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七律长征解说词

时间:2016-09-28 12:55: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毛泽东诗词朗诵串词

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军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哲学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实,毛泽东是一个马背上的诗人,驰骋万里江山,吞吐千古豪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89年前,一位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青年才俊,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面对万类霜天,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昂首向天,发出千古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巨大的提问,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不是质疑,不是困惑,而一种更深沉的自信,一种内在的坚定,一种改天换地的使命感。请听《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昆仑》浩浩昆仑,涵盖着广袤的天地,容纳着漫长的时间,沐浴过无数的阴晴雨雪,经历过遥远的沧海桑田。长征途中,毛泽东伫立岷山峰顶,遥望昆仑,不由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感慨之际,挥毫问天: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请听《念奴娇 昆仑》 《七律 长征》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激情的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千帆竞发,万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蒋介石惨淡经营的“长江天险”,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京总统府上空。请听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38年后他又重上井冈山,写下了这气冲霄汉的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写了这样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请听《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律到韶山》韶山亲,庐山美,登临意,思无寐。三十二年别故地,一朝归来会亲闱。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写下这首《七律到韶山》

《沁园春 雪》1936年2月,毛泽东准备东渡黄河,他亲赴黄河岸边,查看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伟人严重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纳融雪的高原在舞动,在奔驰,似乎要与那天公试比高低,于是他挥毫泼墨绘出这壮美的画卷沁园春雪

亲爱的毛主席,是您给我们带来了解放,是您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是您给我们带来了吉祥,愿这份吉祥绵延无尽,愿天佑我中华灿烂辉煌!

嘹亮的歌声,唤起中华儿女的自豪和向往,优美的旋律,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乐章,回顾光辉历程,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展望美好未来,愿五星红旗永远飘扬!让我们共同唱响歌唱祖国!

篇二: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解说词

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解说词

各位老师, 同学们,大家好!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让我们用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担任今天的评委是王巨臣校长、李海龙主任、刘静芳老师、邸丽茹老师、王倩倩老师、张荣福老师。下面我宣布:北刘庄完全小学“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1首先上场的是三年级的刘羽小学同学,将为大家展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他为我们打开古典文化的悠悠长卷。

2、宋朝诗人张志和这首《渔歌子》,它内涵却十分丰富,充分展现了古典名诗的艺术魅力。接下来请欣赏三年级徐弘同学为我们诵读《渔歌子》。

3、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让我们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化为一腔炙热的爱国心,祝愿它前前程似锦、!繁荣昌盛!下面请欣赏六年级刘晓美、王梦悦同学朗诵《我的祖国》。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下面,我们请欣赏五年级姜碧瑶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首七律长征再现了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红军勇士们,下面请欣赏六年级沈兴同学朗诵的《长征》。

7、辛弃疾,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聆听。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的诗歌文化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愉悦了我们的情感,最后请欣赏四年级邸宏美同学朗诵《望星空》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王校长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并颁奖。

同学们,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民族精神永远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北刘庄完全小学“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谢谢

篇三:《诗人毛泽东》解说词

解说词

第一集 宏程心路

[北京 中南海]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

这年夏天,他还劳费情思地做了一件词墨韵事。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 他或许是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几多动人的历史回声;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短促,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险峻,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雄壮,依然是心路。

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诗人毛泽东,该汇聚多少感情;毛泽东的诗,该传递多少消息。

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这里有临海而迎潮博浪的激情,有登山而倚天抽剑的呼喊;这里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这里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这里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这里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

心路上的风景是这般灿烂。细细检视笔下天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色、革命风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悲欢、历史巨变,在晚年毛泽东的心底,该唤起怎样的波澜?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自信的。

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说了这样一句——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韶山]

从那个时候往前大约四十多年,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平常的孩子并没有两样。不过,忽然有一天,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抱着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口时,越过坪坝下面的一方池塘,他看到的却是一脉诗乐之山——韶山。

据说,远古时代,勤政爱民的虞舜从北方一路南下巡游,途经现在湖南湘潭和湘乡交界的山峰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行宫。人们在行宫里载歌载舞,还演奏了当时的流行乐曲——韶乐。不久,虞舜南去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则留在了这里——韶山、韶峰。

钟灵毓秀的韶山终究没有留住虞舜的脚步和动人的音乐,郁郁葱葱的韶峰和缭绕的白云,寂寞相伴了无数个春秋。

1993年,在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荫掩映的韶峰半腰[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却长了一片占地二十五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诗人毛泽东的作品。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在传说中曾演奏韶乐的地方,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

不过,十七岁那年,在第一次走出家乡这一人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在不经意间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

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前行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他先是一名学生领袖,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他成为了一个革命家,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引导泥腿子们奔向解放的大道,被人们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他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他还成为了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理论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革命者说他是领袖,敌人说他是“匪首”,同情革命事业的朋友也会开玩笑地称他为揭竿而起的“山大王”,但没有人说他是诗人。

直到1937 年,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长期在山沟里,在马背上战斗的毛泽东,竟然还会写诗。人们更为惊讶的是,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就是他,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1936年7月,二十三岁的斯诺来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的陕北保安。他是第一个深入苏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激越飞扬的歌声,有平等全新的生活,有始终如一的希望和永远乐观的情绪,更有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

在昏暗的油灯下,斯诺和毛泽东陆续谈了十几个晚上。一向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毛泽东,向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开了心扉。谈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谈了自己的经历,顺便,也谈起了诗词。毛泽东把自己的《七律·长征》抄写给了斯诺。斯诺他在书里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既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得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从此,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人们也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个会写诗的红色领袖。

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那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到重庆谈判。他把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透露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历史,不强求每一位重要人物都具有诗人的才华。可是,历史更钦佩一位伟人具有独领风骚的手笔。毛泽东独立风骚的手笔不仅震动了重庆文坛,更震动了十分敏感的政坛。

一桩笔墨韵事陡然转化成了政治斗争。

重庆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判文章,有的甚至刊登谩骂式的和词。一首署名“雷鸣”的和词说的是那样的透底,“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

谩骂归谩骂。敏感的国民党宣传部门十分清楚,一首《沁园春·雪》,使毛泽东及其主张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他们私下组织一些舞文弄墨之士,试图写出一首超过《沁园春·雪》的词,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也拿不出像样的词作,只得悻然罢手。

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看到重庆报刊上那些曲解生事的和词,只说了一句,“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诗人只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种。他有更多更大的历史使命,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于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们看到了: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他和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更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他又艰辛地探索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东西方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前,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格局。

历史给了毛泽东激情,历史演变的波澜壮阔也给了他独有的创造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

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纸上的墨。

炮声隆隆,千里莺啼,是诗人诗中的平仄和韵脚;万丈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人诗中的遣词和意境;屹立山顶的松,扎根原野的草,翔飞中天的鸟,游弋江湖的鱼,还有那一年四季无比绚丽的花,从南到北迎风招展的旗,这千般风情,这万种生灵,便是跳动在诗中的字符。

每一首诗,似乎都成为了一次事件,一段岁月,一种激情,还有他的理想的形象见证;每一首诗,似乎都洞开闸一扇窗户,往里看,哪里有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毛泽东也创造了只能属于他的诗。

这是一部史诗,真切地写照了在中国革命洪流中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壮阔场面。

毛泽东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他的革命的一生,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诗人的一生。

第二集 青春意气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结果引来一些学校的校长到第一师范查问,是不是有“二十八画生”这个人。他们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征友启事》引来三个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见面了,他们畅谈了三个小时。

兴奋不已的罗章龙当天晚上写了一首诗:“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两个青年学生,以风流自期,所谈不是屈原,就是贾谊,好一派书生意气。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这是毛泽东刚上师范时的听课笔记,一共四十六页。前面的十一页,都是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毛泽东还把《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了眉批。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呼朋携友,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还有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文人骚客,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发抚古思今的感慨?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大概可以叫做“诗文意气”。

青春是美好的。它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它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无不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

1917年暑假期间,为了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毛泽东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按湖南旧时习俗,他们被称作“游学”先生。在湖南安化县城,他们去拜访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时,对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摆在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意在试试来人的学问深浅。毛泽东即书属对,写了一个下联说,“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对的工整且不说,语中内涵也让这位老先生有些不太好意思,顿然亲近有加。

这次 “游学”,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毛泽东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这些即景而吟的诗句,虽写得认真,也很工整,但总难免是为赋新词强登楼的少年之作。 因为他的生命还没有走进沉重的历史,他的个性还没有融进困顿的现实,在对景物的观览中,那视线还是青春的单纯,学子的轻松。

当青年毛泽东的视线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

那是1915年的5月,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去世了。悲从中来的毛泽东写了这样一首挽诗:

“关山蹇骥足,飞飚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毛泽东的感觉中,一阵飚风掀拂亡友的灵帐,好像天地为其悲泣。好友的早夭壮志未酬,活着的人们长歌当哭,以青碧的群山来试试自己,报国的长剑如何。诗人与亡友有共同的报国之志,所以,亡友死后自己的那惆怅像长天江水一样,绵绵不尽,混茫一片。为什么呢?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这两句正是全诗的“诗眼”。对这个“诗眼”的最好注脚,是当时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日本以赞同袁世凯称帝为诱饵,要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


七律长征解说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82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