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3篇

时间:2016-10-17 14:32:0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一本书的历史》读后感

《一本书的历史》读后感

包君成

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20余年后的今天,由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金冲及先生根据当年笔记记录整理出版的《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披露了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胡乔木的多次谈话概要,尤其是他对于中共党史编写方针和历史评价方面的诸多看法,极具启示意义。如金冲及先生所言:胡乔木“始终极为关心这本书的写作”;他“是公认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大师。他们是党的历史中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又长期领导党史研究工作,有着很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在随便谈话中也往往能对党史说出一些常人没有想到的重要看法,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

那么,胡乔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写作,究竟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作为资深政治家,又是中共党史研究最初的开拓者,胡乔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写作的关注,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的指导性言论中,其中他着重强调、反复强调的就是“新意”。诸如:“要使人看了觉得有新意”;“要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一定要有新的,过去没有着重讲述的,甚至忽略的,而现在需要解释、说明、强调的内容。”关于“新意”,他还有较长的一段言说:“老说那些说过多少遍的话,读者不会有兴趣,我们也没有兴趣。我们在观察历史,历史需要不断重新观察,每次观察要有新的内容。历史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观察。人们的思想也不会像我们现在想的那么简单的几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要宣传党的七十年,就要看到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是老一套,重播一遍,要确实说出些新东西。”

胡乔木强调中共党史的研究要有“新意”,看似科学研究的常识,其实细究起来,还真不是那样简单。中共党史研究,可以说是主流学科,但是,党史研究的定位,因为种种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其它的原因,又未必是那么明确的。不少党史研究者,习惯于从党的决议和文件出发诠释党的历史,结果便使得一些党史论著,或者是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或者是朝三暮四,应时而变,也就成了胡乔木所言,不要说“读者不会有兴趣”,就连党史研究者包括胡乔木这样的党史研究领导者“也没有兴趣”。于此可知,胡乔木对于作为科学的历史研究的本质不能不说是了然于胸的。

既然如此,那什么才是胡乔木心目中的党史“新意”呢?

胡乔木在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写作谈话中,在认清党史工作战斗性的前提下,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党史工作的科学性”;提出“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阐明有关我们党的历史各种根本的问题”。因此,在他对党史的评价,尤其是对1949年以后党史的评价中,那些被认为是不太好写,有些“敏感”的问题,胡乔木却并不避讳,直白道来,言谈确实颇具“新意”。例如,他明确提出,“‘合作化高潮’不宜用肯定的口气来讲,这是人为的高潮”;“如果这可以肯定,历史就是任意的。”“1957年以前,

毛主席工作里的任意性、工作指导中的任意性,已经表现出来了。讲集体领导,很难说。”这样的认识,与那些墨守成规之见相比,应该说确有其高明之处。

胡乔木对于党史“新意”的理解,更多地可以从他对“极左”思潮和“文革”的态度反映出来。在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写作的谈话中,胡乔木对“极左”思潮和“文革”持强烈的否定立场和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共历史中“左”的倾向具有“历史的、盲目的惯性”,“对20年的‘左倾’要认真批评”。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胡乔木亲自动笔,对这本书的初稿提出了不少颇具意义的修改意见。例如,书中原稿有这样的表述:“文革”造成更加广泛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雾。胡乔木批注说:“文革”不能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因为这斗争本身是捏造出来的。书稿据此修改为:“文革”造成到处都有阶级斗争的紧张空气。书稿中另一处的表述是:“文革”不是不可避免的。胡乔木认为:这样的表述“太软弱了,应该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他特别强调说:“错误是深刻的,就要深刻地写,不要让读者感到我们在维护,不敢接触。”所以,胡绳认为,胡乔木“贯穿在这些修改意见中的根本精神就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联系到那个特定的年代,不能不说,胡乔木对党史要去陈言、有新意的突出强调,对于这本书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乔木对于党史研究“新意”的理解,不仅表现在写作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方面,也包括对于写作方法甚而是文字表达的重视。他提出,写书的思路和条理要清楚,不能“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能

像讲课那样,讲一堂,灌一堂”。通俗地说,就是论著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要明确,但是,观点和看法的表达要留有余地,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避免一种硬邦邦的强逼人接受的感觉”;“要写得让那些对党史没有多少兴趣的普通读者,读了也有所收获”;“使得党史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可以不是共产主义者,照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胡乔木身体力行,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所写的题记,简洁利落,流畅可读,很不像是我们惯常所见的那些正襟危坐的皇皇之作,充分表达了他的这种写作态度。所以,著名的文史大家钱钟书先生称胡乔木的这篇《题记》写得“思维缜密,词章考究”。

篇二:作业 历史 书籍读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C41214056

高梦萍

周四 上午 三-四节课

读《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有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我们来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我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

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我们更应该看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历史在前进过程中,中国接连发生了两次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辛亥革命正是处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遗憾的是辛亥革命是革命的成功,但是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失败。他没有完全的彻底的推翻专制,没有把中国人民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然而我们又怎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次革命上呢?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最终的结果虽然是失败的但是从没人怀疑过它的价值与影响。此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其系系相关。 首先,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悉悉相关。近代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发生提供了基础,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超越以往“改朝换代”革命的必须的条

件。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发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皇权,国家主权,中央政府权力三位一体的权利结构。在中国政治结构被打破的同时,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到大的一统天下也开始被打破。传统商业出现了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的迹象,再进一步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这些新因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然而经济因素并不能直接导致革命。所以此时伴随着经济变化,城市化的启动和城市的变化为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第一步阶梯。城市人口的阶层分化和流动加快,城市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一批新兴城市以其所具有的崭新特点吸引了一批青年,使他们走出乡村,走出封闭的天地。他们有的走向新式学堂,有的走向海外。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革命的最初阶梯。 此外,清末改革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军事体制的改革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新兴社会力量迅速壮大,改革和参政意识迅速高涨,这样各种矛盾突出,革命已成为必然,而清政府政治改革的滞后所带来的人心背离,则成为促使革命的“临界点”。所以可以说,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发生和胜利的基础与条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的改革,促使政

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中国进入政府主导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和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新的经济制度得到建立而且无论是民主集权还是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都是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成败的基础上,集中外之精华后提炼出来的,他们理应是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面貌。

其次,辛亥革命成就了中华民国的肇建,对悠悠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史来说,是君权专制政治形态向民主共和政治形态过渡的界碑;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政治文化来说,是由伦理取向向法制取向演变的转型期;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则为农业社会的中国逐步摆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开始向现代化迈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难以完全实现,各种政治势力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当时的共识。比如,当时“临时参议院”参议员的产生形式多样,有些是由独立各省的都督府委派,有些是由各省将军或参议会指定。都督府或将军委派、指定并非“民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民主;各省参议会指定虽属法理上的“民选”,但远非“直选”。应该说,这种法理上的“民选”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清朝末年的社会政治势力,有传统的士宦、乡绅、商贾,也有新

的军阀、留学生、华侨,以乱世推“民选”恐非易事,故以委派、指定等方式比较可行,而委派、指定,又都是以政治协商为重要途径。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都选择了政治协商,迅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而确立了现代宪政民主的框架,确保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国家的相对统一。相比之下,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有其局限性,特别是效率较低、功用不广。 同时,在中山先生“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国内主要民族的代表大多参与到参议协商中来,使得民族矛盾不至于激发。如此一来,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家的相对统一,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欺凌。到后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有时仍然会采用政治协商的办法解决国内危机,比如“西安事变”、“重庆和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样也采用政治协商的办法来应对相关问题。可见,政治协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如此之大的功能效用,逐渐得到中国各阶层力量的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余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政治协商的范围从工农兵学商扩展到新兴社会阶层,在巩固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又照顾到社会各界的特殊利益。如此以来,

篇三:小学生历史的选择读后感3篇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1200字(1):

历史如同波涛澎湃的大海,可吞没在海面上的船只,而我们的祖国,曾经就是这大海上的小船,在左摇右晃中有过几次翻船的危险。后来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历史的选择》,它讲述了后来发生的事:在祖国这只小船饱受风吹雨打时,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诞生!他带领着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卖国贼,创建了新中国,最终带领着中国走向了富强,也将祖国原来的小船变为了坚硬无比的军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还有那些为创造祖国美好未来而努力‘含辛茹苦’甚至鞠躬精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人是多么高洁伟岸,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事多么感人。么当读到这些英雄事迹,有谁会不被他么所感动呢?

在这本书描绘的英雄中,我最喜爱的是钱学森。他生于1911年,以是祖国的老将了。钱老先生可谓是功勋卓著,他为祖国发明了导弹·火箭·卫星&&使得中国不再被看不起。钱老先生的才华与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赞叹,而他这种一生为祖国不辞劳苦的奉献,为探求富强的道路而努力奋斗,最终毕其一生精力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公仆,也是科学的奇才。

书中不仅有科学上的英雄,还有见义勇为、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雷锋同志。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从来不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在何处,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雷锋的精神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用雷锋那高洁伟岸的精神与在生活中他人点点滴滴的赞扬与感动搭建而成的。他的精神与行为确实是可贵的,所以至今为止,还一直有雷锋精神的传播,这种精神感染着世人,也深深感染了我。其实,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在点滴小事中,他不会离开岁月的史书,不会消失在神州大地上,也不会消失在人们的心中与记忆中&&

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和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面对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对着革命先烈的期望,面对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我们应该努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最终成为一个光荣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思想上,我们应该不违背党的中心思想。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传播这种思想,让祖国的人民都能有这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

在学习与工作上,我们应该有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精神与百倍的信心来面对学习与工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学会独立思考,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就要立即请教他人;在工作上遇到难题,应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要相信自己,更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

在为人处事,我们应该有利吗、有公德心、还要有法律意识。要想做到有礼貌、有公德心,我么就应该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见到有困难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爱护公物等;而有法律意识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做出违法违纪的事,特别不能作出侮辱国旗、国徽等祖国的标志,不能违反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与规定,更不能做出伤害他人的事,因为这些都是可耻的。 在祖国日益富强之际,在我们日益成熟之际,在我们退队入团之际,我么应更拥护党、支持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能延续下去,最终,我么将迎来的是党员的称号,引来的是荣誉与责任,迎来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1200字(2):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日照市实验小学四(2)王越

读了《历史的选择》,我感慨万千,特别是黄继光的故事,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本文讲述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的情况。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战斗了4天4夜,在第五天的夜晚,黄继光他们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进攻开始了,战士们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在快要到达597.9高地时,突然之间,敌人的一

个暗火力点凶猛的射击起来。战士们发起了多次进攻,可都被比雨点还密的子弹给压下去了。眼看黎明就要来临,可战士们却攻不上去。指导员急得直跺脚,愤怒的黄继光叫上两个战士,说让祖国人民听到我们胜利的消息吧1说完,带领两名战士便向高地爬去。敌人发现了黄继光他们,凶狠的子弹朝他们射去,两个战士一死一伤。炸碉堡的希望便全寄托在黄继光身上。敌人的子弹又向黄继光射去,他身体多处中弹,但仍然顽强地将炸药塞到碉堡里。可是,没被炸死的敌人又扛起机关枪继续射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发射口。战士们迅速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

当我看到黄继光牺牲时,不禁愤怒万分,侵略者真是可恶!而我们的黄继光烈士是多么的可敬呀!为了世界的和平,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牺牲,怎么能有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他们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那我们呢?我们现在正是年少读书时,应该发奋读书,长大了要做一个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在我心中,黄继光是永远的英雄。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1200字(3):

90年来,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90年来,我们风雨走过; 90年来,我们由东亚病夫,变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90年,有着太多的改变。而共产党,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回顾这90周年,中国所走过的是十分艰难和曲折的。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有这么多的挫折与困难,但是,中国还是站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全国上下,雀跃欢呼。是的,党有着不可分割的功劳。是党,让中国变得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是党,让中国变得文明和谐,欣欣向荣;是党,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祖国是腾飞的蛟龙,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是党,是党,是中国共产党!党,由原来的五十几人,逐渐发达了起来,分布广阔了起来,变成了现在拥有八千多万人的大组织,浩浩荡荡的大队伍。

祖国取得的成绩,在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圆了中华人民的千百年来的梦想;党带领着中国,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唐山、汶川大地震;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把神舟六号、七号送上了太空。这一切,都是由党先奠定基础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用文字记录在我对党的敬佩,歌颂党,祝福党,愿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强大!愿中国更加发达!愿中华人民更加和谐,幸福!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3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34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