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彭公案》

时间:2016-09-24 17:00: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试述《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窦耳墩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cn

试述《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窦耳墩的异同

作者:徐小明 周蓉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8期

摘 ; ;要: 窦耳墩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的一个共同人物。《彭公案》中窦耳墩的事迹是其前半生的简述,《施公案》则是叙写窦耳墩后半生的事情及人生结局。然而,从具体方面来看,《施公案》中的窦耳墩人物形象和《彭公案》中的窦耳墩人物形象仍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 窦耳墩 ; ;人物形象 ; ;异同分析

窦耳墩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的一个共同人物,但是在两部小说中姓名略有区别,《施公案》中姓名是窦耳墩,而《彭公案》中姓名是窦胜窦二墩(本文中统一使用《施公案》中姓名窦耳墩)。窦耳墩和窦二墩姓名谐音,从两部小说描写的事迹来看,他们确实是同一个人物。

两部小说对窦耳墩的事件描述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彭公案》描写的是窦耳墩与黄三太比武落败,截牢犯狱解救被陷害的兄长,逃出北口在连环套独霸为王,回家祭祖,行刺彭公,返回连环套;《施公案》中简略回顾窦耳墩与黄三太比武落败而结怨,具体写窦耳墩独霸连环套、盗御马、与黄三太之子黄天霸等比斗并最终被清廷剿灭。其事件本身具有前后传的色彩,《彭公案》中窦耳墩的事迹是其前半生的简述,而《施公案》则是叙写窦耳墩后半生的事情及人生结局。

两部小说中,窦耳墩都是有名的绿林人,武艺高强,非一般人所能比,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武艺独霸一方。《施公案》中窦耳墩入御马房盗出御马,并且神不知鬼不觉,让官府开始无从着手调查,可见窦耳墩是一个绿林高手,而且窦耳墩有双钩兵器在手,《施公案》中主要英雄黄天霸根本不是对手。《彭公案》中窦耳墩武艺高强,人称“独霸山东铁罗汉”,且有“北霸天”之称,是山东一带的绿林总首领,如果不是黄三太连番使用暗器,那么窦耳墩在与黄三太的比武中绝对不会落败。

两部小说中,窦耳墩的人物性格某些方面也极其相似。行走绿林,讲究快意恩仇,窦耳墩向黄三太寻仇的方式,都是临时起意,而不是老谋深算。《施公案》中窦耳墩盗皇帝的坐骑“日月骕骦”马,因为“俺家久已羡慕,因此将它盗来”(第三八七回)。窦耳墩最初只是想将御马占为己有,本来没有栽赃陷害以报黄天霸之父黄三太昔日战败之仇的意思。当追御马、冒名混进连环套的黄天霸说若皇帝发兵前来该如何应对时,窦耳墩开始想到的只是将御马藏好不让朝廷找到,然后才想到实在瞒不过去可以将御马案嫁祸给黄三太报昔日之仇。实际上,黄三太早已去世,窦耳墩竟然不知道。窦耳墩若是蓄意报仇,大可以在盗御马时明目张胆地留下“盗

篇二:读《施公案》

读《施公案》

《施公案》是中国清代的小说,作者是谁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但是肯定是个忠君爱国的正义之士。《施公案》属于侠义公案小说,既有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除暴安良的侠客英雄形象又有公案小说中秉公断案的清官形象,施公这个形象反应了民众对政治清明和超强正义力量惩治恶人的期待,鲁迅先生称之为为市井细民写心。

施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名施世伦,类似宋代包拯式的人物,被誉为青天,他是官二代,受到总书记康熙的赏识,从江都县长的位置上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省部级。从书中看那时抓人、起诉、审判施公一人全包了,公检法不分,书中更多的是写施公查案,也就是履行警察的职责,在此就称他为施局长吧。《施公案》书中介绍施局长办理的各色案件,他乔装改扮亲自查案,即使官至省部级总书记派他当钦差时也是轻衣简行一路寻找案件线索,惩治腐败官员,不惜一次次身陷险境,差点丢掉了性命。如此敬业、又屡次破获大案、要案,得到提拔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施局长审案就不能恭维了,他凭着面相去揣度好人与坏人,他是酷刑的爱好者,对女性犯罪嫌疑人动不动就拶起来,对男性则用夹棍,痛昏了就用凉水泼醒,就连差役没有完成任务也要打几十棍子。

《施公案》书中多处提到康熙,大概成书于清代早期,描写施局长办案如有神助,凭着一个梦境和一阵风甚至是一只大雁就能发现案件线索,昭示罪恶,书中对局长滥施酷刑并无半点责备。同出于清代的另一部小说《老残游记》也写到了很多刑事案件,官员动不动把人关进立笼里,案件未及审理犯罪嫌疑人就丧失了生命。对待酷刑《老残游记》是谴责的,书中的老残向省委书记写内参,揭露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治安假象下的冤假错案以及民众的怨声载道,暴虐的地委书记因此失却了提拔的机会。《老残游记》写于清代晚期,与《施公案》相比法治理念显然进化了。而在清末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也是酷刑之下制造的冤案,也最终得到了昭雪,许多官员甚至是省部级的高官都因此丢官判刑,受到了严厉的惩处,由此看来清代的法治理念以及司法实践进化还算比较快的。

近几年,我们看到律师们为几件冤案执着地呼吁,也惊喜地看到了一点成果。浙江叔侄两人无罪释放了,但是案件主办人依旧戴着神探的桂冠;内蒙古那个被冤杀报案的小伙子,在另一个世界也收到了父母烧给他的无罪判决书,专案小组的人据说也要追究责任。似乎让我们乐观地认为清代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可以重演,冤情最终昭雪,滥施酷刑者受到处罚。几年前在火车里听到一个警察讲故事,说他们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被他们车上的排气管把腿烤成黑色依然一声不吭,因此他们一致断定肯定没有抓错。这位警察是人大毕业的法学硕士,他的判案思维与施局长还是一脉相承。司法实践看得到进步,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法治理念还没有开始进化。

看过德国律师费迪南德·冯·席拉赫撰写的《罪行》后,再看到同学在网路上对官员被双规溢于言表的兴奋则会有些伤怀。出于坏人被查处的简单快乐,就可以对查处行为及过程的严重违法视而不见,这是中国公众普遍的态度,连最好的法学院毕业生也不

能免俗,不禁感叹我们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距离还有很远很远。

篇三:语文知识

《三国演义》、《水浒传》、《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古文观止》这七本书的简略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江苏兴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彭公案》,是中国清朝末年的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份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主要情节不是官员断

案,而是江湖恩怨。著名情节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是京剧中著名的折子戏。

施公案(晚清小说)

《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贞》,晚清民间通俗小说。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8卷,97回,未著撰人。大约由于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现存道光四年(1824)刊本,有嘉庆三年(1798)序文,可推知它大约成书于嘉庆年间。现尚存多种道光年间的刻本。1982年北京宝文堂新排印本402回,包括部分续书。 《济公传》主要讲述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叙济公原名李修缘,系“罗汉转世”,二十七岁出家灵隐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颠,故称济颠,曾治愈宰相秦熹之子病,为秦子之替修。

《三侠五义》作者(清)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侠义派小说的代表之作。“三侠”是指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五义”是指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

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这五鼠弟兄。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部文言散文选集,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作为家塾训蒙读本,也是清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之一。


《彭公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38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