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时间:2016-09-22 07:09: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01.《将进酒》·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

是不同凡响的。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

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 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

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此说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0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

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毛泽东诗词以对传统诗词形

式的巧妙继承和革新,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

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

武之道。

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

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

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

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0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

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

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0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0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

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

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

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

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0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

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

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0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篇二: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

0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此说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03.《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毛泽东诗词以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革新,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上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0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篇三:海子 中国诗歌最大的谎言

海子中国诗歌最大的谎言

一个诗人的死,尤其是一次非正常性的死亡,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诗人,我们见证了海子“成长”为了一个“英雄”、一个“神话”,而且,这种从人到神的进程还在继续,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反思和追问?在今天,是该把海子还原给他自己,还原成“一个人”的时候了。

相比于顾城,海子的死亡方式似乎要文明许多,但不可回避的是:他给他的家庭,尤其是含辛茹苦抚养他成年的父母亲来说,其行为无疑是不容宽恕的。他的死,获得了他所谓的诗歌“王座”,而身后尘世间的亲人,却要承受一生的悲哀和痛苦。也就是说,他为了诗歌,全然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中国政法大学某位教授是海子生前的同事,他以“证据学”的方式对他的死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甚至怀疑,在诗歌界内部,是不是存在“死亡俱乐部”的某些地下组织。他的质疑值得我们深思,海子之后,不断有“自杀诗人”浮出水面,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极端方式背后的某种“共谋”和“效仿”。海子留下的恶果和一系列诗人自杀或非正常死亡现象的连锁反应,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再就是,诗歌界内部不约而同,集体性地为海子拼命鼓吹,也应该到了收敛些的时候了。

《青海湖》杂志的一位编辑披露了海子生前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海子从西宁返京时已身无分文,是这家杂志社的几位女编辑为他凑了路费。海子在 1998年曾从青海辗转西藏,并在途中写下了《日记》一诗,也就是后来那首著名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诗歌。“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们现在再来揣摩与考证诗人诗中的“姐姐”已毫无必要,但是,诗人内心中,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甚至卑微得令人心痛的故事。海子曾“主动”去拉萨参加一个诗会,极尽羞辱,而当时在场的某些所谓“著名”诗人或评论家们,纷纷无动于衷,而事后,却不约而同都成为了海子最好的“朋友”。在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上,在一些报纸的末端,我们太容易看到某些诗人与评论家们,纷纷慷慨激昂或撰文大谈与海子的某些过往,我想问的是:这些人在海子生前都在哪里?为海子做了些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活着的诗人,不乏有着像海子般“天才”创造力的诗人,是不是可以给予他们更多些的帮助和关怀?

海子诗歌意象上的空洞和重复,以及语言的陈旧甚至矫情,以青春期的偏执与癫狂构建着他全部的诗歌“王国”。在当前,谈及诗歌,你似乎可以不知道屈原、李白、杜甫,但如果你不知道海子,一定会被看做诗盲,同时,你可以对《离骚》、《三吏》、《三别》、《蜀道难》等作品一无所知,但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没有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定会被当做一个笑话。

时至今日,离海子逝去的那个春天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海子的作品无数次出版再版,海子诗歌节纷纷举办,各地的海子纪念馆、海子塑像如同雨后春笋。海子几乎成了中国诗歌的全部,毫无疑问,海子在卑微地死去后坐上了那个他生前梦寐以求的“诗歌王座”,更贴切的说是一座神龛。造神运动持续了二十余年,到今天仍在继续,不管与海子有关无关的人都热衷于这一运动,而一些诗歌外不明真相的公众也加入到呐喊助威围观的行列,其疯狂程度完全可视为一场诗坛运动。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神龛上的海子,他年青的脸庞上总流露出几分不安,几分惶恐,几分羞涩。

无疑,海子是中国诗歌最大的谎言。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海子卧轨自杀是大不孝。我们知道一个乡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不易,这几乎会耗尽家中所有积蓄和父母的全部心血。而海子“毅然”自毁生命,毫不顾忌亲人的悲恸和他们日后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偏执和自私。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海子,更多的应该是反思。还原一个真实的海子,让他回归到一个“人”,或是一个“诗人”的坐标,是时候了。(海啸新华日报网)

燎原:诗人并非都要成为海子

4年前,随着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海子年轻的生命被划上了句号。13年前,诗人昌耀因病去世,结束了苦难的一生。面对这两位杰出诗人离去后,看上去似乎略显平淡的诗坛,曾以《海子评传》《昌耀评传》闻名的著名诗评家燎原,是怎么看的?最近,燎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论海子:被通俗化了的海子

燎原说,海子是一个对中国农村的乡土、中国农民的苦难的命运也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的人。他经常写麦地、麦子、饥饿、贫穷、胃,他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他儿时的记忆里,一直是吃不饱的,这种饥饿对一代人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海子诗歌的出发点。

海子把自己的主要作品汇集成的系列的长诗,标题叫《太阳·七部书》,从中国农村的苦难饥饿写起,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元素,什么东西让人类社会这么既有苦难,又能这么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他把所有的动力、阻力,各种元素发现后一一解决。他认为,只有诗歌可以引领人类,走上心灵飞翔之道,来解脱大地,大地在他的心目中是有吸附力的,也是一种沉陷的力量,让人下陷的,而诗歌是提升人类飞翔的。

我们读到的海子的大部分诗歌,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他的一些短诗,草原、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燎原认为,其实这些诗只是海子整个写作过程中,在写长诗间隙写出来的东西。

燎原说,“我们理解的海子,看到的海子,是一个已经被我们通俗化了的海子,更深刻的东西在于他长诗的构架,那种想法,要解决人类在尘世中的苦难,最后怎么达到形而上的生存。”

谈昌耀:把苦难转化为内心的风暴

因为和昌耀有较多的交往,谈起他来,燎原有很多感触。昌耀早年经历了政治上的苦难,又生活在自然环境严酷的青藏高原。燎原说,这样的苦难,很多知识分子都有,但唯有昌耀把它作为了一个很强大的写作资源。“青海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藏传佛教等,让他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精神性的资源。青海雄浑博大的大地山河,又给了他壮大开阔的胸臆,作为他心灵的支撑。这些东西都转化成了他的诗歌。”他说,“在中国受苦受难的一代知识分子中,我觉得,唯有他对得起他的苦难。他的写作和他的苦难是相匹配的。好多人浪费了这种资源。”

到了90年代,这些苦难已经淡化了,昌耀的诗歌内容就发生了变化。这部分诗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就写形形色色的都市的底层人。流浪者、乞丐,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一般我们观察不到,但昌耀对他们做了很细致的观察。

燎原认为,昌耀后期的那些“不分行的诗歌”,更深入、更广大地触及到了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跟他们心灵里面发光的东西,这是他对诗坛的一个贡献;昌耀不光是悲悯,看到他们怎么顽强地活下来,他是感同身受。“他的苦难,他生存的深度在他的内心堆积了巨大的风暴,这就是他写作的动力,他把这个完全地转化为诗歌。”他说。

评诗坛:不一定人人做海子、昌耀

近十年,中国诗坛再也没有出现昌耀、海子这样的诗人,同时,80年代到90年代初,写过震撼人心的作品的那些诗人也失去了当年的光芒,见不到令人惊奇的作品。

谈起这一点,燎原说,这和时代有关系。“这个时代是一个相对轻松的、普通的、常规的时代,时代给人们的压力不一样。”他说,“诗人没有生存深度,常常忙着赶场子、参加研讨会、出书,真正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与建设的心思并不多。”

燎原认为,即使在时代相对轻松的情况下,仍然有个别的诗人,能够感受到深刻的东西,如郑小琼“打工者的诗歌”。这要看诗人能不能有更深的下扎力。“不过,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诗人都是这样,不一定人人都要做海子、昌耀。”他说,“让一个诗人为了写诗主动去受苦受难,这个显然是很滑稽的。”“我对现在和未来的诗坛并不悲观,我也不要求诗人都要写出经典的东西。我觉得目前诗歌界大部分人这样写诗的情况,就不错。对于诗歌本身,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燎原总结说。谈起德州成长中的年轻诗人群体,燎原表示,在全国地级市中,这些诗人还是有优势的,但他们上行的空间仍然较大。“一般诗人在县级市、地级市,都要受到他交际的范围的局限,有高质量交谈的机会显然是很少的,这是每一个地方性的诗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他说,“找一些水平比他们略微高一些的人,多和他们进行有质量的探讨,对一个地区的整体的诗歌写作提高,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德州新闻网)

从海子诗歌中寻找温暖的慰藉

2009年,诗人卧夫出资修葺了海子墓。海子热缘何卷土重来?人们应该如何纪念和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记者专访了卧夫。

大学生读海子诗的情景,让我很震撼

记者:当时,你出资修建海子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卧夫: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并留有遗书:“我叫查海生,是北京大学政法系的教师,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死后,遗体在秦皇岛火化。其父母把他的骨灰带回安徽怀宁县,埋在老家查弯村的墓地,没有墓碑。我的朋友旅游时考察过海子家乡,看了之后觉得很凄凉,呼吁人们为诗人修墓,我一听当即表示愿意出资做此事。在与其父母沟通后,我把海子的弟弟查曙明带到了北京,起草了一个方案,

敲定了修墓的细节。 2009年3月26日,海子去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海子墓修建完成。

记者:当地政府为纪念海子举行过哪些活动,他们如何看待修墓一事?

卧夫:2009年,我除了为海子修墓,还想在当地举办一些诗歌活动。在海子墓地修建好以后,当地的政府部门知道了此事,就接手搞纪念活动,把纪念海子当成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一部分。后来,海子的堂姐出资对海子故居进行修葺,当地政府对此也很重视,在通往海子墓地和海子故居的路上都竖了路牌。

记者:有人说为海子修墓是你重返诗坛的一种方式,你认同吗?

卧夫:不是。在我心里,海子是我的救命恩人。海子经历过的“流浪、爱情、生存”三次苦难,我几乎也经历过。我发现,我死不过顾城,活不过海子。顾城死的时候,他有勇气把自己在意的东西同时带走。海子死了,可他活在许多人的心里。我知道自己没有做诗人的天分,可又偏爱诗歌,就想当一名诗人的服务生。

我给海子修墓,是因为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实在让人太心疼了。他选择的生存方式如一堵坚硬的屏障挡住了我的出路,我左奔右突都没找到逾越的理由,而且有了妻儿,才苟活至今。每当我看到已经年满12岁的宝贝儿子在我身边跑来跑去,都觉得这几乎是海子用他对自己的决绝额外给我的一份慰藉。虽然我与海子从未谋面,而且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海子用他的死潜在地挽救了我,我感激他。2010年清明节,我到安徽怀宁去给海子扫墓,遇到两个四川大学的学生。他们在海子墓前读海子的诗,读一页烧一页,让我很是震撼。

海子的诗对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影响

记者:如今,诗歌处于低潮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闻,而纪念海子掀起热潮却成了一个新闻,对此你怎样看?

卧夫:最起码,海子作为一种符号,让人想起世界上还有诗人和诗歌。在秦皇岛的研讨会上,有诗人说,“60后”之所以喜欢海子,是因为在当今这个理想主义破灭的年代,海子的诗歌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当年的那种情怀。换句话说,海子的诗歌变成了一种“媒介”,连结着与海子同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

对这位诗人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海子让我们知道,写诗的天分很重要,有的人把自己写到土里也没有写出来。海子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文本本身,他的诗有巨大穿透力,对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很大影响。在海子的作品中,有许多东西是超越了时代的。

海子诗歌中有这样一句:“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他把诗歌放在了第一位。看多了海子的诗,我们能感受到“美好向往”遭遇“残酷现实”之后,诗人内心的痛苦。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应该是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经历并体会着的。所以我觉得,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海子诗歌中找到“灵魂的共鸣”,找到“温暖的慰藉”,找到“力量的鼓舞”。

记者:很多人在质疑,现在还有诗人吗?有人说,能上新闻的诗人除了穷困潦倒的,就是为了炒作。对此,你怎么看?

卧夫:现在还有诗人吗?有。据统计,中国有25万诗人。我瞧不起那些穷困潦倒的诗人,有的人不劳而获还叫苦连天,对读者有意见,认为读者读不懂他的诗;对社会有意见,认为社会没有让他们发迹。有一次,我和一个诗人聊天,发现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对社会的愤恨。在这个时代靠写诗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但对于某些诗人搞的手稿拍卖这类炒作方式我很厌烦。在北京宋庄,很多诗人除了写诗以外,还做设计、开专栏等,我觉得这样很好,我佩服那些去街头卖菜也不整天做悲苦和清高状的诗人。

怀念,是为了“走进比爱情更深邃的地方”

记者:除了为海子修墓地,你还用哪些方式纪念海子?

卧夫:我现在正在主编一本《图说海子》。我要把海子去过的和生活过的地方全部走一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海子的一生轨迹。比如他钓过鱼的池塘、洗过澡的小河,还有他曾经就读的高河中学,以及他的故居。我翻拍了很多老照片,走访了海子的同学同事。目前,除了西藏,其他地方我都已经去过了。《图说海子》收录了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包括海子的遗物、海子当年生活过的场景、海子女朋友的照片等。

此外,我还想在海子墓地后面的空地上修建海子诗歌的碑林,并为他竖一个铜像。目前,铜像已经请北京宋庄的艺术家在设计,预计明年能够完成。

记者:海子父母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

卧夫:音乐舞台剧《走进比爱情更深邃的地方》里有一些虚构的情节,比如把海子的母亲说成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人。其实,海子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民。但是,海子父母都以自己的诗人儿子为骄傲。在秦皇岛的海子诗歌艺术节上,海子的母亲还朗诵了儿子的诗歌。目前,两位老人在经济上没有问题。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对他们很关照,我本人也一直在尽我所能资助他们,海子的同学同事也在帮助他们。西川主编的《海子诗全集》有七八万元的稿费,也全都给了海子父母。海子母亲已经78岁,父亲80多岁,他们的身体都还不错。(桂杰中国青年报)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499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