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银行风险管理计划

时间:2016-09-29 08:05:5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银行风险控制部年工作计划

风险控制部

2012年上半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2年上半年,我部在总行领导的关切和其他科室的配

合下,紧密围绕总行年初制订的工作方针,以认真贯彻落实“双121工程”为手段,深切领会总行有关会议精神,通过健全健全风险防范控制制度,提高管理素质,。

2012年,我部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强化贷后管理措施。

2012年,我部将根据总部领导的安排,进一步完善我部

在年前制定的《XXX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及《XXX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手册》,并下发各支行,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落实贷后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我行贷后管理工作。

1、细分客户类型,区别对待,及时调整。要求各支行

根据《贷后管理办法》,细分现有贷款客户,把现有贷款客户划分为正常类客户和退出类客户两种,将我行确定的优质客户、营业收入稳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贷款形态正常、抵(质)押物有效、足额、易于变现的贷款客户划分为正常类客户;不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作为退出类客户,采取不同 - 1 -

的贷款管理措施。由贷款行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偿债能力等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对经营状况趋于恶化、信贷资产质量出现风险的正常类企业及时调整为退出类,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行贷款条件、生产经营好转、营业收入稳定、贷款形态正常的退出类企业调整为正常类。

2、明确、细化检查内容,落实专项检查、常规性检查

制度。

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贷后管理措施,实现贷款

客户分类的动态管理、细致管理和全面管理。贷后检查分为贷款用途检查、特殊事项检查等专项检查及企业信贷业务办理后按固定的间隔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偿债能力、担保情况等进行的常规性检查。正常类企业的间隔期检查最长不超过3个月。退出类企业间隔期检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一年不少于两次。如发现借款人存在挪用贷款行为的,要写出检查报告,提出解决措施并组织实施;如发现借款人挪用贷款用于股票、期货炒作或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或用于违法活动的,要及时汇报信贷管理部门和有权审批部门,采取措施及时清收贷款。

细致划分、明确正常类企业和退出类企业检查内容,对

正常类企业的常规性检查主要为:企业在我行结算是否正常;货款归行率是否与我行融资占比相匹配;资产及负债总 - 2 -

量、结构变化是否正常;对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保证金的动态检查;抵(质)押物保管和价值、权属是否发生变化;保证人对外担保情况,保证人代偿能力变化情况;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是否相对稳定;企业与我行的合作态度上是否发生变化;其它需要检查的内容。对检查中出现:借款人、担保人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内部股东不和,重要业务伙伴关系恶化,企业经营者家庭不和或婚姻出现危机;借款人、担保人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生产停顿甚至出现分立、合并、破产等影响我行债权的情况;借款人、担保人涉及政治风波或经济、法律纠纷,被司法、税务、工商部门提出警告或处罚,并被要求检查或冻结其存款账户、抵(质)押物,使其无法履行职责;借款人或抵押人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约见困难,经营场所或法定代表人居所经常无人、失去通讯联系;借款人与其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或产品销售商合作关系恶化,或借款人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或产品销售商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对借款人的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的;抵押物受损、贬值或发生纠纷,保证人保证能力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合同及保险条款失效等严重影响担保能力的情况发生;拖欠职工工资;依靠融资来偿还我行到期贷款;发生其它危及我行贷款安全事项的情况,要立即进行现场检查,并提出有关建议、措施,进行重点监管。

退出类企业间常规性检查内容包括:有关贷款合同、担

- 3 -

保合同、资料是否齐全、合规、合法;贷款是否在诉讼时效之内,催收贷款本、息(见附件)通知书及督促履行保证责任通知书是否合规、合法;抵押物的保管、价值变化及变现能力情况;保证人保证能力的变化等。有存在未经我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欺诈行为;通过各种方式逃废我行或他行债务;挪用贷款用于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履行信贷业务办理时的承诺等行为的,立即将其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通过各种手段提前收回贷款,停止发放新贷款,终止其信贷关系。

同时,贷款行或总行(部)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特

殊事项检查。通过特殊事项检查,检查行要形成书面的专题报告。对检查中存在的影响我行债权安全的问题,要提出明确的、针对性的措施,防范风险。对检查中存在的不合法不合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或相关人员实施处罚,或者将有关材料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对处理措施落实整改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并做好材料

归档保管工作。

3、加大现场检查频率,做好风险预警。

2012年,我部将组织对全行信贷业务进行不少于四次的

现场全面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主要检查信贷政策的落实情况。有无违背信贷政策、原则和总行(部)有关规定发放贷款的情况;新增贷款的投向及效果;信贷业务是否按规定进 - 4 -

行双人调查、核保、核押;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录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贷后管理情况,贷后检查报告是否详实,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及间隔期检查、专项检查、贷后集中检查、信贷档案资料管理和不良贷款的压缩计划完成情况等,并指导和要求各支行依据《贷后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息和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和处臵工作。

4、明确贷后管理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我部将制订《XXX市商业银行信贷责任认定及处罚办

法》,根据有关业务操作规程和部门、岗位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贷后管理责任。对未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造成贷款损失的;不良贷款监管、清收转化不力,造成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检查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的;、放贷收息、故意隐瞒或不及时向上级汇报发现的重大问题造成贷款损失等行为,我部将根据有关规定建议责任追究部门对下级行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顿、暂停信贷业务,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调离岗位、撤销职务、下岗清收、解除责任人劳动合同等处罚。

同时,我部通过检查,督促各支行完善贷后管理档案,

将贷后管理手册纳入重要信贷档案管理。对贷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措施和预案,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制度。

- 5 -

篇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银行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

(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银行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银行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2)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3)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5)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6)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9)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

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三、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银行风险管理(风控网)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2.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银行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3.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1)稳健性。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4.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银行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银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银行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3.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

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4.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着、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银行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银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银行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3.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

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4.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着、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银行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篇三: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

一、风险分散

(一) 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二) 主要作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有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三) 实现手段: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是同一国家的借款人。

二、风险对冲

(一) 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二) 主要作用: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 实现手段: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

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一) 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风险管理办法。

(二) 主要作用:风险分散职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此时采用风险转移策略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

(三) 实现手段: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

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期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四、风险规避

(一) 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二) 主要作用: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三) 实现手段: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五、风险补偿

(一) 含义: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 主要作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有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三) 实现手段:投资者可以与现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定价来索取风险回报。

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一、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一)资本的含义

通常所说的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等于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对商业银行资本最传统的理解就是这种财务意义上的资本。

(二)资本的作用

(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2)吸收和消化损失。

(3)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

(4)维持市场信心。

(5)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资本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因而也是风险管理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一)含义: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

由于其必须在非预期损失出现时随时可用,因此其强调的是抵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并不要求其所有权归属。1988 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并且提出了合格监管资本的范围。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不同性质,对监管资本的范围做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和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以及混合性债务工具等;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这里的资本就是监管资本,是在商业银行实收资本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资本工具计算而来。

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对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

对于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

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

选择哪种计量方法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商业银行是否达到巴塞尔委员会针对每种方法规定的相应标准。

为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和计量水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采用较高级别的计算方法能够相应降低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新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一)绝对收益: 是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使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绝对收益=P-P0。

例如:一位投资者将10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1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为10%,1年到期后,得到本息支付共计110万元,投资的绝对收益是10万元人民币;另一位投资者将2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股票市场,1年后卖出全部股票,收回的资金总额为30万元人民币,投资的绝对收益也是10万元人民币。

(二)百分比收益率:

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百分比收益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假定期初的投资额为 P0 ,在期末时资产的价值为P1,则百分比收益率(R)定义为期初每一单位货币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R=(P1-P0+D)/P0。

例如:投资者A期初以每股20元的价格购买某股票100股,半年后每股收到0.3元现金红利,同时卖出股票的价格是22元,则在此半年期间,投资者A在该股票上的百分比收益率为:

方差的平方根称为标准差,用σ表示。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通常将标准差作为刻画风险的重要指标。

资产收益率标准差越大,表明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越大。

(三)正态分布

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正态分布广泛应用于市场风险量化,经过修正后也可用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

一般来说,如果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非常多,而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各个因素之间又近乎独立,则这个指标可以近似看做服从正态分布。

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研究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以寻求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最适当的资产组合方式。

如果资产组合中各资产存在相关性,则风险分散的效果会随着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有所不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为正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相关系数为负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好。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将贷款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区域,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和降低风险、保持收益稳定的目的。


银行风险管理计划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91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