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高三地理总复习

时间:2016-10-06 17:23: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三、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天气: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锋面和锋线。

●类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高压低压天气:

篇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宇宙的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

⒉天体系统

地 球

地 月 太 阳 月 球

银河系八大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⒊恒星、星云

高速运动

炽热气体

a.恒星 自身发光

体 积 大

密 度 小

b.星云——云雾状的天体

体积更大、密度更小

⒋太阳外部结构

光球—— 黑 子

色球—— 耀 斑 太阳活动 11年

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a.光热——生命

b.自然现象

c.短波

d.指南针

e.极光

⒍太阳系

a.中心——太阳(99.86)共向—自西向东b.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巨 行 星 共 面 远 日 行 星 近 圆c.小行星:火、木之间

d.卫星:土卫(最多)

彗核——冰

e 彗发——气体

彗尾

f.流星体——陨星 陨石

陨铁

g.行星际物质

⒎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a.远近适中→温度适中→液态水(0~100℃)

b.质量体积大小适中→大气→O2→生命

第二章 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一、地球仪

⒈赤道——周长:2πr≈4万㎞

⒉地轴

⒊两极

⒋赤道半径——6378㎞平均半径6371㎞

⒌极

径——6356㎞

⒍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球体

⒎表面积——5.1亿㎞2

南 北 方 向

⒏经线等 长

不能自成圆圈

0°本初子午线 E

东西半球:20°W→160东 西 方 向

不 等 长

能自成圆圈

(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⒑经纬网——定位、定向

例:A(50°N,116°E),B(70°S,160°W)

自 转

二、地球转动公 转

物质运动

㈠地球的自转

中心——地轴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⒉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不发光

不透明 调节地球“体温”

自 转

⑵时差

a.时间 刻段

1°——4′

b.地方时 15°——1小时

360°——24小时

c.时区 24个

22. 5W 7. 5W 7. 5E 22. 5E

东 西 区

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东早西晚,“东+西-”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一天)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一天

日界线180°经线 “之”字形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乌鲁木齐时”——东6区

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气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㈡地球的公转

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近日点 远日点 1月初 7月初 a.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成23.5 b.地轴的指向不变

3.21 春分直射点——→赤 道

6.22 夏至——→北回归线

9.23 秋分——→赤 道

12.22冬至——→南回归线

⒊地理意义

a.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1春分 由 赤道 向 两 极 递 减 9.23秋分由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 6.22夏至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12.23冬至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昼夜平分

6.22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12.22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c.四季的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热秋季:太阳高度渐小,昼渐短——凉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冷春季:太阳高度渐大,昼渐长——温 民间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积温四季:

春:3、4、5月 夏:6、7、8、月秋:9、10、11月 冬:12、1、2月 d.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章 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⒈方向 S

经纬线、经纬度

在两极上空看:N——逆;S——顺

实地距离 a.线段式

1∶10000000

一比一千万

b.数字式 1千万分之一

c.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66.5°N以北,极昼 66.5°S以南,极夜 66.5°N以北,极夜 66.5°S以南,极昼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⒊图例(符号),注记(文字,数字)

二、地图上的高度

⒈绝对高度——(海拔)

⒉相对高度——(H-h)

⒊等高线

a.等高线密集——陡

b.等高线稀疏——缓

c.陡崖:

d.山峰:

e

f.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山谷g.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图

⒌分层.设色.地图

蓝——水(乳白色——大陆架>-200米)绿——平原<200米

浅绿浅黄——丘陵

黄——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四章 地壳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

11山地高原50~70㎞

海 沟 6㎞ 平均厚度17㎞陆 地 33㎞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篇三:高三地理总复习

(地理部分)

高三地理复习重在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并在此前提下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将高考要求的基础主干知识和相关能力落到实处。根据高考地理命题的宗旨及近几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结合高中新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2007年高考地理学科的复习建议,供教学与复习参考。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依据,当然也应该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学习《考试说明》的基本目标是让教师全方位地感受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进入一种“高考复习”的状态,这也是高效复习的必要前提。《考试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五部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准确理解“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实质,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

二、准确把握好地理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强调对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并侧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此,只有准确把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可能过渡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就是考生要自己体会、理解基础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在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要求,重新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章知识结构”,到“单元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点知识结构”做起,踏踏实实地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结构”的质量,构建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再一步一步向节、章、单元、地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点知识结构”是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质量不过硬,将直接影响“大厦”的质量。关于这点一定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高三地理复习的“瓶颈”之一就是学生对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而影响与其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区位因素的分析是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区位因素分析结构又由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人口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组成,只有在掌握每一种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将这些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提炼出这些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可能真正构建起区位因素分析这个高质量的知识结构。为此,构建高质量的学科知识结构十分强调知识结构构建的思路和方法、知识之间的多向联系、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分析等内容,即: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养成过程,“知识”和“能力”通过“结构”的构建而得到最大限度地融合,这是高三地理高效复习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应该引起每一位高三地理教师和高三学生的深刻思考。

当然,在具体复习时,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即: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等。在认真、仔细琢磨每一知识板块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等,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

1、从地理学科知识自身的教学目标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分析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部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既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又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而“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此,地理教学不能只限于单纯地讲授教材,而必须适时地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教学资源库,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使我们的地理教学真正体现“学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2、从高考命题思路分析

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为此,我们的高三复习也应该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等引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以这些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意识等,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重视经典题目解析,总结方法规律,熟练技能训练,快速规范解题在地理复习备考当中,做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做一定量的经典习题,检查自己在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培养认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切不可猜题押宝,搞题海战术。

1、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检测教学目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包括:

(1)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基础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

(2)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避免过难试题,正确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从能力培训和训练的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机械重复。

实距证明,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作为备考练习的主要试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对这些试题进行必要的变形,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

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使这些试题成为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即做到:做题必有目的。

2、踏实复习,熟练解题技能训练,规范解题思路

通过平时练习和考前模拟,总结做题的方法和规律,熟练答题的技能和技巧,规范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如:通过做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地理计算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计算题的知识体系,又建立了做计算题的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答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再与标准答案比较,找出差距及其原因,思考下次回答同类问题的策略。如:认真体会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高效性地内涵,并在一次一次地练习中熟练答题的技能技巧,规范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思维模式,为高效答题奠定基础。

如:在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要从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湖泊、土壤几个方面描述,并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在评价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时,一是要从游览价值(包括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三个方面)、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几个方面去评价。二是在具体评价每一方面时还要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评价。总之,通过平时的练习,要逐步形成回答简答题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等,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善于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追求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精选试题,把题做“透”,做题必须追求“收获”的做题意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试题错误的原因,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注意“易错点”的突破,尽可能减少“易错点”的出现等。作为学生,做题出错后,一定要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 “每一次做题都有所收获”,如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为帮助你实现这一愿望。

高考地理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好复习的方向、重点是根本,即: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在掌握原理、规律与方法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规律与方法中提高能力。当然,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稳定而健康的学习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部分)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基础思路

“3+文综”模式下的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我们认为过去单科历史总复习中一些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做法也是适用的,但是要根据文科综合测试的特点做一些适当调整。为此,我们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首先要把本学科学好,这是基点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瞿振元说:“综合能力测试仍然以分科教学,分科复习为基础。要引导学生把复习的过程当成整理知识的过程,把过去分散教学得来的不太系统的知识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原理、事实)和基础能力(方法、技能、思路),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上,可以举行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科把关仍然是我们搞好综合考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各守“传统领地”,而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科内综合与科间综合的关系,以科内综合为主,科间综合为辅;②双基与能力的关系,双基是前提,能力是归宿,应立足基础,切实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③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的关系,实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着重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本科复习时要抓好三个联系:①注意学科内的联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②历史科与地理科、政治科的联系;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2、要从总体上有序安排教学进度

单科考试时历史科复习往往呈三轮;第一轮全面系统复习,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从新的角度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文综测试中,历史课时减少,又要求考生对史地政三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强调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高三历史教学从总体上重新安排,使之有序地进行,逐步上台阶。

第一轮应进行单元复习,视野更开阔,仍要扎扎实实打基础,但要适当加快速度,突出主干,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要强化专题复习,一定要在每一专题之下精心设计子专题,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专题复习,即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又不要把知识点搞得过细。这两轮都以本学科为基点,要在模拟考试开始前完成。

3、高三历史教学自始至终要抓好“三个着力点”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①准确记忆基本史实:要明确记忆目标;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网络化。

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④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主干(突出重点,适当关照非重点)。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2)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是“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客观认识必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决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的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与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a.原因和结果;b.共性和个性;c.现象和本质;d.偶然性和必然性;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f.继承和发展等。

(3)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强调“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掌握学好历史学科的学法,不仅要靠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和积累,而且历史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指导。

解题能力是解题时考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四个重点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题规范化)。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典型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通过练习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习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要重视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样答”。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融会贯通,明确主干,把握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什么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集中反映了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讲的历史进程,它能起到纵览全局和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较为合理和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上,应进一步注重对本学科主体内容的把握。举例如下:

1、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把“统的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体内容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为秦的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和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


高三地理总复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23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