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华师大教育管理系统

时间:2016-09-24 11:42: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西华师范大学学生管理系统使用提示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管理系统使用提示(数学)

1、请大家在电脑网页浏览器中登录该网址:http://210.41.193.13/userlogin.html

2、请大家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初始密码都是自己的学号(进入系统后可以修改密码)

3、根据系统提示,阅读用户激活说明,特别提示

(1)本学工系统,所有用户必须激活才能使用,激活只限首次,只有一次机会。

(2)不要试图去非法激活其他用户的帐户,一经查处,情节严重的将永久剥夺使用西华师范大学学工网的权利。

(3)本帐户一经激活,即可一次登录,全面管理自己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助学贷款、评奖评优、班级管理系统、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同时,还可参加西华师范大学学工网的各项活动,例如在西华师范大学学工网上发表原创作品,参与评论,参与学工互动栏目等。

(4)用户使用西华师范大学学工网需遵守中国法律、国际公约以及社会公德的行为,遵守西华师范大学学工系统用户行为准则,否则后果一律自负。.

(5)登录中需要填写银行卡号,应该为南充本地的农行卡号。。。

4、该系统将做为在校期间学生日常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评优评奖,违纪通报和处理,日常请销假,基本信息维护等都将在本系统完成。所以,请大家务必在第一次激活时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5、请所有同学在本周六和周日两天(2014.12.13-2014.12.14)完成系统激活。

6、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请在本班班长处登记。各班长将收集的问题在周一统一到学院辅导员办公室反馈赵老师处理。

篇二:西华师范大学2015-2016年度 校历

西华师范大学二〇一五至二〇一六学年度

校历

篇三: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

西华师范大学2012级教育学重点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出现在教育及其活动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

选择:《学记》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被视为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

教育学的创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专著,第一

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和泛制(即普及义务教育)。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的出版。

第一章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

2.教育影响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三、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孟禄)

3.劳动起源论

四、学校教育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产生。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公元2500年前),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

五、教育的组织形态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二章

一、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二、教育的目的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个体的身心素质

2.个体的社会角色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唯一)

2.学校的培养目标(多样)

3.课堂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主张主要以个人需要为出发点

代表人物:法国卢梭,瑞典爱伦.凯,康德、赫尔巴特。

2.社会本位论,主张主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代表人物:法国涂尔干,德国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

四、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

五、我国当今教育目的的剖析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目的社会性质的规定

3.“两个必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六、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一致的,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

1. 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注重个性的彰显

3. 注重个体性的发展

第三章

一、教育功能的划分

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个体发展: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1. 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阶段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4) 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 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现实源泉

(2) 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3) 环境对人的发展虽有重要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导性)

(1) 学校教育规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作用

(3)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自身的积极活动

4.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3) 主观能动性影响着个体发展的高度和水平

三、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促进个体社会化

2.促进个体个性化

3.促进个体生活化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简答)

1.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意识形态强化一定的政治制度

(2)教育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3)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影响经济的增长

(2)教育通过传播科学技术来影响经济的增长

(3)教育通过科学研究与创新来影响经济的增长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通过选择、整理文化来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教育通过交流、创造新文化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教育的生态功能

(1)教育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发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2)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素质而促进生态平衡

第四章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生长中的人

3.学生是由学校生活引领实现生长的人

4.学生是遵循社会需要生长的人

二、人的发展的总体特征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循序渐进

2.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师尊生卑

学生中心论:始于卢梭,完善于杜威。--生“主”师“辅”

(二)现代师生关系

1.教育关系

专断型师生关系,依赖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

关系(新型师生关系)

2.人际关系

3.管理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

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了解学生个体

(2)面向学生群体

(3)走进学生团体

3.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遵守行为规范

(2)满足合理需要

(3)进行情感交流

(4)加强专业学习

第五章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1.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

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3.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

4.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目的的人文性和教育性

2.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复杂性

3.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协作性

4.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成果的间接性和精神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间接性或长期性,其身正??--示范性)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员角色 2.领导者角色 3.灵魂工程师角色

4.心理顾问角色5.父母角色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缘起

1.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不高

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强

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

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

记制度。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教师职业定向阶段

2.教师职业适应阶段

3.教师职业调整阶段

4.教师职业成熟阶段

六、教师的素质要求(可能考大题)

(一)教师的观念

1.现代的教师观2.科学的学生观

3.先进的教学观4.终身的学习观

(二)教师的道德

1.师爱 2.责任感3.公正

(三)教师的知识

1.背景性知识(广域课程、通识课程)

2.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3.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4.实践性知识

(四)教师的能力

1.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3.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六章

一、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

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希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利:易于教授,易于掌握,易于评价;

弊:一是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二是过于讲

求知识的系统化和分科化,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了学生的

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三是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与社

会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活动课程(杜威提出)

1896年,第一所建立并运用活动课程的学校—杜威的“芝加哥实验

学校”在美国诞生。1992年,我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定了活动

课程这一名称。

新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出了如下阐述:内容包括: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综合课程

(1)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3)学生本位综合课程

牺牲了科学体系的综合课程必然是琐碎的、苍白的、无力的肤浅的。

二、课程的流派

1.知识本位课程观

2.学生本位课程观(学生兴趣)

3.社会本位课程观(社会热点)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低水平—忠实取向

2.中等水平—相互适应取向

3.高水平—创生取向

四、课程的改革


西华师大教育管理系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31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