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时间:2016-10-08 15:34: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

史论文

长安大学 建筑学院 2014—2015(学年) 指导老师:孔凡静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

坚定信念的雕塑。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

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

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

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

人的头颅。这里是新型的人的形象,他十分自信,不受习

俗束缚,喜欢摆出优越者的姿态。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

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图1

(二)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正是在极其动乱的阶段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这是一种明朗而又有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画家。他的一生是敢于以自己的科学探索,冲击中世纪的愚昧无知和教会禁锢的一生;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和美学观点,敢于肯定人的价值和生活权利。生活在米兰期间,达·芬奇在一所修道院食堂绘制了《最后的晚餐》。(图2)他精心地选择了最后晚餐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刻来描绘,当基督向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门徒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与他宁静坦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之一题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美与丑的对立。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这一切再次向人们昭示着古典美术大师

达·芬奇的特色。自此之后,无人再问

津之一题材,也可以说是自此之后,西

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

时期。【1】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蒙娜丽莎》,这幅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西

方绘画中描绘女性的作品,至今为止还

很难说有一幅能超过《蒙娜丽莎》的成

就。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

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

界的美。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

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时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的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2】图2

而终生未娶的米开朗基罗则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

术的最高峰,早年的雕像《大卫》(图3),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

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

的作品。米开朗基罗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

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完美入

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

的热情。这位有着强烈人文主义色彩并追求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

大师在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成就也令人折服。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

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也称为《创世纪》壁画。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

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识与力

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

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文艺复兴意大利

画家大部分擅长绘制壁画,拉斐尔尤其如此,可以说他是壁画大

师中的大师。《雅典学院》是他为教皇绘制的一系列大型壁画中的

代表作。拉斐尔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

其艺术之要点,在能使心灵与肉灵的调和 。【3】拉斐尔笔下的圣

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

虽然他们的作品没有脱离宗教,但带有更大的世俗性,画中的人物有着丰润的肌肤和温暖的人间人情。他们的作品注重色彩的绚丽和造型的生动,背景与前景人物的情趣气氛能灵巧配合。乔尔乔涅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马尔比诺的维纳斯》,贝利尼的《维纳斯的梳妆》等等的无与伦比的裸体形象,使人又感觉回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时代。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除了意大利之外,尼德兰也是文艺复兴发展的重要地区。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有着总体上的一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艺术层面具体的表现为:第一,尼德兰的艺术存在着明显的细密画和镶嵌彩色玻璃的痕迹;第二,意大利主要流行壁画,尼德兰盛行的则是祭坛画;第三,尼德兰不想意大利受着古代希腊的影响,有着较深远的哥特式美术传统,中世纪还没有完全退去;第四,意大利以古人的名义画现代的女性,只是加一个“圣”或“神”的表情,对农村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尼德兰则不同,时代、现实的遭遇给了它一个艰巨任务,这就是名族独立的任务。

凡·爱克兄弟绘制的《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而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画家和荷兰画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以寓意画为主,他并没有局限于对前人艺术构思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吸收尼德兰民间美术中的现实因素,出色的描绘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农民的舞蹈》及《农民的婚礼》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情感。而《冬猎》(图4)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

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

图4

三、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15世纪中叶开始,德国美术家表现出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喜欢描绘自然环境,人物造型则强调真实感。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应该说以版画成就最为突出,对整个欧洲的美术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早期名画家中,施恩告尔的铜版画居于领导潮流的地位。他的后继者,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则是使铜版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丢勒是北欧美术家中最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吸收了南、北欧艺术的精髓,不仅气势非凡,而且体现了德意志名族的特点:坚实、严肃、细密。充满了日耳曼名族的理性特色。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的新阶段。

他最著名的版画是《启示录》(图5),其中《四

骑士》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死亡、贫困及战争

的看法。显示了丢勒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洗礼,它承认人的价

值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艺

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的生涯和师徒式的艺术作坊,艺

术越来越专业化,这样的状况造就出杰出的艺术家和

艺术品。它的内在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它在

与“中世纪的幽灵”的对抗中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

【2】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1991版第235页

【3】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2007版第93页

篇二:课程论文:中西绘画比较及发展趋势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中西绘画比较及发展趋势初探

摘要: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本文主要根据中外美术史论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通过对制约绘画艺术观点和表象的内在因素的分析,来比较研究中西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的差异。深入浅出的比较,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偏激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态观,剖析中西绘画差异不是为了争优劣竞高低,而是认识彼此因差异所形成的互补性及各自在文化生态中的位置。鉴于西方文化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国画(即中国传统绘画)受到甚多误解,有渐被西画融合同化之虞,书中侧重于提示国画不同于西画的特点,即国画的画种基因,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得以继承和发扬其主要部分,避免这一中国文化的精华受到进一步损失,使人类文化多样性生态平衡不至于因各种文化精华的丧失而遭破坏。

关键字:中西 绘画 比较 发展趋势

中西绘画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迥异的风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绘画比较

作为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艺术,国画与西洋绘画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于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更在于二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画的主流是强调艺术家主观内在精神的表现,执著于形象的内在意蕴,化景物为情思,强调“传神写照”(顾恺之),“气韵生动”(谢赫),神似胜于形似。西方绘画的主流是强调对客观形象作模仿与再现,不断吸收有利于真实形象创造的数学、解剖学、透视学、光学、色彩学等科学成就。在注重对象精神、性格刻画的同时,大多注重“形似”,讲究比例、结构和形体的质感。 本文通过对制约绘画艺术观点和表象的内在因素的分析,来比较研究中西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的差异。

(一)关于内在因素

1、中西绘画艺术起源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宽阔的陆地、绵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时序概念、延续思想成为文化的支点,均衡、对称、和谐、统一成为文化的原体。另外,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以含蓄为美,增加了神秘感。在整体上,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绘画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以弱化体形为基础,以烘托理想、情操、修养、气质为目的。

西方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岛与岛之间是浩瀚的海洋,人置身其中,有边界感、距离感、空间感。同时相隔的岛屿又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人只有借助工具和海洋才能与他人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包容使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文化。因而其文化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外部事物的探究,讲究个性的张扬成为文化的原体。另外,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其整体上强调展示的是空间,注重细部刻画,重视局部的造型、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

2、中西方在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上不同: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终于土地结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即认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所以往往从时间方面静态地反观自己——向内看,其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一种“低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视点随心而动。上下四方,一日千里,把握着整个空间的阴阳节奏,正如杜甫诗云“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由于这主客体相混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与中国传统艺术几乎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评价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不着眼于描绘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又包孕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

西方则基本上是一个商业社会,在长期的对自然开拓、向外界索取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可以说最高本体论的人与自然矛盾、对立、斗争的基本观念,即表现为一种对自然的开发扩张的开放意识,注重从空间方面动态的向外看——摹拟、认知和掌握自然。西方人站在固定点上,用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视线集中在一个透视焦点上,“先落无穷,施于无极”,以一种追求、控制、探索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西方人的文化宇宙观是人与物、心与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探究外部空间,再现客观现实,用艺术来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追求。

(二)关于审美追求

对于绘画的目的和审美追求,中西方在早期的认识是大致相同的,如我国的“画,形也”,古希腊的“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苏格拉底所说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等。可见在绘画史的早期,中西方都认为绘画是写形状物,但在其后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就各行其道了。

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将绘画艺术当作科学研究。直到20世纪以前,西方绘画基本上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对象为主。当然,西方绘画的写实并非简单的摹拟,而是也要求表现对象的思想感情,描绘出对象的美感。如安格尔的《大宫女》:崇尚唯美主义的他声称:“形式,形式就是一切!”所以他笔下的女性上体往往处理得比现实中的要长一些,而且整个躯体柔美以至无骨。

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开始,由“形似”逐步转向“神似”,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中国画家较早地认识到“形似”不一定能达到“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描绘可以更加灵活、更加夸张,强调绘画应把“神似”放在首位,而不必一味追求“形似”。可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吴道子、王维的水墨山水,李公麟、梁楷的水墨人物,徐熙的水墨花鸟都对后来的写意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写意即为写“意象”、写“意境”、“写心”、“写性”、“写神”。它托物言志,状物寄性,借景抒情,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理想。它既有再现客观物象的因素,又体现了画家的主观情怀,反映了一种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这种艺术观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如果说,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由于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绘画较多地融入了科学精神。与之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三)关于艺术表现

1、表现形式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对“真”与“善”的价值取向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主要是具象的,而现代艺术多为抽象的,中国传统绘画则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属于意象绘画。

2、表现手法的差异:由于对审美追求的差异,中西绘画的表现手法上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运用线条和笔墨,塑造成点线结构的艺术形象;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透视,二是光影素描,塑造块面结构的艺术形象。如果说西方绘画是块面与颜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绘画则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总体说来,块面结构长于描摹,点线结构长于写意。到了十五世纪,透视与光影素描两大法则都已建立起来并运用于西方绘画中。中国绘画既不讲究透视,又不强调光影,甚至也不注重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对于神似和写意,笔墨可谓极佳的表现手法。利用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画出长短粗细、轻重疾徐、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

各种线条,可以模拟各种对象及其不同的质感。墨法则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枯、宿、积、泼、破来进一步刻画对象。

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而西方的风景画、静物画则无比兴。西方画家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一种写实,画中画一些人物也是为了反映田园生活。其采用的透视和光影素描法来构造画面,基本上是原来的面貌。中国画家则借山水表达志趣,“不在乎山水之间也”。至于花鸟画与静物画更是相差甚远。西方静物画多是描绘生活用品、水果、动物标本、瓶花等,较少有活的动物,基本上还是写实、摹真。而中国的花鸟画则完全不同。首先,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如绽放的鲜花、或飞或栖的鸟雀。其次,是选择具有某种典型特征的花鸟进行比兴,如北宋宫廷花鸟画多选择华贵的牡丹、芙蓉、锦鸡、瑞鹤等,以显示皇家的高贵荣华。民间花鸟画则多选择带有吉祥的含义,如喜鹊红梅(喜上眉梢)、绶带(长寿)、白头翁(白头偕老),都是百姓喜爱的花鸟。文人画则多选择刚强、坚毅、高洁、淡雅的花鸟入画,如梅、兰、菊、竹、松、鹤、雁等。写梅、写竹、写菊、写兰,旨在言志抒怀,梅兰竹菊的人格在文人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利用了比兴这种中国特有的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地,使人与自然及社会成为一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山水花鸟的自然形象本身,其中蕴涵的高洁坚韧的人文精神,始终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美术史上,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门类,演变成的工笔、写意两大表现形式,以及创造的以线条、笔墨为主的绘画语言,凝结成的讲求意境、气韵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止。 二、中西绘画发展趋势

(一)国画的发展趋势

“五四”前后,许多主张社会变革的政治家和学者,竭力提倡中国传统绘画吸收西画造型以适应时代之需要。改良改造国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西融合”也成为国画发展的“主航道”。在明里暗里,国画背上了“不科学”的包袱。人们普遍的认识是随着社会走向现代化,国画也要走“现代化”的进程,而国画步入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是采纳“科学”的西画造型。这种认识应该说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颇有意思的,这种观念并未被在传统文人画上有很深造诣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艺术家们所接受,他们一如既往地按照国画的传统向前走,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想,“中西融合”一度成为艺术大潮为许多人接受,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因为国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有人在色彩领域也进行了变革。在这些“中西融合”型的艺术家中,也涌现出使我们感到骄傲的大师,如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这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的另一面是,由于“中西融合”一度成为社会提倡的潮流,对坚持传统水墨的一派画家造成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受到压抑;此外,艺术教育中,用素描造型的训练作为基础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国画传统传授技艺的临摹法(从临摹古代名家人手),也产生了不少弊端。最明显的事实是,许多接受西画造型训练的人画出来的是缺乏传统格调和趣味的作品,从形式到精神内涵均缺少艺术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国画发展中值得我们严重关切的问题。

对此,有人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中西融合”这一口号不适合在国画领域内提倡,而只适于西画。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这种看法源于潘天寿几十年前提出的“拉开距离论”,即在西画声势浩大地东来的情况下,固守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与其拉开距离。潘天寿以及在他之前的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国艺坛普遍推崇西画造型观念与方法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与西画拉开距离,保持国画独立体系的主张,是具有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的。从“拉开距离论”到当今重提“笔墨中心论”,都说明人们希望中国传统文人画要保持自己的面貌。在保持的前提下发展,是这些论者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应该得到尊重。“中西融合”不宜在“国画”(水墨画)领域内提倡主张,我以为也应该得到尊重。

在充分肯定传统派“拉开距离”保持传统水墨独立体系主张是有合理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中西融合派”主张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国画是既有独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变的体系,它能够与别的体系沟通与交流,能够吸收别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就保持体系的纯洁性来说,这种吸收是在保持其体系基本特色即“以我为主”的情况下进行,才是可取的。可是偏偏有人搞“不中不西”的融合,甚至“偏西”的融合,这不能不说是对国画体系纯洁性的挑战。

在国画领域,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力量,我姑且把它称之为“西化派”。这一派的画家(主要是年轻人)虽然没有公开主张全盘西化,但他们的实践实质上是主张按照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模式来改造国画,使其具有西方的抽象性、表现性和观念性。不用说,“传统派”和“融合派”能得到社会和大众的理解,“全盘西化派”受到非议和责难,在我们这样的社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个人也不欣赏这种西式的国画,并且坚持认为它没有发展的前途。但我同时对此有冷静的思考。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民族文化频繁交流,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多元价值观正在形成,有人要做国画的西化试验,是很难阻挡的。

篇三:论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差别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差别及影响

课程名称: 世界美术名作欣赏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财务管理(4)班

学 号 3109004198

姓 名 何荣杰 联系方式 13430367771

任课教师李智

2011年11月01日

美术作为人的精神层面表象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反映出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事方式等诸多方面。从人类诞生起,美术也就诞生了,她记载着人类在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状态,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在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中,由于地域、政治体制、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审美思辨,也就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众多的民族艺术发展中,主要有两条差异明显,对人类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线路。首先是产生在奴隶制社会中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型艺术。然后,就是产生于古希腊的民主奴隶制,以古希腊为源,在欧洲得到发展的西方艺术审美观念。

我们在欣赏中西方的传统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中西方美术的差异。中国的画作注重表现与写意,采用散点透视法,用线造型,用色讲究浓墨淡彩,讲究通过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而西方则倾向注重再现与写实,采用焦点透视法,用块面造型,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

而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是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而以西方人崇尚理性精神。其二元论将天人分开,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注重人和人的潜能,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不难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发现其注重表现与写意,强调感性,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而西方画家则注重再现与写实,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使画作逼真肖似。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而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型艺术,其艺术创作极大地受宗教与权利的控制。为体现神秘的想入非非的某种精神而出现。掩盖了人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了解及感受,我们可以中国那些浩如烟海的画作中发现,人物完全处于从属地位。道理很简单,崇尚自然秩序的道家传统的确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就是那么一点点大,正像苏轼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自然本位主义本就是中国艺术的一大传统,而且中国绘画美学不以结构严禁的逻辑体系为基础,不专门研究自然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可以认识,但并不需要用清楚的概念表示,为了追求永恒与升华。某种定义是不必要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足不求颜色似”,画面上用大面积的空白,大块的磨块,多视域的构图处理,成为东方人理解到有相互相成的艺术创造中的宇宙和谐实体。

相反地,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艺术,她产生于古希腊的民主奴隶制。艺术之初便为表现群体意识肯定人类自身的价值而出现,艺术创造属于从属于人文主义,以人的理想美为要求塑造神明或人类自己,于是造型艺术便努力地从客观对象中寻找美、揭示美,以社会生活的理想为出发点,艺术家为了达到如此目的,便认真研究物体体现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他们认为物质的普遍属性中存在着最高的审美理想,艺术家作为一种传播思想的符号就要结实客观事物中的最理想的成分。客观事物中人是最完美的,于是人体美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与赞扬。

在西方的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的位置。所谓核心位置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数量的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在构图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如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最后的审判》,到现代主义诸大家(如毕加索、塞尚等人)的作品。这种以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就是西方艺术注重个人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的突出表现。而西方绘画中准确、谐调而科学的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则是实证主义与科学精神的传统在绘画上的体现。

其实,中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实的,只不过,西方是客观条件的真,自然属性的真。

而东方的艺术作品是感知的真,是情感意味的真。崇尚理性人文主义的西方绘画美学认为艺术创作必须上升到理智,这样才能把握事物中的或然与必然规律,并把它表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中,使之成为客观的摹本,尽管中世纪基督教把艺术美的本来属性看作是上帝的光辉。中国绘画重神似,即把描绘物体当作艺术家本人思维情感的媒体来看待。通过艺术语言,借助艺术手段再造的境界纳入到一个艺术的意境范围。最后结果使表现的物象能充分表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为目的。所以表现笔墨之中的物体、色彩等关系常常是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客观自然,而带有很多的主观成分。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说到西方传统美术对中国传统的美术的影响,从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身上可以了解一二,他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流画派。

西方传统美术为中国传统美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她们的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吴冠中先生曾说:“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纵观历史, 21世纪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成为必然。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与享受。欧洲油画在中国扎根成长,东方艺术为西方美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互相吸收,互相作用。21世纪新的科技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与民族传统,人的生存方式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但美术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多元仍然是其基本存在形式,适应身会的不断创新仍然是其存在规律。

参考文献:

在差异中融合——中西方美术方法比较 《枣庄学院学报》 作者:刘巧琴

中、西传统绘画差异比较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作者:李亚娜

由心到物:西方美术形式观念的逻辑 作者:刘德卿

中西方美术作品比较 作者:张路光,成红军


浅谈中西美术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42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