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时间:2016-10-21 00:23:4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课题编号:GR——13032

想 象

补 白 后 小郝 感 受 形 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河 小 学 晓 怡

想象补白 感受形象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

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

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

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

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

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

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

时的情境。

生1:大侄子呀大侄子,你没看见我的两个手指头吗,我指的是两茎

灯草。

生2:你呀真是,什么亲人不亲人,满屋子不都是亲人吗?怎么就不

明白我的心呀,真是气死我了。

??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都是抓住了不同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我

受刚才同学的启发把它无限的心里话整理成了一段话,你们听:他把

头摇了两三摇,心想:大侄子呀大侄子,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满屋子

不是亲人吗,不是都来了吗?你没看到我伸的是两个指头吗?你怎么

都不明白啊,你们说的都不对呀,我指的是两茎灯草,耗了我的油就

是耗了我的钱,你们再不挑掉一茎的话,我是断不了这口气的。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一两个关键词语,就能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大

侄子没有猜出他的心思,严监生继续苦苦地、挣扎着伸着他的两根手

指。(出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与严监生的对话。)

师: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严监生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

生:大侄子是“摇了摇”,到二侄子是“狠狠摇”,到奶妈是“闭眼摇”,

两个手指头描写也有变化,从“伸出手指头”到“指得紧”到“指着

不动”。

师:作者吴敬梓之所以写出严监生动作的细微变化,是想告诉我们什

么呢?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说得对!越来越气愤,简直要绝望了。同学们,请你用刚

才的方法,抓几个关键词,把他或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

动写一段话。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请两位学生读一读后,大家选择一处写一写。)

出示: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

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

得紧了。心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生自由说

师:这两位同学之所以写得好,因为用了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

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的,话语符合严监生的心理。对于一个奄奄

一息的人,作者吴敬梓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而我们通

过合理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一步感受到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三、案例反思

1、要想让“读写结合”不流于形式,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

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充分体现文本价值。

正如本课,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必须引导学生细读

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

篇二:读写结合 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之三

余映潮

——教学警语: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语言教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

我们要设计丰富的读写创造活动,让学生练笔的角度更加丰富。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可以说,读读写写、读写结合,不论是从教学内容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课堂活动来看,它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最平实的教学手法,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没有教师不会运用这种通俗教法的。读写结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自然最常用最通俗最普及的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是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时时训练的特点,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课标关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而且还明确地“暗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同学们读起来,还要让同学们写起来,这些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

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如高中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些读写结合式的设计:

1.提纲罗列: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情节提纲。

2.内容概述:写一段两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杨志等人黄泥冈上被劫的经过。

3.简洁评说:先列出评介提纲,然后综合评述杜十娘这个人物,写成两三百字的短文。

4.表达感想: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葛朗台的看法,两三百字。

5.想象扩展: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与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6.定向探究:话说“凤辣子”。要求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

7.变体改编:将《阿Q正传》的某个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8.技法体会:学习《墙上的斑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9.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10.理由论证: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上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美妙的创意。如:

1) 句段读写——仿写学用

句段读写,语言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请欣赏《纸船》的教学设计。

师: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

师:这段小诗可以表达思念,表达问候,表达安慰,表达尊敬,表达关心,表达想念,表达热爱,表达同情,表达牵挂,表达敬佩,表达鼓励,表达赞颂??甚至还可以点示一种哲理。 (同学们当堂写作并进行交流),如:

中国足球队员,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座大力神奖杯,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们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

金光灿灿,满载着我们的鼓励、信任与期盼。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撑开的,

晴空万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憧憬着温暖与光明。

“硕鼠”,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张密密的大网,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正义与法律给你们敲响的警钟,

法网恢恢,它将惩治你们步步膨胀的无耻的贪婪。

年轻的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登上了银光遍野的月球,

不要惊讶它只是美好幻想。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写照,

总有一天,人们会像杨利伟一样到银河浩瀚探访。

老师,假如你桌上摆放起一盆芬芳的康乃馨,

请不要惊讶她的突然出现。

这是你深爱着的学生亲手栽培的,

春夏秋冬,愿她带着我们的崇敬与思念同您相伴。

……

2) 多向假设——放飞思绪

“多向假设”也是一种——就课文内容进行多次的多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 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请为“高邮的鸭蛋”写一个广告词。

8.假如你是作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写话。

3) 课文集美——含英咀华

“课文集美”就是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进行“浓缩”与“聚集”,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并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文集美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重写课文,浓缩课文,形成新的课文思路。同学们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新课文。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材料,它集中了约两千字的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 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赞誉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夏季气温高达 70℃。 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果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出在近30多年。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4) 艺术改写——锤炼语言

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性的语言,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生动的、别具一格的改写。

例:杜甫的《旅夜抒怀》的艺术性改写,就是高层次的写读活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以见到这样的艺术性写法:

第一种:

沿长江由蜀入湘的水上飘泊是杜甫一生中最后的旅程。

在这个安静而孤独的旅夜,天涯垂挂的星子犹如渴望的眼,而月光在水上的翻腾演示着世界永不停息的流动。

杜甫未必想到人生的尽头已经逼近,但他看见生命如今悬浮在一片空旷中。诗是他热情的寄托,官是他报效君国、留名青史的凭借,而这一切似乎正从他的身边滑走,不能够再抓住什么,他犹如天宇中飘飞无着的鸥。

但以旷渺的天地来映衬的孤独,仍然在悲凉中写出了诗人不甘被厄运征服的高傲。 第二种:

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

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惟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

它们若即若离,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

将此作为例子介绍给学生,同时进行指导:

还有没有新的写法呢?

还可以从诗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来写,从以现代诗译古诗的角度来写,从电影镜头的角度来写,从舞台布景的角度来写,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来写,从“唐诗素描”的角度来写?? 于是学生的手中就能诞生美好的诗式散文。

5) 微型话题——多角探究

“微型话题”就是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众多的发散的可供“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提炼出10至20个小小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并进行探究,进而可以写成精短的文字。

如《三峡》的若干个小小话题,同学们需要从“美”的角度,自选内容,对课文进行品评欣赏,并将自己的体会写成简短的文字:

《三峡》微型话题:

美在结构,美在全文的层次,美在各段的层次,美在勾勒,美在镜头,美在画面,美在动感,美在动静结合,美在色彩,美在情景交融,美在视点变化,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景物的辉映,美在细笔的描绘,美在巧引渔歌,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文体写作的创造,第一段中的美,第二段中的美,第三段中的,第四段中的美。 《三峡》美点欣赏的微型短文:

《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勾勒,写得异常的美。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

《三峡》,美在侧面烘托。进行正面描写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三峡》,美在一个特例。作者用了一个特例来写水速之巨大;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快感。

《三峡》,美在景物的动感。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的一角是很有动感的。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

篇三:读写结合教学指导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指导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64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