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互联网+教学,管理

时间:2016-10-15 11:22: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cn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作者:刘伟刚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期

摘 要: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课堂管理、质量管理、实践教学软件和硬件和教材建设五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以上问题出发,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特点和要求,分别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223-02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即使是在所谓象牙塔深处的高等教育也不能例外。任何一种管理方式方法,都是某个时间段、某个特定形势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现有的各项制度必然需要作出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新的形势,教学管理制度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的影响深入到教学课堂上,深入到课后作业布置,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方法调整等方面,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教学管理制度的构成、教学管理制度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不适应之处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如何调整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构成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教学管理制度通常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教学建设制度、教学运行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材建设制度。教学建设制度是从最宏观的角度,考虑专业建设问题、课程建设问题以及这两者与学科建设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问题。教学运行制度是从培养方案运行的角度来落实学分制、课堂教学相关规定、考试考核方式等内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从教师本身和教学管理者角度出发,研究如何监控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考试考核公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从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角度出发,研究如何保证它们正常运行的制度。教材建设管理是针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确定相应的规则,以保证教学使用教材得当的制度。

二、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不适应之处

1.教学建设制度方面的不适应之处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基本是静态的,具体体现为教学大纲、教案、PPT、辅导题目等内容,其使用方式是通过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听讲的角色。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相反地,任何一名教师的信息量都远远不能和互联网相比,这使得学生如果有合适的方法,完全可以在很多

篇二:“互联网+” 时代的教改

“互联网+” 时代的教改

摘 要:作者身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实践一线,对教育管理者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教育改革突破,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思考。作者提出,利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教学信息化,“是平衡教育公平和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手段”;中小学校长通过借力成熟的在线教育产品,或许能加速实现教育改革方向在教学一线的突围。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大数据 教学信息化 在线教育

如果说谁是新教改理论与研究的引路人,当然要首推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一系列与新教改思路相适应的理论和思想: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提倡教育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创新的思想体系自远古便有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础教育也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创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考试改革意见),揭开中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实践的大幕。

一、教改的关键是在追求公平与追求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

1.我国教育目前最主要的矛盾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选拔标准的同质化。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选拔标准的同质化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选拔结果的公平性很容易受到较大影响与重大质疑。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通道,“教育改变命运”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近年来这条路越来越难走,症结就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的公平性课题,逐渐演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再一次提出“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所以,增强教育公平性一直是教改主要方向。例如,为打破由身份、财富等标签垄断的教育选择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再如,新一轮国家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求高校制定对学生综合评价使用办法,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在高招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教改举措都是从机制上促进更公平的教育均衡发展。

2.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人享有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

机制只能解决形式问题,而形式上的公平化与个性化教育的终级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难怪每年都有人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中国能否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家?

从某个角度来看,现代教育仍然采用工业化时代的模式:学生们使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求教于同样的老师。正规教育的运行仍类似工厂里的装配线——就本质而言,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处理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其实是不符合个性化教育需要的。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已经采取了对知识的传递进行更加个性化处理的措施,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教师选择等多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自2009年开始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了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从价值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进行全方位转变,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从而使学习优化成为可能。

二、教学信息化是平衡教育公平和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手段

教育改革今年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政策当中,亦常常置于公众和媒体的聚光灯下。采取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价方式,进行教改具体政策的落实与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监督与评价最直观最客观的方式,就是用数据说话。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的教学信息化。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受到资源限制,起步较晚;但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迅速,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从硬件到云端的飞速转变。当前,是“十二五”攻坚的最后阶段、是迎接“十三五”的关键时刻,深化教育改革对校园信息和教学数据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教育工作者更应以大数据和互联思维重新审视和定位校园信息化工作。

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为例,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即是否能在初高中阶段获取充分且客观的关于学习的大数据,以便用于教育工作者对数以万计的学生进行对比与选拔。如果评价维度仍局限于成绩,甚至由客观评价变为主观评价,那么教改则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反而增加了人为干扰因素,创造权力寻租空间,使得本意为增加公平性的高考评价体系,变为了堵塞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学生上升空间的巨石。

同样,在教学个性化的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充足数据和信息,补充教师的经验与判断,以便制定可以细化到每个人的教学方案。只有获得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和分析,学校才能处理好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最核心的问题:学生的精力被放在了答对的问题上,还是答错的问题上?学习成绩优异靠的是灵感还是勤奋?学生出错是因为没有理解知识点,还是由于其他原因?

基于这些核心问题的回答,才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根本。所以,数据与信息化是决定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基础。

三、教学信息化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形势进行调整

教学信息化必须应对教学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而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变革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和突破口,变革的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需要搞清教学信息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信息化所输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在教学中有日益重要的责任,但学校的信息化部门往往被定位于“后勤”职能。从组织上看,这是很不合理的。改进教学信息化,需要对信息化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更清晰的定位,使之从教学的附属品成为更重要辅助力量,信息化部门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其次,教学信息化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合作。

一直以来,教育机构的数据采集方式采用的是垂直一体化的管理,生产、储存、分析均有学校一手包办。这些数据用于教学研究,也用于政策制定,还用于人才选拔。实际上,教学信息化整个过程不是由客观的第三方监督、而是由典型的内部人士操作。那么,依赖于此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又如何保证其客观性与公平性呢?因此,除了学校内部系统,信息化的输入应该引进更多平台,从电子书本到移动互联应用,都应该看作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渠道,被学校加以利用。

3.最后,教学信息化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

一个学生中学在校六年,统计数据只有各科各学年考试成绩、排名以及出勤率等简单管理维度。数据的性质均是对结果的反映,缺乏过程的描述。这些信息是离散且静止的,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一线教师的反馈,也无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支撑高校对同级别里上百万学生间进行有效对比与选拔。因此,未来的教学信息化应该更加侧重多维度、过程性数据的采集。这就要求从操作层面上,不能仅仅依赖校内信息化系统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记录,而是扩展到校外、课外全方位信息的采集。采集对象,应从“小数据”向“大数据”转变,从“结果性数据”向“过程性数据”转变。

四、中小学校长如何在资源与时间的匮乏中突围

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升级,切实落实以公平性和个性化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更不能急于求成。教育机构管理者们目前所面临的压力,一方面是在信息化加速和大数据应用实践中,受到采购资金、时间成本、市场风险、人才水平等资源的局限。另一方

面,教改的形势日益严峻,每一所学校都亟待实现突破,为本区域树立教学改革标杆。因此,如何借助教育信息化进行教改突围,是每一个中小学校长面临的切实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较为实际的突围方式是“巧借外力”。互联网加速改造传统行业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大趋势,短短几年已经涌现了大批针对中小学生的、基于PC端网页和手机端App的在线教育应用实例,代表性产品有同步教学(如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网络在线课堂(如可汗学院、四中网校)、在线答疑(如阿凡题)、在线题库(如菁优网)、在线作业(如一起作业网)等多种形式,正以蓬勃的生机为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校长和教学信息化的管理者们,可以开放校门,充分利用成熟化的在线学习工具,有效补充学校教学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令其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帮手。教改是个宏观的命题,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领域,在引入市场化合作的操作层面,应有具体落脚点,否则不见得会产生真正的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教学信息化工作,笔者认为合作的主要落脚点应该在教育教学数据的积累,通过大数据实现学生综合评价与个性化教学。考察维度就可以细化到:这种在线教育工具是否能产生学习的过程的海量数据?该数据是否能反馈到一线用于改进教学效率?是否会增加学生和一线教师的负担?参照此标准,中小学校长可以考虑的具体落地模式有:以网络授课为主要展现方式的在线课堂,通过采集学生观看行为等数据实现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什么(如可汗学院);以电子题库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参与的在线答疑,通过采集学生日常问答信息,以答疑数据分析和错题统计形式展现个体学生知识点理解情况,既生成学习过程数据,又提供个性化教学信息(如阿凡题在线答疑)。

五、结语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形态、抓住“互联网+”的时代契机,促进教育体系公平化,实现教育形式个性化,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相信我们离孔子所描绘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就真的不远了。

篇三: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根据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某某市?互联网+?教育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讲话精神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完成某某市教育云建设工程,建设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资源的衔接融通;建

设完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我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形成相对完备的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

二、?互联网+?教育重点内容

(一)完善市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建设市级教育云数据中心。 完善市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建设市级教育云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教育行动的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完善市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建设市级教育云,全面部署教育云核心系统,建设全市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级信息安全体系,实现与省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及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综合管理应用。建设能够联通共享省、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伴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动态更新,实现对上与省级(省教育厅)系统、对下与所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系统的贯通,实现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互通,实现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监管、教育业务处理、教育决策等应用的数据支撑。

(二)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充分依托和利用公共通信资源,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打造?互联网+?教育行动的信息高速路。重点是农村学校及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到2020年实现所有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出口带宽均不低于8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8M以上。

(三)?互联网+?智慧校园

建设?互联网+?智慧校园,实现学校网络信息全覆盖,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市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 (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智能化管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含幼儿园)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达到《某某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的要求;职业教育学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的场所覆盖率达50%以上;市、县重点学校实现所有教室配备智能终端教学设备、所有教室有线入网、教学活动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其他学校实现50%以上的校园无线覆盖率,学习终端基本满足学习者需求。基本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信息化环境。

(四)?互联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

?互联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可以支撑市教育局、县区教育

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业务管理和决策分析等教育教学工作。支持各类教育数据的及时采集、汇聚、管理和分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运行状态动态监测、全面管理、科学决策、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供规范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五)?互联网+?教育督导

?互联网+?教育行动的实施,需要教育督导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互联网+?教育督导的建设内容涵盖了市教育局对县区级教育局的督导考评、县区级教育局对本县区学校的督导考评、学校对学校教师的督导考评;督导范围扩大为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对象涵盖下级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全覆盖。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教育局督导室、其他科、室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规范化、流程化的综合督导评估、专项督导评估、督导档案管理等工作,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教育教学水平和各专项数据的动态监测、查询和统计分析。有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监督的公开、公正、有效。

(六)?互联网+?校园安全

随着平安校园建设的步伐加快,?互联网+?校园安全成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保障校园安全的新举措。?互联网+?校园安全以市教育云安全管理平台为核心,实现多学校及校园多个安防系统的全面融合与统一管理,简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我市各级学校的综合防范能力。管理平台与手机APP平台无缝对接,

通过手机APP软件登陆到安全管理平台管理学生信息、在校情况,家庭作业、考勤、教师应用平台等实现电子学生证的定位、跟踪、亲情通话等功能。视频监控系统除了作为校园安全防范的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电子考场监控系统用来监考、教学、远程管理。

(七)?互联网+?教育办公

根据?互联网+?教育行动的建设需求,创新教育网站管理平台建设、应用模式,将全市的教育信息发布、数据查询、资源、办公OA、信息公开等平台整合、集成到某某市教育网站,建成并逐步完善某某市教育网APP移动客户端、某某教育网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建设某某市教育云移动平台,实现我市教育移动办公、移动教学新模式。

(八)?互联网+?课堂教学

依据教育信息化国家战略部署,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打造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互动式?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个性化的互动学习平台,通过云服务模式的实施,利用教育云资源平台功能,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共享,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内容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终端学习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收听老师的讲课内容,老师也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学习进展与状况,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又让老师教学更轻松、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生的学


互联网+教学,管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15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