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财政学国债论文

时间:2016-10-24 12:15:1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财政学论文题目

财政学论文题目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7.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28.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对策初探

30.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31.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3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初探

33.地方财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析

34.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35.关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36.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7.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38.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9.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管理

40.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

41.浅议我国分税制下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及其防范

43.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投融资机制研究

44.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45.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6.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

4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利弊分析及影响

4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选择

49.关于开征燃油税的思考

50.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51.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52.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浅论

55.关于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56.关于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

57.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论文要求:1.论文题目可以从上述题目选择,也可以自拟。自拟题目的同学必须征求老师意见。

2.论文由学生独立完成,手写至临沂师范学院论文考试专用线上,不得打印、抄袭、或请他人代写。论文不少于3000字。

3.论点突出、论证有力,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相关理论和政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论文上交时间:2010年6月30日以前。

篇二:财政学论文——论中国与美国国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财政学》课程论文

班级: 09国贸创新班 姓名: 陈海澎 学号: 2009524322 成绩:

论中国与美国国债

一、美国国债的简介

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若按照美国现在的赤字规模1万2千亿美元,再加上拯救商业银行系统必不可少的2、3万亿这样的规模,据统计,美国国债2009年的发行量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约3万亿美元。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美国国债的相关历史

美国国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金融工具,其二级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广度和深度、且最具流动性的市场。据纽约联储的统计数字,1993年6月甲级证券交易商的国债日平均交易量达到1600多亿美元,而同期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交易量仅60亿美元。国债二级市场上大多数交易都是围绕新近发行的国库券及中长期国债进行的。除了标准的国债现货市场外,已经形成一个拥有复杂交易工具的国债二级市场体系。

三、美国国债的主要作用

债务的长期化以及债务总额的不断增长,自然带来一系列问题。美国国债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解决有关的这方面的问题上:

(一)保证国债的顺利推销,以筹集所需资金。美国有庞大的金融市场,要保证国债的顺利推销,必须使联邦政府公债具有竞争性。为此,首先根据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机构对债券的不同要求发行公债,例如,发行短期债券、有固定收入的长期债券以及可赎性的长期债券以满足商业银行、退休者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其次,提供特别优惠条款以吸引投资者。例如,通过适当增加利率吸引投资者。1966年,美国国库券的利率高于银行和储蓄机构所能支付

给存款人的利率,致使大量个人进入短期公债市场。再次,提前偿付,以新换旧,延长债券期限。这种方法能把大量原有短期债券换成新的长期债券,其效果与增发债券一样。

(二)以最低成本销售,降低联邦财政利息负担美国降低公债成本的一个主要方法,即利用投资者的竞争采用投标购买或拍卖销售。以年收益率为基础进行投标拍卖的方法是,投标人可分为竞争性投标人及非竞争性投标人。竞争性投标人一般都是大型机构或个人投资者,他们在标书中写明愿意购买债券的收益以及相应的购买量。非竞争性招标对投标额有最低数量限制。决标时,财政部首先全部接受非竞争性投标,然后竞争性标书按收益率由低到高排列,直到全部发行额认购满为止。

如何安排各种公债的结构,也是美国降低利息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美国对债券结构的安排是,在利息低的时候多发行长期债券,利息高的时候多发行短期债券,根据不同利率水平,改变公债期限结构。

(三)调整公债与经济增长关系,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美国公债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公债发行与联邦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协调,成为经济调节手段。一般做法是,在充分就业时,尽量从非商业银行,而不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因为向银行出售公债筹措资金,商业银行随时可持公债到联邦储备银行贴现,所以有使货币发行量增大的可能性,以致引起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衰退时,则向商业银行甚至联邦储备发行债券,从而刺激经济。

针对美国国债市场不时出现的新问题,财政部、联储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有关管理机构不断重新审视国债市场的各个方面,完善市场管理。例如,1991年8 月,甲级证券交易商所罗门兄弟公司在国债拍卖中5次未经顾客授权即代理顾客发出标书而爆出丑闻,随即财政部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进行调查,提出建立即时检查制度、审核大额中标额的合法性等改革措施。

四、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历史

(一)持有量暴增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此后中国逐渐开始购买美国国债。从1972年到1999年底,由于缺少外汇,不熟悉美国金融市场等原因,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数额较少,而且基本上没有形成较大的持有量。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持有是在2000年以后,2000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仅仅600亿美元,但是从2001年开始这个数额开始了迅猛增长,到2009年5月已经达到了8015亿美元。

(二)金融危机后加速持有美国国债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不仅没有减持美国国债,反而加速持有美国国债。2008年9月,中国增持美国国债4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债权国。2009年5月中国又增持了380亿美元美国国债,总量达到8015亿美元。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单年增加持有量达2498亿美元,也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单年增持纪录。2009年1月和2月中国外汇储备分别减少326亿美元和14亿美元,但是中国在这两个月分别增持了122亿和4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三)逐步调整美国国债持有结构

目前中国依然在持续购买美国长期国债,但净增持规模在2008年的第4季度明显下降。2008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中国增持美国长期国债分别为242亿、361亿、42亿美元;增持美国短期国债分别为-110亿、470亿、1050亿美元。2009年5月,中国增持美国长期国债40.3亿美元,增持短期国债339.7亿美元,这表明中国5月所购入国债以短期国债为主。

截至2010年底,中国持有美债总数达1.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

五、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原因剖析

(一)资金来源—改革开放外汇储备迅猛增加

将我国长期以来的外汇储备情况和美国国债持有量结合起来分析可知,中国外汇储备越多,持有的美国国债越多,即中国使用外汇储备的重要途径是购买美国国债。2001-2008年,中国每年稳定的有40%左右的外汇储备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所以长期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美国国债量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以贸易上“奖出限入”,资金上“宽进严出”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导致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快速增长,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就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国债。

(二)购买对象—美国国债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金融危机导致美元的强势地位陷入危机。但是欧元、英镑、日元的表现却更弱,所以这些货币目前还都不能替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在全球都面临金融危机时,中国意识到美国国债是相对保险的投资产品。美国国债容量大、需求强劲、交易活跃、流动性强、收益较高,如果减持美元资产,来增持其他币种资产,也只能导致外汇储备市场价值出现较大账面损失。

(三)储备结构—不能大部分购买黄金、石油等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不仅含有外商来华投资的款项和中国所欠的外债,还包含国际游资和贸易顺差。即使在贸易顺差中,也不全是国内企业出口所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跨国企业。2001-2006年,超过5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出口总额已连续5年占据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外汇储备就必须满足外商和内商的经常性兑换需求。所以中国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

(四)去杠杆化—大量资本重新流入美国

金融危机下,去杠杆化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现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已启动去杠杆化进程,引起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回美国。另外,由于美国国债仍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所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入美国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一方面会引起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会引起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因此增持美国国债就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五)结售汇制—政府控制跨境资本流动

强制结售汇条件下,企业必须把所得外汇卖给指定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在外汇市场上将超过限额的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取得外汇的同时,要增加相应数量的本币发行。可以说,外汇是央行通过增加货币发行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取得的,因而外汇储备成为央行的资产。这就满足了政府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政府手中集中的过多的外汇储备不得不投向海外市场,美国国债是相对合适的投资产品,因此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

(六)其他目的—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仍然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现阶段的国际信誉还是建立在庞大外汇储备和巨额美国国债持有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可以通过大量持有美元国债来维持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迈进一大步。

(七)中美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现在,美国是中国商品的最大进口国,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可以维持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可以维持美国超前消费。中国停止购买或者抛售美国国债,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增和价格暴跌,从而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账面损失。一旦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美国就会印刷更多的美元进行救市,于是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就会进一步减持美国国债,如此下去中国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八)政治因素—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不仅有经济上不得已的原因,其中也涉及政治因素。历史表明,全球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都会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这次金融危机后,不论欧洲、中国还是日本,都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取代美国的角色。中美两国制度不同,近年中国迅速崛起,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了挑战和威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徘徊不定。这时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从旁协助美国救市,就占据了道德优势,中美两国之间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关系,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

六、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

(一)国债缩水风险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增发国债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最主要融资方式。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上升至1.47万亿美元。一旦新增国债供给量超过其市场需求量,则新增国债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上升,而存量国债市场价值缩水。

(二)美元贬值风险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增加了美国长期内通胀与美元贬值的风险。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迅猛增长。由于美联储的资本金并没有变动,所以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就意味着其在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旦美国经济有所回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高,流动性将加速转化为信贷与广义货币。这时美联储不能及时从货币市场抽回流动性,那么通胀将随之而来,美元就会贬值。

(三)债务偿还风险

近年来,美国一直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其巨大的融资缺口。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规模救市的展开,美国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白宫预算管理处预测2010财年美财政赤字1.26万亿美元,比之前预期提高870亿美元,占GDP的8.5%。美国的净资产在急剧下降,而债务数额却快速上升,由此可见美国已不具高额债务的偿还能力。

(四)本币汇率风险

中国M2/GDP的比例现在高居世界之最,说明央行投放的货币并没有转化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么资金是在虚拟经济如资本市场内循环,要么说明货币的投放已超出实体经济的合理要求。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用更多的美元外汇增持美国国债,于是美

篇三:财政学论文

2013-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姓名:肖周鑫班级:国贸13-02班学号:201343070235

财政学(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 Program):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财政学专业基础理论学科。财政(Public Finance),即国家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学研究:政府如何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内容包括财政理论、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方法。通过一学期的财政学学习,我初步掌握了一些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知识,在这里我将就2013-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简单的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保持稳步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状况

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再是一味最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进一步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升经济的活力和增长的动力。初步核算,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按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按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按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201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按财政项目看,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110497亿元,增加9883亿元,增长9.8%;201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821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亿美元;2013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096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1%。

二、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总论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程。具体包括:第一,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研究将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扩大此项改革带来的减税覆盖面积;第二,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继续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3年的财政政策重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在2013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

三、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六、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着力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中性的货币政策。受输入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增加逐步与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避免物价全面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我国金融领域造成冲击,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更好地加以应对。

总的来看,稳健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2013年前两个季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全年趋近于预期目标,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货币金融环境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2013年下半年一度趋于上行的通胀形势初步稳定下来,同时也对抑制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的过快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6%。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比年初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小微型企业、涉农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增量均高于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1.53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平稳,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元,比上年末升值3.09%。

三、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一)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

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

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3月份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3月份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5%。2014年1—3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4430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6%),增速比1—2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8%。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该指数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回落,显示经济增长趋稳。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644亿元,增长14.5%;民间投资44303亿元,增长2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6.4%,中部地区增长20.2%,西部地区增长1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70亿元,同比增长25.8%;第二产业投资28254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投资38898亿元,增长19.6%。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到位资金95744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2%,国内贷款增长15.3%,自筹资金增长15.6%,利用外资下降6.2%。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5015亿元,同比增长12.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4%。

(二)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将是近20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促进社会总体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2014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依然会是政府所要落实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稳定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进行结构性减税,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触发潜在财政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不宜过紧,应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平稳波动。同时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GDP增速;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业转移、海外转移、扩大内需等途径化解产能过剩,扶植智能制造、先进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考虑通过融资融券、发行城投债、企业债等渠道消化前期累计的地方性债务,同时加强监管,控制增量。

(三)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走势预测

到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放在做好短期与长期衔接,选准突破口,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上 。而产能过剩、政策效应递减、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潜在金融风险等,是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不利因素。

目前,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的“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元年,必定是改革与风险相互交织新阶段的开始。因为改革之路绝非一帆风顺,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经历转型阵痛期。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

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生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

因此,2014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2014年宏观调控需要更加重视前瞻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稳定的目的,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

具体来说:①财政政策方面,需适度提高赤字率,稳定政府主导投资,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避免投资的再度下滑;②税收政策方面,要继续加快推进“营改增”,同时,通过现有税种的调整、新税种的开征和企业效益的提升,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和降低流转税的比重,以减轻中小微型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③货币政策方面,应适度增加货币供给的力度,并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系建设,优化资金特别是增量资金的配置结构;④城镇化政策方面,宜将促进中小城镇发展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以中小城镇为主体来统筹城乡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

如今,消费成为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方式,要提高消费,就要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根本上就是要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如何提高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又是关键。所以2014,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轻、减免税收,增加政府采购等各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确保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当前,美国、欧洲都在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一味的学习西方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加快我国通货膨胀,造成百姓财产大幅缩水,这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国家也不会轻易紧缩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在对2014年的经济政策做出宏观部署时表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做出的明智举措,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在2014年的稳步发展。

综合来看,通过政府实施的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有形的手”和我国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调节这一“无形的手”的共同作用,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乐观。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2014年5月31日


财政学国债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90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