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柳侯祠读后感

时间:2016-10-14 14:05: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后感

当《感恩的心》这本书拿到手里,就被封面处一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触动了心弦。打开书本,随手翻阅了几页,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一种信息,在心中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感恩。

书中详述了作者诸多的感恩:

感恩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

感恩妻儿给我幸福,给我一个休憩的港湾;

感恩老师给我修养和文化,给了我放眼世界的慧眼;

感恩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无助时看到希望和阳光!

??

假期,我又将这本书翻阅了一遍,第一个感想就是从娘胎里算起,直到现在,确确实实有很多很多很多需要感谢的人,正如唐晓龙先生所说的:“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很近,但心的距离则遥不可及。本书不仅将使我们凡事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更以其系统实用的真切情感,让我们在感恩中重新寻找幸福、成功的感觉和人生的真谛。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心态问题。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和谐社会近在咫尺。常怀感恩的心,一生无憾事??

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的意义。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饱含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放眼整个中国,也只有邓小平才有资格说出这句让无数国人认同的话语。邓小平以他朴实、务实的态度为我们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使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他让我们中国人赢得尊重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我们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他之所以得到这些是因为他在他的整个一生当中怀揣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始终感恩我们共同的祖国与人民。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古稀之年说出了那句感动亿万中国人民的话,他无愧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愧于伟人的称号。从邓小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他不是一个常怀感恩祖国之心的人他能为中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且得到我们全民族的敬仰和世界的尊重么?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可以前行。

学会感恩,不是去效仿精彩纷呈的感恩话语或泪流如柱的激情表达,而是学会在匆忙的人生路上驻足回首,学会积蓄生命中爱的能量,学会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学会时刻提醒自己与世界的真实联系。

听人说过,在西藏人们祈祷的时候,不是祈祷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而是感激佛祖保佑天空永远碧蓝,大地永远丰盈,所有的人都快乐安康。

正如作者感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那些给予我们许多的人,我们还未及向他们表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离开了我们。与其在墓地悲痛的默念本应对生者说的话,何不及时的督促自己,真诚的,及时的表达未被表达的感恩呢!”

回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父母亲人、老师朋友、领导伙伴无一不对我们的成长注入了力量,他们关爱我们、培养我们、教育我们,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理,更正我们错误的言行,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坚强的生活。而我们又对他们做过什么呢?及时感恩,才不会让我们追悔莫及。常存一颗感恩的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世界,用一双感恩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他人,世界就会充满感恩,充满爱。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父母的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站在感恩的岸边,我们真的应该拿出时间去看望我们应该感恩的人

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

在春秋时期扬起的黄沙里,一个老人孑然前行,“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车轮伴着老人跌宕的回忆上下颠簸。河边的黄昏,老人面对着被清风吹拂着的群山,山无言矗立,自然向每一个面对它的人张开了自己的怀抱。“仁者乐山”,老人微微一笑作为回报。

人之欲如海,唯感恩如岸。孟子壮怀激烈,数百年的战火让他已对君王失去了崇拜之心,“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我想孟子决没有到过那河边,看那群山矗立,所以他将学术推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最后世界清静了许多。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孟子能知足常乐,假如他能对现实有一丝感激之心“生正逢时”,如果???那么他一定不会给生他养他的社会以如此沉痛的一击,让那个阴影能数千年以来一直躲在“善”与“仁”的背后,让所有人沉默不言,为善所威慑。

一位被固定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匠用手敲击着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尚可思考,我还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爱我与我爱的人,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幸与痛苦是长在冥河边的毒花,而感恩则如飞过河岸的鸠鹞,对某件事的绝望只能化作为对那事物无尽的索取与伤害。不知是否有人记得老子教导我们的“柔可克刚”,人民应通过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用仇恨去报复。

站在柳侯祠前,我感受不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气概,看着他挖的井,种的树,修的学校,有一段时间,我为之而疑惑,但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已明白了,因为他平和,他坦然,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我明白了不管我在哪里,哪怕是大漠戈壁,我都能种出胡杨一片。

感恩,并不是别人给予然后你说谢谢。感恩是一种对待世界、直面人生的态度,生活之海才会上下翻腾,但是感恩之舟却能永浮水面。谚语说“忠言逆耳”,但回想一下,忠言又怎能不会逆耳,世上的一切不会是为了阻碍人类生存而生,它们产生的一刻注定便是一块试金石。当你遇到困难不顺时,是否能想一想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米开朗基罗拿着一块破石头就能刻出一个天使,我为什么不能拿着一次逆境完善自己?孟子的仁者乐山,霍金的宇宙论,柳宗元的汨罗祠,米开朗基罗的天使,是否正默默地向我们暗示着这一点呢?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在省优质服务演讲盛会结束后,这首歌就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尽管冬日的街头凉风袭人,我的心头却透着浓浓的暖意,回味着她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更加坚信做好优质服务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怀揣一颗感恩之心。

???记得我们09年新员工报到时,市联社一位领导反复叮嘱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好优质服务。这是他提给我们的唯一要求。说实在的,那时候我对优质服务的概念似乎还很模糊,仅仅能理解的也只是这四个字很简单的字面意思而已。如今我已工作5个月了,其间一直在琢磨“优质服务”这四个字的深层含义,一直在徘徊却一直未曾前进。从听演讲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演讲成员激情澎湃的演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金融企业的竞争说

到底还是服务质量的竞争。”

优质服务——就是要我们心怀感恩。

感谢信合给予了我们这份工作,提供了让我们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大舞台。感谢我们的客户,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感谢同事,是他们的帮助和激励,让我变得对工作充满激情。感谢自己,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灵魂。

心怀感恩,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少了满腹的牢骚与抱怨;心怀感恩,我们才会多了份耐心和责任;心怀感恩,优质服务做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心怀感恩,才能用真心、真情服务,尽职尽责的对待每一位客户,认真办理好每一笔业务,回答客户的每一个疑问。我喜欢这个工作,喜欢看到客户希冀而来、满意而去的表情。我爱信合这个大家庭,是它让我臻然成熟,学会了宽容。就让我们一起踏着奋进的步伐,捧出我们的热情,用我们真诚的微笑将优质服务进行到底!

在这本《学会感恩、担当责任》当中,作者从2008年的雪灾说起,从“有爱就有感动,感动是一种责任!”说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学感恩。感恩是对爱的追求,对善的坚守;在爱与善之间,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同时这一种感恩与责任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责任的最完美诠释。

???? 本书通过对感恩与责任精神的深入解读,探究了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缺失的根源,为现代企业重塑商业伦理,完善员工职业培训,实施心本管理,塑造企业新主人翁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世界人们的心,一时间捐款的企业成为舆论的焦点。在2008年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我们就充分地感受到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以一种感恩的情怀,实践着企业对于社会、对于广大人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与贡献。现在企业员工职业精神所在的根源,在于学会感恩、担当责任。所谓的责任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现代企业对于员工职业培训的核心,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业务水平的培训,更多的是对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如何在收获的同时,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是在现代企业当中员工所必须学会的,也一定要学会的感恩精神。

???? 感恩,在西方社会当中,对于感恩一词的理解与渗透是进行的相当完整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也是企业员工的必修课程。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恩,无法担当责任。那么,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不仅是创造利润的社会单元,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那么学会感恩吧,担当起责任吧。 ???? 英国一位大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我们灿烂的阳光;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并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就要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学来歌唱生活;感恩,就不能忘记“学会感恩”,永远怀揣感恩走过岁月,走过沧桑,一直拥有一份淡然的心境。面对生活,

我们要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善待感恩。要时常告诫自己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老师,教了我知识。感恩朋友,给了我帮助。??。更感恩自己,在人生路上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如果人人心中都充满了感恩,这个世界就不再有邪恶、不再有痛苦、不再有忧愁、不再有仇恨、不再有报复??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 说实在的,感恩,也使我回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的心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更应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既然是感恩就要永远感恩。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恩是温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态,感恩的人永远是快乐的,感恩的人从来不懂得什么是抱怨,感恩的人永远或一辈子都生活在阳光下,即使在遭遇黑暗也只是暂时的、也能依靠感恩的心走出灾难,从容穿越这黑暗。

???? 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最强的能力是责任,最大的动力是感恩。而工作则是一种馈赠,是一份礼物,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是上天给予你的一次人生机遇,而履行应尽的职责就是感恩。书中也教育了我,懂得感恩才能懂得更好的生存之道,要怀报感恩之心在工作中不断的自我修复,不断的成长,把每份责任都落到实处,拿出业绩,树立主人翁精神,对社会、对企业、对领导、对客户、对同事、对家人、对朋友去付出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关爱。

???? 撇开生活中的漠视和工作中的浮躁,积极的投入每一天新的人生,沉淀心中每一丝不踏实的因素,驱赶影响情绪和心情的低落,担当着责任,学习感恩,向挫折与磨难说声感谢。

篇二: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山河之书》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下面是这篇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一

一、学者行者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对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代现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无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

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二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城,看到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随手翻翻,看到写承德避暑山庄的一篇名为《山庄背影》,前年单位旅游曾经想去,但因人多价高而放弃,心也曾向往过,了解过一点,不禁多看了几眼。看到民族正统论和姓氏正统论,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时的口号,点燃了对清朝的仇恨,这就是民族大义,是气节吗?还是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规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何为真伪,正邪,忠奸?这也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虽然心里知道真相很多时候是痛苦,但更不喜欢被蒙在鼓里,我要自己去探询。所以买了此书。后来别人又借我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对比这几本书,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关于中国大地山水记载的合辑,部分篇名和内容略有改动,行者无疆写的是国外的,暂时没看。所以先挑我书里没有的看,比如家住龙华,比如藏书忧,比如笔墨祭。

(一)家住龙华。书中说余秋雨的家在上海龙华附近,18年前我在龙华寺和龙华塔下生活了4年,每天听着它的钟声,过节吃过它的素点心,也曾新奇过龙华寺的和尚也去看电影、逛街,但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龙华寺和龙华塔的历史,看过这书才知道 ,最初龙华塔是三国孙权时期由不知名高僧建造的,后寥落,至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重建龙华寺。唐朝皮日休过龙华时还写过一首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补上一课。

(二)柳侯祠。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特别喜欢这一段, 特别喜欢这个状态的柳宗元,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做事,多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天主教说人有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充斥了这些。而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颗正直的心,他们自律、充满理想。宇宙这么广袤,人生如此短暂,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着,至少从我做起,我自己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一个正直、和谐的小天地,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变了。向柳宗元致敬。

篇三: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以上是小编为代价啊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侯祠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12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