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马未都说瓷器收藏

时间:2016-09-25 17:14: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笔记整理)

马未都说收藏? 陶瓷篇(上)》笔记 (2008-07-08 22:57:25) 去博物馆看陶瓷必读!

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

最好的陶器在黄河流域

甘肃彩陶 青海柳湾彩陶

秦兵马俑 灰陶

汉俑 兵马俑,说唱俑(四川出土多,歌舞升平)

汉代 绿釉陶楼 汉代为厚葬高峰期

唐三彩 明器唐代为第二个厚葬高峰期

唐人爱马 昭陵六骏 舞马衔杯

陶用黏土烧制,瓷器用瓷土烧制/烧陶的温度低于1000度,瓷器要烧到1200度以上/陶器吸水,不透光,瓷器不吸水,透光

魏晋,士大夫强调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被人忽略。

唐代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禁铜令促使瓷器业的发展

皮日休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长沙窑 首创釉下彩

鲁山花瓷 大色块,鲁山花鼓

唐代晚期 秘色瓷出现 越窑改进版 开始有了宫廷特征

五代 钱王政权烧制大量秘色瓷进贡北宋

北宋官窑

汝窑汝州 五大名窑之首烧制时间仅二十多年,寥若晨星 全世界约67件

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香灰胎,芝麻钉,裹足烧,天青色

(柴窑,后周柴世宗的御瓷,雨过天请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欧阳修 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

官窑宋徽宗时期烧造 北宋抑武尚文 琮式瓶 南宋官窑

紫口铁足, 开片规律不一, 北宋厚重南宋轻薄

哥窑金丝铁线 紫口铁足

大片为官,小片为哥,代表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钧窑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呈现红色,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

定窑定器有芒不堪用,红瓷,金彩描花

宋代北方民窑

磁州窑 白地黑花 率真,粗犷,化妆土,文字装饰,瓷枕

耀州窑 北方青瓷,橄榄绿,刀刻纹饰,刀刀见泥

宋代南方民窑

饶州窑 景德镇 影青,青白瓷,胎质地致密,透光性非常好

宋代人追求生活的情趣,比其他朝代更甚

龙泉窑 Celadon 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而是南宋 胎薄,釉厚,不开片

建阳窑 福建 主要生产茶盏,黑胎,鹧鸪斑

吉州窑 和磁州窑非常接近, 画得更为精巧纤秀 南北融合

宋代陶瓷美学的追求中含有强烈的哲学因素

元青花

蒙古人尚白尚蓝,元朝大量穆斯林知识分子进入中国 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基调 没有初创期,突然成熟

题材众多,造型硕大

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明早期青花(永宣青花)

永乐定调,尺寸大 受波斯文化影响 龙纹凶猛

郑和带回大量波斯纹样,苏麻离青

永宣不分

彻底摆脱宋以来建立的官方陶瓷美学系统,宋代朴素,青花繁华

官窑瓷器第一次署上本朝年款,成为定制

明中期青花

成化 成化帝性格柔弱 成化青花柔弱,使用平等青 “成化无大器”,

人物纹“成化一件衣” 表面油腻

弘治官窑少见,勤俭,弘治黄釉

正德上继成弘,下接嘉万 阿拉伯文图案

明晚期青花

嘉靖佛头青(回青),蓝中带紫

隆庆 青花最为浓艳

万历 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主题

明晚期瓷器大量出口欧洲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读书笔记

一,陶瓷过渡期

“过渡期”指明天启朝-崇祯朝-顺治三朝。以1644年为界限,前后约20年时间,多青花,少五彩或单色釉。

二,天启崇祯青花(明末青花)

1,一反常态,走向清丽舒朗,风格影响到清代青花的走向,尤其奠定康熙一朝青花的基础。2,民窑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高于官窑。

原因:1,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统治者对瓷器生产完全放任,政治气候放松,社会经济急速发展。2,晚明版画对青花的画工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顺治青花

顺治八年御窑厂开始恢复,顺治十一年,政府下令烧造龙缸。

顺治青花典型的对龙绘法:“一身三现”,“一身五现,七现,九现”一定是单数。 烧造“筒瓶”,寓意“大清天下一统”。口部有收口,区别于晚清的“帽筒”。

四,康熙青花

1,康熙鼓励百姓安居守业,男耕女织,亲自宣旨让大臣画《耕织图》,《棉花图》。这一时期,瓷器纹饰受到了社会横向的许多影响,如麒麟纹,龙纹的绘法。

2,“四王”的山水对瓷器纹饰的影响。

3,康熙瓷器上的刀马人物和战争场面非常流行。

4,寄托款。康熙早期的瓷器写大量寄托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瓷器上允许写前朝的款,寄托汉人的情思。

5,康熙中后期,瓷器上大量书写汉字,写的比较多的就是《赤壁赋》,《醉翁亭记》,《圣主得贤臣记》。再有康熙六十大寿烧得青花万寿瓶,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各有一只。

总结,康熙青花最蓝,有“翠毛蓝”之称。色彩层次分明,对胎土要求高,分量重,釉面坚硬,有“紧皮亮釉”之称。

五,雍正青花风格突变,变得规范起来。

原因:1,与政治有关。2,与其艺术修养有关。(喜欢宋代瓷器)

六,雍正青花风格

1,雍正青花直追明朝永宣青花。

2,淡描,直追成化。

七,赏瓶(玉堂春瓶)的纹饰青花缠枝莲暗示“为官要清廉”。

八,督陶官

康熙时期:臧应选,郎廷极

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

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在景德镇主持绘制《陶冶图》二十开,亲自题字,是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文献。

九,嘉道不分

第一,说明康乾盛世所代表的优秀陶瓷到此结束。第二,嘉道瓷是陶瓷中因循守旧的产品,过去在古董行被称作“大路货”。第三,嘉道的东西在过去不作为收藏品。

乾隆晚期到嘉庆,督陶官制度就此终结,“代管”取而代之。国立衰竭不堪回首。表现在纹饰上的龙纹软弱,妩媚,勾子莲,成色上的橘皮釉,波浪釉。

十,咸丰官窑瓷器

景德镇被迫停烧,咸丰瓷器极少,从收藏角度上反而凸显价值。咸丰青花特点就是非常细弱。

十一,同光中兴(同治,光绪,慈禧太后)

粉彩的数量上来了,跟青花平分天下。

“体和殿制”,“储秀宫制”为慈禧太后专用款。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大量吸走中国瓷器,大量

仿品出现。

十二,宣统民国以后,珠山八友最有代表。以王步,邓碧珊为代表。

马未都说收藏? 陶瓷篇整理

1. 陶器的缺点: 1 易碎。 2 吸水。

2. 马家窑文化中也分马家窑的、半山类型的、马场类型的,它有很多种,我当时分不清楚,

就是人家告诉我这是马家窑的

3. 汉瓦,汉朝也是这样,汉瓦不是到汉代才开始烧造瓦,很早就有了,只不过把好处又归

了汉,因为汉朝也是政治上的一个强盛时期

4. 秦兵马俑是属于一种灰陶。灰陶跟红陶比起来,灰陶硬。你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砖盖

的。它只是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艺,它就使它的硬度增加,所以今天看也是灰砖比红砖贵,就是它多一道工艺。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对都比红的硬,烧结温度就略微要高,多了一层工艺,这种工艺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去闷制,所以使它的陶器变得坚硬

5. 我们观到的这个汉俑,它有两类。一类都是这种兵马俑,不管是秦的还是汉的,它都是

很庄重的;另外一类都是这种说唱的,反映生活的另外一种形态。我们一般来说,你了解一个文化背景,应该了解它最后面的大背景,凡是说唱俑出土多的地段大部分都是歌舞升平的时候,是他国土安宁的时候,比如四川出土的说唱俑就非常多

6. 陶器到了汉代以后,它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入。汉代对陶器的一个改进主要表现在他在

给陶器上上釉,我们所说的汉绿釉,就是这种东西,汉绿釉,在陶器上开始上釉,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含铁的呈现红色,凡是含铜的呈现绿色,就是汉绿釉的产生。

7. 汉绿釉的这种盛行,导致我们很擦痕能够一段时间,包括西方人很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

釉。他的汉绿釉是讲什么,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因为这个汉代的文物一般距今都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这种长时间的埋藏使它出土的时候上面都有一层泛着银样的一种云母一样的光泽,这种行话就叫“反铅”。

8. 汉代的这个绿釉的出现导致后来影响到中国的陶器中。最重要的一支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我们一般人会误认为,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就是个陶瓷啊,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个典型的釉陶,上了釉的陶器。唐三彩是非常容易破损的。 那么我们先讲一下它的概念。它说的三彩不是三个颜色,是有多种颜色,唐三彩的颜色很多,主要色调是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很多,白色,很多种颜色。唐三彩它的烧造温度相对以前的那种灰陶、红陶又提高100度,大概能达到1100度,它烧造的温度就提高。一旦温度提高,它的硬度就提高。唐三彩主要是明器,明器是什么意思,就是下葬用的,专门为死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鸣冥器。

9. 昭陵六骏 拳毛剐(马)、什伐赤、白蹄乌、特勤膘、飒露紫、清骓

10. 第一个界限是它的烧造原料不同有黏性的都可以烧成陶器;那么瓷器就不行,瓷器一定

是瓷土,最好的瓷土就是我们的高岭土。景德镇使的高岭土。

11.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一千度以下,除唐三彩,唐三彩在一千一百度

左右。但是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烧结温度不同。

12. 三,就是吸水率不同。陶器是吸水的,瓷器几乎不吸水。

13. 四 再有一点就是透光率不同。瓷器是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透光的,陶器无论什

么条件,它都不会透过光线来。

14. 在商代,就有原始的青瓷出现了,在商代就有了。

15. 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瓷器是在东汉,距今2000年。原始的青瓷它已经具备了不吸水,烧

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那个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它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这是原始青瓷(图:商代青瓷器),就是这个样子。

16. 瓷器的优点: 1 强度大于陶器。 2 原材料便宜。 3 原材料分布广泛。

17. 中国瓷器的“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为主 北方以白瓷为主] 南青:越窑 北白:邢窑]

18.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第一个高峰,有两个体系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即官

窑系统;民窑系统称八大窑系。官窑和哥窑命名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址地名命名。

19. (一) 汝窑的特点: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

1 汝窑为魁:五大官窑中排第一。2 汝窑稀有:全世界不过67件,其中台北故宫有21件,最为集中。3 汝窑珍贵:认为是贡品。

20. (二) 汝窑的特征:1 蟹爪纹。2 鱼鳞状开片。 3 香灰色的胎。 4 釉色是天青色。

5 一般为素器,没有纹饰。6 款识:甲乙丙,还有写奉化

21. (四) 更珍贵的柴窑:

马未都说陶瓷四 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哥窑

22. 官窑特征:

(1) 紫口铁足:紫口指器物釉薄,边缘会露出紫色;铁足是足部露出铁。南宋官窑更明显。

(2) 都有开片,但没有一定规律,无法从开片上判断时代。

(3) 胎体厚薄不同:北宋厚重,南宋轻薄,与南北方人性格和审美看不同有关,所以南宋瓷器的瓷口铁足明显。

23. 官窑传世作品: 北宋官窑极为罕见,曾拍卖过一只琮式瓶,全世界仅存三只。琮是古

代礼器,礼地用,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马先生认为此非赝品的理由:

(1) 瓷器烧造中圆形好烧,方形难烧,南宋时才开始能够烧制外方内方的瓷器。该瓷器仍是比较容易的内圆外方式,年代应该比较久远。

(2) 没有造假的必要,成本高,也不用欺世盗名,清雍正年间大量仿制官窑作品,只求形似,不是完全模仿,且落款就写“大清雍正年制”, 只是君主的喜好而已。

24. 哥窑历史: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的,至今窑址不明,因为和官窑非常接近,

很难区分,且南方吴方言中“官”与“哥”的发音在北方人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认为官窑和哥窑本是一个窑口,被人为分成了两个。曹昭《格古要论》书中记载说哥窑和龙泉窑窑址都在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县),分别由两兄弟章生一和章生二主持烧制,哥哥的窑鸣哥窑,弟弟的窑以窑址命名为龙泉窑。

25. 哥窑特征:(1) 金丝铁线:(2) 紫口铁足,同官窑。

3 有人认为哥窑不是宋代瓷窑,而是元代才开始烧的,理由是哥窑在元末明初时才有记载,据元人孔奇《静斋至正直记》中记载说当时的哥哥窑看着新,却像古物,听王德翁说现在的哥窑烧得很像官窑,要小心识别。马老反对这种观法,理由如下:

(1) 哥窑和宋代的官窑造型完全相同,不符合元代的器物特征。

(2) 哥窑的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

(3) 哥窑的背景多为黄色,而元代人崇尚白色和蓝色(所以开始烧青花),对黄背景不感冒。

26. 钧窑:

1颜色有玫瑰紫、钧红、月白、蓝等。钧台窑:金大定24年1184年钧州烧造。 2 产生时代:北宋宋徽宗时期。

3 显著特点:

篇二:马未都谈文玩收藏价值

马未都谈文玩收藏价值

马未都说:挺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文物价格低,真品多,很少伪造,因为伪造的成本更高。现在观复博物馆中的藏品,绝大部分是在1995年以前买来的……

马未都收藏的古建筑门窗

马未都并非坐拥万贯家产后才玩起“成人的游戏”,而是凭每月菲薄的薪资超前切入,最终成为京城一大玩家。他的成功,见证了30年来中国民间收藏的勃兴与发展,并且给上千万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梦幻一般的鲜活样本。

自学成才的“文盲”!

马未都从小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最爱看。懂得历史后,顺便对记录历史的器物也产生了兴趣。

观复博物馆内的十二扇红雕填大屏风

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动乱时期,破四旧啊,大家看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就犯怵,怕一不留神被扣上一顶大帽子。不过在民间,市场经济的苗子总要顽强地蹿出来。

钧瓷挂屏,小偷不要!

上世纪70年代末,大概是出于发展外贸的考虑,国家恢复向民间收购古玩旧货了。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他刚成家,积了一点钱,看到这件东西后,绷不住了,就将准备买彩电的钱,买了这件宝贝。

后来马未都的家被小偷光顾了一回,他闻讯后吃了一惊,赶紧跑回家。一看,四挂屏还在,心里就踏实了。挂屏就摆在电视机边上,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了电视机和音响,他认为这些家电比较值钱。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马未都收藏的是四扇屏,每片至少镶嵌四片钧瓷,现在少说也要十多万吧。现在这件挂屏陈列在观复博物馆家具馆内。

官窑瓷器,十元一个!

马未都最爱跟人说他在文物商店里挑官窑瓷器的经历:“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老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任我挑,10元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万吧。” 马未都在他那里买了不少东西。

一个雍正的民窑盘子,直径一尺,才几十元。一把唐代的越窑执壶,100元,现在唐越窑执壶没1万元根本别谈。他有一个朋友,买了一张黄花梨桌子,才几十元!他是没钱买新家具,无奈之下才选择旧货的,现在这张桌子少说也得几十万。

他又玩开了古典家具。收藏古典家具有一个麻烦,特费地,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搁放。那时候北京还到处是四合院,七八户人家挤作一团,谁家都不宽敞,家具抱回来得有地方供它。马未都收藏家具首先就遇到这个难题,也没想到租个仓库存着,更没想到日后要建个博物馆。所以他一开始收家具不可能很多,纯粹是为了实用。他结婚那会,家里全是老家具。既可用,又可欣赏,这是收藏家具的好处。

买老瓷器可以上文物商店挑去,那么买老家具呢?当初好像还没有像样的专卖店,只能往农村里跑。

这样的事他碰得多了。所以他对后辈的告诫是:搞收藏就要吃得起苦,餐风宿露,节衣缩食。一开始别指望人家扛着好东西上门来找你,你得自己找。

李翰祥的最后托付

因为宝贝总与玩家躲猫猫,所以玩收藏的人都相信缘分。对此马未都也深信不疑。

在马未都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清代康熙紫檀螭龙三弯腿大画桌,就是李翰祥转让给他的,料很足,工又很精,包浆很亮,十足的宫廷气派。按照现在的估值,起码也得四五千万。

马未都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它见证了一段人生经历,太离奇,也太有启示性了。

家具收藏的三本好书!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有两个支流:宫廷、文人一路,另一路是民间。但民间艺术更为活泼,更有生气,它是文化人的灵感源泉。不过文人的参与,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是起到了引导作用的。

马未都说,在古典家具收藏热中,文化人重新发现了古典家具的艺术价值,这个文化人也包括外国人。

他很推崇三本书。一本是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将中国古典家具介绍给世界,引起轰动,不少外国人就是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来中国寻找古典家具的,它带动了全球性的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热。

第二本书是安思远在1971年写的《中国古典家具》。安是美国人,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古董教父”,就是把《淳化阁帖》卖给上海博物馆的那位。但这本书没译成中文。另一本是中国人写的,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应该是第三个里程碑,它的价值现在还在不断被证明。

篇三: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用喜马拉雅下了好多音频,可以在写作业或者洗衣服的时候听一听,顺便长点什么见识。听陶瓷收藏,很明显,附庸风雅嘛,开始确实觉得挺没意思的,就是机械的听着,把整个系列听完大概用了一整个学期。好几次忍住了想删掉的冲动。那是因为,渐渐觉得,马未都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馆长,我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至今都是。因为是听音频,所以对陶瓷的颜色,造型没有什么大的印象,什么汝官哥钧定,好像也挺遥远。但是这一切对于马先生来说,是那么的美妙而自然的东西,他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对陶瓷有很大的兴趣,而且一直都在学习和收藏,其乐无穷。连我一个外行都知道,收藏古董,肯定有很多心酸的历史,因为从入门到成为一等一的高手,受的骗上的当,就是最惨痛的教训,也是最好的教训,从这些教训中坚持下来,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陶瓷的热爱最终战胜心里的压力和负担,和打造陶瓷所要经历的高温煅烧一样,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而我对陶瓷,特别是古董,仍没有特别的喜爱。我能坚持把这套音频听完,并且现在开始从头看一遍视频,主要是因为被马先生所感染,他对陶瓷的热爱,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他的求知精神,他在探索过程中体悟的人生道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奋斗和成功历程,让我很受鼓励,很感动。

而在渐渐了解瓷器的过程中,我也在渐渐的喜欢瓷器,我觉得这大概是一个人的审美需求吧。我更喜欢青瓷,无需纹饰,无需雕工,香灰胎,天青釉,或紫口铁足,或红雾弥漫。随着历史的变迁,愈发厚重,沉静。青瓷是天的青色,水的青色,世间万物都笼罩在青色之下,都受青色的滋润。如果说功能是器皿的内在,花纹和形状就是它的外在。青瓷展示出的,是一种简约的典雅,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气度,就像人一样,可以既温润又沉静,既严肃又纯真。

中国很早就可以烧制白色的瓷器,至少在五代的时候,五大名窑中最早出现的定窑就可以烧造白色的瓷器,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审美偏向青色,白瓷一度受到打压。我们如今使用的瓷器已经很少了,茶壶茶杯盘碗,都是白瓷,这大概是由于,白色更低调,且衬托食物的洁净。而且人们也不会从审美的角度来评判一个用来吃饭的碗,因此,白色就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制造一个瓷器不知要比以前简单多少倍,我现在用的一只白瓷杯,就是在随意逛商场的时候,商家进店就送,人手一个的赠品。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瓷器都有它独特的美,都有它不凡的故事,有它的性格和品质。就像我审视它一样,它可能也在审视着我。


马未都说瓷器收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46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