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应用舆论学

时间:2016-10-19 16:18: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传舆论学各细分专业很多吗

中传舆论学各细分专业很多吗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舆论学考研难度,中传舆论学硕士就业,中传舆论学考研辅导,中传舆论学考研参考书,中传舆论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舆论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中传舆论学考研各细分专业介绍

舆论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制:3年。其专业方向以及2015年各方向招生人数如下:

舆论学基础方向(15年招3人);

应用舆论学方向(15年招3人);

舆论调查方向(15年招1人)。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2新闻传播史论

④815新闻实务

一、中传舆论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中传舆论学专业招生人数为7人,其中包含保送生2人,招生量比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考题本身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舆论学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舆论学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传播史论和新闻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舆论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传舆论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中传舆论学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舆论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舆论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高等院校、社情民意研究机构、党政部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国家新闻宣传部门等。

三、中传舆论学考研各细分专业介绍

舆论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制:3年。其专业方向以及2015年各方向招生人数如下:

舆论学基础方向(15年招3人);

应用舆论学方向(15年招3人);

舆论调查方向(15年招1人)。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2新闻传播史论

④815新闻实务

四、中传舆论学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舆论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中传舆论学硕士,您直接问一句,中传舆论学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中传舆论学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舆论学硕士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中传舆论学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舆论学硕士非常权威,基本上考舆论学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中传18人,2015年考入中传达到30人。凯程有系统的《舆论学硕士讲义》《舆论学硕士题库》《舆论学专业基础红宝书》,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中传舆论学硕士深入的理解,在中传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五、中传舆论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舆论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舆论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

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37舆论学原理

集体创作:《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2009)

刘建明:《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2009)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2006)

【美】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2002)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特别强调,这些参考书凯程老师经过审定,确定是100%没有问题的。凯程作为专业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请大家放心使用凯程提供的信息。

六、中传舆论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中传舆论学硕士方向复试分数为345分,其中单科满分为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52分,单科满分大于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78分。2014和2013年的复试分数线分别为350和350分。

复试内容包括复试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复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40%+专业面试成绩×50%+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成绩×10%,考生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60%+复试成绩×40%。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七、中传舆论学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

谓一举多得。

八、中传舆论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凯程老师会通过历年真题为同学们总结考查的题型、范围、知识比例以及考查重点;同时还会为同学们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把分散的知识点按宏观视角串联,有助于整体记忆和应对简答论述。

总的来说,新闻实务很难把握,凯程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多练题,尤其是真题,来提升大家写作能力,其中包括导语、消息写作和评论写作等题型。凯程老师通过近几年的试题发现实务中唯一有规律的就是对题型的把握,因此根据真题总结出可能考查的模式,同学们多加联系,熟练掌握,在考试中就能节省时间,为需要考虑的题目留出时间。同时,一定要避免出现纯粹技术性的失误,比如写错消息电头。

考场如战场,某些细节可能会决定最后的结果,因此凯程老师总结了一些可能会影响成绩的技术性的问题,下面分条详述。

首先,考生要分配好答题时间与控制好字数。新闻专业课的考试题量相对较大,很多题目都是对宏观性问题的考查,涵盖面大,可能会出现胸有千言无从下笔,一旦下笔又收不住的感觉,在某些题目上耗时过多,会导致整体时间不够,影响分数。

其次,考生要学会应对复习漏点。中传的考试特别重视知识面,而不会对问题进行特别深度的挖掘,因此在背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复习的面铺开。凯程的老师通过对真题的研究发现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传考研所有的答题就非常重视举例子,如果真的答不出来别的东西那就举例子吧。

最后,考生要注意理论部分的答题风格。答题不能死抠书本,应该在充分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按照自己的思路答题,有逻辑有重点,不要太空洞。当然,高明的答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凯程辅导老师会教你如何熟练运用。所以必须在考前要有适当的模拟训练,就拿往年的真题,按照考试的时间、考试的要求做。凯程每年考前都进行模拟实战演练,每次学生们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答题技巧的提升。

九、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中传,感觉自己考中传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你考中传。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舆论学相关的新闻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

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可能你某年的真题做了130多分,然后你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你要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了135多分,甚至140,所以这是考研期间很大的一个障碍。而且,应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相信广大考生对于中传舆论学硕士都有自己的理解,也希望以上内容能够给考生带来帮助。凯程考研祝大家考研顺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篇二: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

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1.民本主义舆论观

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

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

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

1.个体的“责任伦理”

2.个体的“信念伦理”

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

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

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

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

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

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

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

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

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

第一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1.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

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孟小平)。

2.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信念:这里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信条、价值观。 态度: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表现为“刺激---反应”之间的中介。

3.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辨别,起点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

4.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二.什么不是舆论

1.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与舆论

2.舆论不等同与意识形态

3.公共不等同与舆论

4.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

5.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

第一节:舆论的形成模式

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

1.个体---群体意见的形成:微观个体意见的形成,个体意见向群体意见的转化(沉默的螺旋),宏观群体意见的形成(舆论波)。

2.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

结构流派,法则流派,程序流派。

3.舆论形成的规律

心理整合---心理活动规律:同化对照律,平衡一致律,劝导说服律,压力从众律。 舆论形成的结构性与有序性:结构型--“漏斗”模型,有序性--“贝纳特花样”。

第二节: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

第三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1.舆论强度

判断舆论的影响力,不仅有数量做基础,还要考虑该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集中、强劲有力。舆论的强度,也是一个反映舆论状态的重要指标,它更大程度反映了这种意见质量如何,反映了社会意见影响决策的冲击质量。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都期望代表利益、声音的舆论能有效地影响公共管理决策。 代表民意,行使某种政治权利:要善于分析利益格局;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从而能够联合利益相关的同盟军,壮大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力量;要知道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艺术。

2.舆论的稳定性

舆论既提供社会管理目标,又提供反馈效果,舆论是社会管理决策的风向标,所以舆论本身一定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只有达到相对成熟阶段的舆论,才有更多系统的整合性,同时也会有深层的社会价值取向,依次作出决策才更有富有建设性。

对于社会公共管理而言,做决策是要注意:一.舆论分布状况,即不同意见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二.持有某一种意见的强度到底多大;三.这种意见本身是否稳定。

第五章:舆论的引导与调控

第一节: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与历史经验

一.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

1.舆论调控的必要性

理性地面对社会,有助于社会问题建设性的解决,而舆论非理性成分的扩大不仅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使非理性的意见累积为一触即发的社会行为,甚至恶性事件。 舆论调控的必要性源于舆论自身的无机---有机性的对立。舆论作为公众意见,体现了个体意见与社会群体意见的关系,体现着特殊和普遍之间的关系。

2.舆论调控的可能性

一是由舆论的表层性决定的。一方面指舆论的公开性,另一方面,舆论意见局域社会心理的最表层。

二是由传媒营造的“虚拟世界”决定的。

二.前传媒时代---隐形的舆论控制

三.传媒时代---显性的舆论控制

第二节: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一.新情况与新主张

二.关于意见信息的引导

三.关于对象和问题的控制

第六章:网络舆论

第一节:网络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与网络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

1.舆论与舆情

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管社会态度。

2.网络舆论与舆论

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领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3.显舆论与潜舆论

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 潜舆论:一: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的信念;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

二:潜在舆论是意见的萌芽或潜伏形式,情绪是这种舆论的唯一的外部形态。

二.当前网络舆论的特征

1.呈现围观结构,极具参与意识

2.话语结构多元,“去中心化”色彩明显

3.社会情绪强烈,反权威心理浓重

第二节: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一.网络舆论形成的时间结构

1.网络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

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

2.时间结构特点

信息扩散期缩短;民意爆发期集中;议题存活期的有限与无限

二.网络舆论形成的空间结构

1.网络信息的传播结构:一般性网络信息的传播结构可概括为“花团锦簇的同心圆”。

所谓同心圆,是指在一般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场域中,各传播主体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层:以主流综合论坛为主,如天涯、猫扑、微博,是整个传播场域的核心。 信息桥层:主要是传统大众媒体,承载着从信息源层向核心层“搬运”信息的职能。 信息源层:主要是地方或专业类的论坛,是整个网络信息流动的源头。

2.空间结构特点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在空间上的特点是存在草根和主流两大舆论场。

一般来说,媒体议程能够影响网民议程,但有时,网民议程相对于媒体议程,则会发生某种反叛和逆转。

各传播主体存在量级差别和角色差异。

从角色上看,综合网络论坛既是信息的流入方,也是信息的流出方。

网络“搬运工”推动信息的流动和主流化。

第三节: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调控

一.网络舆论热点的特征

1.网络舆论热点的宏观特征:场域特征,主题特征(集中在社会与法的领域,负面信息多),时空特征

2.网络舆论热点的微观特征

热点事件和人物(议题敏感性,议题联动性,议题的群体意识倾向)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二.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面临的转型

1.调控目标的转型

2.调控策略的转型,建立良好的预警系统,做好舆论调控的预警前移与预警后移

3.调控方法的转型,关键在于把传统的对信息的控制转变成对时间的解释权的控制

三.网络舆论调控的策略和方法

1.网络舆论调控的策略

全面:信息对称;互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问题决策;体验:注重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2.网络舆论调控的方法

第一时间反应;要跟引导对象形成利益交集;要有合适的叙事逻辑(要优化信息的结构,要有创意地提供信息)

第七章:关于舆论测量

第一节.测量的定义

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按照被测对象的不同属性,以某种数字化系统来表示的一个操作结果。由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构成。

一.测量的客体

1.测量的客体,就是事物的属性,是对人或事物的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的一种区分。

2.测量客体,即事物的属性、特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价值及可利用程度。

二.测量的工具

1.测量的工具,就是某种规则程序,具体来说,是指反映社会事实的由各种指标组成的问卷、量表和观察表。

2.选择的测量工具必须能正确地代表所要反映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与测量工具之间关系越

是一致,所得的结果越符合期望。

三.测量的结果

1.用数字表达式来表达一个测量结果,从测量学的角度来说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测量水平

测量水平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一.定类测量

是根据定类尺度将事物进行不同属性的分类,它是测量水平中最低的一种,是关于测量的基础性水平的区分。分为标记和类别。

标记:是可识别的符号,可以是数字或字母。

类别:是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

二.定序测量

在一个变量有一定区分度的基础上,将它们等级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和程度的高低排列出来,从而让人们知道在某个属性方面哪个更多,哪个更少。

三.定距测量

就是为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差异打造一个标准单位,它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的差距程度的测量方法。(原始原点,智商测试)

四.定比测量

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之间比例、倍数的测量尺度,既有原始原点又有标准单位的一种测量水平。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层次依次上升,趋向逐渐复杂,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舆论测量的原则

一.取高原则

当能够取比较高的测量水平进行某项测量时,就不要取相对较低的测量水平,即“就高不就低”。原因p130

二.适度原则

1.涉及相对敏感的问题时。如何把握:依据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需要。

2.面对被访对象不同区分度、分辨度时。人的启蒙程度、开化程度不同,在心理分辨力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第八章: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

舆论测量又被称为“舆论调查”、“民意测验”或“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是舆论调查的主要方式,分为传统舆论调查和现代舆论调查。

第一节.舆论测量的特点

一.调查目的的推断性

1.调查推断性的逻辑依据。舆论测量采用科学抽样来推断总体,其调查性质正是以部分的认识来推断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具有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的特征。

2.关于舆论测量推断的误差

舆论测量可避免的推测误差;舆论测量允许的推断误差;专业意义上的舆论测量推断。

二.调查成本的经济性

所要调查的总体规模越大,使用抽样调查越经济合算。

三.调查操作的客观性

指在现代舆论调查过程中,整个操作程序、规范和要求越来越接近于客观。

一是,从抽样方法演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抽样方法的每一次改进都在一定程度上 缩小了调查者主观选择调查对象的自由程度。二是,对调查的必要掌握,尽可能避免调查中的

篇三:解读《舆论学》

一、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例如,十九世纪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们政府的基础是民意,因而政府首先就业保障这一(舆论的)权利;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报纸而无政府之间加以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然而,传统的美国政治学却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政党、选举和政府部门怎样决策等问题上,对于舆论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舆论学》的出版,曾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从美国国内的情况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从世界情况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件大事曾引起李普曼的极大关注。美国赫伯特?阿普特克在《沃尔特?李普曼和民主》一文中,曾描述李普曼在这时就认为“打倒社会主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工作,不仅从战时宣传工作的经历中充分体会到舆论的力量,而且对舆论的原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想。

李普曼纵观国际、国内的形势,关注到时代的需要,及时地指出了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舆论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之一。

第二、《舆论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思想”,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

美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曾评论说,这本书的名字平淡无奇,但是,它的思想却令人惊叹。他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一个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舆论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见第五部分详述)

三、《舆论学》的中译本简介

此书在1922年问世以来,就我所考证的有且仅有两个中译版本。一本是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舆论学》。该译本是根据1965年的版本翻译的;另外一本较新的是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的,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公共舆论》,此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版本翻译的。由于该书原著自1922年问世以来直到作者1974年去世都没有对它作过任何修订增补,因此可以说这两个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没有被其他什么其它人动过手脚的话。但这两个中译本是不尽相同的,这当然与时代以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有关。但总体来说,后一个较为新的,语言有时代特色,即符合现在的人的思维、说话的习惯;而我读的前一本则似乎更多的保持了原作的风格。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后一译本译者阎克文在“译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顺便说说的是,虽然这部上个世纪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个世纪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但毕竟还是有了,

总算没有留下一个彻底的遗憾。”很显然我拜读的这一中译本已经证明他所谓的“彻底的遗憾”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早已有人作过了,虽是命名为《舆论学》,但很显然并不因为书名不同而否认它的存在。

四、《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林珊译)的篇章结构(右为另一版本对比) 第一部分 引言 导论

第一章 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 探讨现实世界 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检查制度与保密 审查保密

第三章 接触和机会 交往与机会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时间与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言词与清晰度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固定的成见 成见

第六章 固定的成见 成见

第七章 作为防护手段的成见 作为屏蔽的成见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盲点及其价值

第九章 信条及其敌对者 规则及其敌人

第十章 固定成见的察觉 发现成见

第四部分 兴趣 兴趣

第十一章 谋求兴趣 兴趣的激发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个人兴趣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第五部分 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兴趣的转移

第十四章 是或非 是或不

第十五章 领袖与普通群众 领袖与平民

第六部分 民主政体的偶像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自我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自给自足的社会 独立的共同体

第十八章 武力、官职委任权与特权的作用 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 第十九章 新形式中的旧偶像 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一种新的偶像 新形象

第七部分 报纸 报纸

第二十一章 买主们 赢得公众

第二十二章 坚定的读者 永恒的读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性质 新闻的性质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实和一个结论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组织的情报 有机化情报

第二十五章 打入的楔子 打进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诉诸公众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智 诉诸理性

五、《舆论学》提出的理论(其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贡献)

众所周知,李普曼在该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

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是“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另外,熊澄宇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认为《舆论学》还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现详述如下:

第一、关于“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过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指出“……we must note particularly one common factor. It is the

inser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of a pseudo-environment. To that pseudo-environment his behavior is a response. But because it is behavior, the consequences, if they are acts, operate not in the pseudo-environment where the behavior is stimulated, but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where action

eventuates. ”译文:“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他的行为是对于虚拟环境的一种反应。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再次及其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P9)

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二、“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

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怎样形成舆论的问题,在《舆论学》中占了较大的篇幅。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里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stereotype)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般说来,“成见”一词在英语中通常采用prejudice、preconception等等,带有先入之见或偏见的意思。李普曼采用的“固定的成见”是不同于一般的,它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用李普曼的话说,“一旦我们牢固的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解脱它。”它也能解释成为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式,可以把对于类似事物的认识都纳入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

李普曼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看到一点儿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点儿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而且,“先入之见形成以后,旧的形象就会淹没新的视野,并影射到记忆中重新出现的世界中去。”因而就认为对事实的歪曲是深深的植根于人们头脑的机能之中的,“大部分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他们的感情、习惯和偏见这个三棱镜的反射而得到的。”也就是通过“固定的成见”得到的。 把上述理论应用到新闻报道上,李普曼就认为由于“固定的成见”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歪曲的报道和虚构的报道比真实的反映客观实际的要容易得多。而且,李普曼断定,即使记者是现场的目击者,也带不回真实的报道。“因为他本人带着一些成见到出事地点去,事后他带回来的多半是他想象的,已经改观了的一个事件的报道,”还说:“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的形成时,我们就会主意那些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从而李普曼得出结论:“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必须清楚的加以区分。”

第三、关于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说,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六、个人解读

本书的写作运用最多的是政治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其次是新闻学,从作者在页下参考引用的文献可见一斑。其中,舆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和对政治的影响是主线,心理学作为作者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政府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进行必要的解释;由于新闻传播与“舆论”的特殊的、密切的关系来做特别处理和对待。

从该书的篇章结构来看,作者在第一部分引言中综述了该书的内容安排“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一些原因,即为什么这种头脑中的想象常常错误的引导人们去对待现实世界。根据这种前提,我们将首先来考虑限制人们获得种种事实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一些人为的检查制度,社会接触的限制,每天只能用比较少的时间注意公众事务,由于必须用很简练的消息来报道事件因而引起了曲解,难于用少量的词汇来报道一个复杂的世界,还有最后一点,即不敢面对可能威胁到人们既定的生活惯例的那些事实。”(P19)

具体到各个部分,作者称:“前面五个部分是这本书的叙述部分,接着是分析舆论的民主理论。……接着考察其中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最高深和最合乎逻辑的批评……”(P20)其中在“第七部分报纸”中作者集中阐述了报刊和舆论的关系。

李普曼在文前以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相类比,认为处在“假环境”中的现代公民对于纷繁的世界事务是很难进行考虑和做出明智的判断的,他们只能充当“局外人”。

在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作者既然把普通公民看成“局外人”,认为他们既不了解情况,又无理智,那么只有属于“社会贤能”的少数“局内人”,他们受过特殊训练,能够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准确的情报,做出明智的判断,因而能在社会上发号施令,决定一切;并可以通过宣传来左右“局外人”。面对这些矛盾,李普曼不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去寻找答案,从书中他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述我们发现作者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矛盾的根源,它不时把马克思揪出来作为“失败的预言家”加以批判;相反,作者把形成舆论的症结归之于“心理因素。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假环境”、“?局内人?统治?局外人?等种种理论,这些理论无疑都是为巩固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统治地位和维护剥削制度辩护和服务的。

其中“固定的成见”涉及到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说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存在,它来源于社会实践,绝不是来源于“固定的成见”之类的意识本身。而且,我们虽说承认“固定的成见”这种社会意识的普遍存在,但是,它也并不像李普曼所说的如铅版浇铸那样牢固不变,甚至决定了所有的事物发展。

从这个角度,半个多世纪以来该书在美国政治学界、新闻学界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身价,以至于今天美国新闻署仍把它作为“美国的重要著作”在国际图书展览会上展出,并不是偶然的。

李普曼早年在哈佛大学求学时就曾表示过他厌恶《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和反对阶级斗争的思想,因而在本书中的一些地方,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攻击,我在读书过程中标示过的就有十几处。

因此,作者在成书过程中也是带着不少的“固定的成见”而进行的,当然用他分析的心理上的因素来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李普曼本人也不例外;而且也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对于作者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论述,即“第七部分报纸”,我做了一个特别解读,作为我们专业的需要。作者谈到了报刊的诸多问题,我归结如下:

第一、报纸的运营模式

纸依靠广告收入维持生计抑或盈利,而不是发行。“我们希望报纸给我们提供真实情况,而不管提供这种真实是多么赔钱。我们承认这种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这种艰难而且常带有危险性的供应,直到最近,我们只愿意用铸币厂制造的最小的硬币付给报纸。”(P212)因此,李普曼认为“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这种临时的和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异常现象。”(P213)

第二、报刊“非鹿非马”的性质

“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制造业。”(P213)

第三、报纸的目标读者

“真正的问题是一张报纸的读者不习惯于支付新闻采访的费用,只能被利用来作为销路卖给制造商和商人。那些最有钱购买东西的人就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的人。这样的报刊必定尊重买主的观点。报纸就是为这些买主而编辑和出版的,因为没有那种支持,报纸就不能生存。”(P215)

第四、读者如何评价一张报纸

“如果我们要评价一张报纸,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通过与我们有关的那部分新闻的处理情况来评价。……一个人在早餐桌上除了用自己的观点与报纸的观点相核对以为,还能有更好的尺度吗?所以,有能力要求报纸担负最严格的报道义务的,多数不是普通的读者,而是那些专门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辩护的人。”(P217)

第五、报道采访的地位问题

李普曼认为新闻事业违反了所谓的“才能的租金”这种经济原则,“致使新闻采访并不像它的社会重要性那样,对一些受过训练的和有能力的人具有吸引力。我认为有能力的人带着尽快离开的想法来从事?正直的报道工作?这个事实正是为什么它从来没发展到足以使那些工头的传统给予它一种专业的特权和一种唯恐失掉的自尊的主要原因。”(P221)

第六、新闻的性质

1.“报纸并不想要注意全人类的事。它们有值守人员驻在某些场所,如警察局、验尸所、区事务所、市政厅、白宫、参议院、众议院等处。”(P224)

2.“新闻首先并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任何偶然发生的事能被确定、具体化、衡量和定名称的越多,则能报道的新闻也越多。”(P226) 第七、编辑选择的依据——固定成见

“要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要激起读者的感情,要引诱他在阅读时就产生与新闻相一致的感情。……为了进入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他必须找到一个熟悉的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由固定成见提供的。” (P234)

第八、新闻和真实是两回事

“新闻的作用是突出的表明一个事件,而真实的作用是把隐藏的事实显露出

来……”(P237)但是李普曼认为新闻之所以达不到真实的程度在于记者“在应用心理学中没有专业的训练”,“他越了解他自己的弱点,就越承认没有客观检验的标准,他自己的意见主要由他自己的成见,根据他自己的准则和他自己迫切的兴趣所形成的。他知道他是通过主观透镜在观察世界。”(P238)

至此,李普曼持的悲观主义态度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个人的悲观情绪和深渊之中。他对报刊相当失望,他说报纸“脆弱的难以实现人民主权论的全部义务,难以自发地提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的真实。”(P239)他用了一个比喻来阐述他认为“报刊不能代替一些机构”的想法:“它(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人们不能够单凭这种光线来从事世界上的工作。……他们……只能凭他们自己坚定的见解,当报刊的见解与之相符时,就展现出一种清楚的情况足以作出为一般人能接受的决定。”(P240)作者认为报纸的这些“毛病”“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合作化的,还是共产主义的,追溯到一个共同的根源:自治的人民未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消息的机构来超越他们偶然的经验和他们的偏见。”(P241)并且作者认为这个“传统中的固有缺点”是所有缺点的祸根,因为“我认为,所有其它的缺点都能归结到这个缺点上。”(P241)


应用舆论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52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