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宇宙物质起源论
物质起源论
--雕像 原著
我们的宇宙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现有广为人知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那么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呢?那个被爆炸的超大巨星体应该就是物质的起源,那么那个被爆炸的超大巨星体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物质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吗?还有没有类似的超大巨星体爆炸产生第二个宇宙呢?质能守恒定律、相对论也许能帮我们寻找到答案。
爱因斯坦提出这两个理论,超乎人类想象,可以说是非人类或地球生物所能企及的高度。
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在进行着质能转换,包括非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的质能转换过程非常缓慢,生物的质能转换过程相对较快,无论是非生物,还是生物,裂变是其质能转换的一种终极模式,是质的飞跃。裂变并非放射元素的特性,所有物质均有元素构成,元素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裂变,裂变也并非是一定是物质转换为能量,也可能是一种物质转换为另外一种物质或者说一种元素转换为另外一种元素,只是条件要求不一。
设想,现今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爆炸是一定能量聚集在密闭空间产生的爆发式膨胀,那么说明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可能爆炸冲破了空间束缚。但是密闭空间之外又是什么呢?会不会有无数个这种密闭的空间同时存在,只是我们现处这个宇宙在那个时间点爆炸了呢?如果仅是我们现处这个宇宙空间产生了爆炸,此观点可印证出宇宙空间是有边缘的,这个边缘则是其他未爆炸宇宙空间的外壁。如果我们现处宇宙在那个时间点爆炸了,只是由于其他密闭空间爆炸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连锁爆炸,整个“大宇宙”在不同时点产生爆炸共鸣,共同冲破各自的束缚空间,那么此观点可以印证整个“大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之前,宇宙空间应该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它是由各种形态的能量所构成的,其中有正能量、负能量,各种能量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转换成为物质,物质又不断吸收各种能量产生新的物质,又不断的加速能量的转换,当然物质在吸收能量的过程中也在释放能量,而这种能量的吸收、释放在朝着不同的方向、方式进行。还有一点,能量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会产生质变或者是裂变,同样,物质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其内部的能量一样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产生质变或裂变,从而发生宇宙大爆炸,将能量释放出来。总体来说,质能守恒定律是宇宙定律,整个宇宙维持着质量、能量的一定平衡,才有了今天的宇宙格局。周而复始,循环发生。
生物是宇宙进化的演化模式之一,是微系统质能转换的快速过程。只有物质具备了自有的质能转换系统,才能叫做生物,而不具备自身主动质能转换系统的物质,叫非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在快速的进行着质能转换过程,之所以先有植物而后有动物,是因为动物是更高级别、更快速的质能转换过程。植物的质能转换过程,目前叫“光合作用”,通过吸收外界能量,不断重组为自身同类物质,动物更是具备获取能量的主动性,将其他物质吸收入体内,然后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换为自身同类物质。无论是非生物、生物,植物、动物,在吸收能量,转换为自身同类物质的同时,都在释放能量返回宇宙空间。
人类同样如此。人类在吸收各种食物转换自身能量,又将能量转换为自身同
类机能组织的同时,也在不断释放能量。不仅仅是呼吸、皮肤的热能,还有我们无法看见的能量,暂时取名为“生物能”。理论上而言,如果我们能够维系自身质能转换系统,人类是可以永生的;如果我们能够阻止或利用生物能的释放,人类是具有更多、更强的功能的。
总而言之,整个宇宙的循环都是质能的转换过程,在质量和能量达到一定平衡点时,会有更高级形态的质能转换微系统,如植物、动物,也许还有更高级、能快速的质能转换微系统形态。恒星是宇宙质量转换为能量的爆发点,恒星释放完能量之后,我们认知到会形成中子星、黑洞等物质形态,具有强大的磁场能量,当无数的恒星能量释放完毕,形成众多的强大磁场能量时,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宇宙质能平衡点,物质再次聚集,再次演变为物质吸收能量,聚集能量,再次发生宇宙大爆炸,产生一个新的质能平衡,再次孕育生物。
篇二:《宇宙起源与发展》论文
《宇宙起源与发展》
论文报告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自 古以来,对宇宙的思考就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天体的崇拜与神
话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最早的敬畏。科学的发展并不总是那样死板,人类的文明进化总是充满着浪漫与奇妙,那些人,那些事,都在探索宇宙这条鲜花灿烂的小径上留下了自己芳香宜人的脚印。
探索宇宙那些人儿
在没有电没有灯的远古,每当太阳落山,一切生产活动也就不得不停止,而早期人类单调的生活方式与旺盛的精力也使他们不会就此睡去。观察星空成了他们打发时间思考世界的良好途径。我不得不说一下月亮。 月亮,古称“太阴”,是我们可以在夜空里看到的最大、最亮、最富于变化的星;也是传说和神话最多的星。
人类对月亮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在不同神话中都有对月亮的不同描述:嫦娥奔月就提到了不死药、蟾蜍、射日;而古希腊神话的月亮女神兼职狩猎女神,主宰繁殖、接生的女神。这些都和月盈月亏的轮回有关,也算是古人类对自然不约而同的一种解读。
现在发现的最早史诗《吉尔嘉美什》便是一部以月亮盈亏为背景创作的叙事
诗。而英国巨石阵据考也与月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霍金斯提出了更惊人的理论,
他认为巨石阵事实上一部可以预测及计算太阳和月亮
轨道的古代计算机。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白昼太阳发
出的光辉将一切淹没,灼热刺眼的光使人无法观测。
月球由于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光线柔和,易于直视。
因而在众多深化传说中月亮多以温柔慈祥充满母性的
女神形象出现,而太阳则是威严强大的男神形象。可
以说,对月亮的观测和理解是人类了解认识宇宙的第
一步。
月亮是夜幕苍穹中最耀眼的珍珠,但人们依旧无法忽视布满夜空的钻石--星星。对星星的观察是与观察月亮同样古老的仪式。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占星术一直都是巫师占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希腊人以其极富创意的思维给天上的无数星星附以美丽的故事。但是他们又是否会想,那些美丽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呢?宇宙又是什么呢?
看这美丽的水晶球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希腊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构建了自己的宇宙模型。宇宙的中心静立着地球。宇宙外围圈围着一个旋转的球形壳体,星星固定在壳体之上。包括太阳和月亮在内的行星在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空间内运行,而且每颗行星都是匀速地、在一个圆形轨道上运行。
他认为,宇宙时由55个透明的球形壳体或者水晶球组成的,
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点旋转:地球的中心,同时也是
宇宙的中心。7颗行星(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
木星、土星)中的每一颗都分别被两个壳体嵌围在里面并被其移动,此外,一颗行星的每个壳体分别与邻近行星的
另一壳体相接触。最外层的壳体上附着着星星。古希腊的
托勒密将地心说的模型发展完善,且为了解释某些行星的
逆行现象(即在某些时候,从地球上看那些星体的运动轨
迹,有时这些星体会往反方向行走),因此他提出了本轮的
理论,即这些星体除了绕地轨道外,还会沿着一些小轨道
运转。后来,天主教教
会接纳此为世界观的“正统理论”。 托勒密
的理论能初步的解释从地球上所看到的现象,
但是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支持日心说的证据逐渐出现,且有些证据
无法以地心说解释,地心说逐渐占了下风。在
现代世界,支持地心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
尽管这个模型根据现代科学证实它是大错特
错,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从原地不前,四
处张望的阶段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漫长的中世纪像乌云般遮蔽了整个科学
界,而划破长空的第一丝光线则是哥白尼的
“日心说”。古典宇宙学的大厦已经坚定的存
在了2000多年,基督教用名为“上帝”的涂料将其粉刷的富丽堂皇。然而在其看似坚固的外表下,确实弱不禁风的根基。这股风便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大楼,教会烧死了宣扬日心说的布鲁诺,驱逐了哥白尼,却
依然阻止不了亚-托地心说大楼的轰然倒塌。
精确运行的行星
我珍爱类比胜于一切,它是我可信赖的主人,它了解自然
的所有秘密,它可能在几何中被忽视了。————开普勒 1601年,第谷逝世。约翰·开普勒接替了第谷的工作,开始编制鲁道夫星表。但开普勒的兴趣和注意力却更多的放在改进和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说上,
在探讨行星轨道性质的研究上。他发现第谷的观测数据,与哥白尼体系、托勒密体系都不符合。他决心寻找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和行星运行的真实轨道。
最初的研究从观测与理论差异突出的火星着手。他运用传统的匀速圆周运动加偏心圆来计算,均遭到失败。经过长达4年近70次各种行星轨道形状设计方案的计算,开普勒认识到哥白尼体系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偏心圆的轨道模式与火星的实际运动轨道不符。于是他大胆的抛弃了统治人类思想达2000年之久的“匀速圆周运动”偏见,尝试用别的几何曲
线来表示火星轨道的形状。他认为
行星运动轨道的焦点应该在产生引
力中心的太阳上,并进而断定火星
运动的线速度不是匀速的,近太阳
时快些,远太阳时慢些并得出结论:
太阳至火星的直径在一天内扫过的
面积是相等的。开普勒把这结论推
广到其他行星上,结果也是与观测
数据相符。就这样,他首先得到了
行星运行的等面积定律。随后他发
现火星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
焦点位于太阳上的椭圆,他把这结
论应用于其他行星也是适用的。于
是他又得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轨道
定律。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1609年
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上。但他
对自已取得的成就还不满足。他渴
望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行星的总体
模式,把各行星联系在一起。他坚
信存在着一个把全体行星完整地联
系在一起的简单法则。
在这个信念鼓舞下,开普勒忍受着个人在家庭方面遭受的巨大不幸,在很少有人了解和支持的困难条件下,经过九年的反复计算和假设,终于在1618年找到
在大量观测数据后面隐匿的数的和谐性: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就是周期定律。
1619年,他在《宇宙的和谐》一书中介绍了第三定律,他情不自禁地写道:"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的。大局已定,这本书是写出来了,可能当代有人阅读,也可能是供后人阅读的。它很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信奉者一样,这一点我不管了。"
开普勒的三定律是天文学的又一次革命,它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繁杂的本轮宇宙体系,完善和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开普勒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试图建立天体动力学,从物理基础上解释太阳系结构的动力学原因。虽然他提出有关太阳发出的磁力驱使行星作轨道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对后人寻找出太阳系结构的奥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作出重要的提示。
来,像光一样跑吧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但是,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
一个新时代的黎
明--要到1905年才发生。当时,德国的物
理学杂志《物理学年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瑞士职员。他没有上过大
学,没有用过实验室,通常跑的也只是伯尔
尼国家专利局的小小图书馆。他是专利局的
三级技术审查员。(他申请提升为二级审查
员,但遭到了拒绝。)
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
907年,反正有时候书上是这么写的,有个
工人从房顶上掉了下来,爱因斯坦就开始考
虑引力的问题。像许多动人的故事一样,这
个故事的真实性似乎存在问题。据爱因斯坦
自己说,他想到引力问题的时候,当时只是
坐在椅子上。爱因斯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
一下子使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视界开阔
了几十亿年。该理论尤其表明,光速是不变
的,最快的,什么速度也超不过它。因此,
这使我们一下子弄清了宇宙性质的核心。
篇三:《探索宇宙起源之谜》观后感
探索宇宙起源之谜
现在我们对太空、星体、宇宙、能量的了解比我们的先辈多得多,随着新的现象不断发现,我们的幻想也在不断增长,观看这部科教片时,它带领着我们畅游宇宙,在时空之间穿梭,感受我们周围奇妙的力量和精心复杂的构造,并且我们会对宇宙的发展,我们在宇宙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此类科普片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
“我们是坐在一次有控制,有目的爆炸里的乘客。就像那些微生物一样,坐在一块正在爆炸的手榴弹的弹片上。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即使是时空,都形成于一瞬间。但那绝不是一次毫无秩序的爆炸,最初似乎还相当有节奏、相当协调,似乎已经设计好了,对我们和我们的星球都有利”这是《探索起源宇宙之谜》的开场白,注意最后一句话,尤其是“似乎已经设计好了”,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如果我们抛去对托勒密地心学说的过多的偏见与指责,认真思考和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研究,从某方面来说,托勒密的地心说似乎也并不是那么荒谬,地球也许不是宇宙的地理中心,但是它似乎是生物的中心,地球远远不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原始行星,而且好像在每个方面又是与众不同的。不然,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从观测结果看整个宇宙似乎是精心为人类设计的呢?你可以说是巧合,或者是几率。但是,正如影片所描述的,如果我们综合所有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宇宙特性和所有这些已知参量随意聚合在一起的概率,大概是十的215次方分之一,概率之小令人难以置信,估计得说不可能。
总的说来,这部纪录片对我们的启发还是有莫大的帮助,对我们了解世界,生命存在的终极目的及意义引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不易与可贵,对时至今日的环境保护也有所裨益。毕竟现阶段,只有一个地球。
班级:地质四班 姓名:姚福兰 Qq : 1468093682
《宇宙物质起源的心得体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5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入学生会申请书3000字
- 下一篇:德智体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