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16国庆新闻两则

时间:2016-10-14 14:03: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1新闻两则《课后练习》——2016秋季开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

1、给加点字注音。

歼灭() 溃退() 星宿() 阻遏() ....

管辖() 绥靖() 要塞() 锐不可当() ....

2、给下面的形似字组词。

⑴ 锐() 税() ⑵ 荻() 获( ) ⑶ 哀() 衰() ⑷ 歼() 纤() ⑸ 溃() 遗() ⑹ 蓑() 衷()

3、解释下列词语,并分别造句。

锐不可当:【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势磅礴:【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项选择。【说明: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个部分,其中________是新闻开头的

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

A.标题 B.导语

C.主题 D.背景

第 1 页 共 1 页

2、__________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A.标题 B.导语

C.主题 D.背景

阅读训练

1、课内阅读。

(一)新闻两则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还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变换下面的句式。

(1)西路军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一部分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的黑体句中“至发电时止”和“余部”能不能改成“到现在”和 “剩下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阅读。(二)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

我的父亲叫叶君健。1931年9月,在上海读高中二年级的父亲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像堵上了铅块一样。19岁那年,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父亲用世界语发表了处女作

《岁暮》,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年代,中国广大中下层人民的苦闷和凄惨。从此,他对这类作品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读大学四年级时,他出版了一本世界语的集子《被遗忘的人们》,把它作为“中国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呐喊——也是向世界其他弱小民族传递他 第 2 页 共 2 页

们的呼声”。 大学毕业后,他抓紧学习日文,后赴日本长.崎教学。父亲在日本以教英文为生,同时积极组织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半年后,他以“具有抗日危险思想”的罪名被东京警视厅关押了三个月,然后驱逐出日本。

回国后,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武汉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对外宣传工作。他接待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诺、爱泼斯坦,英国诗人奥登,小说家易粟伍德等进步人士,并帮助他们前往延安和其他抗日战场。

武汉沦陷后,父亲恨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于是去了香港,在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的同时,在《大公报》《星岛日报)‘东方使者》《文艺阵地》等报刊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表抗战作品。他创办了《中国作家>杂志,翻译刊登抗日作家的作品。他用世界语出版了中国抗战短篇小说集《新任务》,用英文发表了‘两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等,阐述了以抗战文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轮廓,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反响。香港人多房屋短缺,他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膝盖上放一块木板进行写作和翻译。别人要用厕,他就停止工作暂时出去,别人用完之后,他再继续工作。毛泽东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新阶段》等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香港沦陷后,他长途跋涉,辗转越南,最后来到重庆,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教授,时年25岁。尽管那时经常为躲避日机轰炸而钻防空洞,但他仍利用业余时间,用中、外文创作和翻译包括抗战内容在内的多部文学作品。每逢看到无辜被惨杀的同胞,他都感到撕心裂肺一般。

1943年,父亲应丘吉尔政府之邀前往英国。他冒着德国飞机随时轰炸的危险,到兵营、工厂、农场、学校、教堂等地进行反战演讲。晚上,为了充实白天的演讲内容,他在小客栈中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用英文写下来,发表在英国的报刊上。德军从荷兰发射的导弹有时飞到客栈附近,但他根本不把此放在心上。他在英国兵营演讲,并与飞行员们同吃同住,表现出超常的抗战热情。

1945年,父亲是在苏格兰爱丁堡迎来停战喜讯的。“在我快要入睡的时候,旅馆外面突然人声鼎沸,一片欢腾。我连忙下床,穿好衣服,来到客厅。拉开窗帘一看,街上集满了人群,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我连忙下楼,跑到旅馆外面,看个究竟。人群中有人发现我是个中国青年,便涌过来,举起我欢呼,有人拉我跳舞,还有几位少女围过来在我脸上亲吻。原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了。”战后,英国政府授予父亲永久性英国居留权,并根据他的个人爱好,安排他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期间,他用英文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成为一位在英国颇具知名度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回到祖国,创办了英、法文版的大型刊物《中国文学》,翻译并刊登了大量抗日作品。进入老年后,父亲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撰写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一个战争的开头和一个战争的结束》《1944—1945,一个文化人在英国——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等以二战为题材的文章。 耄耋之年,父亲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勋章。父亲一生荣获过许许多多奖项,格外珍视这些荣誉,那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今天,当世界人民以庄严隆重的方式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父亲躬身伏案、奔走呼号的身影在我脑中越发清晰。当年的他,手中的武器虽然是一支笔,但他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蕴藏着对祖国的深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摘编自2015年8月28日《光 第 3 页 共 3 页

明日报》,作者叶念伦,有较大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因为有抗日危险思想,被日本警视厅驱逐出国,这说明父亲组织的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触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痛处。

B.父亲在香港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写作和翻译,毛泽东的抗日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c.父亲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期间,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 争的革命小说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D.进入老年后,父亲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撰写了大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文章,表现了他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责任感。

E.父亲以笔为枪,以特殊的方式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蕴藏着对祖国的深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作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怎样记述父亲叶君健先生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积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实练

1、做小记者。

假如你是一位记者,想了解一下当代中国的十大将,你采访了其中一位 张云逸,问他有几个孙子,张云逸回答说:我有________孙子,两个孙子 分别担任:(_______,曾任__________副局长,张光东,次子,少将, 某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张小建,(存疑,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收集一下当代中国的十大元帅的出生日期和牺牲日期,并说说他们的 个人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页 共 4 页

篇二:1、2016年教案 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教案

教材分析

《新闻两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对于刚踏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新闻还是一种新的文体,所以对于新闻的特点、结构都是陌生的。为此,在课文讲解中要注意对这一知识的重点介绍。同时这一单元都是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战争,并从中发现人类心灵的真善美。

学生分析

对于刚迈进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新的年级、新的学期,一切都是新奇的。虽然对于新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过接触,但具体的文体知识几乎是不了解的,所以对于新闻的知识还应该做好介绍。另外,作为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所以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学生自己先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鄂、豫、绥靖、

阻遏、锐不可当”这5个生字词。

2、 学习并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

3、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4、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并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新闻,我想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但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同学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写的两则新闻。首先我们

先来学习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ppt播放)

2、字词积累

溃(kuì)退: 形容败退的样子。 歼(j?ān)灭 :消灭。 豫(yù)鄂(è) 阻遏(è): 阻挡。高屋建瓴(líng) :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绥靖:安抚平定。(ppt播放)

三、初读课文,学习新闻六要素

1. 知识简介: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 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 阅读课文,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4 月20 日夜起至4 月22 日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再读课文,学习新闻的五部分

1. 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题、副题。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 再次阅读,并进行对应摘读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

3、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⑴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⑵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

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五、小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六、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种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

篇三: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1

2

3

4

5


2016国庆新闻两则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12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