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商朝历史

时间:2016-10-07 09:58: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历史知识之夏朝、商朝

2014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历史知识之夏朝、商朝

对于政法干警考试而言,最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就是文化综合的考试了,其中历史学科又因其知识点繁杂旁多而让考生无从下手。其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的,如果考生能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把握住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建立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感,就能在历史学科的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对夏、商两朝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汇总,希望可以给各位考生一定的帮助。

1.夏传子,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

3.殷墟

(1)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经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建都在亳(bó)。

(2)盘庚继位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未再迁都,因此商朝又称“殷商”。后来殷都因年久废弃,被称为殷墟。

4.甲骨文

(1)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

(2)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即从甲骨文发展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青铜器

(1)青铜铸造业是商朝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器的精品。

更多政法干警考试

篇二:商代人的起源

商族的起源

关于商族的起源,自古至今主要有陕西说、东方说、河北说、冀鲁豫说、东北说、山西说等六大类观点。

(一)陕西说

陕西说认为商族的起源地在今陕西关中或陕南地区。《史记?六国年表》云:“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此记载“汤起于亳”虽未言具体居地,但其前后意思即说商汤在西北陕西地区兴盛发展起来。此外,有几处文献记载,如《尚书序》孔疏引郑玄语、《括地志》、《帝王世纪》等,都言商始祖契之居地在今陕西商洛地区。关于汤都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即“京兆杜陵亭也”,《史记?封禅书?索隐》徐广云在“京兆杜县”,此即有名的“杜亳说”,其地在今陕西长安县。

陕西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当代仍有一些学者坚持此说。顾颉刚的《殷人自西徂东说》(《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3辑)一文认为,商族起源于关中地区,随着其势力的扩展,逐渐自西向东发展。

荆三林也曾写《试论殷商源流》(《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2期)一文,认为商族发源于太华之阳的洛河和丹江流域,以后逐渐向豫中、豫东发展,至成汤时到达今山东曹县、江苏徐州一带。

(二)东方说

东方说认为商族的起源地当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一带。其首创者为王国维。他在《殷周制

度论》、《说亳》、《说商》等文(《观堂集林》卷10、卷12)中,认为:“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

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

经考证,他认为“商”即今河南商丘,“亳”在山东曹县(此即“北亳说” )。王氏东方说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支持。徐中舒早在三十年代就撰文《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史语所集刊》第2卷第1

期),认为商民族起于环渤海地区并由东而西渐之势。七十年代末,他又撰写《殷商史中的几个

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2期)一文,明确指出山东半岛齐鲁一带是商民族早期活动的

地方。龚维英的《商的由来浅说》(《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2期)一文认为,商族属东夷鸟图腾族团,今之商丘即古之商地。

(三)河北说

河北说认为商族起源于河北中部地区。丁山认为契居蕃应在“誆水支流的博水流域”,砥石在今河北癏水流域,“商人发祥地决在今永定河与誆河之间”,并认为“商族起于易水,溯着商水

东南进,到了成汤时代,定居在汶水流域”(《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李亚农认为

殷人的发祥地“是在易水流域和渤海湾”,“到相土时代就已发展到济水黄河之间了”(《

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四)冀鲁豫说

此说认为商族的起源地包括豫东、鲁西、豫北和冀南地区。王玉哲在《商族的来源地望初探》(《历史研究》1984年1期)一文中,依据文献考证出商族起源于东方。同时,他认为山东龙山文化中,有一支进入河北中部,游牧于易水、漳水一带,到夏末定居于冀南、鲁西,最后西向灭夏建立商朝。郭沫若曾认为契居蕃在今山东滕州市,昭明居砥石则在今河北癏水,相土居商邱

即今河南商丘(《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杨宝成在他的《商文化渊源探索》

(《华夏文明》第1集)一文中,认为先商时期的商族活动区纵横千里:北起易水流域,南至淮北,东起泰山,西至太行山。其范围包括现今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东部、山东省西部及安徽省北部,并认为豫东地区的二里头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时代文化皆为早商文化,王油坊类型和后岗类型龙山文化应是探索商文化渊源的主要对象。

(五)东北说

东北说认为商族起源于东北辽西地区和内蒙古中南部一带。早在三十年代,傅斯年就曾撰

写《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65岁论文集》)的论文,提出了商族发迹于东北、建业于渤

海与古兖州的观点。1978年,金景芳发表了《商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北说》(《中华文史论丛》第7

辑)一文认为,契居北方,昭明所居砥石在辽水发源处,即今内蒙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白岔

山。八十年代,干志耿等人发表《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5期)一文,认为“只有在红山文化中才能找到商先文化的基因、主干和渊源”。后又发表《商先起源于幽燕说的再考

察》(《民族研究》1987年1期)续文,认为王亥以前为商先阶段,辽西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即其物质遗存;上甲微之后为先商阶段,南下活动于河济之间。蔺新建在《先

商文化探源》(《北方文物》1985年2期)一文中同意东北说,认为公元前18至17世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南渐就是商人的南下。

(六)山西说

山西说者认为商族起源于山西中、南部。邹衡在《试论夏文化》一文中,认为商文化来源于先商文化漳河型,而漳河型“来自黄河西边的冀州之域,是沿着太行山东麓逐步南下的”。李民

在《关于商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1期)、《豫北是商族早期活动的历史舞台》(《

殷都学刊》1984年2期)等文中,认为商族的策源地是在今永济至华县之间,以后沿黄河北岸向东迁徙,昭明时已达到今沁水一带,相土时迁到豫北并在那里兴旺发达起来。笔者曾撰有《商族

的起源与商文化的形成》(《殷都学刊》1995年2期)小文,认为商族的始源地在关中东部与山

西相邻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的东部类型即为其文化遗存。昭明至相土前,商族在晋南、晋中地区流徙,其文化特性逐渐丧失,而被当地文化逐渐同化。相土时带着晋南、晋中地区的文化风格东迁,并最终定居豫北、冀南地区,在吸收了当地原龙

山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先商文化——

下七垣文化,并直接演变为二里冈期商文化。此外,陈昌远写有《商族起源地望发微》(《

历史研究》1987年1期)的论文,认为契居蕃在晋南,但昭明时商族迁到石家庄至邢台一带,汤时又迁

回到了晋南。他把八十年代发现的垣曲商城确指为汤居之亳(可称作“垣亳说” )。

商族起源诸说剖析

从上可知,有关商族起源问题的研究分歧较多,各家观点皆有其文献和考古材料依据。乍看起来,似乎各家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莫衷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记载较少且含糊不清,不同文献记载互相癥牾。对有关文献材料的分析,有的学者不够慎重,要么把一些文献材料看作是绝对精确的记载,或者干脆就完全摒弃不用。二是有些学者在文献材料与考古遗存相结合方面不够慎重,出现瞎猜、“乱扣帽子”的现象,对考古资料提出一些错误的设想或推测。

要正确地研究商族的起源,必须正确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必须建立在确凿的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综合研究,来追溯商族历史。商族始源年代应局限在距今4500~4000年之前,切忌把5000年以前的某某遗存说成商族之最早的遗存,避免造成起源的无限上溯。二是要用联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起源。从《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可以看出,商族的始祖曾经组成一个亲密的部落(或酋邦)联盟,三族共同活动在一个相近的范围之内。虽然不能完全肯定同源的理论,但至少可以说,商族的始祖是活动在一个相邻的较大范围之内。从各方面材料综合考察,这个大范围应在今晋、陕、豫三省相邻地区。因此,不能言夏族起源于豫西、晋南,而又谓商族源于与夏族相距甚远的东北地区;同样,言周族起源于晋、陕地区,而不能说夏、商二族起源于遥远的山东或江淮地区。这就是说,探索三族之某一族的起源,也要兼顾另外二族的起源,甚至也要兼顾与三族关系密切的尧、舜等部落、酋邦的居地。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以上有关商族起源的诸观点逐一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没有一种观点是完美无缺的,各家都有缺陷或难解之处。

有关商族起源诸说。

陕西说多是汉晋学者的推测,考古材料得不到任何佐证。这种观点把商族建国前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关中或华山之南,显然忽视了商族善于迁徙的历史事实。再者,陕西说也未用联系的分析方法研究商族的起源,说商族源于陕西,而其它夏、周族源于何地,尧舜二部落(或酋邦)又活动于何地,都未做出合乎情理的回答。关于东方说,尽管赞同者较多,但各家并非完全一致,有曰商族源于豫东,有曰源于山东;其认定的先商文化遗存,或曰是河南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或曰是山东龙山文化或大汶口文化。东方说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建立在确凿的商文化遗存基础上,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与二里冈期商文化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二是东方说言商族源于东方,但要么不言其它族的源地;要么谓夏族源于豫西、晋南,周族源于陕西,如此则夏、周族的居地与商族的居地相距甚远,三族无法组成一个部落(或酋邦)联盟。关于河北说,主要是依据一些文献和对甲骨材料的解释,几乎没有

与考古材料相结合。虽然也谈到商族的多次迁徙,但把迁徙路线局限于河北中北部一带,在这里确指夏、周、尧、舜等的始居地,人们是难以接受的。冀鲁豫说把商族的活动区域扩大,但其不足之处则是包括了东方说和河北说的各种缺陷。至于东北说,存在两大弊病:一方面,东北说并未建立在确凿的商文化遗存基础上。红山文化的年代距今5000年以上,显然与商族建国的年代(距今约3600年)相距太远,且该文化与二里岗期商文化根本没有必然的密切联系,中间缺环太多,而这个缺环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及由东北向中原迁徙的路线,东北说者难以确指。另一方面,东北与中原相距甚远,商族在东北活动,不方便也不可能与夏、周二族及尧、舜二部落(或酋邦)建立一个密切的联盟。关于山西说,相对而言,此说在文献与考古两方面的证据较其它各说更充分一些。商族建国前曾经在山西中南部活动过,这是许多学者赞同的,但有人把垣曲商城定为汤始居之亳,则是万难苟同的。且不说该城规模较小,根本不具备商都的气魄,而该城的始建年代也与汤居亳的年代不一致。有的学者只言商族源于山西,但并未言明其具体位置及何为先商文化遗存。因此,山东说者也仍有较多工作要做,才能使观点达到圆满的程度。

综上所述,有关商族起源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令人信服、完美无缺的观点尚未出现。相对来说,关于商族的起源,山西说的说服力更强,相信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和学者们的努力研究,夏、商、周三族起源的问题终究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篇三: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该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界采用。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中华民国史学界采董之说法,并写入台湾教科书中。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一、商朝的政治体制与军事体制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商朝的《汤刑》比《禹刑》有所发展,其刑法条目当已渐趋完备。刑名如商代有用刀锯断足的刖刑,每次行刑的人数,动辄以十计,有多到百人的。传说商纣还有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这些都暴露了商法的残酷性。

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卜辞有“三师”的记载,当是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商王领兵出征,经常要临时征发一部分平民和奴隶充当兵卒,卜辞称为“登人”,动辄三五千人。每次出兵人数,最多的超过万人。

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商代战车每辆驾马两匹,有甲士三人:一人御车,一人持戈或矛,一人操弓矢。战车两旁和后面跟随着由平民组成的徒兵数十人。这些军队都由商王和卿士所统帅,成为他们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

二、商朝的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

三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 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 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三、商朝的繁盛时期

武丁(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商朝的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 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 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

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五、商朝的衰落与灭亡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史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30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