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16商丘十校联考

时间:2016-09-27 12:49:4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6年上海十校联考试卷

上海市2016年十校联考语文试卷

(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朱家角、曹杨)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在声音中发现城市

①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②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③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④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⑤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⑥“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⑦城市声音在形态上明显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种物质现象,遵循物理学所揭示的相关自然规律.可以用声学仪器检测和分析;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征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管理等现实内容,可以用相关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还是一种人文现象,广泛活跃在城市的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卡拉O K、网站、手机,甚至有时会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成为一种

只有“共通感”但并不具备“普遍性”、“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纯粹审美经验。这造成了“城市声音”的极端复杂性,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城市声音,甚至是有多少城市人就有多少城市声音印象,它可能悦耳也可能闹心,可能是冰冷的也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永恒的?? 以“城市声音”为中心, 可见城市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足以了解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

⑧城市声音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城乡分离”。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声音。城市和乡村不仅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和价值观上迥然有别.也以不同的“音响”、“节奏”、“音乐”等特定的感知觉形式相区别。比如一说到乡村,就会想到自然风雨声、麦子拔节声、鸡鸣狗叫声、春蚕吐丝声等,而一说到城市,尽管乡村的声音可能同样存在,但已不具备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叫卖声、吆五喝六喧哗声、酒楼歌肆歌舞声、机器轰鸣的车床声、汽车电车的喇叭声等。把这种差异描写得最生动的,无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前者如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翁卷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华岳的“鸡唱三声天欲明”,后者如白居易的“钮l头银篦击节碎”,晏几道的“歌尽桃花扇底风”,袁宏道的“吴歌越舞颠如梦”。城市和乡村,足两种性质、强度、节奏、韵律完全不同的声音,它们比其他任何知识都会更直接地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

⑨ ⑩当代城市声音的突出问题是“见物不见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化和以商业化为主体的当代城市化,直接破坏了中世纪城市“声音的平衡与协调”,反映出技术、物质、商品、欲望的胜利和霸权,不仅导致管理混乱、交通拥堵、心理焦虑等“城市病”,也使原本自然有序的城市声音出现了严重的“无主题变奏”。在现代化城市中,一是“噪音”无处不在,二是“机器发出的声响”淹没了“生活中的声音”。如同席勒认为“近代机械生活”直接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最终把人“变成一个断片”,“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也不可能使人的耳根真正清静下来,和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请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⑩段“见物不见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在第⑦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因此 不但 而且B.虽然 但是 也

C.如果 不但 也 D.但是 既 也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

①如韦伯把中世纪城市看作是“完全城市社区”的样板。

②但并没有与安静和遵循自然节律的乡村生活割裂开,如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③而是人口规模适当、经济条件良好、居住环境优美、精神生活丰富的中世纪城市。

④和常识不同,西方城市史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理想城市,绝非当今巨无霸式的大都市,

⑤“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城市声音”在历史上高度一致。

⑥而在中国,据经济史学家研究,宋代杭州地区人口稠密、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商业市场经济网络逐渐形成,

A.⑤⑥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⑥② c.⑤⑥②④①③ D.⑤④①③⑥②

5.本文作了大量引用,请评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是演讲稿的节选,请概括选文的写作思路,并推断下一部分可能论述的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 2题。(1 9分)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 (wěng wěng yù yù)、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邀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进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⑤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鲫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⑥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而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⑦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⑧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换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⑩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

长而悠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仲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⑾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⒀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7.在第②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wěng wěng yù yù)。(1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通过让现实的东西变形,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也超越现实,表达了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B.小说选取的背景是在白洋淀一片荷花绽放的环境中。作者以唯美的笔调描写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使作品弥漫着诗一般的雅致韵味。

C.作品描述了红鲤坎坷的经历,并巧妙设置了红鲤的爱情故事。文中红鲤与爱人白鲢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相亲相爱,展示了荷花淀温情美丽的一面。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是社会的进步,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原则,既然水中无立足之地,行走岸上是明智之举,作者对此予以了褒扬。

9.分析第④段和第⑨段两处划线句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划线句描写生动,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推断文章记叙红鲤遭老黑摧残这一情节的意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是一篇童话加写实的新形态小说,请就这一特点加以鉴赏评价。(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3.(1)渐霜风凄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花近高楼伤客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7)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黍离》)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 4~1 6题。(8分)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①,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剑阁:古代戍守要地,在四川省。②琴台:成都的一个名胜,此指代成都。

14.这首诗歌的体裁为。(1分)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老”是诗人自称,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故世人又称之“杜少陵”。

B.“贾客船”就是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

C.这首诗歌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充满了村野之趣。

D.诗人由久望“贾客船”想到了漫漫“长路”,引出了另一番情思。

16.这首诗歌前后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 7—21题。(1 7分)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爽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

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爽、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④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

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篇二:2016江南十校联考

篇三:2016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七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2016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七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复习要求】

一.阅读课本P4-55

二.《优化方案》

三.2016大纲要求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5)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态度、意义、原则、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

(6)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7)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8)文化交流的意义、如何做

(9)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影响、要求、重要性

(10)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1)文化创新重要性和措施

(12)概括教育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13)概括科学技术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三.区分易错点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2. 文化决定人生( )

3.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

4.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5. 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6、民俗节日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5、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6. 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

7.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先继承后发展 ()

8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9. 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48分)

12. (2016浙江十校联考)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气候与子孙后代区”,通过内容丰富的展览、参与体验等气候文化主题活动,帮助普通民众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主办方这一做法是基于 D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3.(2016河南商丘二模)2016年4月23日,我国迎来第21届“世界阅读日”。两年前“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这一理念第三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家战略层面对阅读的重视。全民阅读的文化依据是C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

③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全面阅读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4.(2016 海南联考)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创造良好校园美育环境的积极意义是D

①发挥优秀文化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的决定性作用②发挥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③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和塑造健全人格④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6安徽江南十校3月考)好的艺术不分国界,传统京剧曲目《杨门女将》与《锁麟囊》最近在法国和瑞士顶尖剧院创下连演7场的纪录,打动了诸多海外观众,被世界所称颂,为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走出国门提供了一种“欧洲样本”。由此可见D

①发展文化事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②我国文化产业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③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2016 东北三省联合体4月联考)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嫁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文化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D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17(2016山东济宁一摸).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B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2016山东泰安一摸)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风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工匠精神”告诉我们 B

①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它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③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6 山东新泰)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烹饪技术的国内外交流,引进了一些香料和佐料,使厨师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新的菜肴,并探索出一些新的烹调方法。由此可见D

①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④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2015 年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消费额超过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总和,在口本消费额达750亿 元人民币。但从供给端看,国内却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这给国内企业的启示是D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格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④创立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 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 服务价格。此举旨在C

①强化宏观调控的职能②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③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监管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⑧ C.②④ D.③④

22.近年来,某地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式,成立了由社会组织、农委、民政共同组成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协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并定期负责对各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T作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此举C

①有助于实现国家在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②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性 ④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会事务的决策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列选项中,既能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宗旨,又能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的是A

A.中国投票支持安理会通过决议打击伊拉克和叙利亚极端组织

B.中国向非洲三国提供抗击埃博拉病毒物资并派出医疗专家组

C.中国举办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中国海军第17、18批护航编队会合并在亚丁湾展开联合护航

二.非选择题(52分)

38.(2016 湖北武汉4月联考)(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价格、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材料二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气候变化领域的承诺,2015年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前,中国与主要国家展开磋商,并与美国、法国、欧盟等达成了重要的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巴黎会议谈判最关键阶段,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再次强调中美双方要同各方加强协调、共同努力,确保巴黎大会如期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采取上述经济

政策引导企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政府是如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12

分)

【答案要点】

(1)市场调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存在失灵问题,(2分)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分)深化价格改革,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2分)又通过政府定价这一手段促使企业承担生态建设的社会责任,在生产活动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2分)加大财政投入,(2分)引导企业自主研发节能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1分)调整税收政策,(2分)促使企业调整经营战略,生产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品。(1分)

(2)积极履行职能,加强自身气候治理。(3分。此处若学生回答政府的具体职能,必须回答出经济职能和生态建设职能,回答1个职能给2分,2个职能都回答给3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分)推动节能和新能源利用,(1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分)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2分)落实承诺,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参加全球气候治理;(2分)通过协商对话等形式,与发达国家加强协调,推动巴黎大会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2分)

【分析】

本题关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1)本小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本题的设问指向来看,要求谈对??的认识,答题的思维模型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展开。结合本题的中心话题——国家采取经济政策引导企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解答本题的大逻辑应为:国家为什么要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制定了哪些经济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经济政策会引导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在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把经济政策向上位追溯到宏观调控,自然就把问题转化为国家为什么要宏观调控,这是答案的第1个要点,在整个答案中具有“总起”的作用。答案的第2~4个要点,首先将材料中国家制定的具体政策用学科语言加以提炼,再具体谈这些政策引导企业采取什么措施,这就需要调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这是解答本题的小逻辑。

(2)本题以全球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认识。中国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中国政府管理自己的内政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因此解答此题的大逻辑应为:中国政府如何治理本国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如何参与全球的气候治理。

答案的第1个层次主要谈政府如何治理国内的气候变化——积极履行职能。需要注意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不是政府履行某一方面的职能就能办到的,若果学生只答某一个方面的职能是不完整的。答案的第2个层次是对材料后半段信息的提炼与归纳,中国在巴黎会议前后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9.((2016 湖北武汉4月联考)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有的中国医家则主张“废止中医”。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后提出“废医存药”。

19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或者说中西医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我国中医界在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上认识发生变

化的原因。(10分)

(2)有人认为“发展中医必须研究原典,同时再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的特点,将两者优势充

分发挥出来”。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12分)

(3)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

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某中医院开展“中医为民”主题活动,请你围绕该主题写两条宣传口号。(4分)

【答案要点】

(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2分)受不同历史时期医疗实践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医界自身主观因素影响,(1分)同时中、西医之间差异也有一个逐渐暴露与展现的过程,导致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出现反复性。(1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2分)随着医疗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会不断发展。(1分)③认识具有上升性。(2分)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人们对中、西医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变化过程。(1分)

(2)①发展中医必须继承中医的优秀遗产。(2分)研究中医原典,发掘利用其中的优秀成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2分)②发展中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分)在中医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特点,推动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2分)③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价值,(3分,此处若学生回答“文化具有多样性”,可同等给分)促进医学发展需要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1分)

(3)答案示例: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要求:围绕主题,符合宣传口号的特点。每条2分,共4分)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题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高考要加强对“一点四面”考查的回应。中医文化是我国医学界的宝贵财富,本题就以此为话题。

(1)本小题是哲学题,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知识的运用。认识论的观点有若干条,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准确调用知识。答题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要抓住设问中“认识发生变化”的信息,变化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所以此题应调用认识论中有关认识过程的相关观点。

第二,本题要求阐释的是“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因此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指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着重回答“为什么反复”“为什么无限”“为什么上升”,答案的三个要点正是照此逻辑撰写。

第三,要注意运用演绎分析的方法。答案的三个要点都是将话题中的信息置换教材观点中的相关概念,并保留“反复性”“不断发展”“波浪式前进”等关键词。

(2)本小题是文化题,设问指向是说明观点。一般情况下,“说明类”的设问与“认识类”的设问在思维模型上没有太大差异,都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角度展开,但并非所有的这类设问都要求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三个角度中的哪几个。本题要求说明该观点,主要应从为什么的角度来回答,因此解答本题的大逻辑为:

发展中医“为什么要研究原典”“为什么要结合现代西方医学”“为什么要将两者优势发挥出来”。

要点①主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原典”。原典,即传统文化;研究原典,即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中医为什么要研究原典,即文化的发展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答案要点是对该观点演绎式表达)。

要点②主要回答“为什么要结合现代西方医学”。西方医学,即外来文化;结合现代西方医学,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也就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中医为什么要结合现代西方医学,即文化的发展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点③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将两者优势发挥出来”——中医、西医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各有其个性和价值。

由此可见,本题答案每个要点都是由下位概念追溯到上位概念,找到相关理论,再进行演绎分析的过程。

(3)本小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围绕给定的主题写两条宣传口号,旨在引导学生平时应积极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见到的宣传口号有什么特点。答题时应注意:

第一,要围绕主题,所写的口号一方面要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要体现出“中医为民”中的“为民”二字。

第二,符合宣传口号的特点,比如语言简洁凝练、浅显通俗,如果还能讲究韵律则更好;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宣传口号是给大众看的,绝不应出现错别字。


2016商丘十校联考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68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