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蜜蜂生活习性怎样

时间:2016-10-12 09:23: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蜜蜂的生活习性

蜜蜂的生活习性

蜜蜂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覆盖,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成蜂体长约2公分~4公分。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生活方式分为3种:

1.社会性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2.独栖性 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工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3.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篇二:蜜蜂不同期段生活习性的研究

蜜蜂不同期段生活习性的研究

蜜蜂生活的最适合气温15-25摄氏度。气温在5-35摄氏度时(白昼荫处气温,下同)蜜蜂就能出巢活动,蜂王在巢内产卵,工蜂哺育幼虫,整个时期可称为繁殖期。这个时期外界往往有蜜粉源,也是生产各种蜂产品的生产时期。气温长时期在10摄氏度以下时,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

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

蜂群中蜜蜂和子数量的变化,每年都有相似的顺序和速度,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蜜蜂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蜂群在一年中的生活,一般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特点,但是在这些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1、恢复期:早春从蜂王开始产卵、蜂群开始哺育蜂子起,到蜂群恢复到越冬前的群势为止。北方蜂群越冬期长,蜂王在2月底至3月开始产卵;长江中下游地区,蜂王在1月开始产卵。通常,越冬蜂经过排泄飞翔后积极培育蜂子。大约经过1个月,当年培育的新蜂将大部分越冬蜂更替,新蜂比越冬的老蜂哺育蜂子的能力提高 2-3倍,为蜂群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蜜蜂哺育蜂子能力迅速提高,蜂王产卵量增加,每天羽化的新蜂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蜂群发展壮大,蜜蜂和子脾数量都持续增加。有的蜂群出现雄蜂子和雄蜂。蜂群发展到8-10框蜂(蜜蜂在2万只以上),便进入强盛时期。

3、强盛时期:北方一般出现在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在春末夏初。这个时期,蜂群可发展到20-30框蜂(3万-6万只蜂),子脾8-12框,群势相对稳定,蜂群往往出现分蜂热(造王台,培育新蜂王,作自然分蜂的准备)。强盛时期,常有主要蜜蜂源植物大量开花、流蜜,是蜂群突击采集饲料的时期,也是养蜂生产的时期。

4、秋季蜜蜂更新时期:秋季,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结束后,蜂群培育的冬季蜂更替了夏季蜂,冬季蜂主要是没有哺育过的工蜂,它们的上颚腺、舌腺、脂肪体等都保持发育状态,能够度过寒冬,到来年春季仍然能够哺育幼虫。

5、越冬时期:晚秋,随着气温下降,蜂王减少产卵,最后完全停产,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当外界气温下降到5摄氏度以下、蜜蜂周围温度接近6-8摄氏度、巢穴内温度低到13℃时,蜜蜂为抵御严寒就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越冬蜂团,同时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峰巢内的温度。温度越低结团越紧,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以防止降温过多,同时中心的蜜蜂产生热量,使蜂团内部温度升到14-30摄氏度,表面温度保持在6-8摄氏度。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好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

蜂蜜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方式得到食料,以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利于安全越冬。蜂群在越冬期间,没有新蜂羽化,只有老蜂死亡,蜜蜂数量逐渐减少,早春蜂群中的蜜蜂数量减少到最低点。

实践证明,秋季培育的越冬蜂多,强群越冬,蜜蜂死亡率低,饲料消耗少,能保存实力,来年春季蜂群恢复发展快,能够利用早期蜜源。强群哺育的蜜蜂体格强壮、器官大、寿命长,采集力强,而且强群抗病力强,管理省工,是取得高产、稳产的基础。

6、亚热带地区的蜂群越夏:亚热带地区的7-9月,气温常在35摄氏度以上,并且缺乏蜜源,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只在早晚出巢活动。为维持适宜的巢温,蜜蜂扇风,加强通风,采水降温,体力消耗很大,很快衰老死亡,群势迅速下降。10月气温下降,有桉树等蜜粉源,蜂王恢复产卵,蜜蜂又开始育虫,蜂群进入恢复发展时期。亚热带地区的冬春季有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是那里的生产季节。

7、分群。当蜂群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在饲养蜜蜂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养蜂人可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本文摘自39蜂疗网!

篇三:东、西方蜜蜂习性差异比较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 院: 生安院年级专业: 2010生安与检疫 姓 名: 徐舟 学号: s201000493

课程论文题目: 东、西方蜜蜂习性差异比较

课 程 名 称: 生物安全与检疫研究进展

评 阅 成 绩:

评 阅 意 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东、西方蜜蜂习性差异比较

徐 舟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东、西方蜜蜂的习性特点出发,着重比较东、西方蜜蜂的采集习性、营养竞争性、蜂蜜性状、温度调节、暖冬期的采集行为、虫害抗性几个方面的差异。经综合比较之后,笔者认为,在中国,东方蜜蜂具有生产效率更高,更易于管理,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的特点。 关 键 词:东方蜜蜂、中华蜜蜂、西方蜜蜂、意大利蜜蜂、习性差异

前言: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793),为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原产地在东方、简称东蜂。 东方蜜蜂的亚种:东方蜜蜂有6个亚种,即中华蜜蜂(A. c. cerana Fabricius)、印度蜜蜂(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马拉雅亚种(A. c. himalaya Maa),阿坝亚种(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亚种(A. c. hainana Yun et Kuang)。东方蜜蜂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中。东方蜜蜂的蜂王有黑色和棕色两种体色。雄蜂体黑色。工蜂体长

9.5~13.0mm;喙长3.0~5.6mm;前翅长7.0~9.0mm,后翅中脉分叉;唇基具三角形黄斑;体色变化较大,其热带、亚热带的品种,腹部以黄色为主,高寒山区或温带地区的品种以黑色为主。在中国饲养的东方蜜蜂主要以中华蜜蜂(A. c. cerana Fabricius)为主,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华蜜蜂为东方蜜蜂的代表加以研究。东方蜜蜂现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雄蜂幼虫巢房有2层突起的封盖, 内盖呈尖笠状凸起,中央有气孔,蛹成熟时露出内盖。采集半径1,000~2,000m。维持1~3kg(约1.5~3.5万只工蜂)的群势。分蜂性强,分蜂期营造7~15个王台。生存受威胁时,易发生整群弃巢迁徙。产卵有节,消耗省。个体耐寒性强,适应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1758),为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产于西方,简称西蜂。主要的西方蜜蜂亚种有:意大利蜜蜂(A.m.ligustica)、卡尼鄂拉蜂(A.m.carnica)、高加索蜜蜂(A.m.caucasica)、欧洲黑蜂(A.m.mellifera)、突尼斯蜜蜂(A.m.intermissa)、东非蜜蜂(A.m.scutelata)和安纳托利亚蜜蜂(A.m.anatolica)等。该种原产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由于欧洲移民的携带和商业交往,现已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养蜂生产上的主要蜂种。在中国饲养的西方蜜蜂主要以意大利蜜蜂(A.m.ligustica)为主,因此本文主要以意大利蜜蜂为西方蜜蜂的代表加以研究。意大利蜂个体比欧洲黑蜂略小。腹部细长,腹板几丁质为黄色。工蜂腹部第2~4节背板的前缘有黄色环带,在原产地,黄色环带的宽窄及色调的深浅变化很大;体色较浅的意蜂常具有黄色小盾片,特浅色型的意蜂仅在腹部末端有一棕色斑,称为黄金种蜜蜂。绒毛为淡黄色。工蜂的喙较长,平均为6.5毫米;腹部第4节背板上绒毛带宽度中等,平均为0.9毫米;腹部第5背板上覆毛短,其长度平均为0.3毫米;肘脉指数中等,平均为2.3。产育力强,育虫节率平缓,早春蜂王开始产卵后,其产卵量受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大,即使在炎热的盛夏和气温较低的晚秋,也能保持较大面积的育虫区。分蜂性弱,易维持大群。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但对零星蜜粉源的利用能力较差;对花粉的采集量大。在夏秋天两季,往往采集较多的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分泌王浆的能力强于其它任何品种的蜜蜂。饲料消耗量大,在蜜源贫乏时,容易出现食物短缺现象。性情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很安静。定向力较差,易迷巢,盗性强。清巢习性强。以强群的形式越冬,越冬饲料消耗量大,在高寒地区越冬性能差。蜜房封盖为干型

或中间型。

1采集习性的比较

利用蜂蜜孢粉学方法对采自同一地点来源于两种蜜蜂蜂蜜的分析结果表明:东、西方蜜蜂蜂蜜的绝对花粉浓度(APC)差异显著,蜂蜜中的花粉种类差异极显著;东方蜜蜂蜂蜜中的绝对花粉浓度和花粉种类均高于西方蜜蜂蜂蜜[1]。说明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对蜜源植物的选择性更强,而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能利用更多的蜜源植物资源。其原因是东方蜜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和可采低浓度花蜜的特点,能利用零星蜜源,东方蜜蜂个体耐寒能力强于西方蜜蜂,东方蜜蜂工蜂采集气温比西方蜜蜂低3~5℃左右。在同一采集地区,东方蜜蜂每天出外采集和返巢的时间比西方蜜蜂提早和延迟2~3h[2],东方蜜蜂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同一环境下能采集到更多种类的蜜源植物,因而蜂蜜中含有更多的花粉种类,决定了东方蜜蜂具有更大生态位宽度。

2营养竞争性的比较

东、西方蜜蜂营养生态位重叠的平均值为0.7843,种间竞争系数0.9534,说明两个蜂种对营养资源的竞争激烈,但两个蜂种在不同地区的营养生态位表现出不同的重叠和对资源的竞争[1]。单花蜜的生态位重叠和竞争系数比杂花蜜的高。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间发生竞争的前提条件,任何两个生态位重叠时都必然发生竞争排斥作用[3]。东、西方蜜蜂在营养生态位上有很大的重叠度。在生态位重叠的情况下,资源量和供求比,以及资源满足生物需要的程度是决定竞争的关键。当资源有限时,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种之间就可能发生竞争排斥作用。如果资源很丰富,两个种就可以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彼此会减少给对方带来损害[4]。由此可知:蜜源植物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东、西方蜜蜂在食物上竞争的关键。在云南和川西南山区,由于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花期较长,两个蜂种的食物资源相对丰富,会使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降低,竞争程度也会随之降低,这是东方蜜蜂在这些地区还能较好地生存发展的原因。而北方因地势平坦,作物大面积连片种植,蜜源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花期较短,西方蜜蜂密度大,东、西方蜜蜂共存的地区,食物资源的相对有限,可能导致东、西方蜜蜂生态位重叠和种间竞争程度加剧,因而造成东方蜜蜂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幅度减少,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此推测。通过差异性分析,东、西方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差异显著,西方蜜蜂的生态位宽度低于东方蜜蜂的值,说明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对蜜源植物的选择性更强,而东方蜜蜂可以比西方蜜蜂拥有更多的蜜源植物资源可以利用。据此推测,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更具有竞争优势。

3蜂蜜性状的比较

3.1东、西方蜜蜂蜂蜜的感官指标的差异

视觉上,东方蜜蜂蜂蜜的色泽比西方蜜蜂蜂蜜的色泽深;

嗅觉上,东方蜜蜂蜂蜜的气味比西方蜜蜂蜂蜜的气味浓郁;

味觉上,东、西方蜜蜂蜂蜜的味道没有明显区别。

东方蜜蜂能利用零星蜜源和低浓度花蜜,又能在较低温度下采集,所以东方蜜蜂蜂蜜来源于相对多的蜜源植物种类。另外东方蜜蜂蜂蜜中的花粉含量和种类均高于西方蜜蜂蜂蜜,这两个因素可能使其蜂蜜中的色素种类和含量比西方蜜蜂蜂蜜多,也会获取更多的芳香物质,所以可能造成色泽比西方蜜蜂蜂蜜深,气味比西方蜜蜂蜂蜜浓郁。东、西方蜜蜂分属两

个不同的蜂种,即使采集同种花蜜,酿蜜方式、体内分泌物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的不同也会造成色泽和气味上的差异。

3.2东、西方蜜蜂蜂蜜的理化指标间的差异

水分含量:蜂蜜酿造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去除花蜜等原料中的水分,使含水量降低到18%左右。蜂蜜中的水分与原料的水分含量、外界环境的湿度及蜜蜂的酿蜜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东方蜜蜂蜂蜜比西方蜜蜂蜂蜜的水分含量略高,但两者差异不显著[5]。

酸度:正常蜂蜜的酸度在3 ml/100 g以下,最多不超过4 ml/l00 g。东方蜜蜂蜂蜜的酸度较高的可能原因是:东方蜜蜂蜂蜜的酿造时间长,有利于酸性物质的生成;两种蜜蜂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性也可能在酿造蜂蜜时造成酸性物质含量的差异。这两个假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

淀粉酶值:天然蜂蜜中的淀粉酶主要来源于蜜蜂,而不是花粉或花蜜[6],是一种稳定性较差的动物来源淀粉酶,其活性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7]。经高温加热处理或贮藏过久的蜂蜜,淀粉酶会降低。西方蜜蜂的个体较东方蜜蜂个体大,故在酿造蜂蜜过程中可能会添加更多的分泌物;东方蜜蜂蜂蜜的酿造时间较长,蜂箱内部的温度为30~34℃,在此高温下储存蜂蜜也会使蜂蜜中的酶失活,从而使淀粉酶值下降。

4温度调节的差异比较

温度调节是蜜蜂的主要社会性行为学特征。尽管作为单个的蜜蜂个体的体温很大程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以群体为单位生活的蜜蜂能够将蜂群的温度调节到一个稳定的水平。对于穴居蜂而言,它们通过巢内工蜂个体产热来为蜂群加温,通过扇风和蒸发水分来为蜂群降温。温度高于36℃对于子脾的孵化是危险的,工蜂通过采水和在巢门口扇翅来增加空气流通来防止子脾温度过高。工蜂会在巢内或在巢门口朝同一方向排列着扇风来降低巢温。有趣的是,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这两种亲缘关系很近的蜂种在巢门口扇翅姿势是不同的:东方蜜蜂头朝外把外面的空气扇进蜂箱,而西方蜜蜂头朝门口把里面的热空气给抽出来。,我们研究东方蜜蜂西方蜜蜂温度调节比较,发现东方蜜蜂工蜂对温度改变更敏感,并比西方蜜蜂工蜂要先开始扇风。它们都保持各自独特的扇风姿势,这扇风姿势可能也是二者在自然界中长期适应而产生的结果。显然,从蜂箱内抽出热空气来降温要比向里扇风来降温更有效。西方蜜蜂群内温度比东方蜜蜂群内温度更稳定这个观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这可能也是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分布更广的原因[8]。

5暖冬期的采集行为比较

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其采集活动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9]。一般情况下蜜蜂要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包括适宜的温、湿度和良好的蜜粉源条件)才会发生采集行为[10]。尤其越冬期间,温度是气候因素中对蜂群生命活动影响和制约力度最大的因素,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蜂群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11]。在越冬期,东、西方蜜蜂存在过冷却点且二者差异显著。东方蜜蜂过冷却点明显低于西方蜜蜂,蜜蜂的过冷却点与其越冬性能密切相关[12],这也导致了暖冬期东、西方蜜蜂采集行为的差异性。周冰峰等报道,气温低于14℃时的八叶五加花期,中华蜜蜂的出勤数明显高于意大利蜜蜂。工蜂采集飞行的最适温度为18~30℃,气温低于9.5℃,意蜂停止巢外活动,低于6.5℃中蜂停止巢外活动。在14℃时中蜂出巢采集的数量是意蜂的3倍[13]。相比而言,东方蜜蜂在暖冬更为勤劳、更能耐受低温,具有积极调整群体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东方蜜蜂更

容易越冬[14]。

6虫害抗性的比较

东方蜜蜂对蜡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抗美洲幼虫病和白垩病。东方蜜蜂为大蜂螨原寄主,但具抗螨(大、小蜂螨)能力[15],东方蜜蜂对蜂螨的寄生非常敏感,当感染蜂螨后,工蜂即刻做出反应并发生自我清理行为,快速摆动身体和用足清扫,将感染在身体上的蜂螨除去,如果蜂螨藏到蜜蜂胸部或者腹部节间内,自行清理不能去除,蜜蜂将跳起清洁舞,引导其它蜜蜂帮助清理[16]。东方蜜蜂对蜂螨的气味非常敏感,它们能咬开巢房,及时清理出侵染到蜜蜂幼虫巢房中的蜂螨,使整个蜂群的蜂螨寄生率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基本不造成危害[17]。而且飞行灵活,善避胡蜂捕害。

西方蜜蜂抗病力较弱,易感染美洲幼虫病、麻痹病、孢子病和白垩病;抗螨力弱,极易遭受螨害。大蜂螨在幼虫巢房产卵,繁殖于封盖幼虫巢房,寄生于成虫蜂体,造成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影响蜂产品产量。受害严重的蜂群甚至出现幼虫和蛹的大量死亡,新羽化出房的幼蜂残缺不全,幼蜂到处乱爬,蜂群群势迅速削弱。抗巢虫的能力较弱。 7总结

本文研究比较了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在采集习性、营养竞争、蜂蜜性状、温度调节、暖冬期的采集行为、虫害抗性几个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采集习性方面,东方蜜蜂能利用更多蜜源植物,更多零星蜜源,且东方蜜蜂工蜂采集气温比西方蜜蜂低3~5℃左右,并且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要早出晚归。在营养竞争性方面,据推测,在自然条件下,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更具有竞争优势。在蜂蜜性状方面,两个蜂种蜂蜜的水分含量和蔗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还原糖差异显著,酸度差异极显著。东方蜜蜂的蜂蜜色泽深,气味浓郁。在温度调节方面,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效率要高。在暖冬期的采集行为方面,东方蜜蜂更活跃,更容易越冬。在虫害抗性方面,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更强。总的来说,在中国,针对南方蜜源植物种类多,北方温度较低,蜂农知识及经验较少,东方蜜蜂用于生产效率更高,更易于管理,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董霞,赵风云.东、西方蜜蜂的采集习性及营养竞争性研究[J].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7,

104~110.

[2] 邵瑞宜主编.蜜蜂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8~19.

[3] ]高增祥,季荣,徐汝梅,等.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J].生态学报,2003,23(3):559~570.

[4]付必谦主编.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2

[5] 赵风云,周丽贞,邝涓,董霞,东、西方蜜蜂蜂蜜的差异性分析[J].蜜蜂杂志,2007,27(12):9~10.

[6] HUIDOBRO JF,REA ME,ANDRADE,PCB,et al.Enzymatic Determination of glycerol in honey[J].Journal

of Agrlculturaland Food Chemistry,1 993,41:557~559.

[7] 李军生,黄位明,张嘉婧.淀粉酶在真假蜂蜜中的区别[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1):75~78.

[8] 汪正威,杨明显,李华,谭垦.东、西方蜜蜂蜂群的温度调节比较研究[J].中国蜂业,2010,61(11),

22~23.

[9] 周冰峰.蜜蜂饲养管理学[H].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0] 芳邻,匡海鸥,张学文.东方蜜蜂采集行为初步观察[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2(4):407~410.

[11] 王树兴,李位三.温度对蜜蜂群体越冬生命活动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1 995,14(2):61~63.

[12] 志勇,薛运波,王志.东西方蜜蜂越冬期过冷却点的测试及过冷却点与越冬性能的关系[J].蜜蜂杂

志.2006,(11):12~13.

[13] 曹义锋,余林生,毕守东.温度对蜜蜂影响的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7,27(4):13~15.


蜜蜂生活习性怎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79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