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家庭的变化

时间:2016-09-26 13:12: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

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

默认分类 2009-12-11 07:17:5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文/薛素珍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综述中国家庭近年的主要变化。华人家庭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它的变化基本上与大陆的家庭相

仿。中国家庭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家庭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家庭的规模和类型,是家庭的外在形式。社会的各种因素、家庭内部的人口流动,如家庭人员的诞生、婚配、死亡以及家庭人员的角色变换都

直接影响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规模缩小,户均人数减少。分布在各地区的华人家庭,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乡家庭的规模和人数均呈缩小趋势。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五城市家庭研究”,对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的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这一统计与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基本相同。香港户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减至1981年的3到4人。农村家庭的规模也缩小。据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

庭的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

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为研究工作需要,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配偶死亡,一人独住的家庭)、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每代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其他家庭(以上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五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类型也趋向小型化。我国五城市抽样调查:单身家庭占2.44%,核心家庭占66.4%,主干家庭占24.29%,联合家庭占2.30%,其它类型家庭4.56%;台湾的核心家庭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1965年核心家庭41%,1980年为53%;香港核心家庭上升更快。香港单人家庭数字也庞大,1981年统计有18万余户,约占总数的15%。新加坡1966年的一项全国家户调查,核心家庭占华人家庭的60%。农村核心家庭数也上升。四川调查的2035户农民家庭,核心家庭占52.66%,主干家庭23.24%;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6.3%,主干家庭43.2%。台湾农村家庭

合与分不稳定,但总的趋向也向核心化发展。

二、家庭轴心的转移与权力模式的变化。在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我国城市家庭中,有两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由婚姻而形成的夫妻关系与由血缘而形成的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紧密相关,互为前提和条件。我国传统的家庭以父子为轴心。随着大工业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妇女就业人数增长与地位的变化,结束了她们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悲惨生活。妇女经济独立后,促使家庭由亲子轴心向夫妻轴心转移。现

住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家庭也开始转变。随着轴心变化,权力模式也起变化。家庭成员对家庭贡献的大小,决定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单职工变为双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既来自夫妻双方,家庭经济支配权力由夫妻共同决定。在农村中,主要依靠体力和智力,年轻人由于有文化,身壮体强占优势,老年人名义上是一家之长,实际上大权旁落。妇女由于在多种经营中承担了很多项目,如缝纫、刺绣、养殖、编织等,妇女劳动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较大,促使夫妻平等,家庭的轴心也由父子转向

夫妻。

三、家庭功能的变化。自从家庭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后,它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之所以能存在,因有其功能,而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的功能随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变化。我国城市家庭的生产功能已有社会大生产替代;消费功能也由以家庭为核算单位转向以个人为核算单位;生育功能由于妇女文化水平提高,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我国一孩化的人口政策等原因,生育子女大为减少。在其他地区的华人家庭中也只有一两个子女,有的甚至一个也不要;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也由于大多老人有养老金而有所减轻。因此学者们认为今后家庭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的感情与精神生活,夫妻感情、亲子感情将成为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同时家庭也是人类社会化的摇篮,家庭教育子女的

任务很繁重,应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作出贡献。

学者们认为中国家庭的变化,有利于四个现代化,有利于人

类进步。

篇二: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摘要:

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 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

两性权力的变化 亲缘单一化 家庭复杂化

正文: 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这中在“宗法制”可以说是封建统治时期的重要社会基础。在“宗法

制”的维系之下小家庭必须服从于大家族,自身的荣辱也系于整个家族身上,自身的最求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能入族谱,百年后可以的到家族祠堂的供养。如果个人和家庭被驱逐出自己的家族,可以说是在封建时代最大的惩罚。在家族宗法面前,小家庭收到了极大束缚,小家庭的私有空间被虚化,对个人的发展可以说是极大的束缚。

当代家庭在经历文化与思想的解放后,传统的“宗法制”逐步解体,家庭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家庭的大家族观开始淡漠,小家庭的自我空间扩大自主性增强。家庭与家庭间的亲缘性越来越淡漠,特别是在当今少子化的背景下。更具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中国适龄妇女的总生育率只有1.22.这意味着当今适龄妇女平均生育还不足两个小孩。而在改革前这一数字还高于4.同时这其中还有更加极端的例子,就是“丁克家庭”的出现。夫妻双方都不要小孩,双方的自由度与不稳定性也大增。在这种情况下的家庭,家庭夫妻的纽带关系变得不够牢固,使得这类夫妻的关系部够稳定。在计划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普遍少子化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少主化的背景下,家庭的亲缘关系进一步单一,当这一代独生子女长到的时候将没有,兄弟姐妹。而他们的下一代,也许体会不到什么是“甥舅姑表,叔侄中堂”。这可以说是一种判断是对将来亲缘单一化的最严重预估。社会亲情也跟多的集中于姻亲相连的两个家庭之间。

在双方独身子女的背景之下,当两个独生子结合的时候。就意味着两个核心家庭的合并,以及家庭核心的重组与兼并。但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双独夫妇在子女的姓氏,教育以及双方父母的养老方面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歧。当双独夫妇也只抚育一个后代的话。首先,子女如果单独跟随一方姓的话,这意味着另一方家庭原有姓氏的断代。在当代,中国人都还比较重视自身家庭姓氏延续的传统下,这必将会导致当时双方的争论。两个家庭的合并与重组也意味着双独夫妇讲面临着照顾4个长辈的责任,在当今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实现全民保障的基础背景下,这对双独夫妇将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双独家庭的结合造成家庭核心数的减少与合并,使得两个家庭三代人形成了“四,二,一”的模式。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双独夫妇要供应五个人,继续下去国家劳动人口的压力就很多了。夫妻长辈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会因过多集中而产生分歧,这一切都是破坏家庭与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在当今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只有适度放开一胎化,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帮助。

家庭环境的多次元化,两个核心家庭的合并也以为这姻亲双方亲缘体系的跟密切联系。双方家庭环境的融合,家庭的关系也实现了垂向与纵向的全方位扁平扩展。近些年来,中国夫妇的离婚率上升的很快。中国民政部发布的“二零零九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共有一百七十多万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比上年同期增长10% 以上。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正在呈加速攀升的态势。经济发达地区离婚率更高,北京市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为39%;其次为上海,离婚率为38%; 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约为36%;第四位是广州,离婚率为35%;第五位是厦门,离婚率为34%。离婚率的持续上升是中国单亲家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所使用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未支持该观点,1982年中国内地的单亲家庭率为12.59%,但离婚式单亲家庭只占0.38%,大多为分居式单亲家庭占9.26%,丧偶式单亲家庭次之占到2.95%;1990年单亲家庭率是7.58%,离婚式单亲家庭比例仍最低为0.53%,分居式单亲家庭还是最高。总体不到1%的离婚式单亲家庭、增长了0.15个百分点,显然难以支持离婚率上升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长的观点。况且,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分居式单亲家庭

是单亲家庭的主体类型,但这种分居其实际是由于人户分离所致,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关系不大。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离婚家庭的重组与财产分割。当离异夫妇双方在组建他们的新家庭时,他们的子女面对的不在是传统上的单一家庭,而是几个家庭的组合,这样使得家庭关系复杂化。近些年来,跨国婚姻的数量也增长的很快,在总量上也变得十分庞大。这类婚姻使得不同人种,地区跨度很大的地区的两个家庭有了联系,这也使得当代中国婚姻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婚姻关系和亲属关系的多样化,会有未婚家庭、同居、事实婚姻、“丁克家庭”、离婚和再婚家庭,这是对传统婚姻的挑战;性别关系的多样化,同性恋家庭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异性恋家庭,异性恋家庭中的双系并重,女方亲属关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家庭居住和功能的多样化,居住模式不同会造成家庭边界的模糊,等等,但家庭多样化的发展状况还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择偶标准的变化,传统中国的子女婚姻又父母长辈说了算。讲究:“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需要的是“门当户对”。在很大程度是当时双方在婚前的了解不够。五四运动后“西风东渐”年轻一代追求的是自由恋爱,文明简约;要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互助,但这一些也过多的是在年轻知识分子中实现。1949年后,青年一代的择偶观,也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也有经人结束的,当当时双方一般都对双方有的深入的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徐安琪和李煜,对中国择偶标准的年代变迁、性别偏好和现实匹配进行了研究。《中国婚姻质量研究》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被访在选择意中人时最为关注的是健康(60.9%)、老实可靠(53.4%)、性格脾气相投(47.0%)和温柔体贴(36.9%)。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不仅更关注学历、职业、健康、事业有成绩等隐性的能转化为物质的潜能,同时依然看重住房、收入、财产、积蓄等显性的经济实力,而且增幅甚大。30年来择偶模式最为明显的变化有:(1)弱化了政治取向;(2)更加看重双方性情的相容互补;(3)提高的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4)虽追求婚姻的稳定和长久,但对健康、老实和理想志向的价值取向日趋减弱。对800名青年男女的调查还表明,男女两性都特别看重对方的孝敬和善解人意,此外,男性更看重女方的温柔体贴,而女性更看重男方的事业发展潜力、办事能力,还期望有健康的身体和豁达忍让的性格。从总体上看,相似相容原则是两性的一致认同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代际关系的相容性替代了家境的“门当户对”成为重要择偶标准。近10年来的择偶观变化更是巨大,物质金钱所考虑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拜金”与“物质女”也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小三”“二奶”问题。这些都可以说是传统择偶观与价值观的一种变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践踏。

两性权力的变化,当今的两性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趋于平等的关系。在封建时代“宗法制”下,夫妻双方是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子要讲究“三丛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女子可以说是其所属家庭核心男性的附属。是典型的“父权社会”,家庭暴力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当今的“父权”残余也依旧存在。家庭暴力发生率也很高 ,根据一项调查,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达35.7% 女性受害者占9成,可以看出女性是主要受害者。近几个月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其外籍妻子的家暴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中国法律在事实上规定了男女权利的平等,在总体上女性的权力地位在提升。浙江社会科学院的王金玲研究员研究了中国家庭中性别权力方面的变化。她利用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和2000年主持的第一、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指出,中国家庭出

现了“妻权拓展”和“父权衰落”并行的趋势。王金玲认为,家庭权力的这两个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考量,即婚姻维度、代际关系和个体维度。(1)就“妻权拓展”而言,城乡都呈现出夫妻平权的家庭权力格局和态势,在“家庭日常开支决策权”、“购买大型商品决策权”、“孩子升学/就业决策权”、“买房/盖房决策权”、“从事什么生产决策权”、“家庭投资决定权”和“性权力/权利”诸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某些方面妻权的增长还高于夫权,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妻子性权力的状况,2000年数据显示:在“拒绝配偶性要求”上,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2)就“父权衰落”而言,主要通过家庭权力的代际分布来体现,总体而言,作为子代的女儿在初婚决定权和受教育决定权上有相当的掌控度,但作为子代的女儿、作为父代的母亲和作为本代的妻子所拥有的家庭财产权均较弱;(3)在“妻权拓展”和“父权衰落”的同时,个体的权利也得以彰显,这个通过“个人事务决定权”和“个人在家庭中地位的自我评价”来体现。两性权力的变化,是建立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的,在社会的落实上更多的是女性在高级职业,高级职称中的实现中,在家庭决策中女性话语权在大部分家庭其关键性作用。

中国历史人文悠久,向来重视家庭,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放诸四海皆准。中国近代的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有进步,有不足。当代家庭的重要性并没用降低,家庭生活依然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单位。研究家庭结构与家庭生活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1/11/30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链接参考: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2001年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中国婚姻质量研究》

《二零零九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

《应用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论文

题目

名学 号姓

学院

专业 级

指导老师

篇三:家庭形式变化的原因及趋势

家庭形式变化的原因及趋势

(本文对家庭形式变化的分析,主要讨论中国家庭的形式)

1. 当前家庭的分析

家庭来源于两性的结合,通过婚姻的而构成,并以婚姻为依 据,这是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男女两性依据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两性关系,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从而成为婚姻关系。

家庭的机构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甚大。家庭形式的变化与家庭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家庭功能也对家庭形式变化起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功能在原来有以下功能,(1)经济功能,在早期社会中,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不需要银行,商店和工厂。(2)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给其他成员以威望和地位。家庭比个人重。要,家庭成员多,且很少具有独立性。(3)教育功能,不仅是对婴儿和孩子是如此,就是对青年人也是如此,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身体训练,家庭生活常识教授和其他方方面的教育。(4)家庭为其他成员提供保护。(5)家庭履行宗教功能。如饭前家庭祈祷。(6)家庭具有娱乐功能。对农耕家庭来说,娱乐在家庭。(7)提供情感满足。在现代社会,家庭的这些传统功能因为被其他组织形式取代而发生了部分转移。历

史的看,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家庭形式都具有冲击作用,家庭形式的更迭,也是以上几个功能相互适应的结果。现代家庭制度发生了八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日趋增长的离婚率;生育控制的广泛普及和家庭规模的缩小;丈夫和父亲的威胁日益下降;日益增加的非婚姻性关系;妻子为薪水而工作的人数增高;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增强;政府日益替代了家庭的保护功能;家庭中宗教行为的减少。

2. 家庭形式变化的原因分析

家庭形式的变化受家庭机构与功能的巨大影响。家庭形式不是个体单一的,存在的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普遍性,在某一段时间,某一区域内的家庭形式基本相同,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它的存在是在中国婚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受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的调控。而在中国闭关锁国之后,思想的单一化,长期与外界停止交流,更是让中国的传统的婚姻思想停留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并被整个中国区域内,广泛认可。但是近代从中国被列强入侵后,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与国际“接轨”,一夫一妻制开始普及,同时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是在建国以后得到广泛宣传推广,多种思想的改变使得家庭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单单是模式上,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近几年,中国社会风气上,甚至开始有“重女轻男”的观念,女儿是招商银行,男孩是建设银行,种种以经济为中心,以经济基础来决定男女婚姻的情况在中国民众中普及开来。同时,丈母娘这个问题让婚姻形式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甚至是说婚姻从古代中国

社会的不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改革开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并不完全,还是要带回家见家长,当然这种习惯是好的,要说的是父母双方并没有过于注重婚前财产情况)。但是在近些年的婚姻发展中,婚姻的最终成败有变成了父母一言堂,尤其是婚前房屋问题,让一些青年主动放弃了一段婚姻的可能。

在家庭的功能上,受生产力的影响,原先的家庭背负着很多责任,很多责任与功能是在过去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无法满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家庭形式是紧固,牢密的。而伴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家庭功能的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的逐步退化。在过去(只能说是过去了,现在国家取消了晚婚晚育,以及推行了二胎政策)国家提倡晚婚晚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是让中国原本的家庭生育功能降低到了一个最低点,虽然存在一些家庭想尽一切办法生育二胎,但是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情况。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发展,但是产生了大量的个体家庭问题,甚至在如今开始演变为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90后是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等等一些系列的问题。虽然国家2016年开始正式开放二胎,但是对于很多九零后家庭,二胎早已不是问题,因为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家庭压力注定了一个家庭只负担得起一个孩子。(2)生产功能的丧失。家庭与过去相比,再也难以恢复生产功能,工厂的集中化,高效生产是原来的家庭生产完全无法比拟的。(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过去的中国家庭消费单元主要集中在吃穿上,恩格斯指数高,现在具名收入的提高,物质精神

生活极大丰富。(4)赡养功能弱化。子女迫于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更多的时间投入于增加收入,弱化了过去的赡养功能。所谓的养儿防老实际意义被弱化。(5)家庭教育功能极大地丧失。学前班等各种幼儿教育,以及长大后的连续完整对的教育体制使得家庭教育功能不断降低。特别在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上,更多的被学校和老师影响,缺乏父母对子女三观的建立的引导。(6)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

3. 家庭形势变化的趋势

摩尔根曾指出:“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现在正处于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就要产生一个问题:这形式在将来会不会永久存在?答案只有一个,正如它过去的形式一样,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将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既然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已经改进了,而在现代特别显著,那么至少可以推测,它能有进一步的改进,甚至达到两性平衡为止。”

预测家庭的发展的未来,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根据家庭发展的规律,从家庭发展的历史中提炼出来制约家庭发展的诸多因素。

就个人观点结合上述陈述的关于中国婚姻家庭机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家庭形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未来的中国家庭必定会趋向多元化,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在社会家庭结构整体占比中,会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下降。原因上,社会风气改变,让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等情况增多,同时减少了对这些“不正常”家庭的歧视。在现在日益加快的中国生活模式,也隐约表现出传统家庭在应对高节奏的

生活模式上的不足,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夫妻的家庭功能表现不明显,更多的是夫妻双方个人精神生理需求给予相互寄托满足。同时社会也弱化了对家庭的“绑定”,在离婚问题上,不光是夫妻双方看得开,甚至有的家庭父母都能够理解,社会也极大地消除了过去存在的社会舆论问题,离婚成了家常便饭一般,家庭的牢固性更多的取决于夫妻双方(而夫妻两个人之间往往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家庭原有功能的不断弱化,甚至是最大意义的传宗接代问题上,迫于巨大的社会,教育,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下,家庭的生育功能似乎变成了一种形式,孩子有一个就好等等一系列新的观念会对家庭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独身户、丁克夫妻、已婚或者未婚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传统家庭等等,必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家庭总体构成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就是所谓的多元化。

在未来,人们将遵循更为独立,更为人性化的幸福准则,组织自己的家庭。用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的话来形容:“未来社会这种婚姻的最大特点,就是让那些对婚姻关系具有不同要求的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中国家庭的变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52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