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范成大临江仙

时间:2016-10-08 22:46: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6海淀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 本大题共9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话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生态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如果能科学的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反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失序等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新区不断扩建,城市不断扩大,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热火朝天,但由于某些建设项目脱离实际,最后要么沦为野草丛生的烂尾工程,要么变为毫无人气的闲置建筑。这说明城市发展脱离实际,人为大搞“建城运动”,只能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按规律办事的保障制度,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水平不够、认识不清的问题,加之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被一时的政绩或利益冲昏头脑,让“发展”为他们的任性埋单,使“大手笔”变成“大败笔”。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建设要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也要考虑人口、资源、生态、文化等因素。城市发展规律是一个彼此关联又彼此结合的复杂系统。

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情况下,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期的显著特点。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华文明延绵千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早在南朝时期,“京师冀冀,四方是凑”,就引发了“不尔何以为京师”的感慨。一个农耕古国曾经拥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现在同样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紧凑”的构造,构建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取材于李拯的文章)

1. 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话给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2.下列对城市发展中“大败笔”的形成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科学完善的保障制度 B.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C.某些决策者追求政绩,利令智昏 D.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

材料二: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城市病”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家园,这一课题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怎样避免规划失误、规划折腾,更显紧迫。这方面,教训不少、代价很大。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爆拆,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类似的“短命建筑”,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甚至高达4600亿元。而道路的“开膛破肚”,在许多城市也频频上演,浪费资金不说,更制造了交通拥堵,百姓叫苦不迭。

这背后,既有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有规划设计与执行的不到位。一方面, “规划跟着项目走”,我国城市规划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缺少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缺少地方特色。另一方面, “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 的“规划换届”现象时有发生,长官意志代替严肃规划,导致蓝图落地变形走样。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城市密度高、正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些“风险”难以避免。大城市功能该怎样定位?空间布局如何才合理?文化特色该怎样体现?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如何和谐相处?城市的包容性与有限的承载量怎样匹配??如此种种,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城市规划如一部交响乐,倘若指挥不当、“独奏”互相掣肘,就会引发混乱。一旦缺乏空间、规模、产业的统筹,失去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整合,城市就会失去秩序。不同城市之间的规划,如果跳不出一亩三分地,区域就难以优势互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因此,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好的规划必然是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最终达成人在尘嚣、心守宁静的美好愿景。

规划要做到科学,从来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多考虑百姓需求,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多少城里人拿这些诗词来点缀自己的梦里桃源,以期“我的城市”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看得到四季、留得住历史。也许有一天,用“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回应百姓企盼,才能弹奏出城市发展的美妙序曲。(取材于姜赟的文章)

3.请根据材料二回答,如何铲除“城市病”之“根”。(2分)

4.根据第五段内容,概括说明城市规划应怎样“承上启下,兼顾左右”。(4分) 5.下列对材料二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叫苦不迭:“迭”应写为“叠”。 B.掣肘:“掣”读音是“chè”。

C.统筹:“筹”意为“计划、谋划”。 D.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材料三: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城市建设者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于众;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跟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 ”,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 ”,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 ”,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场雪,让人们不惧严寒赶往故宫寻找“老北京”。“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风雪中的故宫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内敛、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

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取材于何鼎鼎的文章)

6.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三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B.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C.不知不觉 无知无畏 后知后觉D.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7.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风雪中的故宫”“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等能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4分)

8.参照材料二的标题“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给材料一和材料三拟写标题(4分)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为“大栅栏更新计划”提出三条具体建议。(4分)

【链接材料】

大栅栏位于北京的中心地段,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格局,保存着大量古老建筑,汇聚着60多家老字号商铺。它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存在着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等问题,如何合理布局是规划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本大题共六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而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

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取材于《楚辞·渔父》)

12.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C. 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

D.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

1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煊赫一时。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长短优势,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C.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态。

D.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14.《卜居》和《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4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___________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

篇二:2016山东一模诗歌鉴赏+默写 含答案

1(济南)

阅读下面一诗宋词,回答问题。(8分)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廖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请赏析上阕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答出两点即可)(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子夏谈到人生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从而达到“仁在其中矣”的句 是“ , ”。这句话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2)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 , ”。

(3)苏轼在《定风波》中用

“,”劝慰同行者,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

2(德州)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②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②者:通“这”

(1)请联系词的上片,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愁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 ”具体描写了茅草飞过江后四处散落的景象。

(3)《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3(滨州)(滨州)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①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②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高耸如云,终年积雪。②太白:指大白星。③泠(líng)风:和风,清风。

(1)诗歌的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太白蜂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用流水作比喻,形象地表述“时光一去不复返”意思的两句是

“ , ”

(2)苏轼《念奴娇?怀古》中描写周瑜谈笑自若指挥水军战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两

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

4(东营)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③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主张为政者必须立身端正,这样才能顺利推行政令。正如《论语·子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

“ , ” 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自已生活的安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 , ”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5(青岛)14.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8分)

对客

归子慕①

默然对客坐,竟坐无一语。亦欲通殷勤,寻思了无取。

好言不关情,谅非君所与②。坦怀两相忘,何害我与汝。

【注】 ①归子慕,万历十九年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打消为官念头,隐居江村,以诗为乐。

②与:赞赏。

(1)诗中写主客相对,诗人一言不发,内心却经历了微妙的心绪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心绪的变化过程。(4分)

(2)后人评价归子慕“其诗学陶(渊明)而得其神髓”,请从诗歌语言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先是一般地通晓知识,然后是喜欢上学习,最后则把学习当作乐趣。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 ”两句,侧面描写出作者听完音乐后,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深深打动的情景。

(3)苏轼的《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形式阐述人生哲理,其中

“ , ”两句,客人以物自比,形象写出人的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6(日照)1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朝中措

(南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1)简要赏析“翻被梨花冷看”的妙处。(4分)

(2)简要分析“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蕴含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

子的话:“ , ”(2)

(2)苏轼在《定风波》中有

“ , ”的诗句,借

此表现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3)《赤壁赋》中

“ , ”写出了一世之雄曹操对江斟酒,横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情景。

7(烟台)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杭州在太原担任山西巡抚时所作。②底用:何用。

(1)两首诗中诗人对“春风”的主观态度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6分)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精神传承。无论是《岳阳楼记》(范仲淹)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还是《过零丁洋》(文天祥)中“ ① ? ② ”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抑或是《离骚》(屈原)中“ ③ , ④ ”体现的为家国理想至死不悔的执着信念,更不用说《登岳阳楼》(杜甫)中“ ⑤ , ⑥ ”体现的心系国家安危而怆然泪下的忧国情怀,都可以说是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这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胸襟,这种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8(淄博)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篇三: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 本大题共9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话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生态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如果能科学的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反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失序等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新区不断扩建,城市不断扩大,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热火朝天,但由于某些建设项目脱离实际,最后要么沦为野草丛生的烂尾工程,要么变为毫无人气的闲置建筑。这说明城市发展脱离实际,人为大搞“建城运动”,只能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按规律办事的保障制度,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水平不够、认识不清的问题,加之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被一时的政绩或利益冲昏头脑,让“发展”为他们的任性埋单,使“大手笔”变成“大败笔”。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建设要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也要考虑人口、资源、生态、文化等因素。城市发展规律是一个彼此关联又彼此结合的复杂系统。

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情况下,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期的显著特点。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华文明延绵千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早在南朝时期,“京师冀冀,四方是凑”,就引发了“不尔何以为京师”的感慨。一个农耕古国曾经拥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现在同样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紧凑”的构造,构建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

(取材于李拯的文章)

1.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话给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2.下列对城市发展中“大败笔”的形成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科学完善的保障制度 B.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C.某些决策者追求政绩,利令智昏 D.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

材料二: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城市病”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家园,这一课题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怎样避免规划失误、规划折腾,更显紧迫。这方面,教训不少、代价很大。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

爆拆,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类似的“短命建筑”,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甚至高达4600亿元。而道路的“开膛破肚”,在许多城市也频频上演,浪费资金不说,更制造了交通拥堵,百姓叫苦不迭。

这背后,既有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有规划设计与执行的不到位。一方面, “规划跟着项目走”,我国城市规划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缺少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缺少地方特色。另一方面, “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 的“规划换届”现象时有发生,长官意志代替严肃规划,导致蓝图落地变形走样。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城市密度高、正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些“风险”难以避免。大城市功能该怎样定位?空间布局如何才合理?文化特色该怎样体现?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如何和谐相处?城市的包容性与有限的承载量怎样匹配??如此种种,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城市规划如一部交响乐,倘若指挥不当、“独奏”互相掣肘,就会引发混乱。一旦缺乏空间、规模、产业的统筹,失去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整合,城市就会失去秩序。不同城市之间的规划,如果跳不出一亩三分地,区域就难以优势互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因此,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好的规划必然是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最终达成人在尘嚣、心守宁静的美好愿景。

规划要做到科学,从来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多考虑百姓需求,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多少城里人拿这些诗词来点缀自己的梦里桃源,以期“我的城市”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看得到四季、留得住历史。也许有一天,用“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回应百姓企盼,才能弹奏出城市发展的美妙序曲。

(取材于姜赟的文章)

3.请根据材料二回答,如何铲除“城市病”之“根”。(2分)

4.根据第五段内容,概括说明城市规划应怎样“承上启下,兼顾左右”。(4分)

5.下列对材料二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叫苦不迭:“迭”应写为“叠”。 B.掣肘:“掣”读音是“chè”。

C.统筹:“筹”意为“计划、谋划”。 D.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材料三: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城市建设者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于众;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跟文

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 ”,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 ”,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场雪,让人们不惧严寒赶往故宫寻找“老北京”。“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风雪中的故宫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内敛、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取材于何鼎鼎的文章)

6.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三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B.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C.不知不觉 无知无畏 后知后觉

D.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7.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风雪中的故宫”“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等能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4分)

8.参照材料二的标题“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给材料一和材料三拟写标题(4分)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为“大栅栏更新计划”提出三条具体建议。(4分)

【链接材料】

大栅栏位于北京的中心地段,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格局,保存着大量古老建筑,汇聚着60多家老字号商铺。它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存在着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等问题,如何合理布局是规划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本大题共六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而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

所从。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

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取材于《楚辞·渔父》)

12.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C. 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

D.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

1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煊赫一时。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长短优势,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C.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态。

D.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14.《卜居》和《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4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___________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

【注】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

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 (6分)

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

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4题。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


范成大临江仙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45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