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湖秋意有读后感

时间:2016-10-15 11:21: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西湖秋意

西湖秋意

赵丽宏

碧云天,黄叶地……

湖波的微语,落叶的沙沙声,轻轻地协奏着一支秋的小曲。苏堤像一条青黄相间的绒带,默默地伸向水烟迷朦的湖心……

又看见西湖了!今年仲春,我到过杭州,虽然匆匆而过,我还是赶来看望西湖了。那是一个阴晦的早晨,怅然在湖畔站了好久,太阳突然从迷朦的雾气中挺身而出,一下子揭开了那层朦朦的面纱,把西子湖迷人的春色活灵活现地铺展在我的眼帘里——那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绿,是使人心悦神驰的缤纷,就连湖畔垂柳的轻轻抚弄,也让你感觉到一种欢乐的震颤。这是因春的律动、因生命的律动而引起的欢乐……

现在,是深秋了,而且时近黄昏。西湖呀,你会不会依然能像春天一样,给我充满生机的宁静,给我美的享受,给我欢乐?

踏着遍地落叶漫步苏堤,我默默打量着西湖。西湖呀,你能不能和我谈谈心?能不能告诉我,在萧瑟的秋风里,你正想些什么呢?你会不会只使我回想起那些伤感的往事?

一叶孤舟,像飘落湖心的一片枯叶,在平静的水面上缓缓地描绘着一幅苍茫的秋景。湖上飘忽着淡淡的烟霞,仿佛青灰色的透明的轻绡,笼罩着逶迤起伏的远山,使它们显得若游若定,似有似无。然而湖畔的山坡上,还是顽强地透露出几星秋的色彩,是金黄、是殷红,是在秋风里变得深沉的墨绿,还有那些使人想起遥远历史的古老屋脊……

对于眼前的西湖秋景,我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来,不尽是凄凉,不尽是寂寥,不尽是苍茫。是什么?我说不上来。我只觉得眼前的画面静谧极了,幽远极了,和谐极了。这画面中,蕴含着许多还没有为我所理解的丰富的内涵。环顾湖波山色,我的饱经旅途劳累的身体,连同思想和灵魂,全都陶然在诗一般的画一般的秋光之中了……

蓦地,湖面掠过一只白色的水鸟。它用长长的翅膀拍击着湖波,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那雪白的身影在湖面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岛影、游船、长堤、远山,仿佛都被它串连起来,一幅静止的水彩画,顿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这是什么鸟?”我问。

“海鸥。”陪我散步的是一位从小生活在西湖畔的诗人,他的回答使我诧异。

“真是海鸥。你知道么,西湖以前是海。”他笑着补充,像呤诗。

我的想像之翼一下子被扇动起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是大海,是的,这里依然保存着海的气质。海有宁静的时刻,也有狂暴的时刻,然而他的深沉,他的浩瀚壮阔,谁也无法改变,这是永恒。而西湖的美,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不管春秋交替,不管冬夏轮转,西湖总是会以她的不同的微笑,向你透露美的信息……

像海一样执著,像海一样深沉。西湖,永远保持着她的美。

苏堤尽头是花港。

走进花港公园,才真正看到了秋天的本色。不是凄凉和萧瑟,不是委顿和枯黄,而是火的色彩,是壮丽和辉煌——

枫叶正红。那一瓣瓣红五星般的叶片,在微风中抖动着,像一簇簇小火苗,组合成一篷篷巨大的红色篝火,在青色和黄色之中熊熊地燃烧着。所有的一切,山石草木,池塘楼阁,仿佛全被燃着。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香山看到的红叶,那是满山遍野的火焰,把秋天燃烧得一片通红。我曾经惊喜得失声叫起来。此刻,面对着西子湖畔的如火红枫,虽没有在香山时的那种惊喜,却也身心为之一振。香山红叶是一种黄栌的树叶,远看红得轰轰烈烈,近看也不免有一种枯萎的感觉。红枫就不一样了,远眺近看,都一样生机盎然。红枫,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植物之一,在秋天的西子湖畔,它们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向世界透露着生命的

亮色,在秋风里吟诵着一首美丽的抒情诗……

依然有绿。不仅是苍松翠柏,更多的是许多貌不出众的常青树木:樟、桂、黄杨、冬青……在落叶遍地的湖畔沉着地吐着绿,这是苍劲的深绿,是墨绿。最远处是一片水杉树,肃立在青沉沉的山脚下,像古人笔下的水墨画。倘若,西子湖畔春天的绿,给人清新妩媚的感觉,那么,此时的绿,应该说是庄重的,是深厚的,它使人想起人到中年以后的那种稳重和成熟……

也有花。自然是秋的皇后——菊花。在上海,刚刚参观过万卉色艳的菊展,所以,在这里傲然卓立的名种菊并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倒是悄悄开放在湖畔树丛中的那些野菊花,花朵很小,然而一开就是雪白的一片,热烈而又优雅,有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气和生机。在一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土丘上,居然还长着一片红花草,玫瑰色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茵茵的小圆叶中——这应该是春天的标志啊!

西湖,用她的永不枯竭的心血,用她的始终不渝的柔情,哺育着湖畔众多的生命。如今,到了秋天,到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季节,西湖的儿女们却依然顽强在秋风里挥舞着手臂,为母亲唱着动人的生命之歌……

西湖,你可以因此而欣慰了。

大自然的规律毕竟是无法改变的。落叶,这秋的尾声、冬的序曲,依然在西湖畔不慌不忙地飘荡……

有飘零的黄叶,自然有枯秃的树木。我在树林中寻觅……

是什么使我眼前豁然发亮:一片耀眼的金黄,彩霞一般垂挂在宁静的湖畔。这是我视野里最醒目最辉煌的色彩,西湖的黄昏也仿佛因它们而明朗起来、亮堂起来……

看清楚了,是两棵高大的梧桐。在盛夏的烈日中,它们曾用蓊郁的树冠在湖畔铺展一片浓绿的荫凉,谁不赞叹它们的绿叶呢!此刻,每一片绿叶都泛出了金黄的色彩,然而它们还是紧紧依偎着枝干,在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

谁能说这是衰亡和委顿呢?两棵梧桐像两位精神健旺的老人,毫无倦色,也毫无愧色地面对夕阳,面对西湖,那肃然伫立着,似乎在庄严地宣告:即使告别世界,我的生命的光彩依然不会黯淡!

我知道,一夜秋风,也许就能扫落这满树黄叶,然而我再也不会忘记它们那灿然的金黄,不会忘记它们那最后的动人的微笑、最后的悲壮的歌声……

在一座小土山上,终于看见一棵脱尽了叶片的树,一棵桃树,在夕照中伸展着枯瘦扭曲的枝干。

“瞧,桃树的影子。”诗人指着桃树边上一条鹅卵石路,轻轻地告诉我。

是树的影子,像一幅浓墨构出的画,又潇洒又遒劲地铺展在卵石路上,是一棵花满枝头的春天之树的影子啊!而且这影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条黑白相间的小路上,白的是卵石,黑的也是卵石,铺路者用黑卵石勾勒出了桃树那奇特的投影。

此举用意何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只有靠自己去理会,去想像了。

也许是一种梦境吧——是桃树的梦,也是人们的梦。在秋风里,在冬雪中,憧憬着发芽,憧憬着用新绿,杉万紫千红去装点西湖的春天……

永不消失的梦境呵,每年都会有一次蓬蓬勃勃的兑现的!到春天,人们大概再也不会注意这镌刻在小路上的影子了。影子边,有缤纷的花,有缀满新芽的树枝,远处的梧桐,也一定会悄悄披上绿色的新衣,影子,将融化在绿荫里……

西湖之秋,到处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憧憬……

秋 兴

赵丽宏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风中桂花的幽香消散了,菊花的清香又飘起。窗外那棵老槐树,不

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民一紧,黄叶就飘到了窗台上。在热闹的都市里,要想品味大自然的秋色,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都市人的观念中,季节的转换,除了气温的变化,除了服装的更替,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

而我这个爱遥想的人,偏偏不愿意被四处逼来的钢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绪。听着窗外的风声,我想着故乡的辽阔透明的天空,想着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的银色芦花,想着从芦苇丛中扑楞着翅膀飞上天空的野鸭和大雁,想着由翠绿逐渐变成金黄色的田野……唉,可怜的都市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只能用可怜的回忆来想象奇妙的自然秋色了。

小时候,背过古人吟咏秋天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明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使我对自然的秋色心驰神往。想起来,古人虽然住不进现代都市的深院高楼,享受不到很多时髦便捷的现代化,但他们常常被奇妙的大自然陶醉,他们的心境常常和自然融为一体,世俗的喧嚣和烦恼在青山绿水中烟消云散。这样的境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来说,大概只能是梦境了。

年轻时代,我的生命也曾和大自然连成一体。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黑了皮肤,磨硬了筋骨,闻惯了泥土的气味,从外表上看,我曾经和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没有了区别。然而骨子里的习性难改。当我一个人坐在江边的长堤上,面对着浩瀚的长江,面对着银波荡漾的芦苇的海洋,倾听着在天空中发出凄厉呼叫的雁群,我总是灵魂出窍,神思飞扬。我曾经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有知觉的,其中包括一滴水,一株芦苇,一只大雁。我躺在涛声不绝的江边,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变成一滴水,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变成一株芦苇,摇动着银色的头颅,在秋风中无拘无束地舞蹈,也变成一只大雁,拍动翅膀高飞在云天,去寻找遥远的目标……我曾经把自己的这些幻想写在我的诗文里,这是对青春的诓歌,是对人生的憧憬,是对生命和自然天真直率的诘问。如今再回头聆听年轻时的心声,我依旧怦然心动。当年的涛声、雁鸣、飞扬的芦花、掺杂着青草和野艾菊清香的潮湿的海风、荡漾着蟋蟀和纺织娘鸣唱的清凉的月光,仿佛仍在我的周围飘动鸣响。故乡啊,在你的身边,这一切都还美妙一如当年么?

然而一切都很遥远了。此刻,窗外流动的是都市的秋风,没有大自然清新辽远的气息。今年夏天回故乡时,我从长江边采了几枝未开放的芦花,回来插在无水的盆中,它们居然都一一开出了银色的花朵,使我欣喜不已。这些芦花,也使我联想到自己鬓边频生的白发,这是人生进入秋季的象征,谁也无法阻挡这种进程,就像无法阻挡秋天替代夏天、春天替代冬天一样。不过我想,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当生存的空间和生理的年龄像无情的网向你挥过来时,你的心灵却可以脱颖而出,飞向你想抵达的任何境界,只要你有这样的兴致,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勇气。

是的,此刻,聆听着秋声,凝视着芦花,我在问自己:你,还会不会变成一只大雁,到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呢?

篇二:西湖梦读后感

西湖是一个梦,“一个陈旧的梦境”。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一是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之进行家常性的交往(难以真切);二是成名过早,遗迹过多,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难以贴近)。

因此,它太抽象,太虚幻,太缥缈,太复杂。

西湖体现了一种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

西湖的盛大,西湖的抽象、虚幻、缥缈,西湖给人的疏离感,体现了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沉积,体现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一种集合,一种负面效应——那就是科学理性精神的化解和消退,社会理性使命的化解和消退。这是对多数中国文人人格结构构成中的劣根性的揭示——貌似“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实质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把“各色信徒”(实为中国多数文人)都陶冶成了游客,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宗教(中国文化人格),深奥的理议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

这是余先生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中的弱点的深刻揭示,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的深沉的哲学思考,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走向的探索与思考,表现了先生强烈深沉的忧国忧民忧文化之心。

再看,余先生不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去颂扬“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白居易、苏东坡,反去写别也能搞的作为水利工程的白堤、苏堤,其用意仍是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中的弱点的揭示。作为大诗人、大文豪的白居易、苏东坡,作为在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文化品位的他们,去“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人的悲哀、失落,这是中国文化人格的黯淡。作者欲仰先扬,欲擒故纵,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人格的缺陷。

对于隐士文人林和靖的批判,余先生更是毫不留情。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愿出仕。对于这种人,封建社会的文人无不推崇备至,但先生对这种所谓“独善其身”的文化心态、文化人格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总体上讲,无论白居易、苏轼,还是林和靖,余先生都是在揭露批判中国文化人格的封闭性、黯淡面(即所谓“正统的人格结构”)而非歌颂。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的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所以,余先生最后好好褒奖了一个野泼泼的女人.苏小小,我对她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她长得很好看,又是才华横溢,像个梦一般.可是她的职业却是"娼妓".哦,也许不能这么说.她不做姬做妾,不甘于服从女人"相夫教子"的家命,而是将自己的美色才情呈之街市,闲来吟诗抚琴,乘车出没于西湖山谷水色之间.苏小小作为一个有才女子,居然安安心心的做起了诗妓,活得潇洒,活得不认真.可有谁会说苏小小是一个无德的女子 他不畏权贵,热爱山水,因而将这西湖当做知己.她说:"人之相知,贵平知心.岂在财貌 !更何况我爱的是西湖山水,假如身入金屋,岂不从此坐井观天!"之于小小重情重义,也不比我来多说,她为阮郁卧病在床,为救自己的穷书生慷慨解囊.难怪,小小是妓女,却从来在人们心目中是美的存在.她敢于挣脱世俗的眼光驳论,用自身诠释道德与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与不美.她有才有德有情,她是那么梦幻!她是西湖的一个梦想啊!

"西湖所接纳的另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成仙成妖是人的目标,可又有谁知道,有些神仙妖魔却努力的修习着人道 白娘娘不愧为一个代表,一个人道的代表.六界之中,为人有情.却又是一个"情"字,让终生为之倾倒.情可以有很多,有亲情,友情,爱情,人也可以有很多种,但最终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神魔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他们不可能明白,一个人为了守护自己所爱的,所珍惜的,和爱他的,珍惜她的人和物,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人一生生一世世就是在不断地守护,不断地努力,可是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可以守护可以爱的权利. 许仙木讷而为顿,他已经是人却不知人的尊贵.可怜的白娘子最后还是被镇压在雷锋塔下."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名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为何怆然 因为我们始终无法记住为人的模样.白娘子还是没有做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太难了.

或许是先抑后扬,先生在最后还是写出了另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国文化人格结构。

余先生不惜笔墨,大写特写妓女苏小小,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娘,是因为她们体现了与正统(传统)人格结构奇特对峙的格格不入的中国文化人格结构的另一方面(积极方面),因为她们的理想、追求“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她们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她们是“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是“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的人,是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的人,是大写的人,活得逍遥自在、更为潇洒的人,是追求合理人性(人的自然的合理要求),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人,是挣脱着人类难以挣脱的悲哀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伪善的戴上假面具的扭曲了人性的人,这才是具有“道德”意义的人,尽管这种呼喊很微弱,是“微波”。

西湖是一个梦,从未到过的我欠西湖一笔宿债,便是未去过西湖,未站在断桥看着西湖。

篇三:丑西湖读后感

我们的城市——读《丑西湖》有感 我们的城市——读《丑西湖》有感 提到徐志摩,想起的便是他的《再别康桥》“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想必许多人

也和我一样,其实并未读过他的散文,但仅因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他倍感崇拜。 他的散文也确实如他的诗一般辞藻华丽,却显得清晰淡雅。《丑西湖》中也略可窥见他直

爽的性格,有什么便说什么,丝毫不留情面。 虽说是“丑西湖”,但言辞中,我们仍能体会到他对西湖浓浓的爱,只是痛惜他没有受到

好好的对待,雷峰塔给羞跑了,断桥拆成了汽车桥,哈德在西湖来造房子,某家大少爷的汽

油船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工厂的烟替代了出岫湖上的啼莺,这样的西湖又有什么好留

恋的呢?不仅是西湖,国内许多自然风光,历史文物都难逃毒手。先说北京的古城墙,大拆之后

如今再造现代版“古墙”,是否有些讽刺?北京的古城墙承载着大清帝国的兴衰与衰败,承载

着中华名族从愚昧无知到睁开双眼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建筑只因妨碍工业发展作为废物给

推倒,更是象征着封建帝制,以“除四旧”为名号推到不误。也怪不得梁思成得知自己维护

古城墙计划被拒后大病一场,说,你们五十年后一定会为今天的决定而后悔。五十年后,今

天的我们确实后悔了,可破坏的脚步没有停下,或许人们就是如此喜欢干一些让自己后悔的

事吧。 再说我们生活的苏州,和杭州并称为“天堂”的城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这些都很

难再见了。一栋栋竖起的高楼占领了城市,挤走了民居,确实近几年苏州的gtp上升很快,

一跃成为地级市第二位,市民的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可那些埋没在角落中,曾让苏州人引

以为傲的苏州园林处境如何?周围嘈杂的叫卖声,小饭店炒菜腾腾的油烟,附近菜市场洗菜

杀牲口的脏水无不污染着这块精巧的私家园林。 我不知道发展与保护是否有冲突,或是中国人生来就对大大的“拆”字抱有好感,拆拆

拆拆拆拆拆,这或许就是中国现代发展的缩影了吧。 水城不见水,苏州成了水质性缺水城市实在令人乍舌,杭州的西湖原来就是个清丽的少

女,非要经一群壮汉的手将她涂抹成恶心的样貌又是如何? 何时西湖不丑,园林不闹,拆字灭绝于城市中,我们的生活或许会幸福很多。篇二:丑

与不丑——读书心得丑与不丑

------读莫言短篇小说《丑兵》有感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莫言大师的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其中有一篇《丑兵》让我

百读不厌。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王三社,因为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其丑无

比,再加上口齿不清,在连队里战友们戏谑性地叫他“老卡”(卡西莫多是电影《巴黎圣母院》

中的钟楼怪人)。面对战友们的奚落,王三社起初还若无其事,依然在众人中间扮演热心肠的

角色。可是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最终选择退隐:比如队里挑选服务生去为省里下来慰问演出

的演员们服务,王三社的积极踊跃被大伙儿一盆冷水浇了个凉心透;王三社在队里赶一次“时

髦”,学着大伙儿戴“脖圈”,无奈因为自己长得丑,黑不溜秋的脖圈又出自于六十岁且两眼

昏花的农村老母亲之手,这样的脖圈戴在这样的人物脖子上,可见多么的不靠谱,他一出场,

小豆子就不留情面地嘲笑他:“你的‘脖圈’是不是爱斯米拉达送给你的?”(爱斯米拉达是

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女) ,此时的丑兵被彻底激怒了,怒不可遏的他与小豆子发生了

激烈的争执。看来要在大坏境中呆下去,丑兵显然觉得很难了。后来丑兵主动要求到生产组

喂猪,在那样清净的坏境里,丑兵过着岑寂的生活,每天任劳任怨干着自己该干的活,闲暇

之时,他还大量阅读,尝试创作小说。七九年对越战争中,丑兵主动请缨,抱着拼将一死的

决心奔赴前线,临行前,丑兵把母亲亲手编织的皱皱巴巴的“脖圈”缀在衣领上。在硝烟弥

漫的岁月中,丑兵曾一度杳无音信。在焦灼的期盼中大家终于收到一同前往前线的小豆子的

来信,大家这才知道,丑兵为了救小豆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像丑兵这样的人物肃然起敬,丑兵虽然相貌 丑了点,可是他的心灵多美好呀!他哪里丑呀?你看他热爱连队,关心同志,感恩老母,

报效祖国??丑兵是“美兵”,我们要对这样一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人物致敬! 放眼周围,现实生活中像丑兵那样外表平平却内心闪光的人物俯拾皆是。还记得在2008

年汶川地震捐款现场,一位高位截瘫仅靠双手支撑着特制的支架的残疾中年男子顶着烈日献

出了自己的爱心,那一刻他那高尚的举动令世人动容。在警察队伍里,独臂英雄胡小军没有

被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灵上的煎熬击垮,靠着顽强的毅力,付出了比正常人多无数倍的精力,

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出了人生的精彩,获得了人生和人性上的升华。青海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2012年获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教师马复兴从小失去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

30余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这个地道的农民,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看

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那些起早贪黑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整天身着一件橘色肥大的马褂,

当别人还在酣睡中养颜时他们已经累得汗流浃背,长期的艰苦生活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沧桑,

他们平凡的外表点缀了这座城市。那些建筑工人不管风吹日晒依然头戴安全帽,灰头土脸,

没有一件像样的外衣,没有舒适的用餐休息环境,累了困了靠在工地上的水泥包装袋上小寐

一会儿后继续为大家建造舒适的家园,他们浑身上下灰尘泥点是工作的标志,曾经这样的标

志惹得乘地铁的所谓“讲究之人”的唾弃鄙视。我们的周围平凡相貌的平凡人抑或丑陋之人

多得数不清,可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建造

着美丽的家园,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对于这样的“丑陋”之人,我们不得不说,你

们一点也不丑,相反你们是天底下最美的劳动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外表靓丽内心丑陋的人让我们心生厌恶 之情。那些趾高气扬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穿着名牌服饰,驾着豪车,出入高档娱乐场

所,吸着喝着名烟酒,他们那派头,可谓光鲜亮丽,也够“风流倜傥”吧。可是他们践踏人

权,漠视生命。君不见有纨绔子弟驾着豪车在乡间小路上撞倒了下夜班骑自行车回家的女工

后不但不积极救助,反而作出惨绝人寰的举动,发现女工没被撞死竟然倒车二次碾压女子,

直至碾死,理由只有一个——农村人太难缠!如此恶性令人发指!某高校宿舍里,几个漂亮

女生举着高档手机在拍一个弱弱女生被室友虐待的情景,她们为了泄一己私愤,竟然侮辱与

自己朝夕相处几年的同窗室友,可谓丑陋至极!今年十一黄金周,西湖的白堤岸人山人海,

一对对年轻的小情侣身着艳丽服饰手挽手卿卿我我,可是他们全然不顾堤岸的友情提示标语,

仰躺在草坪上看云卷云舒,吃完小吃后将垃圾随手扔在草坪上,那片片飘飞的垃圾成了一道

道扎眼的伤,观众不禁大呼:素质呀哪去了?这样恶心的举动令帅哥靓妞的美打折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的引导,我常常教育孩子们: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

可爱才美丽。如果你有一副娇美的容颜,那是上天赐予你的资本,再加上你有一颗美好的心

灵,那真可谓两全其美,值得庆贺。但是现实不一定都如愿,我们不可能人人都美若天仙,

形貌昳丽似邹忌,容貌是与生俱来的没办法改变,可是素质性格可以进行自我修养,做个善

良有爱心、爱岗敬业、志向高远的人,弥补一下先天的不足,你一样是个最美的人 。 丑与不丑不在外表,而在心灵。做个像丑兵一样高尚的大写的人。(兴文县城西学校 黄小琴)篇三:圆明园毁灭的读后感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二、“读”和“感”

1、写读后感,

“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为更深入地“感”提供对象。

2、“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

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

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文章的内

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三、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

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1、开篇点题。开头写文章总体上给自己的感觉。

2、第二部分想详细写自己的感想,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或针对整篇文章谈谈自己有什么启发、收获、教训等。密切联

系实际,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3、总结。再一次抒发感受,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与开头相呼应。 典型例题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这样描述圆明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

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

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这篇读后感开篇引用雨果的话到处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一个非常好的开

头。)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野风光的山乡村野。园

中的许多景物 都是仿照各地名胜(用简短的篇幅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后文抒发感想作了铺垫。)但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们在北京城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掳掠,搬走了能

搬走的东西,搬不动的就加以毁坏。最后竟放火烧毁了这月宫似的仙境,大火整整烧了两天

两夜。强盗们就以这种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着名的皇家园林。真是可惜而又耻辱。 贪

婪的侵略者让中国人明白了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

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落后就会挨打这个道理。 (对圆明园被毁灭作出了反思,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时间曾定格于1949年10月1日,当雄伟的故宫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巍峨的华表披上

曙光,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领袖毛主席 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

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让

人耻辱的东亚病夫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掉了,我们的祖国开始实现重整河山的梦想。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的祖国开始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祖

国引来了全世界羡慕的目光; 1997年,东方之珠香港回归了; 1999年,澳门的炎黄子孙也

唱着“七子之歌”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2001年,我们的祖国申奥成功,并且从此加入

了世贸组织; 2003年10月15日,太空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一切足以证明,

我们的祖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洗刷掉侵略的耻辱,为中国人民的努力感到欣慰。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过去那段耻辱的历史。让警报声回荡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奋发图强。

(最后通过这个历史事件提醒大家牢记历史 时刻奋发图强。)

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读后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的是读后感应该写什

么,写的就是你对所读产生的感想,文章简要说明可有可无,若有则一定要简短再简短,重

要的是“感”。所以,要在认真读、细读、精读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收获、感想。 2读过一

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想,只是有强烈与不强烈罢了。写,本身就是一个

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大家做更深入、更有条理的感想。小学生来写读后感不仅锻炼了

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有意识地思考的习惯。 范文

愤怒与惋惜

圆明园,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熟悉吧,它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世界的自豪。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还有田园风光充足的山乡村

野??园内的众多景物都有照各地名胜篇四: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 姓名: 曲悦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班级:网络本112学号:2011414205《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

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

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

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

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

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

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

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

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

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刚开始没觉得怎么好看,可后来越看越有味,看到后面简直有点爱不释手了。一有空我

就会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式绅士地主,因为看骑士小说

而入迷,说自己是游侠骑士,要游遍世界去除强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实行他所谓的骑士

道。他单枪匹马带了侍从、桑丘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后郁郁而死。他脑

袋里装的全都是什么大力神、魔法师 ——读《堂吉诃德》有感可以在书中去寻找一个自己的期望,在书中去延续自己童话的生命,去找一份现实生活

中没有的慰藉,但是,请记住生活中不存在。 他太富有幻想,把生活想象成了一个梦境,不断的去自欺欺人,后悔时才发现自己早就

满头华发,奄奄一息了。书的内容让我联想到了现代小说家今何在的《若星汉天空》,书中的

康德也是一个极其渴望当骑士的人,好在他是一个少年,有机会去改过,他倾其所有才买来

了一把木剑,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不过他意外获得了魔族的盔甲,在盔甲蚕食他的心时,

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延续了一个骑士的精神。这就是他和堂?吉诃德的不同。由此可见,骑士

不一定要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只要在精神上去延续他,那就可以成为骑士。 有哲人说,以为世事能够一尘不变纯粹是痴心妄想,恰恰相反,一切都像是在轮转,确

切地说是周而复始。春去而夏来,夏初则酷暑至,继酷暑的是清秋,接清秋的有寒冬,冬过

重又见阳春,岁月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循环不止。唯独人生有限,犹如流光般地倏忽,去而无

返,直抵永无尽期的冥世。整个世界就是一场假面舞会,充满了带着面具的人:公爵夫妇、佩德罗(内吉斯·德·帕

撒蒙特)、参孙(白月骑士、镜子骑士),甚至杜尔西内娅也被堂吉诃德戴上了面具。这样,

堂吉诃德只有投向虚构。他在想象世界之中。 虚构的田园生活是堂吉诃德向往的,在商业化的村庄城市之中没有田园,堂吉诃德需要

出走。“所以堂吉诃德离开村子,在流亡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他只有在流浪中才是自

由的。”

堂吉诃德在旅途中感到愉悦,遇到巨人、军队、洞穴,那些他希望看到的。这些是对现

实的消解。在文本中穿插的田园牧歌式的故事是荒诞主线的相对的另一面,故事只是很短的

片段,扩展不了很长的距离就被荒诞主线截断,堂吉诃德只 能站在边缘观望田园。即便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是虚假的,看似和蔼的牧人把堂吉

诃德和桑丘打得个半死。堂吉诃德打算做牧人在野外度过承诺的一年之期,可是他已经没有

时间了。

也可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游戏精神的流浪者。他看到曼波里诺头盔、城堡、公主;

其他人却只看到理发师的盆、旅店、村妇。他们不是堂吉诃德,他们没有那种精神。他以游

戏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应该是有趣的,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农业社会,而应该是骑士社会。《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

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

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

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

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

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

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

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

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

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

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篇

五:苏东坡传 读后感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

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gay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

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

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

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

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

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

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


西湖秋意有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15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