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1ppt

时间:2016-09-26 20:16: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浙江七年级科学上2.1生物与非生物PPT观察生物

宜木学校七年级科学练习卷(五)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观察蜗牛时所需要的仪器是 ( )

A.放大镜 B.显微镜 C.天平 D.刻度尺

2、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的感觉是 ( )

A.触觉 B.视觉 C.味觉D.嗅觉

3、为了不惊动蜗牛,以便用放大镜观察到蜗牛触角上双眼,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前后移动蜗牛

C.同时移动头部和放大镜 B.放大镜靠在蜗牛上 D.将蜗牛放在放大镜上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何种刺激不产生反应 ( )

A.触摸 B.强光 C.酸醋 D.拍手声

5、小虎在寻找蜗牛时,记录了不同环境下发现蜗牛的数量(如图( )

所示)。据此,你可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6、蜗牛爬行时会留下痕迹,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器官能分泌黏

液? ( )

A.壳 B.眼 C.触角 D.足 7、洞穴中的鱼类,终年不见阳光,则它哪种器官有可能退化 ()

A.触觉器官 B.嗅觉器官 C.视觉器官 D.鳍

8、人们用铅笔触动蜗牛,蜗牛的身体会缩回壳里,触动桌子,桌子却没有反应。这表明( )

A.蜗牛对刺激有反应,所以是生物 B.桌子对刺激没有反应,所以是非生物

C.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D.以上说法都对

9、有关放大镜使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一只手拿着放大镜靠近一只眼睛 B、可同时移动你的头部和放大镜

C、放大镜前方的物体可前后移动 D、放大镜可帮助人们观察单细胞生物

10、学校的兴趣小组为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决定到野外捕捉蜗牛。甲、乙、丙三位学生结

伴同行,因为对捕捉地点出现分歧而单独行动,甲向背阳潮湿的田垄边走去,乙向向阳

第 1 页 共 1 页

干燥的高地上走去,丙走进了水草丛生的浅水中捕捉。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捕捉后,其中一人捉到的蜗牛特别多。

⑴问捉到蜗牛特别多的这位同学应该是 (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⑵据你掌握的知识,三位同学出行捕捉蜗牛的时间是 ( )

A.上午 B.下午 C.晚上 D.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

⑶据你掌握的知识,三位同学捕捉蜗牛的出行时间和捕捉地点依据是 ( )

A.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B.蜗牛白天活动,栖息于阴暗潮湿处

C.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向阳干燥处 D.蜗牛夜间活动,栖息于近水或水中

1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体的是 ( )

A.大熊猫 B.机器人 C.电脑 D.月亮

12、蜗牛爬行时会留下痕迹,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允泌黏液( )

A.壳B.眼 C.触角 D.足

13、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生长,非生物不能生长

C.生物能繁殖后代,非生物不能

D.生物要呼吸,非生物不呼吸

14、下列哪种现象不能表示生长现象 ( )

A.植物的种子萌发

B.甘薯长出新叶子

C.糖水蒸发后产生糖的晶体

D.家中的鸭由0.5千克增加到2.5千克

15、公鸡早晨会啼叫,这种现象属于 ( )

A.生物的繁殖 B.生物的生长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16、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些选项不能作为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

A. 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绿色 D.能对坏境的变化作出梧应的反应

第 2 页 共 2 页

二、填空题

1、我们周围的物体可分为 和 两大类。为了更仔细的观察蜗牛,要借助____________,

蜗牛属于__________,放大镜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对刺激有反应,_________对刺激没有反应(蜗牛/放大镜)。

2、蜗牛的身体分为 个部分,分别是: 、 、 、 、 。在放大镜

下观察蜗牛,可看到蜗牛头部有_______对触角,其中_________(填“大”或“小”)触角的顶端各有一个眼;口位于下面。

3、通过观察蜗牛,回答下列问题:

(1)用笔尖触碰蜗牛的各个部位,你认为蜗牛的_________最敏感,

_______有保护作用,它的摄食器官是________。

(2)蜗牛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你注意过蜗牛爬行时会出现什么现

象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蜗牛是农业的_________(填害虫或者益虫)

(4)通过实验,我知道蜗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感觉,但是没有________。

三、探究题

1、某同学为了探究昆虫的触觉功能,设计并记录了如下实验:捉几只蝗虫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蝗虫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如果将它们的触角剪去,继续观察它们,发现蝗虫会吃木屑,也吃糖并回答:

(1)该实验证明了蝗虫的触角具有哪些功能?

(2)该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第 3 页 共 3 页

2、小明平时很爱动脑子,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蚯蚓有没有眼睛?蚯蚓有没有嗅觉?

蚯蚓的身体上有没有感光细胞?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实验三: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结果发现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1)说明了蚯蚓没有_________,实验二说明蚯蚓头部有_________,实验三说明蚯蚓头部有_________。

(2)想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于是又做了下面这个实验:他先在塑料盒内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另一半是湿的。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多条蚯蚓,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

请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研究的问______ 。

第 4 页 共 4 页

篇二:九年级上科学(浙教版)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九上科学期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Ag:108N:14 S:32 Cu:64Mg:2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纯净的水是一种 ( ) A 、氧化物 B、非金属 C、元素 D、 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水银Ag B.纯碱NaHCO3 C.胆矾 CuSO4 D.烧碱NaOH

3、下列生活用品中,哪个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A、铁锅 B、塑料盆 C、玻璃杯 D、砖块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H

=H

=H

R1 R2H H R1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

=H

=H R2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5

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6、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 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x>z>yB.y>x>z C.z>y>x D.y>z>x

7、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B. 锌和硫酸铜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8、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C、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9()A、只有FeSO4B、有CuSO4和FeSO4C、有H2SO4和FeSO4 D、有H2SO4 10、在下图所示的实例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 )

11、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NaOH、②CuSO4、③MgCl2、④Na2SO4,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检验出

来的正确顺序是( )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2、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2+ -2- 2-1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 、Ba、Cl、SO4、CO3。现取200ml溶液

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对混合物的水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含SO4和Na ,一定不含Ba和CO3 ,可能含Cl

2-2-2++-B、一定含CO3和SO4,一定不含Ba和Na,可能含Cl

C、一定含CO32- 、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可能含Cl-

2-2-2+

-+

2-+

2+

2--

D、一定含CO3和SO4,一定不含Ba,可能含Cl和Na

14、现有六种物质:Fe粉、CO2、Mg(OH)2、CuSO4溶液、稀H2SO4和BaCl2溶液,两两混合后,能发生的反应有( )

A、5个B、6个C、7个 D、4个 15、检验某未知物质是否含有SO42-, 你认为合理的方法是( )

A.先加BaCl2溶液

,再加稀硝酸

B.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 C.加入BaCl2溶液与盐酸的混合溶液 D.加入BaCl2溶液

16、某纯净的有机化合物2.6克,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该物质组成中()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有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不能确定

17、用10牛竖直向上的拉力,使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8 ) A、4J B、16J C、20J D、36J 18、有NaCl、MgCl2、FeCl3三种溶液,分别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刚好相等,则消耗溶质AgNO3的质量比是A、 1∶2 ∶19、在相同条件下,H2SH2SO3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发生反应如下:pH值关系图,正确的是( )pH

A

VH2S

20、M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各反应:

①M+HCl;②M(NO32222M(NO3)2+HCl;⑦MCO3+HCl;

⑧MSO4+BaCl2,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②④⑥ B.⑤⑥⑦⑧C.①②④⑦D.①③⑤⑧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1、如果在使用浓硫酸时,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要先用 ,然后再用 ,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应密封保存。已知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一种俗称“水玻璃”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水玻璃”它是一种凝胶,能将玻璃粘结在一起;氢氧化钠还能溶解木材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盛放氢氧化钠的玻璃试剂瓶不宜选用的瓶塞是(填标号)。 A.玻璃塞 B.木塞 C.橡皮塞

23、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2秒末时,物体处于_ ____状态,第6秒末到第9秒末,推力F做功是 _焦耳。

24、、甲酸(HCOOH)通常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它在浓硫酸作用下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H 2O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欲用该反应来制取CO,并还原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 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供选择:

漏斗

浓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 2

(1)用甲酸滴入浓硫酸的方法制取CO,应选

择上图中(2(3(4(5(6)在该制取25K+、H+、Ba2+、OH-、NO3-(1(226、将一定质量的浓盐酸盛于烧杯中,敞口放置在实验室安全之处。 ① 浓盐酸的质量和放置天数关系的曲线(见右图)正确 的是 (填写“甲”或“乙“)。 ② 随着放置天数的增加,

浓盐酸的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 __ _____。

27、 如图 (甲)所示,小华同学用水平力F拉着重为G的木箱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了距离L,则小华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1=__ _____。小昕同学沿如图(乙)所示的斜面用同样大小

的力F 拉着同样的木箱在力的方向上也运动了距离L,小昕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2.则W21(填“>”、“<”或“=”)。

28、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向烧杯里分别注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硫酸溶液,然后向一只烧杯里加入一定质量的锌,向另一只烧杯里加入等质量的铜铁合金,两烧杯中的反应恰好完全,且天平仍保持平衡,铜铁合金中铜与铁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

29、(1)质量分数相同的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pH___ ___7(填“>”、“<”、“=”)。 (2)将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____ ___(填“增加”、“减小”、“不变”)。

(3)一包质量为5.6克的铁粉,可能含有下列某一种杂质,当它和足量盐酸反应后,生成氢气0.19克,金属无剩余,则

铁粉中含有的杂质是______ ___。 A.CuB.Zn

C.AlD.Mg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30、某碱的化学式是M(OH)x(M代表金属元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1。用3.65%的盐酸和11.4%的M(OH)x溶液在下图所示的井穴板中进行反应,每一井穴中都加入石蕊试液作指示剂。

井穴板,每一井穴就是一个反应容器

加入试剂的量(假设每滴试剂的质量相同)及颜色变化如下:

(1x (2)M(OH)x中x的值是: 。

31、有A、B、C、D四种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钠、硝酸钾中的一种。京京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第1步:取A、B、C、D2毫升,充分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

第2步: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人适量的稀盐酸,只有盛放D其他均无明显变化。 第3步:重新取少量B和C的粉末分别放人另取的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B(2)第1 (3

)D(4)第3? 。

32答有关问题:

(1)实验目的: 。 (2) 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加热前先通一会儿氢气,目的是。

反应完后,还要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是为了

(3)

(4)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经过规范的操作和正确的称量,得到如下两组数据(B中反应完全,C中吸收完全):

1 组数据。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5)问题和讨论:

经过讨论,同学们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在A与B之间增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D装置,再次实验后,用得到的两组数据求出的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基本相同。 请写出图D装置上的液体名称。

33、镁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 在做镁的实验时,老师都会强调:镁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但拿出的镁条总是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 实验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MgO;小亮认为可能是Mg2(OH)2 CO3;小龙认为可能是Mg(OH)2。小龙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是MgO白色固体。 (1)实验探究:小亮按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受热的试管内产生了白色固体。

实验分析:实验后,小亮认为小龙的猜测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2)查阅资料得出结论:Mg(OH)2和Mg2(OH)2CO3Mg2(OH)2CO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四、分析计算题(34、35、题各7分, 36、37题各8分,共30分)

34、晴晴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石灰石样品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g。试计算: (1)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0.1%)

(3

3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CuO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均先称取20 g样品于烧杯中,在分别加入20 g、40 g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均有固体剩余。经过滤、干回答下列问题:

(1)20 g样品中含单质Cu _____g; (2)求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 (3)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7、某课外兴趣小组对Cu-Fe合金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做 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为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右表:

(1)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恰好与铁样品完全反应。 (2)计算Cu-Fe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的质量为25.4克。)

篇三: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课件

2.1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运用数轴来解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式:

525(1)(-)+(-);(2)(+3)+(-12); (3)(—2)677

1+(+3); 3

51(4)(-1.625)+(+1); (5)0+(-1.25);(6)(+19)86

5+(-11); 12

计算:(?11)?(?7)?,(?7)?(?11)?;

[(?4)?(?7)]?(?13)?,(?4)?[(?7)?(?13)]?;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c?a?(b?c);

2.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数学能力及初步掌握数学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出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1111(1)3与-2.2(2)42与24(3)-4与-4.5 (4)-32与3

你能发现所得的距离与这两数的差有什么关系吗?

.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路线,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 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

2.3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正

确地进行乘法运算。理解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如何确定。

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

例1 计算

3131(1)×1; (2) (-2.5)×4 ; (3) (-5)×0×;(4)(-)×(-3);4323

51 (5) (-6)×(-)×(-4) (6) (-)×1; (7)(-7) ×(-1)。 45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113(1)4×(-)×2; (2)(-1.2)×0.75×(-1.25); (3)3(-1; 527

3725153(4)-××(-)×(-); (5)-8×(-+)×15; 41531461210

13333(6)29×(-5);(7)4.61×-5.39×(-)+3×(-)。 15777

2.4 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把除法转化为乘法。

探究

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

1(-18)÷(-6)=(-18)×(- );0.4÷(-0.2)=0.4×(-5) 6

6465(- )÷ =(- )× 255254

计算

4753(1)(-)÷(-2); (2)-0.5÷×(-); (3)(-7)÷(- )5842

7÷(- ) 5

计算

3311(1)(+1 )×31÷(-1 ); (2)-6÷(-0.25)×; 5524

21112(3)(- )÷ ÷(-); (4)(-)÷0.1-(- )33243

÷0.75

2.5 有理数乘方

教学目标:1.了解乘方的实际运用,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掌握科学记数法,会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3.会进行涉及科学记数法的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重、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幂、底数、指数的概念,了解乘方概念的产生

过程;

2.掌握乘方与幂的表示法,理解幂的符号法则;

3.学会相同因数的乘方与乘法的互相转化,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以及乘方、乘、除混合运算。

一般地,在数学上我们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积记作an,即

n个a???????a?a???a?an

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an读做“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注意:幂的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底数必须添上括号。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较大的数,为了使较大的数读写方便,我们常常用10的乘方来表示,例如:

600000=6×100000=6×105,

20000000=2×10000000=2×107,

570000000=5.7×100000000=5.7×108

把一个数表示成a(1≤a<10,即带一位整数的数)与10的幂相乘

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得到:第一因数是带一位整数的小数,第二个因数的指数比原数的位数小1。

例如358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3.58×108-1=3.58×107

而不能写成35.8×106或358×105 ,因这两种表示法中的a不符合条件1≤a<10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4.315×103; 1.02×106(8.1×108)÷(9×105)

思路

4.315×103=4315; 1.02×106=1020000;

8.1?108810000000(8.1×10)÷(9×10)=??900 9000009?105852.6 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理数混合运顺序并培养综合运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在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例1:计算

21521 ⑴ (-6)2×(3-2)-23⑵6÷3-3×(-6)2+32

例2.半径是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水,小明先将桶中的水倒满2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6cm的圆柱形杯子,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40cm ,30cm和20cm 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Л取3容器厚度不算)

解:水桶内水的体积为Л×102×30 ,倒满2个杯子后,剩下的水的体积为:

(Л×102×30-2×Л×32×6)

∴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高度为:(Л×102×30-2×Л×32×6)÷(40×30)

=(9000-324)÷1200=8676÷1200≈7cm

2.7 准确数和近似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经历近似数和准确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2.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

3.能说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有理数的精确位数和有效数字。

4.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

重点:近似数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

难点:有效数字如何表示近似数的精确度。

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accurate number),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approximate number).

有效数字的概念: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1.57有1,5,7三个有效数字 ; 0.0307有3,0,7三个有效数字)。

1补充:3=3.33333333 3

若结果取到3,叫精确到个位,有1个有效数字。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1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56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