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16-10-10 00:19: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追河者—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追河者—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姓名: 鲁臻霖

学号: 20111641

班级: 11级汉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O一三年十二月

追河者—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摘要

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借一个追河青年与北方的河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根源的坚守和对青春生命的赞美。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细节,试图解读其深刻的文化寻根内涵。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作者张承志对生命意志的推崇和肯定。

关键词:北方的河 寻父 青春

在当代文学史上,张承志及其作品被认为是特立独行的,甚至是不合时宜的。然而他却始终不为世俗所动,执着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精神哲学,固守着自己的神圣理想。张承志以一种具有燃烧性的、放荡不羁的语言和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别具一格的一面。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围绕北方几条主要河流展开叙事。在叙事过程种,作者不断变换叙述视角(你、我、他),通过对过去经历、现实体验、未来设想的描写来展现作者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的成长经历1。在这一代人的经历背后,和一些人的观点相异,作者肯定了以黄河为象征的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抒发自己对青春的热烈追求,和对生命的诚挚赞美。 在详细解读作品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真体会作者在作品开篇的那一段引言。唯有读懂这一引言,我们才能全面正确把握整篇作品。“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张承志创作《北方的河》时,正直八十年代文化寻根热潮。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和作品否定过去的时代,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这里面尤其以大型

1 窦中超.从叙述学角度对<北方的河>解读.[J].文学评论

纪录片《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为要。《河殇》全面唱衰以黄河为象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在痛苦。它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文明衰落了”“黄河无疑是世界上最暴戾最性任的一条大河”“五千年过去了,亚细亚的太阳殒落了”“当黄河文明也像埃及和印度一样,终于衰落下来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心灵就特别悲凉和痛苦”“中国将被开除球籍”“然而,文明毕竟衰落了。历史的富足,文明的悠久,毕竟都是昨天的故事。”诸如此类的言辞贯穿始终。与《河殇》基调迥然不同的是《北方的河》,张承志肯定黄土文化根的作用,相信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判,那一代的价值终将显现,民族的命运也当乐观。正是这种乐观,激励着作者和文中的叙事主人公,保持旺盛活力,不断地去追求青春生命的价值。

2

一、寻父—追河者的寻根之旅

某种程度上说,《北方的河》讲述的就是一次次追河的路程。文中的他走过了北方的很多河流,黄河、湟水、白龙江和洮河、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甚至内蒙古的锡林河以及青海的通天河,他还将去最北的黑龙江。走过这些河流,并不是漫步目的或无聊透顶的闲逛,每一次出发,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在指引驱动。而在小说中走进黄河,就是一次寻父之行。

小说从开往河底村的汽车写起。汽车上人群拥挤,那些质朴欢乐的农民,带着黄土地和黄河水的气息,这气息似乎让他触摸到了这一片土地。“这片无边无际的黄土山帽和这蓝得质朴的天,都使他踏实”,“单是在这样打大自然和人群里,就使他觉得心旷神怡”。透过这些话语,可以窥见他对这一片土地这一条大河的喜爱与崇拜。当他再一次见到雄浑壮阔的黄河奔腾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时,这种感情更加激烈。

小说对黄河环境的刻画细腻生动,使得黄河和黄土高原那种壮景跃然纸上。“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沉入陕北 2 参看纪录片《寻梦—河殇》解说词。《河殇》是中央电视台1988年播放的,而《北方的河发表于1984年。时间上相隔几年,因为文化寻根的相同宗旨,所以在此作为对比关照。

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这时,黄河,黄河又燃烧起来了。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整个一条大川长峡此刻全部熔入了那片激动的火焰。山谷里蒸腾着朦胧的气流,眼前充斥着,旋转着,跳跃着,怒吼着又轻唱着的一团团通红的浓彩”“黄河就在眼前冲撞着,倔犟地奔驰。这河里流的不是水,不是浪,是一大块一大块凝着的、古朴的流体。”这种壮阔的景象正是以黄河为象征的中华文化的显现,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广博性在这些景象中得到了印证。当他见到这样的黄河时,他找到了他的缺失的父亲——他的根。

他从小父爱缺失,关于父亲的记忆是那么的不堪回首,以至于他要用“狗杂种”来发泄自己的愤懑。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女英雄、女老干部、女革命家都不配和母亲比。即使有伟大的母亲,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父亲,渴望一种根的存在。于是他不停的寻父,直到黄河的出现。“可是,今天你忽然间发现,你还是应该有一个父亲,而且你已经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今天你给自己找到了父亲——这就是他,黄河”“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父亲黄河无处不在给他关怀,无时不在给他生命的活力。因为黄河,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找到了答案,“合理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答案你今天自己找到了:黄河是你的父亲,他在暗暗地保护着他的小儿子。”当给他保护的黄河就在眼前,他立即想要投入父亲的怀抱——游渡黄河

如果说以上介绍还仅能当作是作者的寻根想象,那么湟水边四千年前的破碎陶罐则是文化根源无疑。陶罐碎片上有花纹,有森林。虽然碎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彩陶罐子的下半截已经没有了,鼓鼓的腹截断在一条锐角鲜明的线上,陶器质地又细腻又结实,通体施着橙色的薄衣。罐子腹上一个布满密网的大圆圈里,有一个粗放的黑彩勾画的怪人。那人形朝着他们手舞足蹈着,辨不清五官的脸孔上似乎凝着一种静默的、神秘的表情。光洁流畅的线条从陶罐的肩部流到底部,只是中间残缺着黑洞洞的一块。”彩陶成了河,成了他执著追寻的文化根源。

《北方的河》中不同的河流有不同的特征,而这种不同的特征也被赋予不同的父亲文化意蕴。黄河集中了父亲原型的基本意蕴:力量、诚严和责任感,是主人公精神上的“父亲”;湟水“静谧”、“神秘”、“宁静”、“自然”,赋予了父亲原型以悠久的历史血脉;额尔齐斯河“看重诺言和情义,也看重人的品质”,具有父亲最基本的品质:敬重诺言和承担责任;永定河“饱含着深沉的艰忍和力量”,但又“沉静、含蓄、宽容”,从另一侧面丰富了父亲原型的意蕴,体现出对力量的自信和行动时的镇定自若;梦中的黑龙江是主人公对前面四条河感受和

认识的升华,在这条大河中,寄托了他内心的全部憧憬和希望,是一个拥有着巨大潜能的,热情、成熟的父亲形象。不同的父亲形象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意蕴。而这里面黄河则占据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文化内涵。

在这追河的过程中,主人公找到了缺失的父亲,而作者张承志则为自己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执著坚守找到了依据。有根才能稳重,有根才会有希望。

二、青春—追河者的生命赞歌

《北方的河》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还是一曲青春生命的赞歌。

张承志曾经提到,他喜爱的形象是“一个荷戟的战士”3。他这样表达自己对青春生命的追求“为了寻求自由和真理,寻求表现和报答,寻求能够支撑自己的美好,寻求连我自己也弄不清是什么的一个辉煌的终止,我提起笔来,如同切开了血管。对我来说,我的文学需要青春的鼓舞”。这样,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何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充斥着对生活的乐观激情。在《北方的河》中,岁月在流逝,躯体在衰竭,但主人公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对青春生命价值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他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参加人文地理研究生考试之前,主人公走进北方的河。在追河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旺盛的生命活力。在黄河边,他置存在的危险于不顾,毅然跳进滚滚江河。离上一次游渡黄河,时间已经过去几年,谁都无法抗拒生理的衰竭,但面对衰竭的身体,他却依据保持着曾经的执著和激情。“渐渐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记忆中只有轻松活泼、满心舒畅。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而且这回你没有走那四十里路,肚子里是白面荞麦馅饼而不是青枣子。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妈的,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通过通过这段话,我们已经感觉到不经意的变化,他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然而他绝不会如此轻易的承认青春的流逝,因为他携带的理想,还等着去实现。他相信青春、期待青春,他认为只要是青春就会是美丽的。一句“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将他的生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张承志.生命的流程—为小说集<北方的河>而写[J].读书.1986.(10).

篇二:《大河家张承志》阅读附答案

大河家张承志① ⑴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⑵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⑶这样的地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神交。 ⑷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⑸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股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⑹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⑺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⑻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⑼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⑽清晨时分,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⑾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⑿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⒀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⒁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⒂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⒃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⒄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⒅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选自张承志散文集《大西北》,有删改) 【注释】①张承志,回族作家,原籍山东济南。代表作有《北方的河》等。 6.阅读文章⑴至⑺段,下列对“大河家”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大河家是一处偏疏贫穷却又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的黄河渡口。B.大河家是一个风景壮阔悲凉夺人心魂、人们生活轻松自然又宁静的地方。C.大河家是沟通着甘青两省人民生活的枢纽,也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D.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

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那里有店铺簇堆的大河家集。 7.结合语境,理解第⑽段画线句中“漂亮”一词的丰富内涵。(4分) ▲ 8.⑿⒂段写韩三十八看河时“总是默默不语”“一声不响”,作者强调韩三十八这些神态的 用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 ▲ 9.⒅段中,作者说“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请结合全文,探究“去大河家住一阵”的原因。(8分) ▲ (二) 6.(3分)B7.(4分)⑴黄河与岸边景致相互映衬显得很美。白雾笼罩下的黄河有朦胧之美,雾散之后阳光下的黄河与两岸的红石头山、青杨林相互映衬,“红”与“青”更是写出色彩之靓丽;⑵黄河有着壮阔的雄姿。文中用“劈开”“狂怒狂欢”“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等词句就写出了滔滔黄河咆哮奔涌的气势和生命力。⑶黄河汹涌中却有着无尽温柔,她滋润了青杨林的冲天气势。 (评分标准:与“环境的映衬”意相近,得1分;答出“黄河的壮阔”之意,得2分;答出 “黄河的温柔”之意,得1分) 8.(4分)韩三十八老人在看河时,看到黄河的雄姿、壮阔和生命力,让他想起自己的坎坷而历经险境的人生经历,而他在不断的看河中,读懂了黄河,黄河是他的家路,能使他心灵归于宁静,强调了韩三十八老人的稳重如山,胸有成竹的特点。 (评分标准:答出“历经险境的人生经历”和答出“韩三十八老人的稳重如山,胸有成竹的特点” 即可给满分。) 9.(8分)

【说明】原因要素:回藏各族淳朴自然风情、黄河壮阔风景、家园情结、韩三十八经历险境后的生命姿态、作者自身经历等。能够结合这五点要素,从表层到“我”深层精神心灵层面搭建内在的逻辑关联,并形成整体理解,合理即可。如果能由此抽象拓展,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酌情加1-2分,加至满分为止。

篇三: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读张承志《北方的河》

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就像读一首理想主义的诗,一首深刻的人生哲理诗。读他的《北方的河》就像在憧憬一个梦,这篇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充斥着一种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读着《北方的河》,就像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的一次跋涉。

张承志的小说中总是充斥着对祖国河人民命运的关注,他在现实中感到迷茫,但同时又充满了希望,对伟大的祖国充满着深沉的爱和无比的死心塌地的信任,正如他在小说开头一段中所说的:

“对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

作者对他的祖国是自信的,对他自己是自信的,这也使《北方的河》中的“他”也充满了自信。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被北方的河惯坏了的野孩子,北方的河用它特有的狂野河宽容娇惯了在它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小说中的“他”是一个知青,是一个伟岸的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物,他热爱北方,尤其热爱北方的河,北方的这些河曾使他干瘪的灵魂一度饱满,在这些奔腾的大河中,他追寻着人生的真谛,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他在追寻中成长,健壮,成熟。从无定河到黄河、到湟水,从追忆中的额尔齐斯河到梦想中的黑龙江,北方的这些大河见证了他的成长。

“他”是在北方的河的爱抚和关照下成长起来的,是黄河的粗糙又温暖的安慰使他成长,永定河的沉静、含蓄和宽容让他成熟,

黄河,作者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一条河,黄河是北方的第一大河,它是北方最伟大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出了华夏文明,所以作者在小说中说:

“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

黄河孕育了“一个犷的大自然,一个广阔的世界”——北方,黄河中凝聚着一种深重的历史沉淀,让我们一代代地去解读、去发掘。在小说中,黄河的出场是震撼的,是阔大的

“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他腰折膜拜的大自然”

正是在这种粗糙又温暖的大河的安慰下,使他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坚强的青年,一个在爱情和友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索中站起来的战士,在他的生命流程中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诚挚热爱、对爱情忠贞不渝。“他”用“他”那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青春走遍了北方,去追寻一条条北方的河的足迹,这些河也从未让他失望过,给他带来了一个个的奇迹。虽然在最初见到永定河时他觉得这是一条屈服的河流,但最终他发现

“永定河没有屈服“,”这并不是一条屈辱的驯服的浅流。听那石头落水的声音,那声音里充满着深沉的坚忍和力量,永定河没有屈服。“

小说中“他”的形象是饱满的,是有血有肉的,它不是作者的一种观念化和抽象化的机械地创造出来的产物,它与生活是那么地贴切,是一个平凡的但又丰满的生活中的英雄,一个搏击风浪的勇者。但是他具有这些光环的同时,他也并非是完美无缺,他开始是一个稚嫩的、被那些北方的河惯坏了的野孩子,他偏执而且自信,用他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的对他们或爱或憎。但他敢于正视自己,他有强烈的自信去面对生活,他相信未来,执着地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对事业他是执着的、果断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轻易地解读出他对两种事业的孜孜追求,一个是看得见的,是辛苦但又博大的地理学,还有一个是不流于表面的,是深藏于文本中的需要我们解读的,直到最后他才告诉我们的,

她笑着说道:“研究生,等你考上并且念完了研究生,得到了学位,而且——也许将来当上了讲师、副教授或者教授以后,你准备做些什么?”

“哦,我没有想到那么远,”他沉吟着回答,“不过,我在想,恐怕我会再次改行。”

“改行?”她大大地震惊了,“改行?干什么?”

“我想写诗,”他低声回答道。

对于地理学,起先他是明确的,他自信他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一个他最喜欢的位置,他相信这个位置就是地理学,“是地理,毫无疑问,只有地理”。为了这个目标,他去了黄河、湟水、永定河,他还想去看黑龙江。他要研究这些江河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形态。是他那曾有过的“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的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河流是神奇的,尤其是北方的河,它有着深厚的内涵,就像黄河的狂野,额尔齐斯河的坚定,永定河的沉静、含蓄和宽容。他从这些北方的河中研究地理、解读生活、挖掘诗意。

同时,他把现实中的一切生活都赋予了一种河流的内涵,当他坐火车时,他感到“列车也是一条河”,一条汹涌的河,当他去拜访他未来的导师柳先生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同样的状态,“他入了神地听着,觉得这位老人的思索也像一条伟大的河,”正是这些看得见的北方的河和看不见的河使他窥探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诗的世界,所以他对我们说:“我要写一首诗”,他窥探到了这个殿堂并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它,虽然它的开头写得乱七八糟。“不过----我相信能写出来,”他说,这是他的自信,他的执着。

他写诗的梦想是在他游黄河的时候萌生的,

这不仅仅是河流地貌,也不是地理学,这是一支歌,一曲交响乐,是一首诗

这些河流在他的脑海里飞旋激荡,使他兴奋得晕眩,让他窥探到了那一扇殿堂的门径,他看到了那么多熟识的面影和那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就是他的那首诗——《北方的河》。这是他为自己的诗找到的题目。但是这首诗的开头并不顺利

“我也知道,这开头糟透了,“他说,”这些开头全应该撕掉。“

他曾经是那么自信,他认为只有给他一个精神饱满的晚上,只有一个寂静的环境,那些东西就会一片瀑布或者一股火焰一样直接喷到稿纸的格子里,不过后来他明白那些东西不是喷涌,“而是我拼命地挤,挤出来的全是一下又干又瘦的瘪三儿”,虽然不是很成功,但这个自信的战士没有屈服,他也不会屈服,他用他那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我会把它写出来的”说得是如此的掷地有声。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真理——天道酬勤,所以最终他成功了。

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

他成功了,找到了他自己的位置,他放弃了他的地理学,须知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 放弃异味着一种成长。理想的追求是这样,爱情也是如此,小说中的“他”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含蓄的,它开始于狂野粗糙的黄河,结束于含蓄宽容的永定河,最终,他们在一曲凄凉的冈林信康的歌声中结束了他们悲壮的爱情,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他们的爱情在凄凉的歌声中落下帷幕,结束得那么凄美绝伦,在那宽容的永定河边上,他们宽容地、真诚地为对方祝福,她找到了她的岩石,而他,找到了他的北方的河,同时还有他心目中的那个“她”。

她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她有本事从人群中一把抓出我来,火辣辣地盯住我不放。她一眼就能看清两块石头之间的不一样。她会在我们男子汉觉得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得心平气和,而我则会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再冲上去。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品质,妈妈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搞摄影的,她见过真正的生活,懂得艺术。她的生活历程相等于“他”来说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另一种可能,她能让那个偏执的、自信的战士得到修正。她孜孜地追求着艺术,解读这生活,她在湟水边上拍了一张静物,那是他们复原的一个彩陶罐,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副作品,因为它像生活一样,她觉得她的生活是破碎的。所以她虽然坚强,是一个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的女性,但作为一个女人,她也会累,需要休息,所以她也需要一块岩石,一块可以让她休息的岩石,所以她最后离开了他,选择了一块可以让她休息的岩石,让我们在此为她祝福。

《北方的河》与张承志的许多小说一样呈现出一种诗话小说的倾向,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强烈的节奏感。他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从而是小说达到了诗的境界,他所写的北方的河就是小说主人公的那首诗。


北方的河张承志阅读理解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5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