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同市南郊区化肥使用情况

时间:2016-10-09 22:31: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五、山西省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增补调查企业表

山西省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增补调查企业表

1

上述企业均源自:

上述企业均源自:

3

上述企业均源自:

篇二: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现状及保护研究

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水

质现状及保护研究

彭振丽

(大同市水务局 山西 大同037004)

摘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赖以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严重缺水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大同市地 下水水源地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的污染,给工农业用水特别是饮用水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 响。本文着重介绍了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并提出地下 水水源的保护措施,为缺水城市水源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源地水质污染保护

大同市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 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 均值的1/8。市区更是少之又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1立方米,占全国平均值的3%, 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界限,因此被列入全国110座严重缺水城 市之一。为了维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的生产需求,每年超采地下水多达5000-8000万 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 积达394平方公里。另外,我市多年煤矿高强度开采和其他工业 及生活废水的排放,直接导致地表水的污染,境内已无一类地表水。而且由于水循环加剧, 市区部分区域浅中层地下水也受到一定污染,已不宜饮用。由此可见,我市水资源现状令 人堪忧,以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严重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水污染特别是地下水水污染问题已经是我市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 的任务。

1. 地下水自然环境特征

我市用水结构是畸重地下水,畸轻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达80%。市区有水源地6片,分别为白马城水源地,城西水源地,十里河水源地,高庄水源地,城南水源地和开发区水源地。市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其中冲洪积倾斜平原孔隙水、冲湖积平原孔隙水与河谷阶地孔隙水,是大同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的补给除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与山区侧向补给外,各条河流的渗漏补给也比较强烈。

地下水按所处地貌单元划分为河谷阶地孔隙水区、洪积扇裙孔隙水区、倾斜平原孔

隙水区、黄土丘陵孔隙水区、冲湖积平原孔隙水区五个亚类。 1.1河谷阶地孔隙水区

分布于御河、淤泥河、十里河河谷及其两岸。含水岩性为砂砾石、厚度大,颗粒粗, 总厚30-60米,该含水岩组是大同市重要的供水开采层。 1.2洪积扇裙孔隙水区

较大冲洪积扇有十里河、口泉河、煤峪口河、鹅毛口河等。含水岩性为中粗砂。

其埋深、厚度及粒度均向扇前缘变浅、变薄、变细,富水性好。 1.3冲湖积平原孔隙水区

由第四系洪积物、冲洪积物组成。含水层岩性以粗各类砂砾为主。总厚10-30米,

以层数多、单层薄、颗粒细为特点。 1.4倾斜平原孔隙水区

由第四系洪积物、冲洪积物组成。含水层岩性以粗砂为主。近边山一带砂砾石增多,

与冲湖积平原接触带多为粉细砂。 1.5黄土丘陵孔隙水区

含水层由亚砂土夹中细砂组成。富水性差。 2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

从2001年到2005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在市区白马城水源地,城西水源地,高

庄水源地,城南水源地4片水源中选取二十个井进行监测。

水源地水质监砗测项目为PH值、氨、氮、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井深、水位,监测频率为每年6月9日各一次,分别代表枯水期、丰水期的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具体监测结果见表I-1。

由表可知,大同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和亚硝酸下车氮均有个别井位超标。其中氨氮超标井位发生在2005年丰水期,其年均值为0.036。超标现象最多的是氟化物,五年平均值为0.786,超标率为18%;其次总硬度,五年平均值为336.66,超标率为11.53%。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源泉可分为三类: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3.1工业污染源

主要集中于城区、矿区及南郊区部分地区,工业有电力、机械、冶金、建材、电子等。这些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污水,除部分自建排污体系外,大部分厂家的汗水并入城市管网。全市主要排污口共47处,主要分布在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沿河附近。各河道接纳大量的废污水,所含的污染物质一部分沉积于河订,一部分渗透到地层中滞留,经大气降水淋滤,冲刷渗入地下水,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

采矿业排出的煤矸石、尾矿渣,工厂排出的冶炼渣、化工渣、炉渣,工业垃圾就近堆放在厂矿附近的空地、河谷、山谷,尤其是堆放于透水性较好的地下水水源补给区,经大气降水淋滤渗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3.2农业污染源

市区地下水水源地大部分位于城郊和农村,近年来农田施用化肥、农药、粪肥量较大,这些有害物质在余季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进入地下水中,致使地下水遭受污染。同时利用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污水浇灌农田,污染物质在土壤中长年积累影响土壤结构。一旦土壤变质或失去吸附能力,污水渗入地下,就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

3.3生活污染源

据统计,全市已有90%的生活污水进入排污管道,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十里河、御河。市区共有5座污水处理厂,分别是东郊污水处理厂、西郊污水处理厂、湖东污水处理厂、

燕庄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调查所有污水处理厂运行都不正常,没有实现对污水的达标处理,排入河道的污水经下渗污染地下水。

环境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今还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尤其在市区周围、城乡结合部,垃圾围城现象还相当严重,这些生活垃圾经大气降水淋滤下渗,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质。

4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

4.1调整工业布局,综合利用,治理工业“三废”污染地下水

适当调整工业布局,在水源地周围和上游,不准建有排放污水厂、危害大的工厂。对已建的厂矿,特别是上游的厂矿,排放污水一定要严格控制,达标处理,绝不允许超标排放。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区内设置排污口。

综合利用是治理“三废”、根治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要把防治污染和综合利用资源纳入企业改造和节能措施的规划中,并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变废料为原料,消除污染源。

4.2加强防治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

防治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应提倡科学种田、适量施肥施药、控制污水灌溉。污水灌溉农田应根据污水中所含污染物质的种类及当地土质和地下水情况制定灌溉标准。

4.3健全全市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

工业、厂矿和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放,恶化了地表河流的自然水体,是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污染源加强治理。对有毒物质含量高废水应分流排放;对现有企业中的分散排污要集中处理,严禁采用渗井排放污水。加大污水处理厂的投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此外,还要扩大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理顺中水、新水价格,使污水处理回用走上健康运行轨道。

4.4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

长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动态,可以了解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和污染现状,为研究水质变化和水土净化能力提供依据。对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发现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水质继续恶化。

4.5贯彻环境保护法,加强水资源保护。

贯彻环境保护法,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多方面手段与科学技术同时进行,方能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达到保持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吴秀松,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初探。中国水利,2000.2。

刘昌明,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2 钱易,

篇三:山西省综合农业区划

山西省综合农业区划

一、综述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的东部。介于东经110°4?—114°33?、北纬34°34?一40°43?之间。土地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1987年底全省总人口2717万,其中,农业人口2118万,总劳动力822.8万。 全省辖6个地区、5个省辖市、118个县(区、中)、[其中109个农业县(区)]、1928个乡(镇)、32370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全省社会总产值462.8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163.7亿元, 其中,村办工业、建筑、运输和商业总产值占到62.5 %。 主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326.8亿元,农业总产值49.1亿元,其中,林、牧、副、渔总产值占28.1%。粮食总产量71.25亿公斤,棉花总产量7785万公斤,油料总产量30812万公斤。

(一)农业自然资源评价 山西省在地貌上属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和西部为山区和丘陵,中部为断陷盆地。海拔平均高度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顶最高3058米,晋南垣曲黄河滩最低245米,相对高差2800多米。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3%,平原仅占19.7%。山西省河流东部、北部属海河水系,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西部和南部属黄河水系,主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和昕水河。山西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以恒山为界,北部属中温带, 南部属暖温带。全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日照充足, 有利于多种农作物、林木和果树的生长栽培。

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1.水资源缺乏 据水资源初步分析,全省多年平均河川迳流114 亿立方米,地下水27.7亿立方米,人均只有524立方米, 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工农业用水十分紧张。全省年均降水量40(vkoo毫米, 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水、热资源分布不够协调。。

2.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全省总土地面积为2.35亿亩。 土地利用构成为:农耕地占37%,园地占0.69%,林业用地占19.9%,牧草地占9.3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3.37%,交通用地占147%,水域占2.5%, 未利用地占25.7%。现有耕地中,水浇地仅占20.5%,多集中在平川。 未利用地中,可以改造利用的有雁北、晋中盆地的200多万亩盐碱地和晋南黄河滩涂m多万亩沙荒地,耕地后备资源匾乏。

3.光热优势明显 全省全年日照时数2200-2950小时:稳定在0 ℃以上的总积温2000-5100℃;年总辐射量120-145千卡/平方厘米, 是华北光热资源的高值区。气温日较差大,积温有效性高, 有利于植物干物质和糖分的积累。所以,农作物的品质较好,干果和水果着色鲜艳, 含糖量也高。

(二)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与途径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随着“基地”建设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此,今后农业发展应依托和服务于“基地”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 努力提高农林牧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林牧业、 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大力建设粮食、棉花、畜牧业、干鲜果品及副食品生产基地。

二、农业分区简述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农业区和10个二级农业区。

Ⅰ.中部盆地区 包括运城、临汾、太原、忻定、大同5个盆地。土地面积为39915平方公里(所有分区数据均为1981年区划报告数),占全省总面积的25.5%。总人口1250.99万。本区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农业)?四化”和生产水平较高。全省80%的水浇地、90%的商品棉、 60%的商品粮和4oc50%的商品猪、牛肉生产都集中在这里,历来是全省的主要农业区。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实行农牧结合, 使之成为有平原林网保护的高产稳产农业基地,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畜产品。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即:

Ⅰ1.晋南盆地棉麦牛猪区 本区南到黄河滩,北至灵石口,西达陕晋省界,东临太岳、中条山麓1包ttLa城等13个平川县的全部和平陆等9 个县的平川部分。土地面积为152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总人口532.16万,是全省棉花、小麦、烟叶和牛、猪的主产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地区。区内农田林网纵横,又是泡桐、杨树等速生树木的适生地, 盛产柿子、红枣和苹果,可以发展为优质小麦、棉花、黄牛和生猪的生产基地。

Ⅰ2.晋中盆地冬麦杂粮城郊农业区 本区南到灵石口,北至内长城,西达吕梁山麓,东临东山丘陵,包括太原等22个市(县、区)的盆地部分。土地面积为1331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5%。总人口511.79 万。区内矿藏资源丰富,乡镇工业比较发达。水浇地比重大, 机电设施和化肥投入的基础好,是冬小麦和杂粮的高产区。农区牧业比重大, 水果品种多质量好。本区除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外,还应围绕太原、榆次, 忻州等中心城市和汾西、轩岗、太原东、西山煤矿, 建立一批城郊型肉奶蛋菜果生产基地。水源不足,水质污染,应是本区兴利驱弊的主攻方向。

Ⅰ3.晋北盆地杂粮甜菜城郊农业区 本区南到雁门关,北至外长城,西达晋西北风沙丘陵边沿,东临恒山脚下,包括大同等10个市(县、 区)的平川部分。土地面积为1137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3%。总人口207.04万。区内地势平坦,水源条件较好,农牧生产水平低,潜力大。以煤炭为主的工副业和奶牛发展较快,甜菜生产基地业已形成。 围绕大同、平朔工矿区建设城郊农业。(缺少)较快,甜菜生产基地业已形成。 围绕大同、平朔工矿区建设城郊农业。

Ⅱ、西山地区北起右玉南至乡宁, 包括吕梁山及其两侧的黄土丘陵地区。土地面积为56392平方公用,占全省总面积的36.1%。总人口390.51万。区内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条件差, 交通不便,农业“四化”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是全省贫困县集中的地区。 应大力帮贫致富,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的营造,为逐步建立若干个牧业、 于果和蚕桑生产基地创造条件。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即:

Ⅱ1.晋西黄土丘陵水保林草羊牛果树区本区北起偏关县的天峰坪,南与河津、秸山接镶,东至吕梁山麓,西以黄河与陕北为界,包括乡宁等8个县的全部和临县等14个县的丘陵区。土地面积2447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7%。总人口213.47万。区内开垦过度,水上流失严重。 近年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农业生产有发展,但广种薄收, 粗放经营状况仍无根本改变。应继续推广“小流域”治理的经验,营造水土保持林草, 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羊牛为主的畜牧业。

Ⅱ2。吕梁山水源林牛羊马铃薯区本区北起内长城,南至交口县的石口乡,东界晋中盆地,西临黄土丘陵,包括于武等5个县(市)的全部和神池等17个县(区)的山区部分。土地面积为172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总人口29.38万。本区是汾河、 文峪河等黄河水系各支流的源头,为重点水源涵养林区。有关帝、管涔和吕梁等省直林区分布其间。 大面积荒坡叶植树造林,大片天然革场可放牧牛羊。汾阳核桃、 交城骏枣为本区特产,还是山西省优质马铃薯的主产区。 应扩大建立上特产和马铃薯生产基地。有矿藏和干鲜果品的地方,进。。步兴办采矿业和果品加工业, 增加农民收入。 Ⅱ3.晋西北防风固沙林草羊牛胡麻区本区南起吕梁山麓,北与内蒙古接壤,西至晋西黄土丘陵区界。东到晋北盆地,包括左云等3个县的全部和大同市南郊区等13个县(区)的风沙丘陵区。土地面积为1468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总人口84.66万,本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 土壤结构松散,风蚀水蚀P重,气候阴凉,适于胡麻生长。牧业以羊牛猪为主。治理重点应以防风固沙为主,推广林革上山,粮田下川,草田轮作, 发展畜牧。巩固发展川坪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有林网保护的基本农田。

Ⅲ.东山地区北起广灵南至垣曲,包括恒山、五台山、太行山、 太岳山、中条山及山前丘陵和上党、泽州山间盆地。土地面积为5995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4%。总人口780.17万。本区为士石山区,农耕地面积比较狭窄、破碎,是全省降水高值区,水土流失次于西山地区。 农业“四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略低于平川盆地,高于西部山区, 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盛产杂粮和特种经济作物。中南部的矿藏资源也较丰富, 乡镇工副业也有一定规模。应继续加强耕地整治,封山与造林相结合,加快荒山绿化,改良天然草场。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即:

Ⅲ1.太岳、中条山水源林牛羊桑蚕区本区南至晋豫省界,北到晋中盆地南缘,西达晋南盆地,东临晋东南盆地,包括古县等6个县的全部和祁县等16个县的山区。土地面积为2044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1 %。总人门19505万。本区北部气候温和湿润,素称油松之乡。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谷于为主。 沿河谷丘陵地带是本省的桑蚕基地。牧坡广阔,水草丰盛,宜于发展畜牧业。除主抓林牧业生产外, 还应振兴传统手工业,增加工副业比重,加强现有耕地治理,发展小型水利,增加绿肥,培肥地力,提高种植业水平。

Ⅲ2.晋东南盆地冬麦线麻城郊农业区本区南到晋城盆地,北至襄垣县黄土丘陵,西达太岳山蓖,

东临壶关、平顺县界, 包括长治市全部和襄垣等7个县的平川部分。土地面积为34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总人口160.83万。本区“潞麻”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是本省线麻生产基地,也是冬小麦和谷子、玉米重要产区。应围绕长治、 晋城两个城市和工矿区,建成城郊型农业区。 Ⅲ3.太行山水源林杂粮羊牛区 本区北起滹沱河畔,南至晋豫省界,乐与河北为邻,西到晋中盆地和太岳山区接壤,包括阳泉市等12个市(县)的全部和定襄等13个县(区)的山区、丘陵部分。土地面积为246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7%。总人口333.99万。本区以阳泉为中心,是全省优质煤炭基地之一。区内牧坡广阔,养羊数量居全省第一, 大牲畜饲养量居全省第二。宜林荒山面积大,现有林木稀疏,林地分散, 植树造林潜力大。应围绕阳泉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增加工副业比重, 积累农业资金,建设水源涵养林区、杂粮羊牛生产基地和城郊农业。

Ⅲ4.五台山、恒山水源林牛羊马铃薯黄芪区 本区南至滹沱河畔,北接晋北盆地,东至晋冀省界,西接忻定盆地,包括广灵、 灵邱全部和应县等5个县的山区。土地面积为1146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4%。 总人口90.3万。本区是全省东北部最高山区,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山上有成片天然落叶松、云杉和大片天然草地。主产杂粮、马铃薯和恒山黄芪,五台台蘑为本区特产。五台山佛教胜地是省内重要的旅游资源, 应开发为旅游业的基地。


大同市南郊区化肥使用情况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55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