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雾霾高分范文
范文一:同呼吸 共责任——驱散雾霾要告别“靠天吃饭”
“雾锁城市”、“雾都孤儿”、“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一些城市PM指数频频爆表的背后,是来自汽车的尾气、来自建筑工地的扬尘、来自工厂的排放物、来自煤炭燃烧的烟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然而面对下一波污染事件,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显得自信不足:“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不容置疑,中国曾长期“靠天吃饭”,即使到今天,我国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也离不开气候的风调雨顺。雾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本身没有问题,也不是污染,问题是每日向空气中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得不到扩散,从而迅速累积,令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超标,驱散雾霾得“靠天吃饭”的困境仍没有摆脱。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一环,到“美丽中国”写入十八大报告,保护环境已成执政党的执政追求。可以说,干净的空气和水,是上下同欲、官民同求。但假如“靠天吃饭”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环保不作为的“障眼法”,建设美丽中国势必大打折扣。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
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讲,如果继续打着“靠天吃饭”的旗号而不作为,一味地发展经济,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将会继续受到污染,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我们如果按照这条道走下去的话,势必会引发社会政治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基本上是过分强调GDP的增长,而忽略经济
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某种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那么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环保不作为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政府作为主导,应当通过政策法规加强引导,提高对雾霾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企业作为推进环保的有力支持,需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公众也应提升个人环保素质,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进程中。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明、水净的美丽中国绝不能“靠天吃饭”。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驱散雾霾需要告别“靠天吃饭”。
分论点——反面论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正面论点:“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结构
驳论型结构。本文结构独辟蹊径,新颖独特,采取了难度较大的驳论型。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并陈述错误观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第二部分强调“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从环保不作为角度批驳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进一步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批驳错误观点,指出“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第四部分陈述作者观点,分析“靠天吃饭”、环保不作为的本质和危害,提出解决措施,即“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并进一步对这三方面深入论述。
最后一部分引用杜牧名诗,告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总结全文。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深入,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二、知识储备
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污染环境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与应有的法律处罚。这就助长了一些企业不依规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违法排污、偷排漏排各种污染物。“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一些企业不愿意实行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企业没有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有些企业甚至通过排污处罚,由非法排污变成了合法排污。
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然而部分政府官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足,责任心不强,政绩观扭曲,无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更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催生了环保民间组织,但其发展还很缓慢,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环保社团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担心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其监督的力量加大,怕增加成本,影响发展;公众对环保民间组织了解得还不够深,环保志愿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参与环保民间组织的活动还不普遍,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环保民间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环保实效不能得到快速实现。
三、精彩语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
2.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范文二:雾霾问题申论范文:治霾之役任道重远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严重雾霾笼罩下的这段日子,不仅生出许多幽默段子,也引发深思。
不论是照吃照睡的,还是诚惶诚恐的,恐怕都已被这个刚认识不久的小小PM2.5颗粒物,搅得不能安宁。以PM2.5为祸首的雾霾天气,初登场时似乎还只是个别城市的“独家景观”,最近一周的霾情却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它是何等来势汹汹:不仅有上海PM2.5指数直蹿到“爆表”,更有20多个省份、上百座大中城市同时遭遇雾霾的大范围来袭,京津冀、苏浙皖等城市密集地带重度污染警报连片,甚至连不少被称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城市也难以幸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十面霾伏”,当城市变得晦暗不明、口罩再次脱销,这样的字眼开始在报刊网站间跳动。雾霾再次逼使我们正视现实:经历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无可回避的烦恼与阵痛。
气象预警、高速封路、机场停摆、工地停工、学校停课、部分公车停驶??面对雾霾侵袭,许多城市纷纷启动应急响应。然而,“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雾霾是由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而造成的,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措施终归有限。这一次的持续雾霾,或许会因为8日的新一波寒流而消散,但把好空气寄望于大风刮出来,要么是对环境病象把脉不准,要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前几天,在苏北发生的一则新闻里,一边是雾霾浓到让电视记者直播时“见雾不见人”,一边是不远处还有秸秆照烧。这颇具反讽意味的一幕,何尝不是当下许多地方边污染边治理弊端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干系甚大,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之难、改变能源结构之艰、绿色出行之不易,又何尝不在一次次警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人与霾之间,孰进孰退,由谁来决定?这个周末,一个关于中国梦的国际研讨会在浓雾重霾下的上海举办。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马丁·雅克先生告诉记者,伦敦也曾雾霾严重到让赴剑桥读书的他几乎“伸手看不清五指”——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
篇二:雾霾小报
? 可怕的雾霾
篇三:雾霾、环境、作品
雾霾,环境,作品
近两天雾霾天气嚣张似的笼罩整个北京城,让北京人们惶恐不得安宁,无论是围巾口罩等的全副武装,还是微信、微博的频频刷屏,都足以说明环境这一话题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热点。同在一片灰天下,共同呼吸,共同生活,共同命运,人类似乎走向“大同”社会,其实殊不知一种无奈悄然游于心底。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环境似乎变得面目可憎,老百姓此时此刻或许已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叹息,暗自反省。其实所谓的环保是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从生活点滴开始,才能有实质性的效果。谈及艺术,有人说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社会整体的风貌。比如对当下环境,歌唱家可能用歌声传达环境理念,美术家则用色彩来描绘当下印象,而摄影师却用真实画面来展示环境,那舞蹈家主用肢体表达对于当下环境的感受等等,其实由此看出,这种从声音到肢体呈现的种种艺术无疑不是对当下的呼吁和期盼。
既然环境这一话题与当下现实紧密相连,那么就说说与之相关系下所诞生的艺术产物。有关以环境为主题,关乎现实的舞蹈作品,在近年来可谓是风生水起,逐渐兴盛,而且各个都具有冲击力。比如九届荷花奖的金奖作品《戈壁沙丘》;第十届桃李杯一等奖的作品《羚羊的外套》;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少儿舞蹈作品《环保娃》《藏羚羊》;舞蹈编导万马尖措的新编作品《风之谷》;独舞《一滴水》等
等。有关与环境联系的摄影作品也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华商晨报社的王齐波所拍摄作品《雾霾中的孩子》;环保摄影家卢广,2008年获尤金·史密斯助研奖的作品《中国的污染》和2015年获荷赛长期拍摄题材三等金作品《开发与污染》;摄影师崔坚的作品《穹顶之下》;80后女摄影师的作品《雾霾人像》等等,关于此类话题的图片百度网站上应有尽有。与环境相关的音乐作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比如歌唱家祖海所唱作品《共同的家园》;歌手田芯儿所唱作品《诺比森林》;Beyond所唱的歌曲《送给不懂环保的人》;歌手史智、云丹久美、W-Fly、王远所唱作品《地球 唯一的村庄》;儿童歌曲《我们是大自然的伙伴》《地球小卫士》等等。
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艺术家把对当下的认识用作品呈现出来,给当下以深刻的赋予。因此笔者以舞蹈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来尽情阐述意识形态下的艺术与当下环境存在的关系。如舞蹈作品《戈壁沙丘》,蒙古族男子群舞,用道具羊皮袋壶、蒙古族舞蹈语汇、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来为主题思想服务,意在表达蒙古民族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反映现在整个环境的问题。舞蹈作品结尾以美丽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歌声传达蒙古族人的向往和希冀。其中舞蹈动作以挡、骑马姿势、摇篮步来折射蒙古族所居生活环境是风沙肆掠、水资源匮乏,同时表现出蒙古族人豪放、坚韧、乐观的性情;作品开场的舞蹈音乐用蒙古族长调做先声,用快慢结合的旋律配以动静结合的舞蹈动作做先锋,由此逻辑下的发展,其冲击力和感染力则一步步加深了舞蹈作品以环境为
主题的认识。再如舞蹈作品《羚羊的外套》,该作品由东北师范大学青年舞蹈编导谢飞创编,舞蹈模仿动物羚羊主要的动作,用拟人化的手法,创出动物如人一般,有生活、有喜怒哀乐、有选择、有人性的效果。舞蹈作品中一群同样肤色,同样种类的羚羊,享受着各自安稳的小幸福。这突出的焦点尤为体现在怀孕的母羚羊身上,它洋溢着即将为“人母”的喜悦,可惜一声无情的枪声使它遭逢灭顶的厄运,充满爱的希冀被破灭,从前美好和平的画面被打破。从而接下来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噩梦,羚羊们周遭的亲人和朋友相继被杀害,单纯、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小羚羊们与之前判若两人,终日惶恐不安、战战兢兢、为了保命却集体出卖伙伴,然而却目睹了自己本类动物皮毛又露出的惊愕表情,并且无限地放大定格。因此作品到此部分已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而这种对比编导却用赤裸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惊愕、害怕且夸张的表情动态;以及对选中伙伴动物们集体一指的瞬间;那皮毛肉骨在舞台前方的逐一展现。仿佛是要给杀戮那些动物且怙恶不悛的罪人以强有力的痛斥,更甚者是要直指人心、良心和道德,以此警醒世人要珍爱和保护动物,学会与自然为伍,与环境为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化进程的加深,人类以一种索取者的态度进入自然环境中,创造或改变了自然原本的面貌,甚至以建设者、开垦者的身份破坏了动植物们的生存家园,并且欲望无止境的发展到步步紧逼地要夺取动植物们的性命来谋求自己那肤浅且熏心的利益。因此人类的道德良知需要反省,整个生物链需要重新恢复,该也应该是舞蹈作品展示的用意。 两个作品虽然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虽然都具有真实性、主题
明确性、深刻性的特点,但是两者采取的语汇、表达方式、选取素材的点和视角均有不同。比如《戈壁沙丘》以沙化严重这一现象为视角,用一种情绪情感渲染的表达方式来述说主题。而《羚羊的外套》以动物被残害这一现象为独到视角,用现实性的表现手法,直白赤裸的表达方式进行抨击,从而反映主题。由此看出环境这一话题,很多舞蹈人都在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在进行表达,同时也身体力行的在实践。因此可以说当下很多舞蹈的创编是舞蹈人对于当下现象的省视思考和对周遭经历切身的感受感悟而得来的结果,具有时代性和反映性。如今很多人面对环境这一问题,头脑里不禁会出现与之相关的诸如大气、环保、沙化、污染、植被、动物、砍伐等一系列的名词,而且随着时间进入当下后其问题越来越聚焦。因此以此现状意识下创作的作品基本都是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环境的好朋友为主题,而这又似乎进入了马克思经典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圆圈里。回看近些年来,不管遇到或面对怎样头疼脑热的环境问题,各行各业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法术来反馈自己对当下的感受。就环境的恢复看,罗马的建成并非一日,因此当下各种文艺形式的倡导和表现,以及措施的参与和实践,其实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表现。
姓名:阳秀红
学习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E—Mail联系方式:807696202@qq.com 电话:18611613061
《关于雾霾的图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42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浅谈国庆节
- 下一篇:ios10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