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有关毕恭毕敬的典故

时间:2016-10-08 10:45: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典故出处

曾子孝道思想探析

摘要:孝道是曾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不论从师承关系角度看,还是从曾子孝道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角度看,我们都可以得出曾子的孝道观是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的结论。曾子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而且以身作则地宣传、发扬并全身心履行了儒家的孝道,为时人以及后世百姓树立了榜样,为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论语》 曾子 孝道 孔子

一、 《论语》与曾子

《论语》主要出自曾氏之门,或者说曾子及其弟子是编纂、传播《论语》的核心。它有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特别是曾子传授的基础,它起于曾子,终于子思。它经历了从孔子殁后(公元前479年)至曾子去世不久(公元前43年之后)约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承、汰选洗练的过程,最终由子思补缀结集完成【4】。仔细查阅材料, 笔者发现曾子有如下特点。

第一,“ 参也鲁”的气质。孔子在《论语· 先进》篇中, 概括四个学生的性格时说: “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哮。”这就是说四人的各自特点是: 高柴愚直, 曾子迟钝, 子张偏激, 仲由卤莽。孔子对四个人的性格的划分, 按顺序正合乎心理上“气质学说” 中的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急燥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曾子就是一位性情沉静动作较慢的人。

第二,为人谨慎。当曾子年老生病的时候, 把他的学生召来说: “ 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 小子! ”( 论语·泰伯) 在古代有不少人因犯罪而受到砍手砍足的刑罚。曾子在这里叫学生们知道, 只有战战兢兢小仓谨慎地为人, 才能免受砍足之刑。他以此来教育学生, 当然他的为人也是谨慎的。另外, 孔子说: “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而曾子更说: “ 君子思不出其位” 。更反映出他是个小心谨慎不好多事的人。

第三,态度谦逊. 谦逊也是曾子为人的一个特点, 他在《论语· 泰伯》中曾非常肯定“ 以能间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 的品德。

第四,反对“胁肩诌笑” 。曾子说: “胁育馅笑, 病在夏畦。” (《孟子· 滕文公下》)这是说: 耸着两肩, 露着向人讨好的奸笑之脸, 做这些动作, 比夏天在田地里干活还难受。曾子是反对“胁肩馅笑”的,这虽是个否定性命题, 但却是他为人的基本态度。

曾子言行在《论语》中共15处。论数量不如颜渊、子路、子贡、子夏等先进弟子多,但其厚重程度与显耀地位,却是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一是除《先进》中孔子提及的“参也鲁”

之外,其他14处皆为“曾子曰”。“曾子曰”中,论仁4处;孝道4处;礼制修养4处;治学1处;斥政1处。不仅是曾子思想和性格形象的高度概括,而且也体现了《论语》的基本纲领和主导精神。如“吾日三省吾身”的实践与倡导,“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治思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崇高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谦恭好学品格,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准确把握,“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召,“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人格等等,大都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

二、孔子的孝道观

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是一个思想博杂的大家。如前所说,孔子贵仁,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以贯之的“仁”,但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和根本又是“孝”,可见“孝”在其博大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春秋时期,以前的宗法性宗教逐渐土崩瓦解。其表现:一是规范的礼仪遭到了明显的破坏,种种“僭礼”事件时有发生,直至出现了“礼崩乐坏”的不良现象;二是宗教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动摇,各种不良思潮(如“疑天”、“怨天”等)广为流行,诸多反常违礼现象时常出现。我们从《左传》中就可以发现大量逆情背理、违反孝道的事情。《襄公十九年》记载“:卫石共子卒,悼子不哀。”《(昭公十一年》记载:“五月,齐归薨,大于比蒲,非礼也??九月,葬齐归,公不戚。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史赵。”’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孝道观念的淡泊程度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人们的物质利益严重冲突的现象出现时,甚至还会发生“弑父弑君”的惨境。《文公元年》记载“: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潘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指弑父)乎?’曰‘:能!’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丁未,王缢。”’其实,杀父弑君的材料在《左传》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这充分透露出当时人们的众多举止已经严重动摇了的孝道的地位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要想彻底改变这一严重局面,必须想法重建以孝道为重点的规范社会不同层次人们言行举止的伦理观念。而在这一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观念过程中,孔子高屋建瓴地发挥了决定性的用。他是一位全面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都记载了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观点。这里仅以《孝经》为例,来看孔子对孝道伦理的重视。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在后世,孝道这一思想伦理几乎成了中国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核心意识形态,其中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孔子的孝道

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孝敬父母要爱惜身体 《孝经》云:“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孔子认为,子女的一己之身,包括四肢、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完整地给予的,不能随意去毁伤它们,这是孝道的起点,也是孝道的基本点。人要想孝敬好父母,必须首先从珍惜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做起。

(二)对父母要竭力奉养恭敬春秋以后,随着个体家庭的相对独立,奉养恭敬双亲也就逐渐成了孝道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是孔子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区别了“孝养”与“孝敬”的不同:“孝养”只关注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父母,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孝敬”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还要时时表示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孔子对应怎样养亲敬亲作了细致的说明。《论语·为政》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子女首先要在经济上赡养父母,确保父母吃饱穿暖,没有饥寒之忧。当然,仅仅是给吃给喝是不够的,因为那无异于犬马,是低层次的。对父母不但要给予物质上的养,还必须做到从内心去尊敬,从而达到真正的孝。《论语·子罕》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学而》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孝子应努力劳作,竭力使父母过上美好的生活。《论语·为政》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时时把子女的健康放在心上,无微不至地呵护子女,而子女理所当然地应该让他们少操心。《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女应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既为父母的高寿而欣喜,又为父母的年迈体弱而担忧。《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孝养的义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父母有敬爱之心。

(三)对父母要事之以礼《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远。’??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在孝悌之间,孔子更注重孝。那么怎样才算是孝呢?孔子认为,子女孝敬父母,首先必须要合礼。父母健在的时候,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子女必须竭力用合乎社会礼仪规范的方式去侍奉敬养他们,言谈举止都必须倚礼合规,想办法通过对父母合乎规范和礼仪的侍奉与孝敬,以使父母能够高兴愉悦地享尽天年。

(四)对父母要事之以色孔子以为,子女应想法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论语·为政》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他看来,如果只是为父母服劳役,拣美食给父母吃,有恭敬之心而“少温润之色”,不能愉悦父母,那也不是真正的孝。正宗的孝子应该抱着敬重父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谨慎的表情,同时要善察父母的脸色,善解父母的心思,用和颜悦色来愉悦父母。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思想和情感,孝子养亲,就应对父母毕恭毕敬,至情至爱,和颜悦色,以色事亲。)

(五)对父母要承意守志 《论语·学而》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履行孝道还应当以父亲之志为己志,以父亲之行为己行,应想尽千方百计去继承先人的事业,并竭力将这一事业发扬光大。从这一孝道观出发,凡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很好的,孔子定会大加赞赏。《论语·子张》记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孟庄子系鲁国孟孙氏之后代,其父孟献子过世后,他不仅继续使用父亲的旧臣,而且仍然坚持父亲的政策,这完全符合孔子“承意守志”的孝道观,所以孔子由衷地称赞他为守孝之人。

(六)对父母要葬祭以礼 《论语·尧曰》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孔子虽从不轻言人死后的所谓鬼神世界,但他却从未否定过传统宗教中的祭祀活动和祭祀对人的教化作用。他主张,侍奉父母,除了吃饭以外,丧葬和祭祀便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因为这是宣传孝道、团结宗族的重要事情。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其实是全方位的,父母健在的时候当然要尽心孝顺,但是父母故去以后,子女仍然可以进上一份孝心,那就是要认真按照周礼规定的礼节去仔细埋葬他们,并且依照一定的礼节去悉心祭祀他们,就像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的,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七)对父母要“无违”顺从 《论语·里仁》记载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孝子,子女应绝对地服从家长。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可以缠绵委婉的态度和善地进行劝谏。但如果父母不听,也不应违背、反抗或抱怨他们,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违而不孝。子女应该把委婉地进谏父母也看作是一种孝行。

三、曾子对孔子孝道思想的继承

《曾子训释》给人们的印象最深、感受至迫的莫过乎曾子的孝道思想。曾参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 形成了由孝及忠、从伦理到政治的思路。曾参是七十子之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人, 宋儒以为曾参是孔子心性学说的传人。从现有文献来看, 曾参的学术贡献主要是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 故授之业。作

《孝经》。”作《孝经》一句的主语应是曾参。《孝经》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系统阐发, 篇中提出了”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义三段论, 具体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阶层的孝道义务, 主张”明王以孝治天下。《孝经》分析了孝道对于统治者治国的特殊价值: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 《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孝道思想。曾参”明王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在汉代得到了完全实施。汉家宣称以孝治天下, 皇帝谥号之前都冠一” 孝字, 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在此后的封建社会中, 孝道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治国的重要思想武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江藩说“:《孝经》者,陆氏序录云:‘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明代顾鼎臣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传至孔子而大明??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梦子,不惟心相授受,且笔之于书,以昭后世??道统授受之功,曾子为大,而子思次之。”清代阮元也说:“窃谓从事孔子之学者,当自曾子始。”这就告诉我们,曾子的包括孝道观在内的思想确是传自孔子,而且在全面发展孔子思想的儒家后学者中,曾子对孔子的孝道思想继承和弘扬得最到家,使先秦的孝道观达到了极致。他认为,孝为德之本。所以,为了提高孝道的影响力,他努力继承并极力扩大了孝道的范围,甚至把孝上升到宇宙间普遍原则的高度。他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曾子在《论语》中被14次提到。他素以孝道著称。为此,他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注重修身行孝。他虽然小孔子46岁,但他的孝行却在孔子谢世前就已被传扬开来,主要是因为他重视行孝。《孟子·离娄上》说“: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所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1】作为孔子的学生,曾皙年迈时,曾子对他尽心孝敬,无微不至。每次供饭定有酒肉,连剩饭怎样处理都请示。当曾皙问还有无剩余时,他一定会说“有”,为的是让曾皙放心地吃。但曾元养曾参就不然。所以孟子说:曾元孝亲只是养体,是浅层次的,而曾子孝亲才是养志,

篇二:关于酒的典故

关于酒的典故

斗酒百篇

中国的文人大都饮酒,而且豪饮,以诗人为甚,酒场上,才能诗成有神,饮醉后,每有华章佳句.为首的,要算一位酒中仙人—李白.

李白毕生嗜酒如命,与酒结缘,以酒为伴,酒诗交融.得意时饮,失意时也饮.求仕时饮,隐居时也饮.有钱时饮,穷困时也饮.无酒不能食,无酒不能诗.他生于酒,也死于酒.

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自称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又对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当然能喝酒本身也不算什麽本事,酒囊饭袋也都是海量.李白是每次酒醉之后,都有好诗,酊酩之中,才思泉涌,百杯下肚,灵感如喷,有多少千古绝唱,就这麽产生了.

杜甫有一首饮中八仙歌,以洗练的语言,素描的笔法,勾画了栩栩如生的八位酒仙群像图,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李白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喝一斗酒能写百首诗一斗算十升,二十瓶,也就是一瓶酒换来五首诗,这应该是很高的产量了.

文人无行,狂放不羁,这就是李白.每饮必醉,大醉不起,这就是李白.长安的酒店,常常要给他免费开房,习以为常. 其实这还是酒店求之不得的事呢,因为李白被奉为”酒店神”,用”太白遗风”的酒幌子招徕顾客.

李白醉了酒,纵然有天子召见,他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百呼不应,久唤不醒,还要说:”我乃酒中仙人,管他天子不天子!”这件事并非写实,但合情合理,道出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的李白,藐视封建王权,傲骨面对人间,神采奕奕,可钦可敬.

据统计,李白现留于世的诗,有一千零五十首,其中谈到酒的,有一百七十首,占16%,恰恰和当时酒的度数差不多. 在唐朝,蒸馏技术刚刚开始,酒的度数相当于现在的葡萄酒.对李白,先有酒,后有诗,先是酒仙,后为诗仙.

“斗酒百篇”,留下了一个成语,可是这个成语除了用给李白,还有哪个第二人?我还真想不出了.

白衣送酒

夏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九为阳数,月日相并,两九相逢,故为重九,或称重阳。

登高远眺,饮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两大风俗,古已有之。不少文人墨客以此抒发胸怀,表达灵性,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比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

东晋文人陶渊明,嗜酒好饮,然家中贫穷,不能常得。一年重阳节,家中无酒,只好摘菊盈把,携至野外,侧置久坐,凝思远望。忽见一白衣而至,原是官府给役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大喜过望,立地尽醉而归。后来人们以“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陶渊明为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人,一生诗酒融为一体,其酒醉后写的“饮酒二十首”,一醉一诗,仅择一首如下:

古人赏我趣,

挚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

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

觞酌失行次。

不觉只有我,

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不拜将军

网友们有没有谁少年时偷喝家长的酒?我算是一个.偷喝了酒,再灌满水,原样放好,老爸浑然不觉,骗了他多年.

却说三国时代有个钟会,也是这方面老手,而且和他哥哥钟毓联手操作.但却不知往里添水,老爸看到坛子里的酒不喝自消,与日俱减,起了疑心.一天,他假装酣睡,看见两个儿子打开酒坛,故伎重演.不过钟毓喝酒之前,对天长拜,而钟会饮而不拜.

他们的父亲是何人?魏武,文,景帝的三朝元老,作过相国,太尉,太傅,一代重臣也.他问两个儿子为何拜为何不拜,钟毓说,喝酒是有礼数的事,所以我要拜.钟会说,偷酒喝是非礼之事,所以我

不拜.

长大以后,钟会出息了,在魏国作了官,直至镇西将军,成了司马昭的心腹.因为有小时候那段事,雅号”不拜将军”.

后来凡偷喝酒的人,都自称不拜将军.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钟会,他与大将邓艾一起,率二十万魏军,讨伐蜀国,使后主刘禅奉玺请降,从而威镇西土,功名盖世.在征讨之中,军纪严明,受诸葛亮托梦,对百姓秋毫无犯.后来,他结交了蜀国大将姜维,起兵北上,讨伐司马昭.不想司马昭早有所防,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功亏一篑,为乱兵所杀,年仅四十.

酒池肉林

商朝历经几百年传到了第31代,就是商纣王.

据说此人很有雄才大略,聪敏过人,且力大无比,能托梁换柱,力拔千斤.

可是,他又嗜酒好饮,贪恋美色,喜欢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生活.一天,他到女娲宫进香,看到女娲娘娘神像貌美,心痒如挠,夜不能寐,于是在全国选美,找到一个叫旦巳的美人.为了讨好,他下令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男女裸体,相逐其间,朝朝设宴,夜夜欢娱,长夜不眠,通宵达旦.

这个酒池有多大? 比现在的澡堂子大多了.据说大可行舟,酒够三千人同饮,酿酒剩下的酒糟就堆积成了一个小山.

结果呢,朝政混乱,纲纪堕落,民不聊生,诸侯叛乱.公元前1066年,姜子牙率周兵打到城门之外.纣王魂飞魄散,还要问:”朕何罪之有?”姜子牙历数他十大罪状,三条与酒有关:沉湎酒色,酗酒肆乐,酒池肉林.

纣王自知气数已尽,大势已去,于是全身装满珠宝,登上摘星楼,焚火自尽,商潮从此灭亡.

酒池肉林,留下了以酒误国,以酒杀身的历史之鉴.

高阳酒徒

对好喝酒的人,可以称他酒民,酒士,甚至酒鬼,酒狂,但如果用”酒徒”,就有点不敬了.

也有例外,古代有个人,自称酒徒,Resume只这麽一条,就得到了最高主管的Interview,而且拿到了想要的职位.

面试他的不是别人,竟是刘邦.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造反风暴,席卷全国,其中有一支,名为刘邦.此公原本是个小混混,好酒又好色,因为醉酒斩白蛇,有了名声,起兵反秦,为大富豪吕公所识,娶其女吕后为妻.刘邦本身是个酒徒,最看不起儒生,如果有儒生前来投奔求职,他就摘下其帽,往里尿尿.

却说有个高阳人郦食其,也是一个无业游民,少有壮志,喜好读书,然家境贫寒,又贪杯嗜酒,怀才不遇,岁月蹉跎到了耳顺之年,垂垂老矣.这一天听说刘邦来了,决定去投奔.

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给他洗脚,以为又来了个儒生,叫道:”什麽儒生,让他走人,没功夫跟他磨牙!”

郦食其在外面一听,火来了,大喊:”我不是儒生,乃高阳一酒徒也!”

酒徒见酒徒,两眼泪汪汪.刘邦连脚都顾不得擦, 马上请郦食其进帐议事.当时刘邦拥兵不满万人,要攻打陈留,正苦于无计. 郦食其出了个里应外合的主意,并进城作了内应,一举得胜.

后来, 郦食其又为刘邦支了许多招,瓦解诸侯,游说四方,出谋划策,创下汗马功劳.

最后,剩下刘项二霸,楚汉相争, 郦食其建议收服兵多将广,雄据一方的齐王田广,并且自告奋勇深入虎穴.

正当谈判一点点进展时,刘邦手下大将韩信袭击了田广.田广大怒,认为郦食其耍了他,涮了他,就把郦食其杀了.

确切地说,是把他煮了.

郦食其渐渐为人淡忘,但”高阳酒徒”一词却家喻户晓,不胫而走,凡好饮贪杯狂放不羁之人,都以此自喻.

载酒问字

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一百单八将里有个杨雄.外号”病关索”,座次32,为步兵将领.我们这里说的是另一个扬雄,生于西汉末年,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个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年轻时,杨雄以写辞赋闻名于世,为汉赋四大家之一.经大司马王音举荐,待诏宫廷,汉成帝特别赏识,授职给事黄门郎.但是经哀平两朝,未得升迁,心情郁闷,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说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从此弃之不为,转而研究哲学,有几部大块头的巨著, 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还有一部《方言》,是研究西汉各地方言的.

杨雄学富五斗,才思敏捷,但生性木纳,不善交际,又素来口吃,所以门庭冷落.他有一个本事,特别能认生字,僻字,怪字.不管从哪里找来的,从来难不倒他.远近人士,凡有不懂之奇字,不明之古事,都前来请教.人们知道他嗜酒好饮,所以就带着好酒佳肴,边饮边讲,于是有了”载酒问字”之美谈.

也算扬雄生在好年代,人们求知之风盛行,为了认识个生字都舍得送酒请饭,今天谁肯干这种事啊.

杨雄在世时,王莽政变,毒死汉平王,篡位为帝.那些巧言善辩阿谀奉承之士,颂称王莽篡权乃是天意,因而能得到封赏,唯扬雄不肯趋炎附势,故不能封侯.当时国师刘歆很看重杨雄的才华,令其子刘棻拜扬雄为师,专学奇字,好酒好肉,自然带去不少.

哪知不久,刘棻卷入一场叛逆的案子,被王莽下令缉拿处死.杨雄作为刘棻的问业师,又吃了人家不少酒,也被叫来问话听审.杨当时正在天禄阁校书,自思已经年过七十,还要再去忍受酷刑,不如一死.于是闭紧双眼,咬死牙龈,从阁上跳了下去.

算他命大,算他不该见阎王,虽然跌个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倒也无碍大事.吏官看他可怜,慌忙去王莽处禀告,具述惨状,称确不知情,王莽也就放过了他.

可怜扬雄, 九死一生这末一折腾,也吓破了胆,丢掉了魂,连忙著文《剧秦美新》,巴结王莽,尽讨好之言.一代铮铮风骨的文人,竟这样落了个晚节不终贻笑千古的下场,至王莽五年,方才病死,后人有诗云:

才高学富算文豪,一落尘污竟失操.

载酒问字美谈在,千秋笔伐总难逃.

文君当垆

篇三:关于孝的故事

01 孝感动天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 啮指痛心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04 百里负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是春秋时期的人。郯子父母年老时患眼疾,需要饮用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有关毕恭毕敬的典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36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