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高段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时间:2016-10-16 18:07:1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摘程,,感到步要标教优活情具】准师化动感有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赋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创设情指导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欣赏、评价能力。

读教学 培养 【关键词】阅

鉴赏能力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世纪之初,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0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上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不难看出二者都突出了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初中学生文

素力难气中,件践的的、,一 人生学读,,除所学以先生在读课发的昏质教育的精神。学生如果缺乏鉴赏,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以体现。因此,中学阶段必须下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本所选均是文质俱佳的文这就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只要我们不把作品中完艺术形式或表达手段肢解成教条名词术语,也不把学生从有血有有情感的生动形象和情节中硬拉出那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不件很困难的事。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品质,就会自觉习阅读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质量;就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动进取的位置独立阅读、反复运思,吸收其精华,齐糟粕,并能在吸取消化的基础上发现、、有所创新。那么,如何培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我的做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要培养学生积极地“阅读”。要让喜欢读、主动读、以读为乐事,既课内自觉读,又能在课外积极扩大面,并把课内取得的阅读经验应用外阅读上。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对阅认识,摒弃过去“教者天花乱坠,听昏欲睡”的做法,创设各种生动有

输经喜》常尝到艰苦脑力劳动而获得成功悦,不断受到“成就”的鼓舞。如《公中人物性格鲜明而又复杂,对于“公输盘

夺天

傲慢

与为

成了

人物

自愿

表现

表演

师还

空领

文学

利用

应加

性和

动,

成果

在言

力呵

以充

多媒

到:

读书

质,

写作

生强

的和

其次

曰:

”学生有所闻:木匠之鼻祖,有巧工之术,而在这篇文章中他却是个、虚伪、阴险、为虎作伥的帮凶,和平挺身而出、智勇双全的墨子形鲜明的对立。于是我在课堂上避开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诵,并结合成剧组来演这出戏,学生对此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教应当广开渠道,拓展学生阅读的时域,如建立班级图书角,打印优秀作品张贴供阅评;开辟阅读园地,自习及寒暑假安排阅读等。教师还强引导,努力改观学生阅读的随意盲目性,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如读书报告会、朗诵会、辩论会、展示会等。对学生的“一家之言”、谈、日记、作文中的独到见解要尽护,及时肯定褒扬。有条件的还可分发挥网络之资源优势,进行语文体网上阅读。要使学生逐步认识“阅读可使人得到一种优雅的风味,可以寻求心灵愉悦,提高精神气增强学识能力”(金振邦《阅读与》)。认识提高了,就会对阅读产烈的自我需求感,向往于阅读的目结果。 ,要培养学生独立地“阅读”。朱熹“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

--

文章书本,要是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今先哲们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充分认识到,文章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且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解的文章相对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可谓是凤毛麟,多数文章得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分、评价。如果缺乏“独立”,新文章面必然缩手缩脚。要尊重他们哪怕是幼的、片面的分析评价;要教给学生发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如在与学的重点处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的难点---同学们思考的关键处发现提出问题等。长久坚持,学生的思维能触及到那些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提高质量的问题。此外,教师应让学生握正确思维的一些规律:如思维要有定的方向,文体和文章的有关知识是维定向的依据;思维要有一定的模,阅读文章一般应按“整体---部分-整体”进行,即先浏览全文,了解大,再分析字词句段,弄清层次关系,后再综观全文,体会作者匠心。如学《皇帝的新装》时,可设计第一步让生自由地复述故事内容;第二步要求生加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自己的见解。在独立地阅读欣赏中,于学生主观条件各不相同,艺术感受赏、评价能力的差异是正常现象,如

刘勰所言:“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教师应正确看待差异,积极做好引导、鼓励,决不能搞“一言堂”。

再次,要培养学生创造的阅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者只有具有了创造性品质,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而又不拘泥于书;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使其逐步具有发现问题的敏捷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结果表述的新颖性。教师一方面应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去关照、鼓励,尊重学生的鉴赏所得,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把文本人物当着有血有肉的“人”来解读,抛弃过去那种盲目尊从单一文本主题,功利性评价人物非好即坏的惯性思维,允许对作品作多元化阐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让学生给《安塞腰鼓》配乐朗读;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示意图;对《故乡》主题的多种阐释等。再者,教者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空间,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走进作家、文本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如学《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写《船上巧遇富翁叔叔于勒》,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人我合一”的主动情感体验着,灵感就会降临,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喷发。

二 教给阅读鉴赏的方法

赫胥黎曾经说过:“每个知道读书方法

篇二: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龙源期刊网 .cn

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作者:陈永梅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11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名著中分析形象、抒写感想、积累佳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阅读

语文教学要倡导学生大量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指导学生的阅读名著活动中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阅读名著,分析形象

与其他文体相比,名著中人物众多,形象具体,其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更为多样化,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采取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记录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作者多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笔锋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作品还多运用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让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理清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理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更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二、阅读名著,抒发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写读后感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当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让学生对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做评价。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围绕“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做读书主题交流和演讲。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坚强的保尔·柯察金,这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诠释,学生在读书中汲取了更大的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发动学生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给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阅读有了深层次的体验,并使发散思维、写作能力得以培养。

三、阅读名著,积累妙语

名著中有不少名言佳句,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积累这些内容,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并提高语文素养。如《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掌握这些文学名著中瑰丽的珍宝,

篇三: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面对新的语文选修课程,这个教学任务再次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备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本阅读是根本

“文本阅读”这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法,减少甚至完全取消阅读课文的时间。

不能认真阅读,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当我们面对选修教材中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淡化了阅读这个过程,看似厚重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把握艺术形象、体味文学形式等,这一切就都成了海市蜃楼,根基不实。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作品,就直接进入到所谓的欣赏中。有些学生看似准备得很充分,从网上搜索了很多背景资料,但其实连原文都未细细读过,资料也谈不上真正“消化”,只是经一下手就论堆儿又转给了老师。舍本逐末、囫囵吞枣,以此方法欲寻艺术美感,不过是缘木求鱼,令学生厌烦之心渐生,对这些精美的作品敬而远之。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有些老师动脑筋设计了一些好方法。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在课上以批注法来读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求学生阅读时加以批注,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有文可依,发言也更言之有理、有序。批注阅读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有成就感,这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北京宣武区回民中学的一位学生,在课上批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1]时,注意到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力。其依据是两段原文: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从黛玉对同一个问题的前后的不同回答,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及黛玉的聪惠、敏感。因为给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才会有这样真切而独特的体会。

香港某中学的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并将好的问题在全班内公布并征集答案,最后与提问题的学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做比较。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鉴赏的一般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表达交流能力训练基本是围绕单纯的叙事、描写、抒情和简单的议论进行,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鉴赏评论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A读了没有?作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概要)

B你对作品的哪些方面有感触?(引导学生找到动情点)

C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引导学生沿动情点深入阅读,找到合适的评价切入点)第一个环节强调文本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提出概述的要求。对作品的概括叙述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概括主旨、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作品共鸣的点。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蜻蜓点水,不爱思考。我们则要以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去寻找动情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的是“感触”这个词,而不是“感动”这个词,因为不能先入为主地就强迫学生必须被作品感动。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等各种原因,对于某些作品,有些学生不觉得有什么好,甚至从根本上就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喜欢作品的风

格。如果我们生硬地把“感动”塞给他,并要他在这个圈定的范围内鉴赏、评论,教学效果是徒劳无益甚至有负面作用的。另外也提醒我们向学生推荐作品时,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第三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明确鉴赏评论的切入点,并能以文本内容作为有利的证据,展开鉴赏、评论,使文章血肉丰满、令人信服。

如评论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小说《沙之书》时,可以有“沙之书的虚构和现实”“沙之书的神秘和恐怖”“博尔赫斯[2]想带给我们什么?”等很多切入点,围绕其中一个点结合原文进行思考和评论,才能集中而有深度,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评论。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评论方法

据参与高考阅卷和试卷分析的专家介绍,很多学生在做鉴赏评论方面的题目时,往往表现出共同的不足——找不到切入鉴赏、评论的点,漫天开说,拉拉杂杂,笔墨分散,难以成气;有的学生找到了切入的点,可是又展不开评论,寥寥数语,便无话可说、草草收笔。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

1.对比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推荐对比的方法。对比可以有很多角度,如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对比,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钗;或不同作者的对比,如杜甫与李白;或不同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对比,如“月”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那里的反复、创新运用;其他还有中西对比,古今对比,传统与现代的等不同角度的对比等。

用来对比的作品,应该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至少对其中一方比较熟悉。我们所能精读的作品总是有限的,对比的方式给深入阅读鉴赏提供了一个延展的空间,因为作品总是会有相似或差异,在对比中我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

2.巧妙利用已有知识资源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巧妙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善于整合。具体到教材方面,可以把必修与选修结合,把小学、初中读过的和高中的结合。如《短歌行》[3]是曹操写的诗,展现了曹操作为诗人的才华豪情,而《杨修之死》[4]、《曹操献刀》[5]则展现了小说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奸雄形象。如果整合范围再扩大些,还有初中的《隆中对》(陈寿)《出师表》(诸葛亮)、高中选修《影视名作欣赏》中《三国演义·隆中对》(王扶林总导演)等都涉及到“三国”时代的背景和人物,可以互为补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阅读积累,找到新颖独特的评论点。

3.充分利用教材,抓住鉴赏“要害”

人教版的十五种选修教材,其中大多数是以选文为“肉”,并以鉴赏的一些“要害”作为支撑“肉”的“骨架”。比如古代诗歌的鉴赏学习,我们的古诗及鉴赏有如汪洋大海,随便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编出一本看似不错的书。但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主要抓住作者背景、意象、声韵这三个诗歌鉴赏中重要的点来支起框架,对于处于诗歌鉴赏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在《外国小说欣赏》中,“骨架”则变为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几个点,这是从小说的角度精心选择的几个点,涉及到鉴赏小说需要的一些理论,非常实用。

4.注意一般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的区别

很多学生容易把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混为一谈。有些学生津津乐道于读完作品后的兴奋或悲伤、愤怒或忧愁的感受,一不留神就完全抛开了作品本身,扯起自己的话题,以评价作文的术语来说,这种情况就是“跑题了”。

鉴赏评论文章和写读后感不是截然对立的事情,在鉴赏文章里融入自己的读后感受,更能使文章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更能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区分、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和尺度,是教师指导的关键。下面两个片段都是学生[6]写的:

作者在诗歌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黄叶凋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颤抖着,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孤独悲壮的秋景。自古诗人多伤秋,此诗造出的凄清氛围也是在烘托着作者内心的悲戚。昏鸦还有老树可以归,可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是有家归不得。那是何等的痛苦无奈。(读《天净沙秋思》)

学生将自身的读后感受与原文紧密结合,自然圆润,不落痕迹。再来看另一个片段:再一次读朱淑真的《蝶恋花》,我不再为青春的流逝而抚膺长叹。时间固是无情物,它带走了太多,但我们可以用辛勤的双手抓住时间,让它为我所用,即使春天随风飘往远方,我们也不会叹息的。记得艾青说过:“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春天消逝了,不是还有百花争妍的暖夏,硕果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静冬吗?春天逝去,生活中积极的精神却长存!(读《蝶恋花惜春》)

这段文字情感真挚,优美流畅,作为读后感是很不错的。但如果要作为鉴赏评论,则会有脱离文本之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分鉴赏评论和读后感。

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要积极“充电”

有位老师在教《诗经?氓》这首诗歌时,用了30分钟让学生讨论:《诗经?氓》中的婚姻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有学生提出,悲剧是女主人公自己造成的,她整天忙于家务,疏于和丈夫沟通,所以会导致这样的悲剧。讨论在“现代观念”中热烈进行,学生们都像是婚姻指导专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这个讨论问题不甚妥当。教材选用《诗经?氓》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了解《诗经》的特点。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学,而不是语言文学。

教师应多读些有关文学评论的理论书籍,诗词方面如《诗品》(司空图)、《人间词话》(王国维)、《诗词例话》(周振甫)、《诗词读写丛话》(张中行)《诗论》(朱光潜)、《唐诗综论》(林庚)、《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等,而文艺理论方面则如《文心雕龙》(刘勰)、《谈美》(朱光潜)、《美的历程》(李泽厚)等,西方的像接受主义美学、原型说、解构说、黑格尔的《美学》等理论及书籍,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理论水平。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再去把握文学作品的欣赏指导,就会有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从容了。

如果能直接阅读一些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自然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书籍资源及时间的限制,一线教师很难做到。所以利用一些优秀的语文期刊杂志,也是一个“充电”的好方法。例如像《语文建设》2008年第3、4两期上连载的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这样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在文本分析时可以运用艺术感觉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等方法,所举例子多是中学教材里的课文,便于理解接受。其他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都是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优秀期刊,对于充实教师的审美理论储备,颇有裨益。


高段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24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
付费后即可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客服微信号 p00852-1 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便于您搜索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