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幼儿园科学教案《声音从哪里来》

时间:2016-10-19 17:00: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

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篇二:大眼睛幼儿科学:声音从哪儿来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初步感受物体的震动和声音的关系。

2.能用语言交流自己对声音的发现和感觉。

二、活动重点

能够在探索声音现象中发现震动和声音同时产生、同时停止。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叉、小鼓;自备米粒或细沙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你的左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声说“1”,然后再大声说“1”。你们有什么发现?(幼儿发现声音越大,手就越麻)

教师:手为什么会麻呢?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咙在震动。

活动一:震动的音叉

1.认识音叉,(教师出示音叉,引导幼儿观察;示范用法,引导幼儿学习;让幼儿安静,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会有多久,增加乐趣)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音叉,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请大家保持安静。听,是什么声音?(教师敲一下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通过敲击,会发出声音的东西就叫做音叉。谁来说一说,音叉什么样?(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音叉,描述音叉的外形特征)

2.探索音叉(敲一敲、听一听、摸一摸,发现音叉在震动,而且用力越大,震动越厉害) 教师:现在,老师把音叉发给大家,小朋友们亲子试一试、敲一敲,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新

发现。(教师分发音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小朋友们,当你们敲音叉的时候,发生什么了?(鼓励幼儿积极回答,描述发现:音叉在响的时候,自己在震动)

3.握住音叉,会怎样?(当握住音叉,震动停止,声音停止。)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敲击音叉,然后马上用手握住音叉,不让它震动,听一听还会有声音吗?(发现不让音叉震动,声音就停止了)

活动二:跳跃的大米

1.敲一敲,摸一摸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敲过鼓吗?老师把小鼓发给你们,大家敲一敲吧!(鼓励幼儿自由敲鼓)

教师:请小朋友们敲一下小鼓,马上用手摸一下鼓面,感觉到什么了?(感觉到鼓面在震动)

2.敲一敲,看一看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大米撒到鼓面上,我们轻轻敲鼓,大米会怎么样?用力敲鼓,大米会怎么样?(鼓励幼儿思考猜测,发现大米在跳动,说明鼓面在震动,而且敲击的力气越大,大米就跳得越高,说明鼓面震动得越厉害)

3.按着鼓面,会怎么样?

教师:如果我们用一只手按着鼓面,再敲鼓还会响吗?为什么呢?(鼓励幼儿尝试,发现按着鼓面后,鼓就不会响了)

4.师幼总结:震动和声音同时发生,当震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大家做了这么多声音游戏,我们发现什么了?原来音叉、小鼓和我们的喉咙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们都在震动。而且震动越大,声音就越大。不让它们震动,就不会有声音。(揭示震动与声音的关系)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用玻璃水杯制作玩具——音乐瓶,探索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师可提出任务:怎样让这些相同的玻璃杯发出不同的声音,变成一个音乐杯?幼儿分组进行,探索后分享经验:装入的水量不同,水的震动就不同,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重点提示

在幼儿敲鼓环节,应提醒幼儿小心操作,不要误伤自己或同伴的手。

日常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震动。

家园共育

家长引导幼儿用手感知家里电视机的音响,发现音响发出声音的时候,手放在上面能感觉到震动。而且声音越大,震动就越大。

篇三: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不同的事物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声音中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充满乐趣。通过《奇妙的声音》这一活动,让幼儿辨别声音的来源地,认识乐器,从而让幼儿贴近生活,了解自然。

活动目标:1、学会探索,动手操作,并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实践活动中的乐趣。

2、探索了解不同乐器的不同发声方法。

3、运用多种感官去感觉不同发声物品形体,分辨声音,感知声源。

活动重难点:运用多种感官去感觉不同发声物品形体,分辨声音,感知声源。

活动准备:1、课前学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2、乐器:鼓、沙锤、口哨、排箫、铃鼓;3、各种发声物品图片及动作记录卡;4、歌曲《快乐的音乐会》录音;5、一张遮眼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组织儿童跟唱,激 发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开音乐会了,它们敲锣打鼓可真开心呀!你们能模仿这些乐器的声音吗?(幼儿根据《快乐的音乐会》中的乐器声进行模仿,并与同伴分享交流。)

教:今天我们也来一场音乐会吧!老师带来了很多可以发出好听声音的乐器,我们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吧!(幼儿动身寻找乐器。)

二、基本部分

㈠ 找乐器,认识乐器。

提问: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乐器?向同伴介绍一下。(幼儿积极主

动展示找到的乐器,并大胆的与同伴介绍认识,教师对幼儿找到的乐器用相应的图片做记录。)

㈡ 操作乐器,分组讨论分析发声方法。

提问:这些乐器是怎么玩的?(教师提供多张乐器操作方法记录卡,幼儿分

组操作手中的乐器,制造声音,探索出乐器的发声方法,并用记录卡

记录下相应的发声方法,教师辅助记录。) 铃鼓 沙锤口哨 排箫鼓

拍 敲

小结: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乐器要用不同的发声方法。

㈢ 通过游戏,深入对声音的聆听探索,激发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1、听与猜

教师反复用乐器发出不同声音,幼儿闭眼倾听,辨别并大胆的说出发声乐

器的名称。

2、游戏《听音辨音》

①教师提出游戏规则。

②教师制定游戏玩法(一名幼儿蒙眼站于教室中心,自动旋转三圈,旋转过程中,五种乐器分别在五个方位站定发声,待自转的幼儿站定后所在位置。)

③组织游戏开展(幼儿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3、中班音乐会

提问:动手试试,看乐器们能发出哪些不同的节奏的声音?然后我们来一场中班音乐会!(幼儿小组探索创造不同声音节奏,并大胆尝试与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全班合奏音乐会。)

三、结束部分(伴着《快乐的音乐会》的歌曲演奏结束课堂。)

教师总结本课堂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地在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声音及不同的发声方式。

活动延伸:艺术领域——《我的乐器》手工制作;

科学活动——《声音的传播》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


幼儿园科学教案《声音从哪里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53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