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纪录片园林解说词第三集

时间:2016-10-14 08:11: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三集)

建国创业

——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三集)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期待盼望已久的开国大典。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组成的方队,威武雄壮地通过主席台前。随后,长安街上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人们尽情释放着内心的欢乐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站了6个多小时。回到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对身边卫士说,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但是,能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考验。

国民党政府溃逃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失业严重,民生困苦。

1949年的中国,每人平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三分之一的公路无法使用;铁路主干线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还有大批失业的工人和4000万等待救助的灾民??

在大陆遗留的一大批反革命分子不甘心失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人民和政府猖狂进攻。仅1950年这一年,在新解放区就有近4万名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

有些人对共产党管理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扬言,共产党是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零分。

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用了三句话来概括:“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他说,我们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就在开国大典隆重举行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兵分两路,以

雷霆万钧之势,追歼盘踞在中南、西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到年底,迅速解放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51年5月,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中国实现了统一。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短短两年多时间,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和200多万土匪被基本肃清。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半个月,人们还沉浸在开国的欢乐中时,一场风暴袭来:从10月15日起,华北以粮食带头,上海以纱布带头,物价像脱缰野马般飞涨,在50天内上涨约3.3倍,范围遍及全国,人心开始浮动。

党中央把平抑物价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和人心的中心环节,大刀阔斧地加以解决。早在1949年7月,就成立了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领导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

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粮食、棉纱和煤炭的调动和集中。

当11月25日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致行动,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又收紧银根,使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到12月10日,“米棉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随后,党中央采取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重大措施,有效地稳定了物价。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总趋势开始平稳地向下浮动,多年来在旧中国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终于消除了。毛泽东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说: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此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围绕土地改革和调整工商业等方面全面展开。

从1950年冬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完成土改外,全国新老解放区共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它生产数据。

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劳动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根本改变了。

她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由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保障的国家,是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国家。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前日,上海松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教堂里隆重召开。这是全国解放后的第

一个县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93岁的奚天然老人,当年就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奚天然 松江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这个会议,我记得清清楚楚。参加整个会议的各条战线上的人,一共是286个。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在讨论的时候,热烈而且有争论,最后通过了征粮的决议和减租减息的决议。这个决议通过了以后,大家都完全拥护。

这次会议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关注,他提出全国各县均应仿照松江的经验按时召开这样的会议。很快,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为了使各级政府和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党和政府特别注意吸收民主人士担任各界人民代表,参加各级政权的领导。一大批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社会贤达在中央政府、政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中担任了重要职务。

新中国也以强大的感召力呼唤着海外爱国人士。他们选择各种途径,冲破重重阻力,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归国热潮。

侨居美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兴奋不已,立即准备返回祖国,但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和迫害,一度失去自由,遭到软禁。在我国政府反复交涉下,1955年初秋的一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许许多多像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这样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回国以后,成为新中国许多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极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一贯立场,确定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受到了全国人民包括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0年的秋天,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民族代表欢聚北京,这是中华各民族的一次大团聚。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民族地区部分文艺工作者,在中南海怀仁堂联合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毛泽东即兴写下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首诗词,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国内各民

族大团结的盛况: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废除了帝国主义各国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主张在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基础上,与各个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政府发出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发来照会,决定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

12月6日,一列专列迎着凛冽寒风,驶过东北满洲里,沿着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驶向莫斯科。这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经过谈判,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相关协议。新中国的开国外交,初步打开了局面。至1951年5月,有19个国家先后同新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北韩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北韩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村庄,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危急关头,应北韩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北韩前线。

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国庆前夜,毛泽东、周恩来设宴招待志愿军代表,表达全国人民对英雄儿女的崇高敬意。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也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部署,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在进行抗美援朝的艰苦环境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新生的共和国坚持“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纪录片解说词】

我们年轻祖国的各种建设正在蓬勃地发展。这是首都西郊的大片房屋建筑。两年来的人民首都,在各郊区和市内,都出现了这样规模宏大的修建工程。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又岂止是首都北京。

这里是鞍山钢铁厂,经过短短3年的恢复和建设,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钢铁中心。

这里是上海电机厂,工人们正在赶造1万5千千伏安的大型电力变压器。

这里是塘沽新港,新中国规模宏大的商港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渤海湾的滩头。

佛子岭水库、苏北灌溉总渠、荆江分洪工程、成渝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3年里就相继竣工。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1953年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宣告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工业化而积极奋斗。

“一五”期间,在苏联帮助下,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接连实现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零的突破。

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

第一座制造大型机床的沈阳机床厂。

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

第一座试制喷气式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

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

【孙英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的但很可宝贵的经验。

孟泰、马万水、赵梦桃??这些在祖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发明了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在普通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篇二:《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

《筑梦中国》第三集解说词

纪录片《筑梦中国》是大型纪录片《中国精神》的续篇,继《中国道路》(总撰稿徐晓宁{已播出})、《中国精神》(总撰稿徐晓宁{制作中})《中国力量》(总撰稿徐晓宁{策划阶段})原班制作团队打造的又一纪录片力作。

【解说】 作为中国西南铁路交通枢纽,成都北编组站总是那样繁忙。这里的铁轨有一条通往重庆,它就是有新中国第一路之称的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的修建始于清末1909年,但到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路线依旧只是地图上的一条虚线。实际上,新中国建立之前,除东北三省外,中国铁路的主干线几乎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国家一穷二白,河山亟待重整。但是,正像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豪迈宣示的那样:“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第三集 正道沧桑

【解说】 北京,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十月一日和五月一日,天安门广场都会被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庆祝新中国的生日和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1950年的5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二十万人的游行队伍在大雨中走了七个小时,当家做主的劳动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高采烈、理直气壮地庆祝自己的节日。

【解说】 新中国成立仅仅八个月,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已经展示了新的气象。这年6月,毛泽东发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然而,就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信心百倍、百业待举的时候,战争不期而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七舰队悍然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十月,美军越过“三八线”,直接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面对严重局面,新生的共和国,决策异常艰难。

【采访】 阎学通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在这种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我们1949年刚建立新中国,百业待兴,需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没有能力打仗,是毛泽东看到了如果不进行这场战争,我们将来面临的安全环境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解说】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断。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在这个橱窗里摆放着这样一铲土,取自朝鲜战场。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同期声】

上甘岭战役是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这铲土就来自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阵地,我们可以目测一下当时土和弹片的比例,几乎可以达到一比一的比例。

【解说】 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敌人使用了除原子弹之外的几乎所有现代化武器。而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敢于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国威,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1953年,“三八线”上的炮声趋于平息。7月27日,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和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后来彭德怀曾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解说】 全国人民在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上来。

十多万民工、一千四百六十万土石方、十四座隧道、两百多座大小桥梁、四百多个涵洞??完成这些艰巨任务,使用的工具仅仅是简陋的十字镐、大锤、钢钎、锄头和铁锹。很难相信,成渝铁路,这条曾被搁置了四十多年的铁路,在新中国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全线贯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新生的共和国坚持“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除成渝铁路之外,鞍山钢铁厂、上海电机厂、塘沽新港??一批重大工程相继竣工。

在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得三亿多新解放区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七亿亩土地和生产资料,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翻身解放。

至1952年底,仅仅用了三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工作。

【解说】 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展柜内,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蓝本,这在当年属于绝密文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曾经积贫积弱的农业中国,开始迅速走上一条工业强国之路。

长春,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3年7月15日,就在这片市郊的荒野上,人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就在这一天,六位年轻的建设者抬着镶嵌有毛泽东手书的汉白玉,埋下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基石。就此,连续三年不间断的大会战拉开帷幕。三年后,1956年的7

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白手起家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创造了诸多的奇迹: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卡车??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不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1956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七个国庆节。游行队伍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这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包括苏联援建的项目,中国实际实施了九百二十一个大中型项目,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1.9%。短短五年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采访】 柳建辉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教授

当时整个社会是一种很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社会风气最好的一个时期。我认为与当时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极大的关系。

【解说】 建国初期,中央就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那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这块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子,随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造性地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人民民主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这预示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在新的起点到来之际,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956年4月,毛泽东将这些探索和思考进行总结,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自主探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大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同期声】

我们并没有孤立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解说】 党的八大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解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然而,当对梦想的追逐变得超越了现实可能性时,人们逐渐忽视了理性的声音。

在“一五”建设的成就面前,从中央到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于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1959到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涨的建设热情和低迷的国民经济,提醒着决策者。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随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同期声】

这件是刘少奇在农村调研的笔记,日历上所记录的内容是周恩来的工作计划和5月13日到农村调研的安排。还有这一件是陈云在上海农村的调研报告。展柜中展出的这几本日记本和日历上所记录的内容就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

【解说】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发扬民主,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统一了全党认识。此后的几年,国民经济调整稳步推进。中国,从困难之中走了出来。

这群人像雕塑的原型,是来自于大庆油田的建设者。“大跃进”之后,正当中国工业处于调整、压缩局面中,地质部门和石油战线却爆出了震动全国的喜讯。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大同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了黑色油流。第二年,油田投入开发建设。

这位跃入泥浆挥舞双臂的人,就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

【解说】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专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代远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4试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两弹一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那个艰苦创业的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普通战士雷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任劳任怨的平凡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保护集体财物与风雪搏斗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成为那个时代精神的最好注解。他们的名字被人们争相传颂,至今耳熟能详。英雄的篇章,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周恩来同期声】

我们要在今后建设工作中,进一步认识建设的客观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说】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完整、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然而,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却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即使在那段岁月里,国家建设的脚步依然艰难前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迫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进行了一次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这就是著名的“三线建设”。

攀枝花,中国西部的工业新兴城市。从这里看去,对面被金沙江环绕的这片区域就是攀钢集团所在地,被叫做“弄弄坪”。谁能想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里竟是“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从1964年开始,数万建设者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从“席棚设计院”里绘制的蓝图,终于在1970年7月1日绽放出绚丽的钢花。

【采访】 李东学 攀钢运输部纪委原副书记

高兴得都睡不着觉,晚上从鞍山调来的那些老同志坐在一起唠嗑都唠这些。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就好办了。

【解说】 正是有了像这样的建设者,我国国民经济尽管受到“文革”冲击而损失巨大,也仍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进展。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解说】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四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他的此次行程,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关系的突破与发展,成为二十世纪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

篇三:纪录片《故宫》解说词3

【《故宫》第三集礼仪天下】在进入故宫的四座大门中,东华门是与众不同的。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会发现, 它的门钉只有八行,有别于其他三座门的九行。 这一细微的差别,400 多年前,曾经引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 公元 1521 年 3 月,明武宗驾崩,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于是,皇太 后决定, 湖北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 但是, 朱厚熜行进到北京宣武门外, 忽然止步不前了。 面对皇帝宝座,朱厚熜究竟有什么疑虑呢? 起因在于礼部拟定的继位礼仪:朱厚熜应由东华门入紫禁城,先到文华殿, 追认皇太子的身份,然后再继承皇位。 门钉少了一行的东华门在等级上低于午门,神武门,也低于西华门。在紫禁 城的设计中,这座大门临近太子的宫区——文华殿,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 皇帝本人,几乎不走东华门。 固执的朱厚熜拒绝了礼部的要求。这位继承人坚持:“吾嗣皇帝位,非皇子 也”。我是来当皇帝的,怎么能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宫呢?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皇太后妥协了:皇位不可久虚,百官即日于城外上表 劝进。 4 月 28 日正午,朱厚熜如愿由大明门正中御路进宫继位,年号嘉靖。这场 牵动朝野的礼仪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场较量中,大臣敢于与即将继位的皇帝抗衡,而朱厚熜也甘愿冒着失去 皇位的危险固执己见,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一套礼仪程序吗? 在礼仪之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公元 1661 年,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24 岁的顺治皇帝去世。在弥留之 际,口授遗诏,将皇位传给八岁的儿子玄烨。 两天后,正月初九,是玄烨登极的日子。 登极大典是紫禁城最重要的仪式,500 多年只有 20 多次,真实的场景只有 亲历者才能见到,却最能引发后人的无限想象。 这将是清入关后紫禁城举行的第二场登极大典。 当年顺治登极,正是明朝灭亡,李自成败退,紫禁城多处损毁,只能一切从 简。大典没有按传统在太和殿举行,移到了太和门。 经过十几年征战,经营,当玄烨登极时国家基本稳定,已经可以按典章制度 举办一场完备的大典了。 而大典应如何操办?大典程序,卤簿仪仗,人员站位等如何安排? 这是摆在清初礼仪官面前的一道课题。 其实,所有的大典细节,在历代的宫廷文档中,都有明晰的记录。即使改朝 换代,除了服饰以外,主要的典礼环节,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对于清代礼仪官 来说,明朝遗留的典章制度文献——《明会典》,就是最好的范本。 今天,当我们试图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时候,《清会典》也为我们提供了所 有重要的线索。 登极大典前,皇帝亲自或者

派遣官员先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向天、 地、祖先等通报一番。 典礼的当天,皇家侍卫严密驻守紫禁城各道大门。 天还没亮,王公大臣都已经穿戴朝服,依次进入紫禁城。 太和门外,陈设着皇帝的步辇,太和门屋檐下,陈设着丹陛大乐的乐队。太 和殿屋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的乐队。 太和殿广场东西两侧,陈设着旌旗,伞盖等卤簿仪仗。 太和殿所有的大门都打开了。 大学士会同礼部官员进入太和殿, 分别将皇帝登极的诏书, 写有贺辞的表文, 笔墨纸砚等放置在不同的桌案上。大学士到乾清门取出皇帝玉玺,送到太和殿皇 帝宝座正南方的桌案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时,八岁的玄烨身穿白色孝服,在乾清门内,父亲顺治 的灵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把自己即将登极的消息亲口禀告。接着,来到乾清宫 侧殿更换皇帝礼服,穿戴整齐后,再到皇太后的宫殿里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 宫中门垂下帘子,示意先帝的丧事暂停。 天色渐亮,皇帝由乾清门左旁门出,前往中和殿。在中和殿宝座就座,那些 即将在典礼中指挥引导的各级官员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 在接下来的仪式 中,他们就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了。 玄烨终于坐到了太和殿宝座上。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他坐了 61 年。 紫禁城最重要的大典,今天已经难以如实还原。而宫廷绘画中也根本没有登 极大典的资 料。 我们在专家指导下,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关宫廷其他典礼的画作提取素材, 利用技术手 段,通过情景再现,动画合成的方法拼接而成了康熙登极大典的盛况。 笼罩在先帝丧礼气息中的登极大典,气氛肃穆。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陈设但 并不演奏。 而当这些乐器奏响的时候,紫禁城也就迎来了重要的盛典。 对于紫禁城来说,每年都有三个最重大的典礼。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国使节在 这一天向皇帝 进献贺辞,其礼仪程序与登极大典相似,气氛却喜庆轻松了许多。 皇帝的生日,古称万寿节,是个全国性的节日。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 画,布匹等将 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 向行大礼。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北半球太阳角度最低,因而是阳光照射 进太和殿最深 的一天。在 2004 年冬至日,我们采用特殊的摄影方法,记录了一年中太和殿最 难得一见的景 观。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额上。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 至,皇帝到天 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

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中国礼制可上溯周代。《周礼大宗伯之职》将礼仪总括为吉礼、嘉礼、凶 礼、军礼、宾 礼五类。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礼可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作为最高礼仪活动上演地,紫禁城的建筑处处显示了规范礼仪的作用。 试想当年一位第一次步入紫禁城参加大典的外国使节, 他走过开阔而漫长的 天安门广场, 穿过幽深的天安门门洞,午门广场两侧的朝房使通往紫禁城的道路显得狭长。从 午门侧门入宫 后,眼前豁然开朗,穿越太和门一侧,他忽然看到一片极度开阔的广场,广场尽 头是高高在 上,金壁辉煌的太和殿。此刻,恐怕在这位使节心中,不得不由衷产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和大婚时皇后的特权。但每隔几年,就 会有一次破 例。 一年之际在于春。阳春三月,是一年中孕育希望的季节。而对于一些中国人 来说,一生的 希望,也是在这个时刻孕育的。 经过层层选拔,一些读书人即将步入紫禁城。 每三年一次的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实上,所有有 资格步入紫禁 城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先前的过关斩将中取得了贡士称号。这场在皇宫里举 行的考试,会 让每个考生感受到成为天子门生的无上光荣。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份殿试答卷, 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 题,在太阳落 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 科举考试的经 历。之后严密封存。先由读卷大臣精选出 10 份最好的,在第三天黎明呈交皇帝 亲自审阅,由皇 帝决定最终名次。 1790 年之前明清两代殿试,都是在太和殿广场露天举行,乾隆年间改在保 和殿内举行,以 此显示皇帝对于考生的关怀。 殿试后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绩的日子,叫做传胪。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 1904 年中国最后一次殿试的金榜,当 年共有 273 人参 加,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谭延闿、沈钧儒等人榜上有名,末代状元为刘春霖。 传胪是紫禁城重要的典礼。 康熙六年的状元缪彤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当天的情形: “当天天气微寒,五 鼓时分,我和 各位进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传胪。前一天已经有传言,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 眼,某某人探 花。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传胪开始,上面喊第一甲第 一名竟是我, 每喊一次名字,就奏乐一番,我怀疑听错了,不敢出列。最后是礼部官拉着我出 来。于是,我 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随礼部官员捧着黄榜沿着御道,从午门中门出宫。” 这一天,三位幸运儿得以享

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从午门中 门出宫。这一 定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考生们在紫禁城里倍感煎熬和光荣的时候, 中国的农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 碌的季节。 这是一组表现农民在不同时节辛苦劳作的画绢。有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出 现在每一幅画 里。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其实,他叫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 他的妻子儿女 也出现在这组《耕织图》里。 康熙重视农桑天下皆知,这本画册无疑会让父皇很开心。 心计颇深的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笑到最后,年号雍正。对于农业的 关注,并不亚 于父亲康熙。 在这本记录雍正皇帝日常活动的起居注里,我们发现即使贵为皇帝,每年也 要作一天农 民。 这是雍正六年二月中旬,全国农民即将进入耕种时节。18 日,城南的先农 坛开来了浩浩荡 荡的队伍。祭祀先农神,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惯例。清代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了 1 700 亩农田,在 祭祀完毕后亲自耕种,为天下农夫作一个表率,表明天子心系稼樯,尊重农耕。耕田时,皇帝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按礼仪规定,皇帝要推三次。而雍 正皇帝意犹未 尽,又多推了一次。 农业国家的兴衰往往依赖于上天的恩威,皇帝自诩为天子,是人世间得到上 天恩泽最多的 人,而一旦上天发怒,兴风作浪起来,那第一个应该领受处罚的人,也非皇帝莫 属。与上天对 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嘉庆蓝色缂丝云龙夹朝袍——祭天 雍正明黄花妆缎云龙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红色云龙花缎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祭月) 宫廷祭祀共有 80 多种,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 大祀多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亲祭,大部分派官员祭祀。而群 祀,则完全是 由官员代劳了。 绝大多数祭祀都是几千年一脉相承而来。 当祖居关外的满族成为紫禁城的新 主人,一种新 的祭祀活动便出现在皇城之内。 坤宁宫祭神,是清代紫禁城中最为频繁的祭祀。这座明代皇后的寝宫,被紫 禁城的新主人 改造成祭祀众神的场所。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 八旗将士把他 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坤宁宫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点前后开始,祭的都是满族,蒙古族的神,带 有浓厚的原始 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祭神仪式。 坤宁宫东北角有一间小屋,在清代

门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内,是一 座灶台,灶台 上有三口大锅。 每次祭神, 都要在神位前杀猪, 在这里用清水煮熟, 再向神贡献。亲自主持坤宁宫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据说神肉没有任何 调料,吃肉对 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重视祭祀,在对上天、祖先和万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 的是对江山永 固的虔诚祈祷。 然而,这种祈祷,并不能保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当明朝在天灾与战乱中风雨飘摇的时候,白山黑水间,一直新兴的力量出现 了。 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将士们,最终征服了庞大的明帝国。当努尔哈赤的孙子 坐在紫禁城宝 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没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经完全融入到传统文明中来,几千年传承 下来的礼仪之 法,又支撑起大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作为国家运行指南的各种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样完备复杂;而在 紫禁城中上演 的各种典礼仪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庄严盛大。 公元 1793 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称为盛世的统治 已经到了第五十 八年,乾隆显然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身边的人正忙着 为皇帝第八十 三岁生日做准备。万寿节是国家三大节之一,不仅举国同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 国家也要赶来 祝贺。与往年不同,在这一年的生日庆典上,将出现一群与众不同的客人,历经 千年几近完美 的礼仪制度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元 1793 年夏天,一支来自英国的船队驶进中国舟山群岛的定海港口,英 王乔治三世的特 使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的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之名进入中国。 英国使团成员在日记中纷纷记录了他们来到中国的第一印象。 而随行画师亚 历山大的作品 也让今天的人们见到了 1793 年的中国。 ——“这里的房子最高只有两层,曲线优美的屋顶,而且居然没有任何防备 野兽和盗贼的 设施,这个国家一定很安全。” ——“处处都是令人吃惊的忙碌景象,中国没有闲人,也看不到一个乞丐。 数以千计的穷 人愿意用肩膀抗运车子所无法装载的东西。” ——“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做人要和气,待人要礼貌的教育。” ——“老年人和家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每家都保留家谱,祖先的榜样不断 被援引,本家 族每年至少一次在一起祭扫祖坟, 家族成员之间从不中断往来, 叔叔会对侄子说: ‘亲人之 间,不必客气。’” 很快,中国人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一个动作也让英国人迷惑不解。 英国使团正使马戛


纪录片园林解说词第三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706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