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时间:2016-09-26 22:48: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公共管理硕士之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大学生村官”政策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第组)

学 号

学生签名日 期

2012-7

摘要

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是深远的。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拓宽培养选拔干部的新途径,有利于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现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等问题,并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目录

1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1.1.2政策背景

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1.2政策执行分析 1.2.1执行范围逐渐扩大 1.2.2执行成效比较明显

1.2.2.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1.2.2.2优化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能 1.2.2.3开辟选拔途径培养后备人才 1.2.3执行情况因地而异 1.2.3.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1.2.3.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2 主要问题

2.1大学生与村官接轨问题[3] 2.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2.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2.4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偏低 2.5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 3 原因分析 3.1政策制定不完善 3.2执行行为短期性

3.3政策实施复杂性 3.4政策配套不完善 4 方案措施

4.1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4.2进行准确身份定位 4.3加强政策后续管理 4.3.1落实优惠政策 4.3.2完善相关体制 参考文献

1 政策分析 1.1政策背景分析 1.1.1政策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是党员的条件,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干部群体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斗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1]

1.1.2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作为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要求。问题在于,这些意见和要求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地被政策制定者所接受,事实上只有少数意见和要求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纳入政策制定的日程表中加以进一步考虑,这些少数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称之为政策议程 ( policy agenda)。

[2]

1.1.2.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原因,也现实原因;既有观念原因,也有政策因素。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1.1.2.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而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按照09年就业率估算,将近有177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能当年就业。社会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篇二: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贺鹏飞

学号:

电话: 2009级109515048 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编制的影响,增加岗位十分有限;国家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而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据统计,甘肃省和一些地方的人才招聘会,非公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到了70%至80%。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至80%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因而注重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是缓解就业难行之有效的办法。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中央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了全新阶段。甘肃省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毕业生进村(社区)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项目。省人事厅副厅长李德福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人事厅有关人员解释,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经济组织和中小型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三、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2006年,甘肃省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达到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甘肃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指出,“由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就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是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从自身条件出发,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就业。

然而,在不少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看来,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而其他自谋职业、灵活就业、非公单位就业都算不上“正当”就业。显然,这种观念还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

现在的就业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中来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部分毕业生要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和领域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机遇,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临时就业,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七种就业形式的一种。因此,做好灵活就业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第三,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

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最后,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第四,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五、 奋力开拓就业市场

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马效军 王建忠《关注大学生就业: 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透析》甘肃日报

2008年1月4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甘肃日报 2009年6月11日

松新兵《浅谈该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知道》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用公共政策分析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学院:管理学院

年级:2013级

学号:2013041086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张安培

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

用公共政策分析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管理学院 2013级 公共事业管理 张安培

内容摘要:食品药品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但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作为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对公共政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政策 食品药品安全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一、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以药品为例,药品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药品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药品是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 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几年的“ 齐二药” 事件、欣弗药品不良事件、 乌苏里江双黄连注射液致死事故等,不仅表明了我们药品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的生命造成了损失。

最近,发生了一起由“百度”、“莆田系”引发的“魏则西”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医疗药品安全的担忧,花着高价用着一些无用药,被迫“等死”。还有在药品“黑市”中真药、假药、过期药的违法交换,如波立维用淀粉和花生仿造,而胰岛素则用生理盐水灌装等。

恐怕很多人难以相信城市里竟然存在着药品“鬼市”,在其中真药、假药、过期药可以互相交换。但这样的“鬼市”由于私密性强,致使外人无从得知,而监管部门也就无从知晓。如果按照原有的监管套路,就是加大对药店等的规范化管理。但现实是,很多药店贪图药品的便宜,根本没有事中监管的动力。

(一)市场失灵

整个社会产品的再生产是由社会个体单独完成的。作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者由于经济人角色而使他们只在微观领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整个社会的生产者都从经济人角色出发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状态---市场失灵。在药品安全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这时,要使社会生产恢复到一个有序状态,就必须由政府作为监管者来抑制经营者违背法律道德的自利性。

(二)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

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因此,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时是不具有预见性的。正是由于政府行动的滞后性,使社会系统的某个领域出现一个暂时的无序状态,这就是政府失灵。由此可知,药品安全领域发生问题是必然的。

二、 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首要环节,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任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决定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程度,是公共政策有效解决政策问题的前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就是通过政策参与对政策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来表达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的,因此,公民政策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政策制定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社会公正和利益调控的原则,让民众参加到政策的治国过程,充分体现出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合理性。

依据上述的政策制定分析,我国的食药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消费者利益代表缺失

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的诉求是不同的,有时,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诉求甚至是互相冲突的。消费者代表的不特定性、消费者利益诉求的不特定性决定了消费者利益代表的缺失。中国在食品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时,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参与的。普通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领域是非专业人士,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知的,无法对公共政策进行有效的参与。另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消费者利益代表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消费者作为消费产品的终端,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是最少的。

(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得到强化

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比较一致,他们对利益诉求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得到强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重商主义。政府和商品提供者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企业供养政府,政府政策优惠企业。所以,强化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是符合政府和企业利益的。第二,权利寻租。第三,道德缺失。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面前选择放弃道德标准。

(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得到强化

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比较一致,他们对利益诉求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得到强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重商主义。政府和商品提供者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企业供养政府,政府政策优惠企业。所以,强化商品提供者的利益诉求是符合政府和企业利益的。第二,权利寻租。第三,道德缺失。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面前选择放弃道德标准。

三、 不同角色在药品规制改革中的作用

药品安全事件和药监腐败事件成为了我国药品规制改革的触媒。因为在我国普遍将药品安全视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乃至社会稳定;而药监腐败事件的政治性因素、国际性因素已超越了专业性因素,因受到公众传媒的高度关注成为"焦点事件",而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药品规制改革最主要的角色是药监机构自身,但是其他不同角色也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传媒对中国药品规制政策的影响

在风险规制领域中,传媒可以成为政治、经济、学术精英来告知、影响和引

导公众的渠道,也可以成为提供信息和观点交流的公共平台,乃至承担起对规制机构加以监督、制约和促进的作用。传媒在晚近药品规制政策形成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齐二药、欣弗、郑筱萸、甲氨喋呤事件等不仅成为了媒体报道的"议题",而且还成为突出强调的"议题".对于这些事件,媒体的报道并非是一两次,而往往是浓墨重彩式的报道,追根刨底式的深挖。近年来民众对药品安全的关注,以及所形成舆论对规制机构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传媒强调的结果。

(二)专家在药品规制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在药品标准制定、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审评等技术性事项中,药学、医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专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药品规制政策形成中,学者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近年来,药监部门也日益重视专家在规制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三)公众在药品规制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作为直接关系公众健康权益保护的规制领域,引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得规制机构在政策形成和规则制定时,得以去考虑各方面的观点;使得能够拓宽规制机构在科学、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选择可能性;还可以使得公众在规制政策形成中反映自己的利益和关切所在,能够在政策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四、 解决我国食药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以上分析了传媒、企业、专家和公众对中国药品规制政策过程的影响,从而试图通过探讨药品规制政策的形成,来对公共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加以验证,来对不同角色或阶层在法律和规制改革中的作用加以定性分析。但是以上论述的诸种因素和角色,最终都只能作为外部的因素,来对国家药品规制机构施加影响。药品规制改革的最终主角,依然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身。以下将对晚近我国的药品规制改革进展予以相对较为简略的勾勒和评述。

(一)健全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体系

第一,从法律层面上明晰法律监管职责。在许多地方,职能交叉与衔接工作不连贯,监管部门之间常常出现职能交叉和重复执法的局面。一个茶楼经营者既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又要办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饮品许可证,同时还要办理工商部门的流通许可证,原来卫生部门办理的许可证由一个增加到3个。对于重复监管,经营者反响很大,而出现的监管“真空”,“三鹿奶粉事件”就是血的教训。由于奶场属农业部门主管,生产企业由质检部门主管,而作为收购环节的奶站却成了无人监管的盲区,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因此,《食品安全法》一方面强调分工负责、职责分明;另一方面更强调信息共享、权威高效,建立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执法、监督合作机制。第二,法律体系更具有预见性。第三,在《食品安全法》内统一食品安全的标准。

(二)药品市场秩序的专项整顿

自2006年7月起,就开始了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2007年8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从现在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其中也包括了药品专项整治。这包括依法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无证经营、挂靠经营等违法经营活动,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疫苗流通的监督检查,

对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规范,以及加强日常监管,对药品认证进行跟踪检查。

(三)驻厂监督员制度

在2007年,药品注射剂、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成为药品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动态监管的重点。为了完善对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跟踪检查,消除药品生产安全隐患,防范重大药害事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注射剂、生物制品和特殊药品三类高风险品种的生产企业试行驻厂监督员制度。驻厂监督员应当熟悉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驻厂监管的工作能力。驻厂监督员对依法按GMP 要求组织生产的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执行的情况、特殊药品生产购销及储存等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四)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应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进行普法教育,让消费者知道,在食品安全方面何种行为是违法的,如何索赔,如何控告,如何寻求法律援助,从外部来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销售企业的守法意识。

(五)建立食品安全监控机制第一,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每年应制定详细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重点评估,对问题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待安全隐患消除后再恢复生产。第二,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必须将现有的各类标准进行有机整合,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等级,为执行部门提供精确指导。同时,尽快提升标准等级,努力与国际接轨。第三,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机制。逐步建立多层级的安检体系,保证消费者放心食用。第四,建立食品安全流通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注册准入、认证、许可等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登记制度。建立不良档案,对不达标的企业给予一定制裁。另一方面,要建立食品信息的可追溯制度,保证食品链的透明化和规范化。第五,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机制。建立起包括查询系统、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在内的质量信用体系,使政府在食品安全的信用管理、信息披露、信用奖惩等方面有充足的把握。

五、 结语

传统药品监督主要依靠单一且刚性的行政手段,如审批、罚款、吊证等,这种静态监管方式不利于应对药品系统性风险。有必要综合运用宣教、经济、网络等柔性手段,全方位应对当前的系统性药品风险。

一是市场激励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激励药品生产经营者主动守法,能够有效降低监管成本,药监部门刚刚实施的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便是典型,通过公布具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名单,监督其产品的市场声誉,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倒逼企业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

二是宣传引导手段。有必要在全社会加大诚信宣传力度,让药品生产经营者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是药品的消费者。

三是结合目前发达的网络手段。互联网有助于将传统的科层管理变为扁平化管理,从而降低工作成本。目前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工作号进行广大宣传教育,加大社会的正面影响。开通投诉检举平台,对违法的企业从重进行处罚。发布时间的处理信息等。

参考文献:(1)胡敏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2006),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60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