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德夯苗寨写生报告

时间:2016-10-24 22:56: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美 术 写 生实习报告

美 术 写 生 实习报告

班级:

学号:

为期两周的美术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去的地方主要有三个:德夯苗寨,边城小镇,还有凤凰古城。实习的项目主要是彩铅。这次实习让我们收获很多。 一· 在德夯苗寨,我不禁让自己的绘画技术有了一个大的提高,还更深入的了解了苗族风情。彩铅我是在这一学期才接触的,刚开始画的很不好。在德夯的第一幅画,画的景有点杂乱,黑色用的很多,最后图的效果很不好。我慢慢了解到了,取景的重要性,和黑色的适用性。绘画中的取景和摄影中的构图有想通之处,但绘画中的取景又高于构图,一个先景后框,一个先框后景。因此要想画好一幅画取景很重要。黑色不能乱加,会污染画面。彩铅要多次上色,通过同一个色系的深浅色,来表现画面的明暗。这些都是我领悟到的。 德夯的山有很多,并且很漂亮,怎样把山的美表现出来是个难题。本来我也不知所措,但灵感来的就是那么突然,用为钢笔画的功底,我用竖着的棱线,表现出山的质感,然后用弯折的曲线画出树的层次。最后用彩铅把这种质感和层次给彰显突出出来。结果效果很棒,这又是我的一大收获。在德夯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用一种奇妙的方法表现石桥的质感。我有一支笔头被磨斜的会议笔,出水不流畅,我试着把它在纸上画一条线,结果很准确的表现出了一种沧桑感。这个不经意间的发现让我有有了一个提高。所以说我

们要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边城的出名要归功于沈从文,正是他的小说《边城》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走向了世界。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就是沈老笔下边城。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的边城不是这个样子,21世纪的边城,多了一丝现代气息,但又不失古镇的韵味。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是五一期间,人很多,在人流涌动场所,作画也是一种磨练。刚开始你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耍猴的被行人看来看去,心中难免升起一种急躁的心理。克服了这种压力,就会柳暗花明,变成一种享受。我好几次无从下笔的地方都是在这种压力下突破的。

在边城去的一个苗寨磨老村,让我学习到了苗族的待客方式,了解到了苗族的热情好客。30分钟的水路带我们来到了这个隐于山间的小寨。船到的那一刻我被苗寨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只见渡口处身穿苗服的阿妹阿婆,敲锣打鼓,放鞭炮,拦红墙,人人一杯拦门酒,把我们迎进村寨。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其中以叭咕苗寨最为盛行和最有特色。苗家娶亲嫁女,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和贤惠大方的亲朋戚友,总是要把这门喜事办得体面热闹,同时也总是要借个良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富有,广交朋友。主人把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包谷烧酒,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在自家的大门口摆下大方桌,桌子上摆满了一碗碗喷着清香的美酒。客人来时,由主管把门的族老首先唱讲贺词,然后,客人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这种热情是我们在任何N星级的景区所感受不到的。村子不大,但很亲切。各色瓦房错落着散落在山间,偶尔几件比较现代的建筑,提醒着你生活越过越好了。 村里有一宝,就是村头耍猴鼓的老爷爷,七八十的年纪了,还在我们的掌声中,一遍又一遍的打着鼓,扮着猴。他的活力让你完全忽视了他的年龄。老爷爷尚且如此有活力,我们正值青春,又怎能懈怠!这次磨老村之行,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苗族的热情。老爷爷身体力行的告诉了我们,心不老,身不老!有一颗不老的心事活的健康,活的长久的必要前提。

三·烟雨凤凰让我们对这个享名已久的古镇有了一个距离的接触,并且让我的钢笔稿有了一个大的提高。 凤凰古城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的石板小巷,沟通全城。回龙阁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有军事防御作用、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凤凰古城属凤凰县治所在地,新城与古城紧紧相连,当地居民把县城分为新城和老城(即凤凰古城)。 在古城中见到了一家蜡染店。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老板给我们介绍了制作步骤: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蜡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然后去染色,将没有涂蜡的地方染成蓝色,有蜡的地方因为没有上色而呈现白色,行话叫做“留白”。但是无论哪种蜡,在高温下都会融化,因此用于蜡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温下染布,否则蜡一融化,就无法留白了。但是古代没有化学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满足低温染色的只有靛蓝一种。当然,可以制作靛蓝的植

篇二:苗寨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内容: 姓名: 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2013.6.24 - 2013.6.30 前言: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艺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

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西江千户苗寨的人们的每一件每一样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

连忘返,为什么苗族人能创造出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传奇?我有时在想,少数民族除了有自己的

历史文化,有自己的神话和传奇,让世界为之赞叹的还是什么? 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有喜欢的风景,这里有喜欢的文化习俗,这里更有喜

欢的人!感受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领略到苗家人几千年来保存完好的生活习俗。 专业考察,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从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收到启示,学习前人的传统智慧;从现代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

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

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雷公山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决定着

设计,现代人们越来越注意的生活的品味,舒适性,人文环境等周边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

的社会,人们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外出旅游放松心情过一过日子,但是住在山林野趣的时

候,享受大自然的时候就觉得太寂寞了就想到市井繁华中享受物质生活。 在当今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亲近大自然。 西江千户苗寨领略人文,

雷公山领略自然。

一、考察时间、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6月30日 考察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峰雷公山

二、考察见闻所感

西江千户苗寨

从贵阳出发,途径足足四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贵州西江千户苗

寨。下车后我们就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们,门口的西江苗 寨人有他们古老的方式欢迎者我们的到来,他们载歌载舞,他们热情好客。 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

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670年就形成了如今两座山头的建筑规模。西江另称千户苗寨,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江

已有1285户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这里, 皆 为苗族。

在西江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 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

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除少数盖杉 木皮外,全是一色青瓦。吊脚楼的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 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 在西江的吊脚楼中,通

常会分为三层木楼,房子的第一层是存放 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厢房、卧房。第三层是贮

存粮食、饲料等生活资料。苗族民居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

有一种曲型栏杆,因苗族妇女们喜欢在此梳妆打扮、刺绣,所以把它又叫做“美人靠”,苗语

叫“豆安息”。

苗寨都是依山建的,一来是因为苗族先民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呼应,好聚集在一起抵挡外来侵害,有事呼之快 篇二: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距雷山县城

37公里。坐落在起伏不平的群山之间。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

寨,共有1232户,6500余人。白水河由南而北穿过村寨。盆地的南北两头是田坝,而盆地

和田坝的两边山壁,除了民居便是梯田,直至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

鳞次栉比,次第升高,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1992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西江千户苗寨列为全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年又批准为全省

20个“贵州民族村镇”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

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

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

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江千户苗

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基本内容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

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

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

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

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村头寨尾都种有树。石板小路四通八达。 苗家建房要选择吉日,至少要操办以下事宜:

1、择屋基。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不够宽的,则还要砍坡砌坪。

2、备料。一般在盛夏农闲备料。最重要的是选取中柱。砍中柱要带香、纸钱、酒、鱼、

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主人先砍几斧,方由他人砍伐。

3、发墨。待材料晒干、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

柱上拉直,用力一弹,墨线毕直均匀,则示吉利,否则另发。

4、拆枋凿眼。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

横梁。

5、立房。立房架和上梁同天进行。全族人聚集相助,齐心协力把新房立起来。亲戚朋 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6、立大门。杀公鸡一只祭祀。待盖房、装壁等等之后,乔迁要择吉日进行。 相关器具

制品及作品等

墨斗、墨线,斧头、凿子、锯子、刨子。 基本特征

西江千户苗寨千幢各异的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

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

—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

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

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

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

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

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

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

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

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

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

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

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

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

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

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主要价值 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

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

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

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

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

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

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

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地的人们,从国家领导人到专家、学者,乃至平民

百姓,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纷纷来到西江考察苗族吊脚楼,这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

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

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濒危状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 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 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

3、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

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 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

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 大压力。篇三: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

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

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

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

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

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

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

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

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

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

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

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

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

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

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

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

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

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

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

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

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

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

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

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

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

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

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

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

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

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

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

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 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

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

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 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

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

下来的。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

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

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

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

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国民族

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

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

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

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

纯朴的美德。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在服饰

穿着方面最有特色。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但适度得体,

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

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

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每一件刺绣作品

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纹样

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

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

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

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篇三:德夯苗寨

在雨中的德夯苗寨做客

晨之风

游罢凤凰古城,第二天按行程要去德夯苗寨。离开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大约四十多分钟车程就抵达德夯了。在去德夯苗族两边的路上,但见山川秀美,沟壑纵横,车子蜿蜒前行,在密叶间隐现,在山岭间穿行。遗憾的是下车时天不作美,正在下雨。我们去时已是秋日,秋雨霏霏,浓雾般凉润的细雨使这里的青山更显苍翠,增添了几分迷蒙而含蓄的美韵。

很难想像得到,在湘西武陵源山脉的深处,在陶渊明构造的桃花源故乡,竟然遗落着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苗寨。车到德夯苗寨,穿过一道依山而建的不高的拱门,沿着绕溪而行的小路,我们踏进了德夯苗寨,导游说,“德夯”的汉语意思就是美丽的山寨。德夯又称鼓乡,在拱门两边有醒目的宣传标语。这里的苗鼓虽然没有亲见,但是据说远近闻名,并且男男女女都是优秀的鼓手。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和同行的游客打起了雨伞,一路迤逦而行。过了都乐桥,前面是宽阔的停车场,周边就是苗寨吊脚楼。沿着水泥铺就的水迹犹存的小径。一路走去,向远处望去,一座座奇峰宛如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俯卧于云溪之间,或立或卧,令人遐想万千。当地人以这些山的形状称之为凤凰山。德夯人就居住在凤凰山脚下,依山而居。阴雨天气里,凤凰山云遮雾罩,一层层云雾慢慢铺开来,沿着山势缓行,宛如仙境,

分外秀美。吊脚楼是德夯的主要建筑物,各式各样的吊脚楼沿溪而建,一层一层,顺着山坡婉延伸去。为了发展这里的旅游业,当地政府向苗寨居民提供了大量无息贷款。现在看到的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吊脚楼建筑,都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搭建的,比起那些破旧的吊脚楼应该说是很上档次的,不过显然是经过了装饰,焕然一新。

有人说,隐于深山之中的德夯就是历史长期沉淀,凝结而成的一枚琥珀,还有人说,德夯是历史老人的一滴泪,渐行渐远被时光遗忘。多少年来,在这里,山外的繁华世界,山外的躁动浮躁,山外的低俗喧嚣,似乎未能打破这里的静谧。据说这里的居民依然男耕女织,依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来到这里我确实感觉到,即便是最浮躁的灵魂也会在这样的山水面前沉静下来。驻足群山环抱的苗寨面前,我静下心来,凝望良久,只觉得曾经布满尘埃的心灵被来自山野的纯洁荡涤一空,恨不能与这绝妙山水融为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起,这里绝对是纯正的世外桃源。我在想,在临近贵州、重庆的湘西之地,有一块远离世俗的地方,这真是时代的幸运。在这里,随处可见黝黑的门墙,其实是在书写历史的厚重,小巷里发亮的青石板镌刻着久远的沧桑。

我在苗寨的小商品市场漫步,感受厚重的苗寨文化。踏着润泽的青石板路,在弯曲平仄的小巷里穿行,你会有一种穿行文化的感觉。商铺里卖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根据介绍,我见识了牛角梳、牛骨挂件、玛瑙烟头、竹编斗笠、背篓、木器玩具、蜡染土布、手绣壁挂、鞋垫、肚兜、坐垫、各种可爱的小手袋,还有姜糖、猕猴桃蜜饯、竹

筒酒。这些就是德夯山寨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世世代代靠山吃,靠水饮,据说除了盐,一切生存物品都源自这个小山寨。我禁不住诱惑,抵挡不了米酒的诱惑,买了一壶醇香的米酒。市场门面也是吊脚楼建筑,不高,很少有三层的。在一所简陋的临街吊脚楼里,我看到一个老女人背对门楣在织布,大概七十多了吧!满屋悬挂的家织布料服装,一架发黑的纺车,一台老气横秋的简单织机,一个苍老佝偻的背影,一圈青色的高高耸起的包头,一幅似乎是数十年不变的缓慢进退的手势。可以想象得到,在远离繁华的德夯之地,一个女人的一生就这样在经纬之间轻易穿过了。而这些女人显然有着自己的经济头脑,她们会热情邀请游客在织布机边照相,你可以在织布机边做织布状,任意摆酷似,完了只收两元钱。

出小商品市场,对面就是苍翠的青山,满眼是一丛丛茂密的修竹,细雨洗后,虽是深秋依然翠色欲流。山脚处是一弯溪水,逢枯水期,水流不大,哗哗流淌着,古老的苗族文化似乎也流淌在这溪水里。来这里绝对可以欣赏到古旧与淳厚的内涵,这就是诱惑力,也许以前这里就是原始与贫穷,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原始的东西愈发显现出现代所不具有的魅力。这里的风情不由使人想起沈从文老先生笔下的《边城》,边城的风土人情让人陶醉,沈从文作品里人美物美情更美。许是受其影响,我甚至把这里的小姑娘都想象成了翠翠--《边城》里那个清秀可爱命运多蹇的小女子。

在德夯苗寨我还欣赏了苗族服饰展示,德夯苗寨为了让游客开眼界,特地准备了大型文艺表演,有当地的绝技表演,还有篝火晚会。

可惜我没能赶上篝火晚会,倒是赶上了服饰展示。在一处专门用于展示苗族才艺的演出场里,我见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苗族服饰展示,一群群身着各色装束的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 缠青色长巾穿对襟短衫的苗族男子,抑或戴着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的女子款款而过。走出一地的惊艳,走出了来自山野的粗犷。我很钦佩苗族同胞的聪明智慧,他们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他们面容安然祥和,就如世外桃源中的人一般淳朴善良,全然没有商品社会各色人等的狡黠。我很庆幸,在演出场地,我听到了童真的苗族小姑娘演唱的拦门歌,虽听不懂,但凭直觉应该是绝美的音响。我有幸喝到了美丽的苗族小姑娘献上的米酒,一口喝下,余味悠长,真个醉到心里。为了表达心情,大家一起唱了并不是苗族欣赏的现代歌曲《杠子老虎》。

在绵绵不绝的秋雨里,我在一家饭馆里品尝了这里特有的腊肉,喝了手工酿制的米酒,体味了异域风味儿。苗寨旅行结束,乘车返回。同行的一对小夫妻叫苦不迭,原来他们在一家饭馆吃饭,竟然把自己价值几千元的相机遗忘在饭馆了。这时出了苗寨大门已经很远了,小夫妻突然想起了遗忘之事,车上游客都认为不要去找了。司机坚定地说,这里民风淳朴,应该可以找到的,于是小夫妻打的回饭馆,最后竟然物归原主,这让一车人大为感慨德夯人的道不拾遗美德。

离开德夯苗寨时,总感觉她宛如一位小家碧玉。惋惜的是我还来不及细细欣赏她秀美的容颜,就不得不离开了。此时此景,我不经意间想起《诗经》里一句诗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细想一下,德

夯何尝不是喧嚣中的一个童话,何尝不是繁华都市的一个梦境。一番游览下来,我要说,时光遗忘了德夯,也成全了德夯的美丽。

晨之风,本名李涛,河南省淮阳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淮阳作协秘书长。

手机;13838632209

邮编;466700


德夯苗寨写生报告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93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