黑夜,小伙子都把它想。追求她追不上啊,日夜都萦绕在心头上。忧思长长夜漫漫,翻来复去不能忘。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嫩的荇菜,两手左右采摘忙。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弹着琴瑟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嫩的荇菜,两边仔细挑选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敲钟击鼓让她心欢畅。
作品评析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该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字词注释
静女:文静的姑娘。
姝:美丽。
俟:等待。
城隅:城角隐僻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通“薆”,隐藏的意思。
见:出现。
踟蹰:徘徊。
娈:美好的样子。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乐管。
炜:红而有光泽。
说:同“悦”。
怿:喜爱。
牧:郊外。
归:通“馈”,赠送。
荑:茅草的嫩芽,这里指草编的工艺品。
洵:确实。
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女:通“汝”,这里指荑草。
精美译文
娴静的少女真漂亮,等待我在那城角楼上。故意藏起不露面,急得我搔头顾彷徨。娴静的少女真姣好,她送我一根红管草。红管草鲜艳闪光芒,我就喜欢你的漂亮。牧场的茅草送给我,真是美丽又奇特。并非是茅芽真正美,因为是美人送给我。
作品评析
这首诗写情人幽会。这对情人相约在僻静的城角相会,可是调皮的姑娘却藏起来了,小伙子等了许久,急得站立不安,乱抓头皮。就在这当儿,姑娘陡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深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他乐极了,接过“彤管”,情不自禁地脱口说道:“我真喜爱你这么漂亮”,这与其说是赞美“彤管”,还不如说是赞美姑娘。于是他们又相邀到郊外,姑娘又顺手采了一把细嫩的茅草给他,平凡的小草,到了情人手里似乎变成了无价之宝,他觉得这些茅草美得出奇。这不是因为茅草很美,而是因为多情的姑娘送的,她寄寓其中无限的情意。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有风趣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对情人热恋中的情趣,颇耐人寻味。
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在文学创作上,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诗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文辞优美,想象丰富,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长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九歌·国殇
操吾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字词注释
国殇:为国战死的将士。
毂:车轮贯轴之处。
凌:侵犯。
躐:践踏。
骖:在两旁驾车的马。
殪:倒地而死。
霾:同埋。
絷:绊住。
包:股槌。
天时坠:比喻杀的天昏地暗。
惩:悔恨。
鬼雄:鬼中雄杰。
精美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侵犯阵地啊践踏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
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作品评析 这是《九歌》组诗中的一篇。人们往往认为它是一篇歌颂阵亡将士的诗,其实,本篇的主题表达的仍然是超现实的内容,也就是说,本篇的闪光点仍是鬼魂,而不是人。诗的前面部分极写战事的艰苦,死伤之惨重,将士们的英勇,但毕竟战败的事实却不可更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秦相争时,发生了多次大战,一次战役楚国就阵亡若干万人,这是让诗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既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取胜,那么寄希望于超现实的冥冥之中就成了正常的情理,而楚人的文化传统正契合了这一点。于是希望鬼魂采帮助楚国就成了本篇的主题思想,结尾便有了不能轻轻放过的一些字句:神以灵、鬼雄等。如果用现代话语来诠释,那就是“你们虽然悲惨壮烈地牺牲了,但你们的灵魂一定会帮助祖国的,你们是鬼中的英雄!祖国一定会因你们而打胜仗!”由此看来,前面的部分只是为最后两句所作的铺垫描写。由此解读,也就让《九歌》全是神话题材内容的说法再次得到论证。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字词注释
徕服:徕,同“来”。服,习惯。指橘树适合楚地生长。
命:这里指橘树的本质天性。
迁:迁移,移植。
篇二:形容志向远大的句子
篇一:关于人生理想的句子
古人
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就是指—个人为自己确立的“远大志向”,确立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是生活的灯塔,力量的源泉,如果失去了它,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确定了人生
的目标,才可能选择生活的道路,进而才能够掌握、控制自己的人生。 有了目标,人生
就变的充满意义,—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摆在你的面前。什么是应当去做的,什么是不应当
去做的,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么明显而清晰。于是生活便会添加更多
的活力与激情。使我们自身隐匿的潜能得到充分地迸发,为实现高素质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
础。
希望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制定人生目标,从点滴做起,落实人生目标。抛弃那种无聊
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努力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激发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是金子不
论在哪里迟早都会发光的道理,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终究会取得成功。新生活就从确定
目标之日开始。
放飞梦想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
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
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
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
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
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金色的童年,沉淀
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
味。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
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
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
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
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
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
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
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
起放飞自己的理想!~《青春·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
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
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
“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
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
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
理想中彷徨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
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
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
进!
理想,和山一样,就在那里。我们跟梦想的距离,决定自己。
理想就是正当的希
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许多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我们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们
达到目标。到来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看不出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可言,看不到可以追求的理想
和目标,他多半就会想到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原地踏步,可以犯罪、坠落,升值可以随便结
束自己的生命。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
前途一片灰色,暗淡无光。
人,有了理想,生命就有了意义;有了理想,人生就用了希望;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
苦;有了理想,吃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困难都能克服;有了理想,生活中就会生起莫大
的力量。人既然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既然都留恋于人世间的美好而不忍离去,那就该心存
希望,就该热爱生活。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船的力量在帆桨,
人的力量在理想。--谚语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作者:托尔斯泰
没有理想,就达不
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 作者:别林斯基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
的人,就象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谚语 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
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谚语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
的钥匙。 作者:托尔斯泰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
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作者:张华
篇二:100句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1、理
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
斯泰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德谟克利特
4、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5、男儿不展风云志,
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7、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8、理想即寻觅目标的思维。
10、只有知道了通
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11、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12、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13、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4、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15、立志要如山,
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7、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18、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1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20、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1、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2、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3、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兴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24、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5、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26、生活不能没有
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27、你在希望中享
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28、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29、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0、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1、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32、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3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4、理想犹如太阳,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
35、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
36、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37、人类的心正是凭借着希望而得到宽慰,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39、一个没有远大
理想的人,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
40、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冈察洛
夫
41、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
42、一个人的活动,
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43、没有理想,就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44、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45、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46、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47、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
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
坦
48、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这样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显得如此宝贵。因为,
并不是任何理想都能如愿以偿!我将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直走下去,永远走
下去?? ——艾特玛托夫
49、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50、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
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
斯坦
52、理想是火炬,点燃进取的心。理想是甘泉,滋润枯干的心。理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理想是光, 为你照亮前方。
53、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
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54、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
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55、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季米特洛夫
56、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57、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
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奥斯特洛夫斯基
5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
尔斯泰
59、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60、没有理想,就
达不到目的;没有勇敢,就得不到东西。——别林斯基
61、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
洛夫
62、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篇三:关于理想的名言摘抄大全100句
篇三:17古诗四首
17 古诗四首
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高年级古诗文学习应是自读了解、理解诗句、想象其景,体会意境的过程。因此,本课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展开想象、联系思考,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少年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人物的古诗,课文描写了一位力大无比、能骑善射、英勇杀敌的古代少年英雄。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勾画人物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予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马》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马诗”共23首,通过写马,表现贤才志士的奇特才能、雄心壮志及怀才不遇时的感慨——借物抒情。本课选的是“马诗”第五首。这首诗通过写马渴望上战场驰骋,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抱负。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基本能读通古诗,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背诵古诗;能够根据课后注释和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对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赏析古诗方面,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安排学生搜集与诗文相关的资料,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诗中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诗文。
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1.回顾学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生齐读《古诗四首》。
回顾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预设:读古诗,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不会的问同学或老师,也可以和同学交流;想画面,走进诗文情境;诵诗文,体会情感。】教师随机板书:读、看、问、说、悟、背、诵
2.明确目标: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少年行》和《马》这两首古诗。
二、学习诗文,品诗悟情
(一) 学习《少年行》
1.揭题解题,自读解意
(1) 齐读诗题,问: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学生能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一位少年的。则相机讲解:“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2)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预设:学生能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读准字音,则找2—3人读一读;若出现错误,则从多角度加以指导:
“擘”“虏”为生字,则引导看生字表读准字音,相机对字形加以指导。
“骑”可以结合注释读一读,同时引导学生: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读“qí”,什么时候读这个音?也可以利用组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动词时读“qí”。
“千重”结合“虏骑”的意思理解
“只似无”可以结合整句诗来理解。
“调白羽”引导:白羽是什么意思?少年正在干什么?
“单于”可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指导后让学生在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若还有错误,则教师范读,再练习读。
(3)了解诗意:通过预习,谁能说说这首诗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粗知诗文的大意,但可能是片面的,不连贯的,则加以引导,有意识的让学生说完整。】
2.引发质疑,深入读诗:你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学生会提出“少年为什么要偏坐金鞍?少年为什么要射杀五单于?”则引导学生再读诗文,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一位少年?若学生没有问题则问“面对那么多敌人,少年为什么只射杀五单于呢?这是怎样的一位少年呢”进入想画面环节。
3.想象画面,感受少年:(教学顺序因学而定,鼓励学生评价要尽量全面)
(1) 力大无穷(板书:力大无穷)
你从哪体会到的?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诵读这句,体会少年的力大无穷。
导:这还是一位怎样的少年?
(2) 沉着勇敢、临危不惧、武艺高强
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用你的读来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吧!
(3) 能骑善射(学生可能会说武艺高强、射箭技术好)
想象着少年射箭的姿态再读句子
(4) 智勇双全
战场上,少年面对一层层围上来的敌人,他不慌不忙,调整好弓箭,对准了敌人的首领,这是为什么呀?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古诗——擒贼先擒王。从“纷纷”词你又体会到什么?(若学生答不出则引导:“五单于”是多少?那么多敌军首领被射下马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板书:智勇双全)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感受这位智勇双全的少年英雄。
(5)整体感受少年形象
此时此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位力大无穷、智勇双全的少年,你能用自己的读把少年的形象展示给大家吗?
4.结合资料,感受诗情
(1)补充资料:《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其它三首《少年行》,你们知道是什么?教师出示让学生读一读。这三首诗你有读出了什么?
总结:这三首诗,分别写出了豪情的少年、报国从军的少年、凯旋回归功成无赏的少年。课下大家来细细读一读,感受王维笔下少年的豪情与英勇。
(2)结合资料,说说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早年的王维所处的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那时习武之风盛行,年轻人都追求那种慷慨激昂、富于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连文人墨客都投笔从戎,渴望建立军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位少年英雄呢?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5.诵读诗文,体会情感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诵读这首诗。
(二) 学习《马》
导语:《少年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力大无比,智勇双全的少年,他驰骋沙场、叱咤风云,才能得以施展。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马》。
1.依据提示自学古诗:
1.轻声读古诗,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想想诗人的心情又如
何?
2.与同学交流你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要求先读诗文,再说意思,最后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
(1)读诗文,说意思
在刚才的自学中你是怎么学习的?有哪些收获?
【预计学生结合注释能说出诗文意思,但要引导学生把话说连贯。当理解“金络脑”时教师适当补充:马能佩戴金属辔头等鞍具,说明马受到了重用。】
了解了诗意,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2)质疑解疑,整合诗句: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预计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燕山月似钩”?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作者所处的唐朝时代,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战场,自然就把那弯月想象成了兵器钩。
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渴望去战场)从诗文的什么地方也能体现出来?
那他奔赴战场了吗?你又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何当)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文,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画面,走进诗文
自由读全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读出你的感受
4.感悟表达,深情诵读:
(1)借助作者生平资料,了解背景:你知道诗人李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诗人李贺在当时的情境下,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能借助马表达出来,这让你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2)感受诗情:诗人李贺想借马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声呢?(板书:渴望立功) 带着诗人的情感,让我们齐诵这首诗,能背下来更好。
三、默写古诗,积累诗文
你能试着默写其中一首古诗吗?适时做生字指导。
四、回顾学法,总结本课
1.学法再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行》和《马》这两首古诗,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虽然同为唐代诗人,却有着迥异不同的境遇。下面让我们一起诵读两首诗。
默写。
五、布置作业:
必做:
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下来。
选作:
1.朗诵其它三首《少年行》,并了解诗的意思,选择其中的一首背诵下来。
2.《马》诗共二十三首,选择一两首来学习,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板书设计】
17、古诗四首
少年行马
王维李贺
擘 力大无穷 何当 渴望立功
偏 能骑善射
纷纷 智勇双全
第二课时 教学《望洞庭》《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诗文。
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少年行》《马》
2.回顾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这两首古诗时的方法吗?
导语:这节课我们运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望洞庭》《游园不值》。
二、品味诗文,体会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导:我们先来学习《望洞庭》。
1.自读学习,了解诗意。
(1)诗题解题你对洞庭湖有哪些了解?【预计学生能结合注释对洞庭湖做简单了解,也可以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望”是什么意思?(往远处看)诗人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呢?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自由读 指名读,读准字音。
【预计学生能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若有问题,学生间相互指正。】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了解诗意。通过预习,谁能说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能结合注释粗知诗意,但可能会在下列地方出现问题:
“两相和”解释不准确,则结合工具书选择“和”相应的解释,再引导想象湖光、秋月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第二句加以解释;第二句引导学生调换语序为“无风潭面镜未磨”去理解,同时体会比喻的好处;第3、4句可能会缺乏连贯性,引导学生说完整,想象比喻的生动,体会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再指名2、3人把诗意完整说一说。】
2.引导质疑,深入读诗:你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计学生会提: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了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呢?广阔的洞庭湖和翠绿的君山怎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感受呢?若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引导“广阔的洞庭湖和翠绿的君山怎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感受呢?”进入下一环节】 导语:我们来深入阅读,走进诗文。
3.想象画面,领悟诗情:轻声读诗文,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因学定教)
(1)边读边想象“两相和”的画面
想象湖光秋月怎样两相“和”?为什么会有镜未磨的感觉呢?这与当时光线、天气相和,没有打磨出光泽的铜镜,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用来形容月夜湖光最恰当了。
让我们在读中体验这种和谐的美。
(2)结合诗句和生活实际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从“遥望”你感受到什么?(和诗题中“望”字相呼应,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以及它的好处,感受作者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3)配乐朗读,感受诗境。
4.结合资料,体会诗情
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这又是为什么呢?
(1)集合图片,观看位置
(2)联系背景,体会诗人表达得情感: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参与的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刺死,刘禹锡贬官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望洞庭》写于去朗州赴任途中。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
(3)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5.尝试背诵
(二)学习《游园不值》
1. 依据提示自学
1.轻声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同学交流你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
读诗题:“不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就是“不遇”,即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心情是怎样的?(扫兴)那么他在不遇中看到、感受到什么呢?请你先读诗文,再说说诗文的意思。
【预计学生能结合注释了解诗文的内容,但对于“应”“怜”的意思理解会有困难,则引导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同时联系下一句理解第一句话,使学生感受调换语序是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把诗意说连贯、说完整。】
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后,让我们再读诗文。
3.引导质疑,深入读诗: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或想知道的吗?
【预计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敲了很久的门也没人开呢?既然春色满园,为什么只伸出一枝红杏来呢?若学生没有问题则教师引导提出,进入想象。】
4.想象画面,理解诗文
(1) 结合注释,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叶绍翁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能进到院子里去。我们仿佛看见他做了什么?又看见了什么?
【预设学生了解了诗意,能够想象出画面,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
读出诗人的心情变化来。
(2)交流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满”字的用法,感受“一枝红杏”的春意
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活泼可爱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想像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可用学过的诗句,或用读过的写春天的词句,还可自己创作。
体会“满”的用字。 “满”:满园的春色。这一切都缘于这“一枝红杏”出墙。
感受一枝红杏出墙的春意:出示填空“这真是一枝()的红杏!”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3)带着诗人的心情在读这首诗。
5.推敲用字,感悟哲理
与一枝红杏“出”墙来相对应的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推敲一下“关”字,能不能换成别的字?
【预计学生会想到“遮”“挡”等词语,引导学生对比感悟。】
《少年志向的诗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98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春节征文
- 下一篇:职工食堂承包成本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