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求全责备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6-10-07 19:59: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对人切莫求全责备

对人切莫求全责备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 曾经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小伙子,一心想找一个完美无缺的妻子。但这样的妻子实在太难找,他找了整整40年也没有找到。

终于,这个人从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子,而他寻找完美无缺的妻子的目标依然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一直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有个人很同情地问他:“老公公,在这么多年里,难道您就没有碰到一个称心如意的?” 老头说:“碰到过一个 —— 她虽然不像我设想的那样完美,但我对她基本是满意的。” “那您为啥不当机立断把她娶回家呢?”

“唉,别提了!那女人发誓要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人。”老头十分痛惜地说。

实际上,完美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将来也不会出现。如果我们非要固执地寻找“完美无缺”的人来做自己的恋人、朋友的话,那么最后必将一无所获。

为人处世,尽管需要认真的精神,但是,如果过分认真,就会变得挑剔、苛刻了。一个人总是拿着显微镜去照别人,把别人置于“受审查”的地位,那么就会发现别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反过来,如果别人这样来审视我们的话,也会发现我们身上的很多缺点。

因此,要想赢得情谊,和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梅花逊雪三分白,雪输梅花一段香”,每个人都是既有短处,又有长处的,所以千万不要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当你认为一个人没有可取之处时,其实并不是那个人没有可取之处,而是你没有发现对方的眼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问题在于你能否发现。

比如,有的人很有才气,但对人却不够体贴、周到;有的人事业上很能干,但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较差;等等。如果你能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欣赏,那就会与对方建立友谊,和睦相处。相反,你睁开双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你最终就会失去与人交往,建立感情的机会。

不对人求全责备,才是一种宽容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某人以前曾经冒犯过你,或曾做过对不起痛伤你的事,如果他已经坦诚地向您致信歉意或是当面认错了,您也不妨原谅他,让昨日的误会、伤害和冲突随风而飘逝,因为这是一种人性善良的美丽,宽容是回归自然的纯朴和真挚。

这种做法,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涵养,一种风度,可以让别人认识你不凡的胸襟和雅量。久而久之,你的交际视野和人际网络就会变得越来越宽广,绝不会因为斤斤计较而无法与人相处。 点评:

托·富勒说:“过分谴责微小的过失,无异是以利斧吹杀一只伏在朋友额头上的苍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总是睁大眼睛看别人,那就总能发现别人的许多缺点。而以这种态度去寻找恋人、朋友,最后可能使你连一个可以选择的人都找不到。过分挑剔或过分苛责别人,你就会对生活、社会充满了失望。不但你自己无法满意,别人也会因为你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人无完人,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把别人剥得体无完肤,洞察得完全透明化。只要你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缺点或是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你也不必大加追究。与人相处,要“求大同,存小异”,或者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不是原则、伦理、违反法律的方面,就睁一只眼,去多看到对方的优点;闭一只眼,看到对方的缺点,善劝诱导其改正之。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地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在别人的脑海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二:人各有专才,不能求全责备

人各有专才,不能求全责备

春秋后期思想家政治家晏子曾说:“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己,智者有不能给。”“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可否,物有所通。”唐代翰林学士陆贽就曾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纵观古今,因善用人所长而成大业者多矣。昔汉高祖刘邦,论谋略不及张良,论将兵不如韩信,论后勤不比萧何,却终能战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主因之一在于,他能善待人才,对真才用其长处而非求全责备。故在他麾下,骄狂跋扈的韩信能放手用兵,亡命天涯的张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狗屠樊哙、布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都有其缺点,均能在他军中杀敌立功,成为开国功臣。

欲兴市,先聚人。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我们更应知人善用,对贤人能人要做到知之、用之、任之。在认识到人各有专长的基础上,任用人的时候,就要用其所长,回避其短,扬长避短,这才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选用人才不宜求全责备,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天地万物,至贤至圣,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无所不能。在用人上,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

人之工,不强其拙”。人总是有缺点的,而且优点和缺点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优点突出的人,其缺点往往亦很明显。对在某一方面确有突出才能,只要其缺点不是原则性的,就要果断地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切勿因求全责备而错失良才,给工作造成损失。对确属创造性、创新型人才,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选人用人不搞求全责备决不是降低标准、降格以求。

在实践中,选用人才虽不可求全责备,但仍需要把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意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德者;为官之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首要原则。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德才兼备这条用人标准。德是基础,才是条件。不仅要有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因此,用人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有才无德,他的才越大,给革命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如果有德无才,就不能把工作做好。二是要注意术业专攻和综合能力拓展的统筹兼顾。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用人之长,也要注意补人之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拓展人才的思维、见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综合能力,使其在有所长的基础上,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见解也有所了解和提高,使其不断成长,进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企,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真理。对确属创造性、创新型人才,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宜求全责备。

篇三:三昧是什么意思

一、三福: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二、六和:

1、見和同解。2、戒和同修。3、身和同住。

4、口和無諍。5、意和同悅。6、利和同均。

三、三學:戒定慧。

四、十大願王:

1、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五、【三昧】

「三昧」即「正定,正受,等持」。正定是心住在一处,这叫正定,住在正法,不是住在邪法。我们念佛的人,心要住在阿弥陀佛上,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果心里头真的只有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就非常接近。

要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果然真的是阿弥陀佛,你在这个世间感观全都变了。怎么变?你看到所有的人都是阿弥陀佛,一切万物也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你就成佛了。你成的是什么佛?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

这个很难懂,但是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现的,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的。中峰系念法事你们做得很久,这个本子很熟悉。中峰禅师在开示里头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

他讲真话,他没有骗人,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迷了不知道。迷了受这个苦,这苦受得很冤枉。为什么要学佛?求觉悟,破无明、求觉悟。所以,我们要心定在阿弥陀佛上,顺境、逆境都是阿弥陀佛,善缘、恶缘也是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就平等了,心就清净了。

顺境,对我们有利益的、有帮助的,我们感恩;逆境恶缘,对我们有障碍的,也是好事。为什么?帮我们消业障。无始劫来你造多少业障,这些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全是消业障,业障消完了,我们大幅度向上提升。这些人帮助我,我要感恩,如果我对他还有怨恨就完了,那就跟他一样。那会变成什么?变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在六道轮回里打仗,这个很辛苦,双方都痛苦。他不觉,我觉了,他打我,我不打他,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迷悟就在这一念之间。对立,迷;不对立,感恩,就觉悟了。这是学佛跟不学佛不一样的地方。

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欢喜,法喜充满。如果我们有怨恨,不正常,我们有对立,不正常,有矛盾、有冲突就更不正常。和谐是正常的,欢乐是正常的,这都要记住。等持这两个字的意思更好,就有深度了。

等是平等,什么是平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是真平等;持是永远保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统统保持着平等心,这是什么?这成佛了。平等是佛心,六度是菩萨心,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心,四谛是声闻的心。平等是佛心,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平等。

《探玄记》第三卷说,「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此云等持」。你看「离沉浮故」,沉是什么?昏沉,浮是浮躁。人在平等的时候,不浮躁,也不昏沉,他清醒,一点都不浮躁。现在我们看世间人,不是局部的,是全体的,走遍全世界你去看看,人都是心浮气躁,这就苦了。

人要心地清净平等,他就乐,他就自在,他就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定慧等故,名等也」。这个在初学,初学的人必须要懂得,这些境界出现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心浮躁的时候要用定,浮躁怎么定得下来?你念佛,我把一切妄念都放下,我一心念阿弥陀佛,心就定下来了。

心掉举,心不安,妄念特多,所以我们选择念佛的方法、拜佛的方法、经行的方法,很多方法能调节我们自己功夫,让它净念相续。昏沉的时候我们拜佛,或者我们经行绕佛,走动,站在那里会昏沉,坐在那里也会昏沉,我们走动,用方法来调节。

「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这个持就是住心一处,我们就把心住在阿弥陀佛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但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修行四十九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把他们讲经教学功德加起来,都还比不上这句佛号。 这一句佛号功德多大,没法子说,不但我们说不出来,诸佛如来都说不出来,太大了,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么大?那你就好好的去读这部经,这部经上讲得很透彻。你要不认真细心去读,你不知道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不会把心住在佛号上,原因就是你不认识它,你不了解它。

真正认识,真正了解,你会死心塌地把心住在这佛号上。我不再胡思乱想了,想任何事情,说不好听的话都是造轮回业,只有想这一句阿弥陀佛,你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保证你一生证得佛果,比什么都重要!

六、五浊恶世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劫浊”:什么叫劫浊呢?我们现在正处于寿命渐减的“减劫”

中,众生德薄垢重,世界灾难频繁。

“见浊”:邪见烦恼,自己认为自己正确,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以自己的见解为正确,以自己的见解为高尚,即使佛讲的,他也打一个问号,“会这样吗?”这叫见浊。

“烦恼浊”:就是烦恼,颠颠倒倒,烦恼重得不得了。正知正见不能信顺,邪知邪见马上就好像干涸的土地吸了水一样,听了马上就相信。佛讲的话,他反而不相信。这是有烦恼,业障很重。

“众生浊”:众生之间就不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都是恶众生,都是恶业、邪见、烦恼的众生。你伤害我,我伤害你;你欺骗我,我欺骗你;你妨碍我,我妨碍你,这样就是众生浊。

“命浊”:生命很短暂,生命不长远,生命不清净。像这样的凡夫众生,他信佛语就很困难。所以佛讲的话他就要自己盘算,想来想去,以凡夫的知见在那里思维。这个多难相信!

七、“三毒”

“贪、嗔、痴”是佛教中说的三毒,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人生需要慎防和力戒的三毒。许多人就是中了这三毒,才走上了人生失败之路,自悔不已之路,浑噩不明的糊涂之路。

人生要善始善终,就必须慎防和力戒人生三毒。

一是“贪”。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包括色、钱、物等等。贪,是求多,不知足。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如果能够把欲望控制在正常的限度内,欲望是我们做事的催化剂。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欲望就成了害人的东西。欲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演变为贪。人必须要戒“贪”,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贪”字害了多少人,让多少人无法回头。只要我们始终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欲望可控可满足,我们就能保持清醒,就能拒绝诱惑,就能控制住自己,就能少干或是不干坏事,就能少整人或是不整人,少害人或是不害人。

二是“嗔”。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是怒,生气,是对人不满,怪罪。做人必须戒“嗔”。要戒“嗔”,

就必须心理平衡。加强个人修养是戒“嗔”的有效手段。如果不加强个人修养,无法戒“嗔”,我们就要害红眼病,就会眼红心黑,就无法与别人和睦相处,就搞不好团结。很多人,因为有了“嗔”,所以就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因为有了“嗔”,所以就对别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因为有了“嗔”,所以就缺少宽容之心,包容之心。 三是“痴”。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痴,是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痴迷不悟。做人应该谦虚一点,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可以学习,可以提高。怕就怕不懂装懂,如果是不懂装懂,你就没有进步的可能,也没有提高的可能。谁都不可能什么都懂,区别只在于,有的人不懂就不懂,不懂就虚心学习。有的人,不懂装懂,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虚荣心让自己什么都不可能学习,什么都不可能提高。除了私欲增长了一些之外,一无所获。 “贪、嗔、痴”是为人容易中的三毒,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危害性。谁戒除了这三毒,谁就是聪明的人,明智的人。谁戒除不了这三毒,谁就是糊涂的人,最终就要自食其果。

八、二谛:一为真谛(胜义谛),二为俗谛(世俗谛)

俗谛之说,是为了方便摄引世俗众生,令得渐渐长养善根,故随顺世俗而说,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修五戒、十善、修福等生天、人之法,生天,或继续转世成人,令离三恶道。

真谛中又分为了义(第一义谛)以及不了义(权教)。 真谛是为了真正发心修行的人而说的。但发心修行之人,根智有大小。 为中小根智之人,佛即为开示权教,指示化城,此等诸法虽不了义,然而根智不足,亦不堪能摄受如来真实大法。(中根人若不解的时候,一闻譬喻便得开悟。上根人就是直下便了,不需要比喻。下根人因为没有智慧,再多的比喻,仍然难解。这里的开悟是指“解悟”,而不是指“证悟”。) 若为大根众生,如来即为之开示第一义谛了义之法,令达究竟。

所以,四依止里面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这个就是告诉你:修学佛道要依大乘最究竟了义之教,才能成佛。——慧律法师十番显见


求全责备是什么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34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