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时间:2016-10-01 17:13: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宇宙的读后感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我对浩瀚无际充满神秘的宇宙怀有一颗浓烈的好奇之心,尤其对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更是

感兴趣,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书中讲到了宇宙的状态和样子,太阳系的起源,外星人留下的物证??,书中好多内容

都让我看了匪夷所思,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不明飞行物的中国之行这篇文章。书中讲到1979

年9月9日晚9时40分,湖南省常德县樟木桥的湖南柴油机厂内,人们正在观看露天电影。

突然,观众们沸腾起来,纷纷回头仰望天空。只见在西方约1500米的空中,有一呈椭圆形的

物体,发出强烈红黄光芒,还拖着一条光尾,就像是喷射出来的气体。它无声地平行于地面

由北向南方向飞去,约3分钟后消失。同一天晚上,位于常德西北的湖北省监利县,有一个

农场技术员也见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如果在这两个地点所看到的不明飞行物为同一物体

的话,那么可以推断,它的飞行速度应是每秒230~240米。另一个记载是1987年3月6日晚

11时50分,在四川省眉山县象耳镇上空出现了一个橘红色飞行物,它的形状像一顶倒放的

草帽,从西北方向沿着直线向东飞行,距离地面有1000余米。虽然很多报道都不太靠谱,但

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真正的不明飞行物,怀着对科学向往的心,我又投入到对不明飞行物

的探寻,真希望我也能亲眼目睹这位天外来客。 《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给予我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想象空间,无边的宇宙隐藏着太多

的秘密,但我们坚信:人类一定会破解一个又一个宇宙之谜!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篇二:《果

壳中的宇宙》读后感《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今天终于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了,虽然从头到尾读完一次,而且中间通常一

句话要看四五次,最后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要写下我的读后感......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起来。

因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的万物之理(将所有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万物之理”,

按霍金的话来讲找到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的尽头、人类的终极胜利)就是《果壳中的宇宙》

中提到的m理论(也叫弦论)。其中m理论包括0-异型、ⅰ型、ⅱb、ⅱa、e-异型 和11-

维超引力。其中设计的的有11-维超引力、p-膜、m-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10-维膜、

超弦、黑洞。而m理论中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中心就是现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标。霍金

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

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

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

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

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

或‘膜’”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

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

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

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那

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

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归宿》中提到,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绕银河系中心作缓慢的

转动,大约2亿多年转动一周。如果套用开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应当比靠近银

心的转得慢,但是观测结果并非如此,整个银河系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

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质,大部分分布在银河系的外围,从而加快了这部分区域内

恒星的运动速度。对星系团内全部星系运动状况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 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

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

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检

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霍金说,弦、膜和胚“与宇宙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都会有量子起伏。”这些量子起伏就

使得胚这样一类客体会自发地创生和消失。这个过程很有一点像沸腾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过

程。量子力学中的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导致了胚从泡泡中创生。如果这个4维泡泡继续长大,

那么生活在这个泡泡上的人就会感到宇宙正在膨胀。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就

像地球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而宇宙边界的唯一条件就是没有边界),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

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只是果壳是空的,在

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

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

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

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然而,高

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

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

缓慢下来)相对应。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有趣的是,

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 在读完《果壳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之后,有一种感觉。人类置于茫茫的

宇宙之中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对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完全没有实力实践。

而当中一些妄想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的人类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吗?虽然他们可以说是人

存理论决定这个宇宙,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类信服的。而神创论更是无

从谈起,他们想说他们那个万能的上帝么?可惜,亲爱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自

己也搬不起的石头么?

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相信,事实只有一个,人类在将来,一

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篇三:《宇宙简史》读后感《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史蒂芬·霍金生于 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

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

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

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

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 《宇宙简史》也叫做《时间简史》,它的原著名字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霍金借助哈勃望远镜、爱因斯坦的广泛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

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诸多人类的结晶展开了他的宇宙历史研究。诸如,宇宙星体的引力塌

缩形成黑洞、黑洞不太黑、黑洞发射粒子、黑洞爆炸及时间和空间有限而无界,天主的启动

等等。

《宇宙简史》用它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

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

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

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我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乐趣。每当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

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时常眺望星空,看着

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

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我感觉,我自

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霍金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

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我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

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

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

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领略不到畅游在宇宙中的乐趣,体会不到揭开

宇宙庐山真面目的满足。细细品味后我才领悟到,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以

及霍金热爱科学的心。 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

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不倦的精神。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宇宙的谜底!《宇宙简史》

上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就靠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揭开它!篇四:果壳中的宇宙

读后感

学院专业:理学院应用物理学班 级:应用物理

姓 名:台德莉

学 号:0901班 20090748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以前我只知道有史蒂芬·霍金这个人,是一个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的残疾人,一个整

天不得不待在轮椅上的人,一个只能靠机器说话的天才科学家,还有与他个人一样有名的著

作——《时间简史》。我个人对他的了解当时也就这么多, 现在知道他还有一点不一样——

他出生于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

(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所任)。他广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被

称为“轮椅上的爱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时间简史》、《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

及其他》和《果壳中的宇宙》。我不久前读过的《果壳中的宇宙》正好是《时间简史》的姐妹

篇。书名的来源: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么

一句吟唱: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 对于《果壳中的宇宙》,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果壳中的宇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

科普著作,主题是宇宙学,涉及广义相对论、量子论、黑洞、暴胀、时间旅行、弦论、超引

力等诸多前沿概念。当然,这些概念我到现在也没能完全明白。这本书先第一章说的是相对论简史,相对论有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

由爱因斯坦在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创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

修正。 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进一步, 概念。p-膜是指在p-维延展的物体。很难想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维(四维、八维、十

维、更多维)的空间里。 唉!时间为何物?!它是否像古老的赞歌说的那样,把我们所有的

梦想一卷而空的东流逝波?抑或像一直前进,却又回到线上的早先过站。19世纪作家查里

斯·朗母写到:“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像时间和空间那么使我困惑。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时

间和空间更少使我烦恼,因为我从不想起它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本部分时间不去考虑时

间和空间,不管他们为何物;但是我们所有人有时极想知道时间是什么,它如何开始,并且

把我们知道何方。关于时间或者任何别的概念的任何可靠性的科学理论,依照我的意见,都

必须基于最可操作的科学哲学之上:这就是卡尔·波普和其他人提出的实证主义的方法。按

照这种思维方式,科学理论是一种数学模型,它能描述和整理我们所进行的观测。一种好的

理论可在一些最简单假设的基础上描述大范围的现象,并且做出被验证的预言。如果预言和

观测相一致,则该理论在这个检验下存活,尽管它永远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如

果观测和预言先抵触,人们必须将该理论抛弃或者修正。如果人们如同我们那样采用实证主

义立场,他就不能说时间究竟为何物。人们说能做的一切,是将所发现的描述成时间的一种

非常好的数学模型并且说明它能预言什么。第三部分说的是果壳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历史,每 一个历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确定的。霍金认为空间的最明显之处是它无限地向外延伸,

通过现代仪器,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尺度的数以亿万计的星系。尽管宇宙似乎在空间的

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随时间变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

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

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而量子引力论正是这些书的大部分的主题。哎,这部分真的很难懂,

就少说点了。

第四部分说的是预言未来: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如果信息

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预言将来的能力也被削减了。

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就不能对余下的粒

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

半。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

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

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

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第五章说的是护卫过去:时间旅行可能吗?我觉得不可篇五:宇宙的边疆读后感《宇宙的边疆》读后感刚刚读完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写的《宇宙的边疆》一文,我立刻被文章

中所描写的广袤的宇宙所吸引,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广阔无边、宇宙的

奥妙、宇宙久远的历史,这使得我增长了见识,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以由外到内的顺序,说明了宇宙的广阔、星系的组成、恒星的性质、太阳系及

其行星等知识,推测宇宙中会有其他生命形式存在,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具体

来看,文章前三段写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和方法,中间部分写探索的奥秘,后两段写人类

从地球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读着文章,顺着作者介绍的物体、现象等,让我大开眼界,仿

佛自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地球在宇宙中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人类作为地球上的

一种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动物,他们是不会卑微地像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样得过且过,他们

一直对世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从古希腊的观天象到

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现代对宇宙的探索。正如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

文家帕斯卡尔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想的

苇草。要摧毁他,无须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股气,一滴水,都能够致他死命。但是在宇宙

摧毁他时,人依然比摧毁者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死,知道宇宙比他占便宜;而宇宙却毫不

知道。??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我觉得,人类唯一不比宇宙渺小的地方,就是

其有思想,他们利用 自己的智慧不断了解、探索、发现和研究宇宙。而纵然宇宙多么广阔,多么神秘,多么

复杂,也只是一团毫无意识的自然体而已。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

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

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

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

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浩瀚宇宙,星球众多,能滋养万物的为数不多,我们人类能诗意

地栖息在地球上,是那么幸运的事呀。

篇二:读后感

第一篇:

母 爱

——《寄小读者》读后感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从桌上随手拿来一本《冰心散文》,翻开书,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风偷洒了几滴泪。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更舍不得母亲对自己的爱。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呀,有谁能扯断这浓厚的母子情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养育大,给予我们爱,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是温和的、是细碎的。然而也正是这种爱时刻围绕着我们,又是太细小了,使我们并不珍惜,有时甚至感到厌烦,那时我们希望得到像火山一样挚热、像瀑布一样壮观的爱。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觉得太无聊了,便要去姥姥家玩几天,出发前的一天晚上,妈妈千叮万嘱:“到了那儿先打个电话过来,千万别在马路上乱跑,不要去山上玩,更不要喝生水……”我不在意的听着听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临行时,妈妈追到门外,又把昨晚的话重复了一遍,我边听边说:“嗯。”(妈妈的话我是左耳进,右耳出)到了姥姥家,我便进入了“快乐自由天堂”。要玩就玩,要吃就吃,要是渴了就对着水龙头一顿“猛饮”,早把妈妈的话抛之脑后,真爽!一到晚上,我的肚子疼了起来,抬头看看姥姥已经睡熟了,哎,忍吧!

可不争气的肚子越来越疼,好像一把刀子在我的肚子乱捅,痛得我几乎叫出了声。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要是她在身边多好啊!又想起了

妈妈的叮嘱,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母爱是多么珍贵啊!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同学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

会关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使我们的“母亲”身上遍体鳞伤。我们应该珍

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台湾宝岛至今流浪在外。有一句话说:“老之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国母亲已张开

怀抱,迎接“游子台湾”的归来!

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

赞美母爱!

第二篇:

最近,姑姑给了我一本“寄小读者(一)”。

这本书选录了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通讯一到通讯二十九,山中杂

记一)到十,再寄小读者通讯一到通讯四,等文章。

这本书在写景时,引用了众多名诗名词,有中国古代的,也有外

国诗翻译的。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意义深刻的句子和用词优美的句子。例如:“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这些话的意

思我不大明白,只能通过上下内容了解其意。

我还发现,这本书的重点是孩子们。冰心奶奶时刻热爱、思念、关怀着孩子们。书中不仅介绍了山水名胜和永恒的母爱,还告诫我们

怎样交友做人。

书中大部分都是散文语言,用优美的言语表达她想说的话,以信的格式表达对我们的爱。她告诉了我们人生的一些道理。当她写到母亲时:“母亲的爱,都是一般,竟不能使我在人前有丝毫的得意和骄傲。又试问鸿蒙初辟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这些人造的制度等级、遂令当时人类在母亲的爱光之下,个个自由,个个平等!”当她写到做人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

一叶,也有它自己的使命……”

……

冰心奶奶的爱,让我感动……

第三篇:

五年级:《寄小读者》读后感

看完《寄小读者》后,我对冰心奶奶的文笔更欣赏、更敬佩了。在这本书里,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活力,每一句话语都富有童心,每一

个章节都有说不出的美感。

在这么多篇通讯中,我最喜欢“通讯十”。因为,看完这篇后,我了解了冰心奶奶小时候的一些童年趣事,那一颗跳动着火热童心的激情跃

然纸上。

《寄小读者》是一篇美文集,它可以在你无聊时带给你欢乐,也可

以在你孤独时,成为你的一位精神伙伴。

啊,如今,我们的童年早就失去了真正的欢乐,好似小鸟被关在笼子里,不能飞向蓝天,去自由地飞翔!我羡慕冰心奶奶的童年,向往冰

心奶奶的童年,就让她的《寄小读者》伴随着我吧!

第四篇:

《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读后感

我在寒假里看了冰心写的一本书,书的两部分题目分别是《寄

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

这本书主要讲了冰心很爱小孩子,有一件事,是她常常用已自傲的:就是她以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七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船上也有冰心,她恨这次船中没有几个小孩子。十九日黄昏,已近神户,冰心在船上思念起了家。冰心的母亲爱冰心的肉体,她爱冰心的灵魂,她爱冰心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一九二六年七月三十日,冰心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大约一个月,冰心回家了。冰心歌颂母亲,是母亲把她待到这个世界来的,他们一家离开了医院,

母亲紧偎在屏息耳旁,冰心哭了。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冰心歌颂母亲,歌颂童真,歌颂自然。面对沉默的自然万物,她捕捉到了一个个藏匿在细心处的伟大、坚强和爱。我没有想到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以及其他的自然万物,都在用自己的爱装点世界,是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以后也要

歌颂母亲,歌颂童真,歌颂自然。

篇三: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施家屯小学 何怀清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在暑假买来的,当时买了好几本书,也没特别在意它,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直到最近才有时间全部读完。可是,越看越发现这本书同以往的书不同,书中的理念非常实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和我周围的人。

一次下班后和同事聊天,我说起这个不抱怨运动,以及“抱怨什么吸引什么”、“不抱怨、要改变”的理念,得到她们的认同。几个人决心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再不是“累死了”、“烦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的自我批评和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团队向心力增强,工作氛围较以前更为融洽,团队的目标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团队的成绩也更加优秀,更令人开心的是看到同事脸上洋溢的笑容。一些深深困扰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心里感激这本书,感激这些理念,愿意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一、该书简介及书评。

本书作者威尔.鲍温,美国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的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该书畅销80个国家,一只手环21天改变600万人的命运。

该书书评的阵容非常强大,冯仑、唐骏、马云、比尔.盖茨,以及中外的各大报社都对该书有极高的赞誉:

马云: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黑幼龙:戴尔.卡内基30条沟通人际关系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张德芬: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运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得恰是时候,他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众多书评中,最喜欢张德芬的,她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前一阵也刚好读过,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一个指头指向别人,其余的指头都指向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二、紫手环的力量。

书中附赠了一个紫手环,手环的使用方法如下:

1.开始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如果听到其他戴紫手环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们应该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但如果要做这种事,你自己要先移动手环!因为你在抱怨他们抱怨。

4.坚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几个月,你才能达到连续21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

移动一个紫手环能够“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这个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但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它确实可以。

紫手环的强大在于:它可以提醒我们的言行,察觉我们的行为,在意识里刻下痕迹,最终成为我们思想的过滤器。

可以将紫手环置换成自己喜欢的手链或者戒指,或是口袋里的一枚硬币。形式可以不拘,能起到标识作用即可。

往下看,将会告诉你:“我们为何会抱怨,抱怨能带来什么,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你将学会一步步驱除生活中这种恶毒的表达形式。如果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不只是你自己不再抱怨,连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停止这样做。”

三、我怨故我在。

(以下编顺序号的为引用书中原话)

1、如果你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

2、我们的抱怨多半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3、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4、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语言,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读到这里,不由得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小时候挑食,老人会吓唬我们说:“嫌饭吃,没饭吃。”是否也算是“吸引力法则”的民间版本?

四、抱怨与健康。

1、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们抱怨,常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2、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心里和身体是互为关联的,心理想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来。

3、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而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4、即使面对像致命的疾病这般艰难的处境,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活出感恩的生命,

把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能发挥这种确保健康的力量。

想到那个故去的阿桑,她的歌很伤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首《寂寞在唱歌》,经常地唱这些伤感的歌,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她的生命只有35岁。

不仅歌者,听悲伤的歌曲的人也危险,那首《黑色星期天》听死了多少人,导致这首歌很快被封杀。

负性能量积聚多了,多半是要出事的吧?所以,那些悲伤的歌,能不听就不听了吧?实在要听,也要等到自己的神经够强大了吧?

那些自杀频率高发的艺人,他们所拍的电影大都是伤痕累累的悲剧,众所周知:要入戏就得一遍遍体会戏中主人公的心情,他(她)哭艺人就要真的哭,戏演完了艺人可能还沉浸在戏的悲惨氛围中。这一遍一遍地重复悲剧,会吸引什么?所以,很多艺人的自杀,我认为在很大成分上是悲剧情结过重,导致“人生如戏”了。

健康对我们是多么多重要。有一道选择题:等我们老了,是希望能够照顾别人?还是为别人所照顾?让我选,我就选前者:为了将来能有力气抱起我那可爱的孙子,我要现在开始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抱怨与人际关系。

1、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2、人类的天性是曳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3、你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而你的言语将指明、强化自己的想法。所以当你抱怨时,其实就是在排斥、推开、驱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4、如果你不敢在那个人面前说,而且能让他感觉受到恭维,这些话就是闲话和抱怨。

5、我们说的闲话和抱怨,可能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当我们指出你饿缺点,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爱吹牛的人。

6、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外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7、如果你要其他人改变,自己就必须先开始改变。领袖要站在最前线开拓疆路,让其他人追随。

8、不要试图教猪唱歌,那只是浪费时间,还会惹猪很生气。

我曾经看到马云的一个团队管理原则:团队中如果两个人发生了分歧,要两个人之间单独解决,如果牵扯进了第三人,你就必须出局。阿里巴巴之所以能这么强大,与这种高效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密不可分。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句话非常受用:不要往仇人家的窗户扔石头----如果你自家的窗

户也是玻璃的(钱海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觉醒时刻。

“自尊自重的人,认同自己长处、接受自己弱点的人,悠然自得、不必透过他人目光来肯定自己------这些人不会吹牛。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同样地,他们也不需要抱怨,以籍此来取得神经质的益处。”

看来,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也是要不得的,还要时时警醒自己,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长路漫漫,吾亦将蹒跚学步,上下而求索。

非常喜欢诸葛亮的《诫子书》,手工抄下来,和儿子一起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

七、沉默与怨言。

1、抱怨是一种习惯,暂停一下吸一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说话时更小心用字遣词。说出来的话要具有建设性,如果无话可说,就保持沉默。

2、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非由不安是你发出又臭又长的牢骚。

3、你可以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期许,而不需要抱怨现况来获取想要的结果。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提供方案的人谈。你会缩短等待的时间,让你的需求更快被满足,也更快乐。

4、当你听到牢骚时,就不要涉入其中。大家在用言语曳引你,而你也在曳引他们。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你们的对话开始移转成负面内容时,只要往后一坐,好好观察就行。不要跃跃欲试或想去改变他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抱怨,只要把紫手环给他们看,告诉他们你正在"接受训练",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

与其抱怨,我们不如学习金人,三缄其口金。沉默换来的是正向的思考的时间,正面表达建设性的意见,才会解决问题。

八、关于批评。

1、批评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出,意图贬低此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当我们批评某人时,对方会觉得遭受不公平待遇,有必要为自己辩解而出击,所以我们的批评往往只会扩大,却不会消弭我们批评的事端。

2、每个人共有的需要就是获得注意、受到重视。

3、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和她的行为有着什么期望。如果言语中带有批评,他的行为就会如实反映我们所批

判的内容。

我们单位有个女同事非常有个性,单位要求长发盘起,她却喜欢做披头士,考虑到她的自尊心,一次看到她又披着头发,我就跟她说:你盘起头发的样子很漂亮哦。从那以后,她的头发一直盘得很规整。

曾经看过周弘写的《赏识教育》,周弘的女儿从小因病致残成为聋哑儿,有一次,他给女儿出了十道应用题,她只做对了一道,他对女儿伸出了大拇指:“女儿,你太棒了,这么难的题我碰都不敢碰,你居然做对了一道!”女儿当时眼里闪出了光。后来他将女儿夸成了一个留美的博士。假如,当时他一巴掌打过去:“你怎么这么笨,十道题错了九道!”,那么,等待孩子和家庭的将只会是悲剧。

九、臻入化境。

1、认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时时感恩,如果有人为你扶住或者好心帮你提东西,都要当成是这个宇宙丰富的祝福,如此一来,你也会引来更多祝福。

2、把全家团聚的时间变成一段欢欣、快乐的时光,而不是在抱怨当天如何诸事不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也能把不抱怨的美德传承下去。

3、多去注意好事,而不是只看到有什么应该抱怨,并且为自己拥有福分所庆幸,生活中正面思考的雪球就会愈滚愈大,心情也愈来愈好。

4、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其他人的脚步浑沌度日。如今,你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你是个什么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喜欢文章最后一个署名“黄昏星”的读者留言:用正念,赢得好运气;用不抱怨,累积正面的能量;用心,让自己快乐。

希望:每一个人都走出抱怨!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祝福!!

希望:每一个人都平静喜乐!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14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