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求谏的习题

时间:2016-09-23 23:30:4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求谏练习题

邢台一中高二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求谏》《原君》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选项中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

A

B

C

D

E

2.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 )

A B则海内可安

CD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皆失其举措 B.属予作文而记之 C.左手举一衡木D.上恤孤而民不倍

4.“其”字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类活用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B. C D 甘其

食,美其服

6.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

D. /

7.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莫之继也 B。是以其未得之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8.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 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 ) 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 )江水太湍急了

A、对峙 农事 由于 B、对峙 农时 因为

C、鼎足 农时 由于 D、鼎足 农事 因为

1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

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

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D、可是病毒毕竟痴愚颟顸,既不听操盘,亦不知收敛,终于闹成比反恐还草木皆兵得多的大动静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热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1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

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

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瞽献曲,史献书(史,历史) B.庶人传语(庶人,平民、百姓)

C.亲戚补察(亲戚,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D.犹其有原隰衍沃也(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14.选出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A.善败于是乎兴犹土之有山川也

B

C.①若壅其口, ②樊哙覆盾于地

D.①吾能弭谤矣,不敢言。(于是)

15.全都说明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 )

①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选出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

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防民之口”的危害。

D.“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

艾”都是召公所认为广义上的“民”,“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

17.翻译下列语句。各5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篇二:求谏练习题

《求谏》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选项中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 )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皆失其举措 B.属予作文而记之 C.左手举一衡木 D.上恤孤而民不倍

4.“其”字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类活用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不远千里而来B.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C先诚其意者 D 甘其食,美其服

6.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C. 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申之以孝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莫之继也 B.是以其未得之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8.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

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 )

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 )江水太湍急了

A、对峙 农事 由于 B、对峙 农时 因为

C、鼎足 农时 由于 D、鼎足 农事 因为

1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

存环境

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

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

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D、可是病毒毕竟痴愚颟顸,既不听操盘,亦不知收敛,终于闹成比反恐还草木

皆兵得多的大动静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

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热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

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1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

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

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

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瞽献曲,史献书(史,历史) B.庶人传语(庶人,平民、百姓)

C.亲戚补察(亲戚,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D.犹其有原隰衍沃也(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14.选出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A.①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①行善而备败 ②黑质而白章

C.①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反问语气)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D.①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于是)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5.全都说明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 )

①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选出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

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

反动本质。

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强调了“防民之口”的危害。

D.“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都

是召公所认为广义上的“民”,“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

17.翻译下列语句。各5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译文: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18.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求谏》

1.C. 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2.D 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3.D.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4B.自己,其它为他的5.A 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它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B 结构助词“的” A项“是,就是”/转折“却” C项“于是,就”/“竟然”D“用”/“因为”7、C为被动句,其它为宾语前置句8、A 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 9、B.(“对峙”意为“相对而立”;“鼎足”用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农时”意为“适合农事活动的季节”;“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由于”表原因,不用于倒装句,应当用“因为”)10、A.(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11、B A“教育问题”与“过程”不能搭配,与后文也不能搭配应去掉“问题”

C “中旬前后”语意模糊,让人费解;“有个重要会议”是指去参加会议还是筹备召开会议?表述不清,造成歧义D不合逻辑,对于“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余震”与“再次“重复12.C.预为参加非预先13.A(史,史官)

14.D(①乃,竟,才;②乃,于是,就。A.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而,连词,表并列。C.其,代词,他的,他们的)15.C(④是周厉王说他能“弭谤”的话。⑤是说当时国人的“莫敢言”。⑥是说周厉王暴虐最终的结果)16.D(“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说法不对;“谤”言应主要出自普通老百姓的口)

17.(1)堵塞民众的口,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河川阻塞而溃决,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2)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

(3)推行老百姓认为好的,防范老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途径吧。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18.(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2)每当我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

篇三:高中语文 6.1 求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求 谏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

D.但思正人匡谏 ..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 ..

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解析:B项,均为介词,对于。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答案:B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凭借/垫着;B项,写作/劝酒;C项,征兆,苗头,开端;D项,对待/际遇,机会。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皆失其举措 ..

B.此之谓自谦 ..

C.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

D.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

解析:A项,古义:举止失当。今义:举动;措施。B项,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C项,古义:相互对待。今义:遇到,相见。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解析:C项,勖:勉励。 忤:冒犯,触犯。 勖:慰问。 正人:正直的人。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比:近来。 .

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

信:确实。

渐:逐渐。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

答案:D

6.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答案:A

7.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说明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解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D.②③④ 解析: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D项,“渐”的意思是“征兆,苗头,开端”。

(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解析: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

参考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唐太宗论

苏 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

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选自《栾城后集卷十》,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比:等同。 .

B.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 .

C.夫天命之不可易 易:改变。 .原:原来。

D.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 .

解析:B项,原:推究。

答案:B 属:托付。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为:均为介词,被/为了。B项,于:介词,表比较。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以: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A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太宗“未闻大道”的一组是( )

①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②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

③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 ④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

⑤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 ⑥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表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才,④是李淳风的假设,⑤是高宗的行为。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国,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独一无二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错杀了李君羡,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祸根。

D.作者认为李绩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给他,铸成了大错。

解析:C项,唐太宗杀李君羡并不是听信李淳风的话。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参考答案:(1)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2)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

参考译文: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神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

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天,李绩觐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李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

三、语言表达

14.小张是刚上任的女秘书,公司老总让她亲自上门送三副对联,你替她想想该送给谁才合适。

(1)门前绿水声声笑 屋后青山步步春

(2)室有芝兰春自永 人如松柏岁长新

(3)辛勤浇灌敢叫梓楠成大木 呕心沥血能让枯藤发新枝

(1)(2)


求谏的习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526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